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小人通天 > 第115章 破绽

小人通天 第115章 破绽

作者:谈天音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1-03-08 04:21:27 来源:文学城

安庆府之夜,苏韧尚在拟写奏表,计算哪些人该论功行赏。

江南之乱虽平,但安庆府官员凋零大半。大军进驻,苏韧少不得费心费力。因他并非此地正牌父母官,便自在粮道衙门后院安个下处。之后朝廷疾令他暂兼掌安庆府印,他也没有挪动。那范青也跟来安庆府,尚未没安顿好,却听得养母病危,只好匆匆从水路回京。

苏韧把各处吏员召齐了,让他们按老规矩办事,若有疑难,可再报给他。

如此数日,安庆府运转如常,人心渐稳。

此时有侍从报知:倪彪麾下周千户拜见。

苏韧忙下台阶迎接。院中风卷落叶,冷冷清清。而隐约传来的管弦锣鼓之声,煞为热闹。

原来宝翔自入安庆便复了传说中唐王的原形。他非但不过问军政之事,反以当地盐商豪宅为行馆,召集城内大小戏班轮番献艺。长江的潮水尚未褪尽,宝翔为了演三国戏逼真,还向江南水师索要战船数艘为他助兴。安庆府内的盐商更纷纷为钦差亲王送上宝物珍馐,极尽谄媚之能事。

周千户缓步走来:“嘉墨,深夜叨扰,正为三事。”

“周兄请到屋里赐教。”

待苏韧奉上茶,周千户方道:“第一件,正是为拿获的宝船……”

提起这件憾事,苏韧叹了口气。

当时破城及时,三艘宝船尚未开出长江入海。

谁知追索途中,前两艘先后起火自沉,只剩下第三艘尚存。船员尽数跳海,没有留下活口。

封船清点之前,周千户陪着苏韧去察看。船中虽金银珠宝甚多,但缺乏传世精品。不少器物都刻着一个“沈”字,令苏韧记忆犹新。

苏韧恳切说:“周兄,赃物上缴国库,利害自不必小弟说了。你是过手东西的,咱们‘系数封存,据实上奏’,其余无须多想亦无须多问。”

周千户踌躇:“而今沈状元正是太子的师傅……”

苏韧再叹:“牵涉此事,沈家确实麻烦。然沈状元素日尽学问避杂事,连阿堵物都不愿提。恐怕还是那已云游的沈老爷才知晓内情。以你我俸禄还管不到那么高,周兄不必顾虑。”

周千户以扇挡着面说:“这第二件有关钦差……王爷在天妃宫……恕小弟愚钝,不知王爷深意。姓赖的倒死得痛快,可倪领军及苏兄都在万岁跟前不好回话。你和领军各有要务回不了京。若小弟被三法司下令去作证,而我毕竟挂着锦衣卫千户名头,岂不是左右为难?小弟之父年老多病,战前小弟就欲告假。明日你回应天府料理,期间我会请假还乡侍候堂上晨昏,连带避开这风头。比来同为朝廷奔走,多蒙苏兄照拂,因此特来辞行。”

苏韧暗想:此事对此人确实为难。不过,这几票自己和倪彪都叫他经手,许是他揩油也多了些。成庙时东宫数次动摇,全赖周皇后保护,才传到先帝那一系。因此周氏外戚屡受恩赏,姻联勋贵,哪怕拿多些,因他家功大,权当是皇家默许的。

苏韧娓娓客套一番,显得情谊殷殷。那周千户听了,面上浮出不舍之意。

这时,又有抑扬顿挫的南曲声飘入窗户。庭中一名老仆,拖着把扫帚蹒跚挪过窗下。

周千户感慨道:“大王实在是逍遥。今儿唱得全本琵琶记(1),引人入胜。你对梨园可有兴致?”

苏韧苦笑:“小弟和王爷素无私交。况小弟实无风流顾曲之能。倒是还想聆听周兄有何要交待?”

周千户从怀里拿出张帖,上面印着金粉“崇禧万寿宫”(2)字样。既无文字,也无落款。

苏韧问:“周兄,这是茅山哪位仙长拜帖?”

