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怡然寻安 > 第1章 故宅孤女遭逼迫

怡然寻安 第1章 故宅孤女遭逼迫

作者:梦发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31 04:02:13 来源:文学城

江南暮春,连月的阴雨刚歇,空气中还凝着化不开的湿冷。陆怡余推开老宅那扇吱呀作响的朱漆木门,檐角的铜铃随风轻晃,发出细碎而寂寥的声响。庭院里的芭蕉叶上还挂着水珠,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像是这空荡荡的宅院里唯一的生机。

这座老宅是祖父陆仲书被贬归故里后,陆家仅存的家业。青瓦白墙,雕花窗棂,依稀能看出当年的几分雅致,可如今墙角已爬满青苔,廊下的蛛网结了一层又一层,处处透着衰败与冷清。陆怡余拢了拢身上洗得发白的素色布裙,指尖冰凉 —— 自父亲陆砚之三年前咽下最后一口气,再过半月,三年孝期就将期满。

她的祖父陆仲书,原是京中一名七品翰林院编修。祖父性子迂腐固执,认死理到了极致,当年在翰林院任职时,因坚持按旧例修订典籍,不肯迎合上司改动内容,屡屡与顶头上司起冲突,最终被冠上 “办事迂执”的罪名,贬回江南故里。

回到扬州乡下后,祖父心有郁结,终日闭门读书,对家事不闻不问。家中境况日渐窘迫,全靠父亲陆砚之勉强支撑。父亲是祖父唯一的儿子,自小体弱多病,却承袭了祖父的书香气,嗜书如命,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致。当年祖父被贬,家中一贫如洗,父亲放弃了科考之路,只在乡学里教几个蒙童,换些微薄的束脩补贴家用。

母亲柳氏,是本地商户柳家的二女儿。柳家早年做丝绸生意,也曾风光过一阵,可后来经营不善,又逢几场天灾,家底渐渐败落。柳老爷子膝下只有两个女儿,长女便是如今远嫁京城侯府二房的姨妈柳月娥,次女便是陆怡余的母亲柳月眉。当年陆家虽清贫,但陆砚之的才名在本地颇有几分声望,柳老爷子看中他品性温良,便托了亲眷说合,将柳月眉嫁了过去。

外人都说这门婚事不相配,一个是病弱文人,一个是败落商户女,可父亲与母亲却过得琴瑟和鸣。陆怡余记得,小时候家里虽不富裕,却总是暖意融融。父亲身子不好,常年汤药不断,母亲便亲手打理药圃,学着辨识药材、熬制汤药,日夜悉心照料。父亲得了珍爱的古籍,便会拉着母亲坐在窗前,一字一句地为她讲解,母亲虽听不懂那些晦涩的文句,却总是含笑静听,眼神里满是爱慕。

陆怡余之名,源自陶渊明 “怡然有余乐”之句,父亲盼她一生能得自在闲适,不被俗事烦扰。而家人更常唤她“一一”,这小名藏着母亲柳月眉的心事:当年母亲诞下她后,便因体虚再难有孕,陆怡余成了家中独女,“一一”便是 “唯一”之意,藏着父母视她如珍宝的疼爱。

闲暇时,父亲会教陆怡余读书写字,母亲则在一旁做针线,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来,落在三人身上,岁月静好得让人心安。

那时候,父亲最大的心愿,便是集齐一套宋刻本的《文苑英华》,为此,他省吃俭用,甚至不惜典当了自己唯一的一件狐裘大衣,只为换得一卷残本。母亲从无半句怨言,还常常帮着父亲留意古籍的消息。

可这样的好日子,终究没能长久。陆怡余十岁那年,母亲染上了咳疾,起初只是偶有咳嗽,后来竟日渐加重,缠绵病榻。家中本就拮据,母亲的医药费更是雪上加霜。父亲四处求医问药,耗尽了家中仅有的积蓄,甚至变卖了不少珍藏的普通古籍,可母亲的病还是没能好转。

在一个飘着细雨的秋日,母亲拉着陆怡余的手,气息微弱地说:“一一,娘要走了,以后你要好好照顾自己,照顾你爹……”话未说完,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陆怡余记得,母亲临终前,还从枕下摸出一枚温润的白玉小狮——那是母亲嫁入陆家时,柳老爷子送的陪嫁,她平日里总握在手里把玩,如今轻轻放在陆怡余掌心,“带着它,就当娘陪着你。”父亲抱着母亲的遗体,哭得像个孩子,那是她第一次看见素来自持的父亲如此崩溃。

母亲走后,父亲的身子愈发孱弱,精神也一日不如一日。他常常对着母亲留下的白玉小狮发呆,要么就是整日埋首书堆,仿佛只有在那些泛黄的纸页中,才能寻得一丝慰藉。陆怡余学着母亲的样子,打理家事,熬制汤药,尽量让父亲少操些心。可她毕竟年纪尚小,许多事情力不从心,家中的境况越来越差,有时甚至连温饱都成了问题。

三年前,父亲的旧疾突然加重,咳得整宿睡不着觉,最后竟呕出了血。陆怡余慌了神,拉着父亲的手哭着要去请大夫,父亲却摇了摇头,虚弱地说:“一一,不必了…… 爹的身子,爹自己清楚……”

他跌跌撞撞起身,从书架上找出一个磨得发亮的梨花木匣,递给陆怡余,“这里面是爹多年收集的一些孤本,你且收好,不到万不得已,莫要轻易处置……”

