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星屿不相逢 > 第21章 第二十一章 晨光微熹

星屿不相逢 第21章 第二十一章 晨光微熹

作者:柠晤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4 11:50:48 来源:文学城

北京的秋天来得比上海凛冽。周屿站在酒店窗前,看着这座陌生又熟悉的城市。十年前他在这里读大学,那时还是个做着文学梦的青年。

手机屏幕亮着,显示着沈星发来的成都晨光。照片里,她工作室的窗台上放着一盆新栽的绿萝,晨曦透过叶片,投下柔和的影子。

“新成员,”她写道,“叫它‘晨光’。”

他微笑,回复:“北京也有晨光,但比成都冷峻。”

《夜航》北京特别版的录制安排在凌晨四点。团队选择在景山公园进行外景拍摄,要捕捉这座城市苏醒的瞬间。

周屿裹着厚外套,手持话筒站在万春亭前。脚下,北京城还在沉睡,只有零星灯火在薄雾中闪烁。

“各位早安,这里是《夜航》北京特别版。”他的声音在晨风中显得格外清晰,“在这个大多数人还在梦乡的时刻,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座城市从沉睡到苏醒的过程。”

镜头随着他的目光移动,记录着紫禁城的轮廓在晨曦中渐渐清晰。

“十年前,我在这座城市读书,经常在这个时间来这里。”他继续说着,声音里带着难得的感性,“那时我是个穷学生,买不起门票,就站在这里远远地看着。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要在最好的位置,看最美的日出。”

东方天际泛起鱼肚白,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为古老的宫殿镀上金边。

“后来我去了上海,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但每次回到这里,都会想起那个一无所有却满怀梦想的自己。”

录制间隙,他给沈星发去一段日出的视频。

她很快回复:“看见了你说的‘冷峻的晨光’,也看见了那个依然怀揣梦想的你。”

当天下午,周屿抽空回了母校。校道两旁的银杏树一片金黄,学生们抱着书本匆匆走过,没人认出这个裹着风衣、戴着口罩的知名主播。

在曾经最常去的三教天台,他遇见了正在写生的美术系学生。画板上,熟悉的校园风景被赋予了新的视角。

“可以看看吗?”他问。

学生腼腆地点头。画中的天台比现实中更破旧,却有一种说不出的诗意。

“为什么选择画这里?”他问。

“这里看得见整座城市的变迁,”学生指着远处的高楼,“但本身却停留在时光里。”

周屿在那幅画前站了很久,然后买下了它。

当晚的《夜航》特别版,他讲述了这次重返母校的经历,展示了那幅画。

“有时我们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何出发。”他说,“但总有一些地方,一些人,能提醒我们初心何在。”

节目播出时,沈星正在成都准备新节目的第一次彩排。她在休息室里看完特别版,然后拨通了他的电话。

“那幅画,”她说,“让我想起了联合直播前的自己。”

电话那端,北京的风声隐约可闻。

“那时的你是什么样的?”他问。

“忐忑,但真诚。害怕不被认可,但又坚信真实的价值。”她停顿了一下,“就像那个在天台看日出的穷学生。”

他们沉默片刻,然后同时笑了。

“下周成都有个文化论坛,”她说,“主办方想邀请你来做嘉宾。”

“我会去。”

挂断电话前,她轻声说:“周屿,谢谢你让我想起了最初的自己。”

新节目的彩排进行得很顺利。但在即兴互动环节,沈星突然脱离了台本。

“今天我想分享一个故事,”她对着台下惊讶的导演和工作人员说,“关于晨光的故事。”

她讲述了那盆名叫“晨光”的绿萝,讲述了在北京看日出的那个人,讲述了在各自轨道上运行,却始终注视着彼此的两个人。

“在这个行业里,我们常常被数据、流量、热度所困,忘记了最初为什么要站在镜头前。”她的声音在排练厅里回荡,“但总有一些人,一些时刻,能让我们找回那个最简单、最真实的自己。”

彩排结束后,导演兴奋地说:“这段即兴太好了,一定要保留到正式录制!”

沈星却摇头:“有些真实,只需要发生一次。”

当晚,她在个人专栏发布了一张照片——那盆“晨光”绿萝的特写,配文很简单:

“万物皆有裂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周屿转发时评论:“愿做彼此裂隙中的光。”

夜深了,北京和成都各自沉浸在夜色中。两座城市,两个人,在不同的经纬度上,分享着同一片星空。

晨光终将再次降临,而他们已经学会,在光与暗的交界处,守护彼此最真实的模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