那周千户半真半假玩笑道:“是有位天师现在宫中。苏兄既回应天府,可去茅山拜会。有道是‘仙机不可泄露’,然若升仙有路,岂可错过?”

苏韧微笑点头,取出一封银子包好,送予周千户作程仪(3)。周千户百般推辞不得,只能受了。

送客之后,苏韧盘算目前之局,错综复杂。觉得自己虽躲不干净,但理应在江南多多盘旋。

只是若与谭香及儿子不能见面,难免人惆怅萦坏。他整理着文书,听得庭中扫叶喳喳之声,渐渐出神。

他眉心一挑,推开后窗对那老仆道:“你来!”

那老仆佝偻身子,恭敬哑声说:“大人?”

苏韧压低声指斥:“你装得甚么鬼?”

那“老仆”身手敏捷,弹腿跳入屋,手指一弹,后窗落下。

他哈哈笑道:“苏嘉墨,怎就唬弄不过你?”

苏韧面无表情道:“大白,连台戏不好看么?”

宝翔撸撸戏班里白胡子说:“旧本子还好,可看多了腻味。新本子常有些不通的人胡编。你敢嫌弃?他赖你没品没耐性。剑走偏锋,狗血乱撒,外头吵吵啥他们一窝蜂凑热闹。本子不济也罢,还没好角儿。我倒不是说功成名就那些角儿不该退,毕竟有些卖座戏就是美婵娟谈风月。可如今演戏后辈懒得下功夫,挤眉弄眼买通报馆,样样做得出来。吹得满世界是他红,不过三五年打算。狂过一阵,班主挣得满瓢金,啥都没留下。”

“亏你能牢骚。”苏韧摇头:“我是多年不曾看戏。角儿一概不识。越是嚷嚷好看的,我越没心思。戏如人生?我这人生比戏忙。”

宝翔笑道:“哈哈,幸好天下如你的没几个,否则唱戏的合该全饿死。今晚台上声声哭腔闹得我心烦。所以他们前面听戏,我在后面睡觉。睡了一半,惦记起入城后咱俩没碰过面,所以找你说道说道。”

苏韧心想:那是我俩心照不宣。已到清点棋局时,我帮不了你,你也帮不了我。

宝翔肃然说:“我估摸着朝廷必让我提前回京。我有任何动作都难免嫌疑。游大春等活着的首犯必要凌迟处死,神也救不得了。可俘虏中有个女人——我想请你高抬贵手,给她谋条出路。”

苏韧冷笑。但宝翔能说出来,显见人家倒不尴尬。

“是游贞美么?”苏韧道:“按□□律:她应没官分配功臣之家。色字头上一把刀。你弄的女人尽够了,这么个棘手的红颜,你若动了旁门心思,她的命都保不住。牵一发而动全身,圣上怪罪下来,不是我小小知府可以兜得住的。”

宝翔不动气,陪笑道:“哈哈,多情则滥,我认!如我和她有暧昧,必不向你开口。然而她与我却在一个‘义’字上难得。她不负所托来军营找你,这份人情债我赖不掉。倘若我使性子放了她又如何?可我怕连累她连累你。此女身份敏感,流入世间危险重重。我知你是个智多星,会办事而不害理。求你替我谋划谋划?”

苏韧本心不愿多管闲事。但他于游贞美并无恶感,见宝翔话说到这份上,便道:“俗话说:‘见机行事’。让我想想如何妥善安置她。你我最好不要再见面,以免节外生枝。”

宝翔神情开朗,欢喜拍了拍苏韧肩膀。

苏韧掸了肩上灰尘,凝视宝翔。宝翔跳入后院,挥挥手,转瞬再无踪影。

次日,苏韧便带江齐等几人暂回应天府。他特意绕道茅山,穿着便服,去了趟崇禧万寿宫。

那茅山本清净福地,重峦叠翠。崇禧万寿宫,更在碧云深处。

苏韧才到道观门口,有个小道童跑来,拍手笑道:“你可来了!”

