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代女帝 武曌传奇 > 第6章 驯马之论,帝心起猜忌

一代女帝 武曌传奇 第6章 驯马之论,帝心起猜忌

作者:沁紫云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4 18:13:08 来源:文学城

贞观十年的初春,来得比往年格外缠绵。大明宫的护城河水刚解冻,泛着浑浊的绿,岸边的垂柳抽出嫩黄的新芽,被清晨的薄雾裹着,像一幅晕染未干的水墨画。武曌捧着一卷《礼记》,跟在李治身后,沿着御花园的石子路缓缓前行,鞋尖沾着草叶上的露水,凉丝丝地渗进袜底。

“今日父皇要在观德殿看驯马,说是西域进贡了一匹汗血宝马,性子烈得很,连最厉害的驯马师都治不住。”李治的声音很轻,带着少年人对新鲜事的好奇,他侧过头看武曌,眼尾的睫毛沾着细小的露珠,“你要是感兴趣,等会儿我跟父皇说,带你一起去看。”

武曌抬起头,望向观德殿的方向——那里是皇家的驯马场,平日里总有禁军在操练,此刻隐约能听到马蹄声和驯马师的吆喝声。她想起父亲生前教她骑马的日子,在文水的河滩上,父亲牵着一匹枣红色的母马,对她说:“驯马和做人一样,既要懂温柔,也要有手段,不然镇不住它。”

“不了,殿下。”武曌收回目光,低下头,“奴才是后宫之人,不便去观德殿那种地方,免得被人说‘不守本分’。”自除夕宴后,她越发谨慎——太子李承乾虽被禁足,但其党羽仍在东宫散布她的流言;长孙无忌更是借着“妖言惑主”的由头,多次在太宗面前暗示她“野心勃勃”,她不得不收敛锋芒,尽量避开所有可能引火烧身的场合。

李治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几分无奈:“我知道你委屈,可总这样躲着也不是办法。长孙太尉那边,我已经让母后帮你周旋了,母后说,父皇并没有真的相信他的话。”

武曌心里一暖,却还是摇了摇头:“殿下的心意,奴才明白。但小心驶得万年船,现在还不是出头的时候。”她摸了摸怀里的羊脂玉凤凰佩——那是李治除夕宴前送她的,玉佩的温度贴着心口,像他每次看向她时的眼神,温和却带着力量。

两人走到御花园的沁芳亭前,忽闻一阵爽朗的笑声传来,夹杂着太宗标志性的低沉嗓音。武曌心里一紧,赶紧拉着李治躲到亭柱后——只见太宗穿着一身石青色的劲装,腰间佩着宿铁刀,正和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几位大臣站在不远处的牡丹花丛前说话,身后跟着十几个侍卫和太监。

“那匹汗血宝马,朕看了,毛色像火一样,跑起来四蹄生风,可惜性子太烈,昨天竟把驯马师掀翻在地,断了两根肋骨。”太宗的语气里带着赞叹,又有几分惋惜,“朕就喜欢这样的马,有骨气,可惜没人能驯得了它。”

长孙无忌躬身道:“陛下,臣举荐右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他早年在战场上驯过不少烈马,定能驯服此马。”

房玄龄却摇了摇头:“尉迟将军年岁已高,那匹马可凶得很,若是伤了将军,反倒不好。依臣之见,不如从西域再请驯马师来,他们常年和宝马打交道,或许有办法。”

太宗皱了皱眉,显然对这两个提议都不满意:“尉迟老了,西域驯马师又未必忠心。朕想要的,是能彻底镇住它的人,不仅要驯马,还要让它从心里服帖。”

躲在亭柱后的武曌听得心头一动——父亲当年驯马,最讲究“服心”,他常说“马通人性,你对它真,它就对你忠;你镇得住它,它就认你为主”。她下意识地攥紧了手里的《礼记》,指甲掐进了纸页。

李治察觉到她的异样,小声问:“怎么了?你是不是有办法?”

