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演过的剧靠天幕风靡古代(快穿) > 第5章 失恃公主or开国女帝(4)

“娘娘,那个六公主,我给她送饭去,让她吃饭,她却口口声声什么‘sānguóshā’的,疯疯癫癫的,和以前看起来判若两人。”

华丽的偌大宫殿内,一个梳着螺髻的年轻女子跪伏在地板上,对着一层厚厚水晶珠帘,一字一句讲述着她的所见所闻。

“抬起头来,过来见我。”

她的正前方传来了一道温柔和善的声音。

她微微抬起了脸,神色惶然——此人正是昭华殿当值的那个宫女。

隔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晶珠,隐约勾勒出一个美人的倩影。

“站起来罢……本宫又不会吃人,掀起帘子,就这么着,过来。”

螺髻宫女一板一眼遵循着对方的指令,掀开水晶珠帘时那种冰凉的触感似乎才让她有了些许真实感,恍惚之间,她才看清了眼前的景象。

床榻上。

斜倚着一个妆容清丽的中年美人,一只胳膊弯起撑着脑袋,随意挽了个髻,不见珠翠满头,少了几分端庄,然较平日,愈见清艳,恰似出水芙蓉。

那双漂亮的眼睛。

尽管眼角隐约有了岁月的吻痕。

难掩她的美丽。

宫女惊觉眼前人已过了不惑之年。

如果不是知道对方的真实为人,可能连自己也不相信这样的美人还会作恶吧…宫女眼睛眨都不眨。

螺髻宫女不是第一次见过陆贤妃。

可还是在这种场景下被这张美人皮迷惑了三分。

她定了定神,尽量不看那双眼睛。

“娘娘……”

榻上美人面上了无情绪,轻轻启唇:“你刚才所说,确无虚言吗?”

螺髻宫女低眉顺眼道:“刚才所说,确无半分虚言。”

盯着宫女的眼睛看了好一会儿,陆贤妃才算点点头,也没甚笑意,只是挥了挥手,让对方退下。

贤妃就近观察也没看出什么端倪来,若有所思。

而等那个宫女真正离开后,贤妃就似换了副面孔似的,面色不耐烦起来:“春妤——”

一个人闻讯赶来,正是上次在昭华殿随侍在贤妃身边、还和姜柏弥有过短暂语言交锋的贴身大宫女——春妤。

“你刚也听到了,这是疯得古怪,我没记错的话,本宫醒来后,这个小六就是疯了,你觉得…这是什么事?”贤妃蹙眉。

“回禀娘娘,这个六公主昨天还口齿清晰,虽然那时表现的性子确与往日不同,还敢顶撞娘娘与陛下,说出那等无君无父之言…又一下就疯了个彻底,想来,她当时应该是受了些刺激,但后面上吊寻死之类的行为绝对是装疯卖傻为了逃离最大的审判,说不定是拖延时间。”

春妤一脸不屑。

“……我看这疯病是假、避祸是真,不过,这人竟然敢这么搞,看似忤逆大胆,脑袋好像灵活多了,比起以前确实难对付了点。”陆贤妃有点纳闷,“还真让她猜对了陛下心思,自我醒来,无论我如何说,陛下也没说要把她如何,故意转移话题,巫蛊咒人、残害皇嗣,这两条放在平时都是不得了的大罪,他弄的这些小惩小戒算得什么?只管轻轻幽禁,罪名也不教人往外传,原来人家还惦记着当年用完就扔了的余家给他保卫边疆呢,这个死小六有了这么大把柄,不定他还暗自高兴,赦其罪收买人心,更好要挟余家给他做事了。果然指望不上他,那别怪我无情,只能坚持原来定下的法子了,还是得让皇帝没得选,只能按着本宫的路子走,到最后只能用本宫的人。”

至于“原来定下的法子”是什么,两人心知肚明。

也就是安排一个未遂的刺杀事件,最后给六公主泼脏水,给她和余家定下个勾结外国、卖国弑君的罪名。

“想想我为推家里人费了多少谋算,又冒着多少风险,可整个陆家的人,年轻的上上下下也没几个有出息的去军队混出来个得脸的来,自本宫十几年前登上妃位,陆家一朝得势,都是借着本宫的威风不修人事,后辈子侄成堆钻去京城闲职清职要职享富贵去了,年轻一代谁也不愿去边疆谋职,一点也不为本宫、为陆家着想,本宫这次就是推了他们上去,怕他们也给我坏事!”