苏韧弯腰莞尔:“你认得我?”

“嗯,你是苏嘉墨。面白如玉,笑如春风。不是你是谁?”

苏韧示意江齐等侯在宫门,自己提个盒子跟着那童子走。道宫中花木扶疏,烟霞缭绕,时有金罄之声。

有一条清溪环绕后殿。沿着溪水,只见个披道袍戴网巾的小老头坐在石板桥上。

那老头赤足,两腿浸在溪水中,从淘箩里随手捏了些饼屑,喂小鱼和野鸭。

苏韧认出老头,忙于下拜道:“苏韧拜见倪中堂。”

此人正是倪大同,号紫极仙翁。

苏韧之前便有猜度:万寿宫中天师莫不是他久违了的太保大学士倪大同?

倪大同笑得爽快:“小苏,有日子没见。你升官了变瘦了心思重了,头还没秃吧?”

苏韧摘下方巾,蹲身道:“中堂请看。中堂老当益壮,正是国家之福。”

倪大同把手往苏韧发髻里一探,让苏韧发上沾了不少饼屑,道:“还好,没秃。”

小道童过来道:“姨奶奶说,罗汉斋做得了。”

倪大同问苏韧饿不饿,苏韧说:“晚生从安庆带来十六色新鲜面果子奉送上师。自己倒还未饱腹。”

倪大同听了,让道童接过盒子,拉着苏韧向一客舍走去。依门的姨奶奶看样子已年过半百,无脂粉珠翠,系着条褐色围裙,如一株乡间老梅。

苏韧向她施礼,她含笑还礼。苏韧早听说:倪大同夫人去世后,家中只余一位如夫人执家事,想必即眼前这位。

姨奶奶将碧油油黄澄澄的罗汉斋拨分两盘,倒好蜜瓜渴水(4),端出珍珠米饭,搁好筷子,轻掩门出去。

倪大同随口问苏韧些江南风物,又说这座道宫原已衰朽,前些年皇帝为给孝贞皇后祈福,广济三教(5)遗迹,此宫才得以重修。

等他们吃完了,姨奶奶像算准了似的,悄悄进来收碗筷。苏韧从旁帮忙,姨奶奶方道了一句谢。

掩门时苏韧瞧眼外头,山里下起一场晴时细雨。

倪大同笑道:“山中变幻莫测,正如圣躬心情。臣子‘以不变对万变’,不过在一个‘忠’字。小苏,你们此此都在一个‘巧’字上。你们的说辞在舍侄倪彪等人面前倒糊弄过去了。然而若对万岁编故事,我看其中像是缺了一环。你是否另有隐情?”

苏韧听得发慌,连忙下跪道:“中堂,下官对君上的忠心可鉴日月。有些事下官未知全貌,离奇古怪,才不敢和盘托出,怕是伤及无辜。”

倪大同点头:“你倒仁爱。”

“下官当不起。下官既蒙茅山仙翁召唤,便庆幸自己尚有仙缘。望中堂垂怜,指点迷津。”

“你细细说来。”

苏韧从荷包里拿出一个蜜蜡小瓶,从里面抽出张丝绸碎片。碎片上沾染血渍,还有金粉两行字。

正是那夜在长江上,宝翔以为苏韧已全毁,而实则被苏韧截取后保留的沈富手书部分。

苏韧趁着倪大同对光细看,把自己邂逅宝翔的经过说了。

倪大同转而严肃,问:“那你为何只留下这一部分呢?”