武曌赶紧摇头:“没有,奴才只是随便听听。”她知道,这种场合,她一个五品才人,根本没资格插嘴谈论驯马,更何况身边还有长孙无忌这个“眼线”。

可偏偏这时,太宗的目光扫了过来,正好落在亭柱后的两人身上:“治儿?你怎么躲在那里?出来。”

李治心里一慌,拉着武曌走了出去,躬身行礼:“儿臣参见父皇,参见各位大人。”

武曌也赶紧跪下:“奴才武曌,参见陛下,参见各位大人。”

太宗看着他们,笑了笑:“你们怎么在这里?是不是也想去看驯马?”

“是,儿臣听说父皇要去观德殿看汗血宝马,正想去凑凑热闹。”李治赶紧回答,顺势岔开话题,“父皇,这匹宝马真有那么烈吗?”

“何止是烈,简直是桀骜不驯。”太宗笑着说,目光却落在武曌身上,“武曌,你父亲是武士彟,当年在战场上也是骑术精湛,你会不会驯马?”

武曌心里咯噔一下——太宗怎么突然问她这个?她抬起头,正好对上长孙无忌的眼神,那眼神里带着几分幸灾乐祸,像是在等着看她出丑。

“回陛下,奴才小时候跟着家父学过一点骑术,但算不上精通,更谈不上驯马。”武曌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谦卑,“尤其是汗血宝马这样的神驹,奴才更是不敢妄言。”

长孙无忌却突然开口:“陛下,武才人太过谦虚了。武士彟将军的骑术,在军中是出了名的,虎父无犬女,武才人肯定也有几分本事。不如让她试试?也好让我们开开眼界。”他这话看似夸赞,实则是把武曌推到风口浪尖——若是驯不好,就是“欺君之罪”;若是驯好了,又会坐实“野心勃勃”的罪名。

武曌的心跳得飞快,她知道长孙无忌是故意刁难,却又不能拒绝——太宗的目光已经带着几分期待,若是直接说“不行”,反而会被认为“怯懦无能”,辜负了父亲的名声。

她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直视着太宗的眼睛:“陛下若是不嫌弃,奴才愿意一试。但奴才丑话说在前头,若是驯不好,还请陛下恕罪。”

太宗笑了:“好!有你父亲的风骨!起来吧,跟朕去观德殿。”

观德殿的驯马场是一片开阔的空地,四周用青石垒成围栏,场边搭着一座高台上,摆着几张案几和座椅。太宗坐在正中间的座椅上,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分坐两侧,李治和武曌站在太宗身后的台阶上。

场中央,一匹通体赤红的汗血宝马正焦躁地刨着蹄子,鬃毛飞扬,眼睛里满是野性。两个驯马师牵着缰绳,却根本拉不住它,只能被它拖着在场上转圈,脸色煞白。

“住手!”太宗喊道。驯马师赶紧松开缰绳,退到一边,那匹宝马失去束缚,更是撒起欢来,在场上狂奔,扬起一阵尘土。

“这马确实是匹好马,就是性子太烈。”太宗赞叹道,“武曌,你要是能驯服它,朕就把它赏给你。”

武曌心里一紧——赏给她?一匹汗血宝马,那可是极高的赏赐,也是极大的麻烦。她摇了摇头:“陛下,奴才不敢要。奴才只是想试试,能不能让它服帖一些。”

说完,她走下高台,慢慢走向场中央。那匹宝马见有人靠近,猛地扬起前蹄,发出一声响亮的嘶鸣,像是在警告她。周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李治更是紧张得攥紧了拳头,小声喊道:“小心!”

武曌却很镇定,她停下脚步,站在离宝马十几步远的地方,静静地看着它,没有说话,也没有动。她记得父亲说过,驯烈马不能急,要先让它熟悉你的气息,让它知道你没有恶意。

宝马见她不动,也渐渐安静下来,只是依旧警惕地盯着她,鼻孔里喷出粗气。武曌慢慢伸出手,掌心向上,示意自己没有武器,然后一步一步地靠近。

就在她的手快要碰到宝马的鬃毛时,宝马突然猛地一甩头,向她撞来!周围的人都惊呼起来,李治更是差点冲下台去。武曌却反应极快,身体一侧,避开了宝马的撞击,同时一把抓住了它的缰绳!