话没说完,父亲就停了言语,无力躺下,下半夜就再无呼吸。陆怡余抱着木匣,攥紧掌心的白玉小狮,哭得撕心裂肺,偌大的宅院里,只剩下她一个孤女,无依无靠。

父亲的后事,是族里的老族长陆仲德帮忙操办的。陆仲德是祖父的大堂兄,在族中威望极高,为人正直宽厚,向来体恤族中孤弱。母亲在世时,他便常念及陆家清贫,时常接济;父亲去世后,更是主动牵头料理后事,还召集族人定下规矩,让族里每月贴补些米粮。守孝这三年,陆怡余靠着变卖家中留存的旧物、字画,再加上老族长的照拂,才勉强维持生计,守住了这座老宅和父亲留下的那箱孤本。可就在上月,老族长因年事已高卸任,接替他的正是祖父的堂弟陆仲达——此人贪婪刻薄,早就觊觎陆家的老宅和那些古籍,只是碍于老族长的威严,一直不敢表露。如今他成了新族长,又恰逢陆怡余孝期将满,便再也按捺不住了。

这日午后,陆怡余正在给父母的牌位上香,烟雾缭绕中,就见陆仲达带着妻子刘氏推门而入,两张脸上堆着虚伪的笑意,看得她一阵恶寒。

“怡余啊,”陆仲达坐在堂屋的太师椅上,端着茶杯抿了一口,故作关切地说,“你爹走了三年,眼瞅着就得出孝了。你一个小姑娘家,守着这偌大的宅子总不是事儿,叔祖父看着你长大,不能不管你。” 刘氏在一旁连忙附和:“是啊怡余,女大当嫁,你这孝期一满,婚事就得提上日程了。女子无才便是德,你读那么多书也不能当饭吃,有个安稳归宿才是正经。叔祖父疼你,早就帮你物色好了人家。”

陆怡余握着香的手微微收紧,心中已有几分不祥的预感,低声道:“多谢叔祖父叔祖母关心,侄孙女暂无婚嫁之意,只想守着爹娘的宅子,静心读书。”

“哎,这可由不得你任性啊。”陆仲达放下茶杯,脸上的笑意淡了几分,“你爹娘走得早,没留下什么积蓄,这宅子也破旧了,你往后怎么生活?族里为你选的是邻村的盐商张老爷,家大业大,多好的人家。你先与他定下亲事,等出了孝期就过门,也算是有了终身依靠,不比你一个人苦熬强?”

张老爷?陆怡余心中一凛。她曾听乡邻私下议论,那张老爷年近花甲,性情暴戾乖张,先后娶了三房姨太,个个都被他磋磨得不成样子。堂叔祖竟要把刚出孝期的她,许给这样一个人!

“叔祖父,此事万万不可。”陆怡余抬起头,清亮的眼眸中带着几分倔强,“张老爷年过半百,性情又……侄孙女不愿从命。”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刘氏立刻沉下脸,尖着嗓子道,“张老爷家有良田千亩,商铺数十间,家财万贯!你嫁过去就是当少奶奶,吃穿不愁,还能给咱们陆家挣脸面,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福气,你还挑三拣四?”

“叔祖母,钱财乃身外之物,侄孙女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安稳度日。”陆怡余不卑不亢地回敬,“张老爷的为人,乡邻都有耳闻,这门亲事,我绝不同意。”

陆仲达脸色一沉,语气也硬了起来:“怡余,你可别忘了,你爹娘不在了,如今我是族长!你的婚事本就该由族里做主!我实话跟你说,张老爷已经答应了,只要你肯应下这门亲,就给族里五百两银子作聘礼,还能托关系给你堂兄谋个县衙的差事。这对你是归宿,对陆家是恩惠,两全其美,你敢不答应?”

原来如此。陆怡余心中冷笑,堂叔祖哪里是为了她好,分明是为了那五百两聘礼,为了给自己孙子谋差事,才要把她当作换取利益的筹码。孝期未满便急着算计,这份刻薄贪婪,简直令人齿冷。

“叔祖父,这门亲事,侄孙女绝不答应。”陆怡余咬着下唇,一字一句地说,声音虽轻却异常坚定。

“你敢不从?”陆仲达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厉声呵斥,“我是你的长辈现任族长,我说的话就是族规!你若执意抗命,便是不孝不敬,族里有的是法子治你!到时候把你绑去张家,看你还要不要脸面!”

刘氏也跟着煽风点火:“就是!识相的就赶紧应下,不然有你好受的!”

陆怡余看着他们凶神恶煞的模样,只觉得心头发寒。这就是所谓的族人,在她父母双亡后,不仅没有半分照拂,反而趁她孝期将满之际落井下石。难道她真要任人摆布,嫁给那个暴戾的老头,在张家的后院里耗尽一生?不,她不能认命。

二人见陆怡余未有更多言语,起身离开。冷冷留了句:“过几日就来下聘,莫要乱跑。”

恍惚间,她想起母亲临终前的嘱托,想起父亲对她“怡然有余乐”的期许。父亲一生清高自守,母亲温柔却有风骨,他们绝不会希望自己的女儿沦为交易的工具。

她擦干眼角的湿意,目光落在床头那个梨花木匣上。那是父亲的心血,可父亲也曾说过,典籍终究是死物,若能换得家人平安,便是物尽其用。如今,为了挣脱这泥沼,她或许只能忍痛典当一部分了。

母亲生前曾提过,姨妈柳月娥远嫁京城,成了景和侯府二房的继室。虽多年未曾联络,但终究是血脉相连的亲人。或许,北上投奔姨妈,才是她唯一的生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