苏韧下跪道:“因下官认得沈富,知晓是他笔迹。现沈家老宅都找得到对照。下官奉旨察访江南变乱,这样大证据万万不敢隐瞒。但那名单里名字太多,下官恐追查下去,江南人士怨气过多,有损天家福泽。现东宫初立,蔡沈两府都是至关重要的人 。即便他们上一辈人有谋略,下一代人未必会知道。下官自知销毁名单乃擅作主张。可下官实在视万岁如父母,维护东宫心切,所以情急之下,只能出此下策。”

倪大同嗟叹良久,将苏韧扶起来道:“你这孩子煞费苦心了。蔡文献父子惊才绝艳,却正吃亏在‘不宽’之上。”

他在舍中跳来跳去,像是活动筋骨,跳得出汗,才嘱咐苏韧道:“此物交予我吧。你不用再管。我在官场上久,知晓何为利弊。何况耄耋之年了,福祸我自承担。你安心抚民,好自为之。”

苏韧心中松快,连呼感恩之语。倪大同只教他入座。

大家刚坐定,姨奶奶端来壶茶。苏韧起身接壶,为倪大同斟茶。

倪大同道:“从来佳茗似佳人。你娘子尚在千里之外,小夫妻可怜见的。你也喝一些,聊以慰藉。”

“遵命。”

苏韧喝那茶,是茅山长青配上木樨花,甘醇香甜,不禁想起谭香。

几盏茶喝完,他思恋更浓。把自己原来坚定的留守江南之心,洗淡了大半。

苏韧出崇禧万寿宫,已是下午。

江齐低声回报道:“小的探听仔细,徐公府三公子正歇在茅山别业,家中无外客。”

苏韧笑道:“那好,换一个山头,去他家做客。”

徐三别业屋子仿作唐式,旁开温泉。

主人听得苏韧来,赶出来迎客。那三公子穿了件古式圆领袍。

一见面,他便问起范青,苏韧以实情对了。三公子难免慨叹一番人生如萍。

三公子再问平乱前后情形,苏韧拣些轶事说了,夸了国公府功劳。

徐苑中桂蔓连枝,禽鸟鸣啾。苏韧忆少年时在南京,听到徐公府名号便吓一跳,只当他家全是天人,想不到现可与公子平起平坐了。

徐三公子好古有名。不仅建筑是唐式,室内也只有唐样方床,画案,腰凳。

他邀请苏韧一同欣赏藏画。苏韧又没经过古代,只能依样画葫芦,坐在三公子空出的左方。

三公子击掌。有一双眉目如画的俊童,用银盘呈上来两卷画。

公子于画案展开,第一幅画得是秋山远岫(xiu),第二幅画得是雪中芭蕉。

苏韧对此一窍不通,私以为看上去认为不坏便是好的。他想:丹青名家和自己这种常年办俗事的人,视野大相径庭。

在帝京里,秋季公事极忙,他偶尔去山里一次,没功夫留心别的。帝京冬天严寒,雪里芭蕉应该是子虚乌有。

徐三公子极口夸赞王右丞(6)的作品,说什么“笔端造化,意由心生”。

苏韧曾听沈凝也夸过这位,因此借用了句沈凝的话,说:“他画中有诗。”

那两个俊童收了画退下。又有一对艳若桃李的美婢,抱着锦面盒奉上来。

徐三公子展开,原来是前代的仕女图。画中女子与当代纤弱美女不同,皆是丰肌玉骨,淑姿逸态。

苏韧心想:画上再好看 ,毕竟不会娇嗔笑语,哪有真人好

三公子侃侃而谈,苏韧深谙“少说多听”之理,到末了才说一句:“美人在骨不在皮。”

徐三公子大为高兴,认为苏韧实在懂得画的精髓。

他话锋一转,问苏韧道:“嘉墨,你孤身在吾乡。范兄弟回京,你身边乏人扫尘。你看方才我那两对送画的奴仆,可有哪个看得过去?”

苏韧一愣。他只知那些下人生得有姿色,但哪一个的脸庞他都再记不起来,因此推却:“不可。季洵(7),嘉墨何德何能,怎能让你割爱?”

徐三公子摆手:“不然。这些孩子本就留着送贵客的。个个性情乖顺,不仅会弹唱,还通文翰。咱们府里教习好的你不要,上别处哪买呢?”

苏韧不为所动,还是婉言谢绝。

三公子以为他都不中意,便说:“尚有两个绝佳的!我差人把他们送去给你过目。”

苏韧忙摇手,正色说:“季洵,你的厚意我心领了。但这事万万做不得。”

三公子微显愠色:“这些玩意比不得画儿。喜欢了放眼前使唤,厌弃了随时可丢开。你何必认真?”