宝马吃了一惊,开始疯狂地甩头、踢蹄,想把武曌甩开。武曌紧紧抓住缰绳,身体贴在宝马的身侧,任凭它怎么折腾,都不肯松手。她的力气不大,但抓缰绳的手法很特别——那是父亲教她的“锁喉式”,能最大限度地控制马的头部,让它无法发力。

折腾了大约一炷香的时间,宝马渐渐没了力气,呼吸变得急促,脚步也慢了下来。武曌趁机翻身,一跃跳上了马背!

“好!”场边传来太宗的喝彩声。

宝马没想到她会突然上马,又开始疯狂地蹦跳,想把她掀下来。武曌紧紧抓住马鞍,身体随着宝马的动作起伏,却稳如泰山。她没有像其他驯马师那样用鞭子抽它,而是俯下身,贴近宝马的耳朵,轻声说:“别闹了,我知道你委屈,可你再闹,也没人会懂你。不如跟着我,我不会亏待你。”

不知道是她的话起了作用,还是宝马真的累了,它渐渐安静下来,只是偶尔甩甩尾巴,不再蹦跳。武曌轻轻拉动缰绳,宝马顺从地迈开步子,沿着场边慢慢走了起来。

“太厉害了!”李治兴奋地喊道,脸上满是骄傲。

太宗也满意地点点头,对身边的房玄龄说:“武士彟真是生了个好女儿,有胆有识,比很多男子都强。”

房玄龄笑着说:“陛下说得是,武才人不仅聪慧,还这么勇敢,真是难得。”

只有长孙无忌,脸色阴沉,眼神里带着几分担忧——他没想到武曌真的能驯服宝马,而且还展现出如此过人的胆识和手段,这让他更加坚信,这个女子将来一定会成为心腹大患。

武曌骑着宝马,绕场一周后,回到高台前,翻身下马,牵着缰绳,走到太宗面前,躬身行礼:“陛下,幸不辱命。”

太宗站起身,走到宝马面前,摸了摸它的鬃毛,宝马温顺地蹭了蹭他的手,没有丝毫反抗。太宗哈哈大笑:“好!好!这马就赏给你了!你给它起个名字吧。”

武曌心里一慌,赶紧推辞:“陛下,这匹马太过珍贵,奴才不敢要。而且奴才只是个才人,不配拥有这样的宝马。”

“朕说你配,你就配!”太宗的语气很坚定,“就这么定了。快给它起个名字。”

武曌没办法,只能低下头,想了想:“既然它通体赤红,像一团火,不如就叫‘赤焰’吧。”

“赤焰?好名字!”太宗满意地点点头,“以后它就叫赤焰了。”

就在这时,长孙无忌突然开口:“陛下,武才人驯马的手段确实高明,但臣有一事不解,想请教武才人。”

武曌心里一紧,知道长孙无忌又要发难了:“长孙太尉请讲。”

“若是这匹马刚才一直不肯驯服,你会怎么办?”长孙无忌的眼神很锐利,“总不能一直耗下去吧?”

武曌知道,这是长孙无忌在试探她的底线。她定了定神,回答:“回长孙太尉,奴才驯马,有三招。第一招,用铁鞭抽它,让它知道疼;第二招,用铁锤砸它的头,让它知道怕;第三招,若是前两招都不管用,就用匕首杀了它——既然不能为我所用,留着也是祸害。”

这话一出,场边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没想到,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子,竟然会说出如此狠厉的话。太宗的笑容也僵住了,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惊讶,有欣赏,但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忌惮。

长孙无忌却像是抓到了把柄,立刻说:“陛下您看!武才人的心肠如此狠毒,连一匹马都不肯放过,若是将来掌握了权力,恐怕会祸乱朝纲啊!”