苏韧来找公子,本有用意,因此叹了一声说:“三哥,小弟没把这些奴仆当真,倒是把你这朋友当了真,才不答应。我们年龄相仿,话也投机。可我往日没有如何提我娘子,是不是?内人与我是娃娃亲,管得严些。家中用丫鬟小厮倒是可以。但若用生得不寻常的,未免生出风波嫌疑。她现在东宫当太子保姆,夫妻又分居两地,此事上我更要擅自防闲。一来教她放心,不辜负打小的情分。二来是求得大家太平。不然,将来她听风是雨,责怪起三哥来,万一再闹到宫中,我对得起你么?”

徐三公子听了,向苏韧一躬,失笑说:“原来如此,怪我鲁莽。你不提娘子,我也不提娘子,原来你我都是惧内。”

苏韧不知这层,问道:“当真?”

徐三公子说:“内子实是昆山许侯之千金,亦是我之姑表妹。本来我屋里放了个人,她于归时再替我添了一个。说来一妻二妾,夫复何求?可我若与旁人近一回,她嘴上不说,却能病倒个十天半月,我寻医问药,不胜其烦。久而久之,别人当摆设,只有她是真。我到茅山来,正是因她头疼,想借此地温泉调养。我藏画也是因内子所好。今日原是我夫妇在家看画,她听你来便避开。我说嘉墨倒可以见,她理都不理。”

苏韧甚觉好笑。徐三公子摆了酒宴,留苏韧在阁中对饮。

苏韧随意间,才把游贞美事对他讲了,他怕公子误会,说明道:“此女年纪二十好几,颇有厨艺,与人为善,誓言不嫁。因她对平乱有功,有些人受过她的恩惠。所以,我想为她谋个安身之地。若分配功臣,徐府自然是第一家。你看……?”

徐三公子捏着夜光杯,说:“那也是一奇女子。我就知乱后必有些新人会没入府。府中人材多,作糕饼都放十几人。可入府总有是非,我若护着她更有嚼舌根的。嗳,我倒想到一个好去处。牛首山有位老尼,往昔她是代我那嫡祖母出家的。她搜罗不少孤儿,因我府里向来留心慈善,她游说得咱们出了大宗,办起来一个‘毓善堂’。她屡次求我再派几个人手。既然此女会炊事,不如她入府后,直接把她派去老尼那里。几年后风声平息,她若要离开,只求老尼剃度了装作去云游。到了别处再改换姓名便是。”

苏韧满意,叹道:“我知旁人都比不得三哥见多识广,安排得当。怪不得贵府里上千号人,百万家私,都得听三哥调度分派。”

徐三公子大笑,再请苏韧喝杯满的。徐府的家酿饮时味淡,后劲颇足。

月上梧桐,泉石奇丽。三公子兴起,自抱了琵琶弹了数曲。他再三劝酒,苏韧不免再多饮了几杯。

直到有个小丫鬟到阁前传话说:“三爷,奶奶说您有了酒。家中养了那么些歌儿舞女,爷尚以为不好。那明儿全打发了,爷再去寻些能待客的。天色又晚,您还是早些放贵客归程吧。”

徐三公子回头对苏韧道:“你看是不是呢?”

苏韧与公子相视而笑。他正好借机告辞。

山风一吹,让他颇有些头重脚轻。

他靠在颠簸的轿中,想徐三奶奶虽难缠,三公子却家私饶富,无职牵绊。好歹夫妇可相守消磨闲情逸致。

然自己出身寒微,只好疲于奔命。所以说,虽然彼此可以坐一起,到底是不一样的人。

苏韧至应天府衙,方川果然在灯下等他。他胖了一圈,言谈更爽利了些。

苏韧递给他张银票,方川道:“尚未过年,大人怎已分起红利来?”

“有钱拿便好。多嘴甚么?”

苏韧急于要处理公务,方川止住道:“我看你有些醉。能解决的事不在于今晚。不能解决的今晚忙也无益。实则公务都有‘玄学。’”

苏韧吃吃笑:“我自己知道……是真没醉。你话说得官腔。那咱们幕里该招个风水先生?”

方川故作吃惊:“你不知人家都问风水?有些钱有些位的哪个不喜请人算?要我说各人有命,算有何用?只图个自己安慰罢了!”

苏韧沉默。

方川拿出部金刚经写本,放在苏韧手中道:“喏,这倒是你正事。昨儿郊寺里法号弘清的师傅来找你,说这本经他抄好了。他师傅冥诞将至,既然你曾和他师傅认识,不妨请大人题写几句。写完了送他那收在藏经阁,算是大家功德圆满。”

苏韧望天,伸长了腿,不答话。

方川瞅他几眼:“大人您赶紧去后院歇下吧。我去请向大嫂作碗醒酒汤来。今晚可别写字了。”

苏韧一时想不起‘向大嫂’是哪个,懒懒笑,想管许多干嘛?

两个衙役搀扶苏韧到了后堂。苏韧歪在罗汉床上,将那本金刚经抛在案上。

二衙役一个放下帘子,一个找靠枕给苏韧垫高。苏韧眯着眼,忽然认出这是江齐江鲁两兄弟。

他叫道:“江鲁!?”

江鲁吓了一跳:“是小的。原来大人没醉?”

苏韧撑起上身,轻声问:“你将东西送到娘子手中了,我娘子怎么样?她怎么说?”

江鲁看他哥哥,江齐清咳一声催促:“你倒回大人话呀。”

江鲁伏在地上,盯着自己灯下影说:“东西送到了,太太很高兴。太太的气色比从前小的所见要好多了。太太说:她这里没什么好惦记的,希望……嗯,希望大人在南边保重身体,为国效力,不要想家。太太还让管家三叔好好招待了小的。”

苏韧一边听,一边用扇骨敲打床沿,他烦躁地望着江鲁,瞟眼江齐骂道:“好江鲁,去趟帝京长进了。这话到底是我娘子说的,还是你哥哥教的?”

江鲁气声说“坏了”,支支吾吾起来。

江齐过来同跪道:“大人恕罪,都是小的出了嗖主意。我兄弟去了您家,见到了管事三叔。但太太被宫里事耽搁,他等了三天没见着。小的看大人连日操劳,不想再让大人悬心,所以……”

苏韧心中激荡,觉得股酸气冲脑,胃中胀满,正要发作,却听一个妇人的声音:“这怎说的?大人已醉了,你俩快下去!别惹大人不痛快。”

“是,是!”江齐对江鲁使个眼色,连滚带爬把江鲁扯走。

苏韧闭着眼,听那妇人唤他“大人?”。

她再拿了热手巾给他抹脸。

他张开眼,认出她,朦胧中有丝委屈:“杏花姐?”

他想起过了许多年,杏花姐早嫁了向老倌,变成“向大嫂”。她见老了,自己也不是孩子了。

杏花姐端着碗热汤,喂他吃了。苏韧静静喝了,半晌说了句:“谭香不在。”

杏花姐的眼尾生了皱纹,笑起来更温厚:“大人,当年我见过小阿香。那时她便喜欢你。你们终究有缘,无论谁都拆不开。她不在又怨不得她,无论人在不在跟前,心里有才是真有。”

苏韧点头:“多谢姐姐。以后我若还京,少不得要你和老姐夫跟去。”

杏花姐笑了:“你那老姐夫老成那样了,在府衙里住着还天天睡不安生。教他去帝京,他还不得天天睡不着?大人这回旗开得胜,一定能顺利升官。我毕竟没见过世面,在这全靠大伙包容才混口饭吃。实话我不能去帝京的。现时不同往日,你家要有排场,咱们应付不来。我和向老倌在这,替你买几个本乡的实诚家人,将来带了去,我便可放心啦。”

苏韧听懂了话 :“我替老姐夫置些田产,他和你一起养老。如我顺利,小石子前程包给我。”

杏花垂下眼:“我生得孩子一味天真憨傻,不比你儿时察言观色肯吃苦。所以不必替他寻甚么前程。他和我在一起待在江南,将来娶个媳妇有口饭吃,我算没有白生养他。”

苏韧知杏花是个有主意的。因此没再勉强。他不胜倦怠,闭上了眼皮。

杏花正要离开,苏韧突然叫住她:“姐?”