武曌心里一沉——果然,长孙无忌还是要借题发挥。她赶紧说:“长孙太尉误会了!奴才说的是驯马,不是待人。马通人性,但终究是兽类,若是不拿出强硬的手段,根本镇不住它。但待人不一样,要以仁为本,以礼相待。”

“是吗?”长孙无忌冷笑一声,“可臣听说,当年武尚书在战场上,也是用这三招对付敌人的——先是威慑,再是打击,最后赶尽杀绝。武才人这是继承了武尚书的‘狠辣’啊。”

“你!”武曌气得浑身发抖,却不知道该怎么反驳——长孙无忌这话,既夸了父亲,又贬了她,让她进退两难。

就在这时,太宗开口了:“好了,长孙太尉,别再说了。武曌说的是驯马,不是政事,没必要上纲上线。”他的语气很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长孙无忌不敢再说话,只能不甘心地闭上嘴。

太宗看了武曌一眼,眼神里的忌惮更深了。他想起了早年流传的“女主昌”预言——“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以前他只当是无稽之谈,可今天看到武曌的胆识和狠辣,再联想到她的姓氏(武),心里不由得泛起一丝寒意。

“武曌,你累了,先下去休息吧。”太宗的语气很冷淡,没有了刚才的欣赏。

武曌心里一凉,知道太宗已经开始猜忌她了。她躬身行礼:“是,陛下。”说完,牵着赤焰,转身离开了驯马场。

李治看着她的背影,心里很着急,想追上去,却被太宗叫住了:“治儿,你留下,朕有话跟你说。”

武曌牵着赤焰,慢慢走出观德殿。赤焰很温顺,时不时用头蹭蹭她的手,像是在安慰她。可武曌的心里,却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沉甸甸的。

她知道,刚才的驯马论,虽然展现了她的能力,却也让太宗对她产生了猜忌,尤其是长孙无忌那句“女主昌”的暗示,肯定在太宗心里埋下了种子。在这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一个女子太过聪明、太过狠辣,从来都不是好事,尤其是在皇帝面前。

“武才人,你没事吧?”身后传来小禄子的声音。他是东宫的小太监,刚才也在观德殿伺候,看到了全过程。

武曌摇了摇头:“我没事,谢谢你,小禄子。”

“长孙太尉太过分了,明明是他故意刁难你,还说你心狠手辣。”小禄子愤愤不平地说,“殿下刚才想帮你说话,却被陛下叫住了,肯定也很着急。”

武曌心里一暖,没想到小禄子会为她抱不平。她笑了笑:“没关系,身正不怕影子斜,总有一天,陛下会明白的。”

“嗯!”小禄子点了点头,“对了,武才人,这匹赤焰怎么办?陛下说赏给你,可你是才人,宫里规定不能私自养马啊。”

武曌这才想起这件事——宫里的规矩,只有亲王、公主和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养马,她一个五品才人,根本没有养马的资格。太宗刚才赏马,可能是一时兴起,也可能是故意试探她。

“先把它送到东宫的马厩吧,跟殿下说一声,让他帮忙照看一下。”武曌说。她知道,只有把赤焰交给李治,才能既不违反规矩,又能让太宗放心。

“好,我这就去办。”小禄子接过缰绳,牵着赤焰向东宫走去。

武曌独自走在回东宫的路上,御花园的柳絮飘落在她的肩上,像一层薄薄的雪。她想起了父亲生前的话:“在皇帝面前,既要展现才华,又不能太过张扬,不然会引火烧身。”以前她不懂,现在终于明白了——太宗需要的是“听话”的臣子,而不是“有野心”的人才,尤其是一个女子。

回到东宫,武曌刚走进自己的住处,就看到李治坐在椅子上,脸色很凝重。看到她进来,李治赶紧站起来:“你回来了?没事吧?刚才父皇把我叫住,问了我很多关于你的事。”

武曌心里一紧:“陛下问了什么?”

“父皇问我,你平时除了整理典籍,还做什么;问我,你是不是经常和我谈论朝政;还问我,你对‘女主昌’的预言有什么看法。”李治的语气很担忧,“我都按我们之前说好的回答了,说你很本分,从不谈论朝政,也不知道什么预言。可我看父皇的样子,好像还是不太相信。”

武曌的心里凉了半截——太宗果然还是在意那个预言。她坐在椅子上,疲惫地说:“我就知道,长孙无忌肯定会借驯马的事,在父皇面前说我的坏话,还会提起那个预言。”

“都怪我,刚才没帮你说话。”李治的语气很自责,“要是我当时能反驳长孙太尉,父皇可能就不会猜忌你了。”

“不怪你。”武曌摇了摇头,“父皇本来就对我有疑心,就算你帮我说话,也改变不了什么。而且,你要是帮我说话,只会让父皇觉得我们关系不一般,反而会更猜忌我们。”

李治沉默了片刻,抓住武曌的手:“不管怎么样,我都会保护你。就算父皇真的要对你不利,我也会挡在你前面。”

武曌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李治说的是真心话,可他毕竟只是个亲王,在太宗和长孙无忌面前,根本没有多少话语权。她轻轻抽回手:“殿下的心意,我明白。但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低调,尽量不引起父皇的注意。”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林姑姑的声音:“武才人,陛下派人来传旨,让你立刻去御书房见他。”

武曌的心里一紧——太宗怎么会突然召见她?是因为驯马的事,还是因为那个预言?她站起身,深吸一口气:“我知道了,这就去。”

李治拉住她:“我陪你一起去。”

“不用了,你去了反而不好。”武曌摇了摇头,“我自己去就行。你放心,我会小心的。”

说完,她整理了一下衣服,跟着传旨的太监,向御书房走去。

御书房里很安静,只有太宗一个人坐在书案后,手里拿着一卷《汉书》,却没有看,眼神很凝重。看到武曌进来,太宗抬起头,指了指书案前的杌子:“坐吧。”

“谢陛下。”武曌躬身行礼,小心翼翼地坐下,心里像揣了一只兔子,“砰砰”直跳。

太宗放下手里的《汉书》,沉默了片刻,突然问:“武曌,你知道‘女主昌’的预言吗?”

武曌的心里咯噔一下,果然还是问了这个。她赶紧低下头:“回陛下,奴才以前听家父提起过一句,说是‘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但奴才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也不相信这种无稽之谈。”

“无稽之谈?”太宗冷笑一声,“若是无稽之谈,为什么当年李君羡会因为‘五娘子’的小名被朕处死?”

武曌心里一沉——李君羡是左武卫将军,因为小名“五娘子”,又驻守玄武门,正好应了“女主武王”的预言,被太宗以“谋逆”的罪名处死。这件事在朝廷里震动很大,所有人都知道太宗对这个预言有多忌惮。

“陛下,李将军是因为谋逆才被处死的,和预言没关系。”武曌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平静,“那些江湖术士的话,怎么能当真呢?”

“怎么不能当真?”太宗的语气很严厉,“当年隋文帝不信‘桃李子,得天下’的预言,结果还不是被李渊取代了?朕不能重蹈覆辙!”

武曌的心跳得更快了,她知道,太宗已经把她和那个预言联系起来了。她赶紧跪下:“陛下,奴才对天发誓,从来没有过不臣之心!奴才只想好好伺候殿下,好好为陛下效力,绝不敢有任何异心!”

太宗看着她,眼神里的猜忌没有减少:“朕知道你父亲是忠臣,也知道你很聪明,有胆识。可正是因为你太聪明、太有胆识,朕才担心——一个女子,有这么大的本事,若是将来有了野心,谁能制得住你?”

“陛下,奴才真的没有野心!”武曌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奴才只是个孤女,能入宫为才人,已经很满足了。奴才只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不想卷入任何纷争。”

太宗沉默了片刻,叹了口气:“起来吧。朕也希望你说的是真的。朕知道,长孙无忌对你有偏见,经常在朕面前说你的坏话。但朕也不是傻子,不会只听他一个人的。”

武曌心里一松,赶紧站起来:“谢陛下明察。”

“但你要记住,”太宗的语气突然变得严厉,“后宫不得干政,这是祖宗的规矩。以后不许再谈论朝政,不许再展现你的‘才华’,更不许和治儿走得太近。若是让朕发现你违反了,别怪朕不客气。”

武曌的心里一凉,知道太宗虽然没有治她的罪,却已经对她采取了“限制”措施。她躬身行礼:“奴才记住了,谢陛下提醒。”

“好了,你下去吧。”太宗摆了摆手,不再看她。

武曌躬身行礼,转身离开了御书房。走出御书房,外面的阳光很刺眼,她却觉得浑身发冷。她知道,太宗的猜忌,就像一把悬在她头顶的利剑,随时都可能落下来。而她,只能小心翼翼地走每一步,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回到东宫,李治早就等在她的住处,看到她回来,赶紧迎上去:“怎么样?父皇没为难你吧?”