“上回分别,你正要告诉我一件事——是什么?”苏韧人躺着。一双细长眼瞬都不瞬,审视杏花。

杏花手中碗颤了下,转过头说:“我……我记不起来了,你正不自在……”

苏韧幽幽道:“姐,此乃托词。竟有甚么你还不敢教我知道的么?”

杏花泪光盈盈,跪倒罗汉床尾道:“当年我去嫁人,过了半年,听湖州来的老倌朋友说你娘没了,你跟江湖艺人走了。再过了四年,老倌有笔买卖在镇江,我陪着他去金山寺。当时正值法会,香客如云,我正坐块石头上等老倌来找我。几顶轿子经过……我居然看到一顶轿子里的夫人正是你娘。我疑心看错,直跟着人家轿子走。那夫人和你娘越看越像,穿戴体面极了。我再跟着,便有家仆来呵斥,他们直往方丈那去了。我还不死心,次日瞒着老倌,再去寺里打听那是哪一家。谁知方丈差了位大师傅和我说:昨儿来的俱是上了年纪的人,并没有我认识那样子。这事又过了太多年头,那时节我认定的如今不敢认定了。……本来早想要告诉你……后来寻思不用说了……人海茫茫,那位酷似你娘的夫人都不一定尚在人间……你呀早把往事撂下了,一心上进,自立于世,同你娘子又是情深意重的,那些往事随风化了也好了……”

苏韧脸色红一阵青一阵,末了白寥寥的。

他呼吸逐渐稳了,泪湿了眼睫,脸上却平静干净。

杏花等了许久,以为他睡过去了,才吹熄了灯。长叹一声,小步离开。

苏韧这才轻轻说:“我……从未忘记娘。”

他相信,杏花姐确实遇到过一位酷似母亲的夫人。说不定那位夫人还是他的远亲。毕竟他的娘没来历,而且他连爹都不知道是谁。

可他承认,杏花姐说得对:人海茫茫,世事变幻,纵然放不下,到哪里去寻?万事不可强求。活的自己得为将来,也得为眼前的活人打算。

但他心上的活人,远在千里之外,隔着九重宫阙。

子夜清寒,秋风敲打窗棂,苏韧迷糊中,摸到枕席都潮了。

他以为再下了雨。可他推开窗,夜雾朦朦,满塘的枯荷叶,四野唯有秋蝉鸣叫。

苏韧心里烧起了团火。既非愤懑也不是哀痛,更像有什么从心底醒了过来,浇也浇不灭。若是身边有酒,他定要再喝得痛快。

他借着月光,摸到那本金刚经。他想到他的娘,谭香,圆然。许多面孔一晃而过。

恍惚之中,他提笔写下了几行追忆故交的题词。再签上“应天府苏韧”。

写完,他对月看看,笔法与平日不同,颇为潇洒。

他快意地投笔于地,喊道:“来人!”

江齐赤足奔来,苏韧和衣在床道:“快马……送**棠山寺……给弘清。”

江齐对苏韧吩咐从不含糊,应声“是”,便出去了。

苏韧宿醉未醒,将靴子一踢,倒在罗汉床上又沉沉睡去。

他尚不知道,破绽正由此而起。

(本章完毕。欲知后事,请看下章。)

作者有话要说: (1)琵琶记:元末南戏。描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

(2)崇禧万寿宫:位于大茅峰西北丁公山南。始建于唐,元朝时改名为崇禧万寿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拆除,1966年因建水库遗址全淹。

(3)程仪:送给旅行者的路费或礼物。

(4)渴水:明朝的鲜榨果汁。

(5)三教: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释,道为“三教”

(6)王右丞:指唐代诗人画家王维。

(7)季洵:徐三公子的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