武曌摇了摇头,却没有说话,只是坐在椅子上,眼神很疲惫。

李治看出她的不对劲,赶紧问:“到底怎么了?父皇对你说了什么?”

武曌叹了口气,把太宗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李治。

李治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父皇怎么能这样?他怎么能限制你和我见面?”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武曌的语气很无奈,“父皇对我有猜忌,若是我们再走得近,只会让他更怀疑我们。以后,我们还是尽量少见面吧。”

“我不要!”李治抓住她的手,语气很坚定,“我不管父皇怎么说,我都要和你见面。我不能让你一个人孤零零的。”

武曌看着他,心里很感动,却又很无奈:“殿下,别傻了。若是我们不听父皇的话,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麻烦。说不定,父皇还会把我赶出宫去,甚至处死我。”

李治的眼神黯淡下来,他知道武曌说的是对的,可他就是不甘心。他松开手,沉默了片刻,说:“那好吧,我们以后尽量少见面。但我会偷偷来看你,给你送吃的,给你送书。我不会让你一个人的。”

武曌点了点头,眼眶一热,差点掉下泪来。她知道,在这个冰冷的宫里,李治是她唯一的温暖,也是她唯一的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武曌变得更加低调。她不再整理典籍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再和李治谈论任何关于朝政的事,甚至故意避开李治,每次看到他,都只是躬身行礼,然后匆匆离开。李治也很懂事,虽然心里难受,却也没有强求,只是偶尔会让小禄子给她送些吃的和书,上面还会夹着一张小小的纸条,写着“保重身体”“别太劳累”之类的话。

长孙无忌看到武曌变得“安分”了,也暂时没有再找她的麻烦。但武曌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只要“女主昌”的预言还在,只要她还在宫里,长孙无忌就不会放过她。

贞观十年的六月,长孙皇后病重。太宗很伤心,下令大赦天下,还亲自去感业寺为皇后祈福。东宫的气氛也变得很沉重,太子李承乾的禁足被解除了,但他因为皇后病重,也收敛了很多,没有再找武曌的麻烦。

武曌看着宫里的人一个个面带愁容,心里却隐隐觉得不安——长孙皇后是宫里唯一能制衡长孙无忌的人,若是皇后不在了,长孙无忌只会更加肆无忌惮,到时候,她的处境会更加危险。

一天傍晚,武曌正在自己的住处整理李治送她的书,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她打开门,看到小禄子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武才人,不好了!皇后娘娘驾崩了!”

武曌的心里一沉——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就在这时,李治跑了过来,脸色苍白,眼睛通红:“武曌,母后驾崩了……父皇很伤心,已经晕过去了好几次。”

武曌看着他,心里很心疼,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她只能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殿下,节哀顺变。你要坚强,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去做。”

李治点了点头,却忍不住掉下泪来:“母后不在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帮我们了。长孙太尉肯定会更加嚣张,他一定会对你不利的。”

武曌的心里也很沉重,她知道,长孙皇后的驾崩,意味着她失去了最后的保护伞。接下来的日子,将会更加艰难。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长孙无忌的声音,带着几分得意:“陛下有旨,皇后驾崩,举国哀悼。所有后宫嫔妃、皇子公主,都要去立政殿为皇后守灵。武才人,你也赶紧过去吧。”

武曌抬起头,看到长孙无忌站在不远处,眼神里带着几分幸灾乐祸。她知道,长孙无忌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一定会在守灵的时候找她的麻烦。

她深吸一口气,对李治说:“殿下,我们走吧。该来的,总会来的。”

李治点了点头,拉着她的手,向立政殿走去。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是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

武曌看着前方的立政殿,心里充满了忐忑和不安。她知道,长孙皇后的驾崩,只是一个开始,更大的危险还在后面。而她和李治,将会在这场风暴中,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撑过去,也不知道她和李治的感情,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她只知道,从这一刻起,她必须变得更坚强,才能在这个吃人的宫里活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