春妤腹诽,你贤妃未必见得无辜,这些年害了多少人,树了多少敌,又修过几件人事。

明知陆贤妃方才那些话显得多么双标,春妤也未点明,毕竟身家性命乃至前程都绑在了这位娘娘身上,她也跟着吐槽陆家年轻一群酒囊饭袋如何对她的娘娘敲骨吸髓、在外如何狐假虎威。

贤妃口中的陆家。

本靠军功起家,现在军中却是几乎是后继无人的局面,只靠着一些年长的人把持一些军务。

陆家与贤妃是不可脱离,相互依附,多年来一直捆绑得死死的。

陆家人近年来在一众皇亲国戚中都敢横着走,实在脱不了贤妃的干系。

陆贤妃看似是寻常妃位,实则循贵妃之仪,享皇后之尊——两年前,先皇后薨逝,皇帝几次三番想立她为贵妃、甚至为后,最后却未能成功。

论理,贤妃入宫多年,家族显赫,又得圣心,还有一子,封作皇后也不为过,百官并无异议——说难听点,即使百官有异议,按照当今这位皇帝的权势威压,也不成妨碍。然而,最意外的一个因素坏了事,这的前朝后宫几乎人均精神病,皇帝生母、当今太后,性情同样极端,与贤妃早年矛盾重重,便多次以死阻挠。

皇帝一惯荒唐专断,却事事未敢违背太后,早年太后为他呕心沥血,还曾因一件大事在先帝面前愿意以命换命保他,为此几乎折了半条命。“孝”算是这个暴君皇帝为数不多的“优点”——也不论是否为愚孝,皇帝最后作罢了。

贤妃更恨太后了,但不敢轻易表露。

皇帝自然也有安抚之举,他倒真不是在背地提前联系母亲作戏,并非曲线救国,真真切切给予了贤妃名分外的许多实际利益,薪俸、礼制、明里暗里隐形待遇皆与副后无异,最重要的是,还把她儿子立为太子——这是最要紧的。如此,太后刚提了天大的要求,碍了皇帝面子,这时,纵有千般不满,竟也不能再说的。

除了面对太后时他有些束手束脚,皇帝一贯是站在特权阶级最顶端的,一个暴君,他以践踏规则与礼法为乐。

太后各种拼死阻挠,不光因和贤妃性格不合,也因立场上就天然对立。太后本意是她想扶持自己家族那边出来嫔妃的皇子做太子,所以她不教贤妃有名正言顺的地位,好让朝中大臣们后面选边站时也要掂量掂量,没想到阻挠起了反效果,反而让皇帝心生亏欠,直接立贤妃儿子为太子…孩子都成了太子,太子之母的贤妃未来成为贵妃、皇后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先皇后在时,贤妃便尊荣风光;先皇后薨逝,更是风头无二。贤妃如此特殊的地位,这些年来,陆家众人靠着这层裙带关系作威作福,陆家年轻一代自然谁也不愿意放下京中唾手可得的富贵日子不过,去边疆苦寒之地受苦受累、流血流汗。

贤妃姑母的恩情还不完的,那就先欠着。

而这与贤妃的利益相悖,太后那边虎视眈眈,陆家昔日得罪打击势力也多,她一直害怕害怕儿子继位时发生巨大变故,很多年前就与自家兄弟父辈商量找好几个习武的放入军中历练,好为日后军中扎根做准备,继家中从军传统。结果陆家上下,富贵迷了眼,尽是目光匪浅之辈。抑或是心疼娇儿、怕去历练吃苦,再就是图眼前富贵,只觉捞不够,再看前途待遇以及生活环境,自家去了受苦,放着家里其他人在京中、或其它富庶之地稳稳升迁富贵吗?要么找理由搪塞过去,要么断然拒绝。

贤妃堂堂宠妃,还地位特殊,外人看来荣光无限,偏偏教出个正经子弟从军的事都逼不了自家人,寥寥旁支三五年轻人纵使勉强去了,也是酒囊饭袋,过去作大爷的,毫不作为。恨得贤妃回宫后私底下直骂娘家人,即使这样,她都不敢明着逼急了。

她和陆家人天然绑定得很深,宫中多少脏活累活、不见光的还等着陆家人善后呢。

现在想想娘家人只钻钱眼,不考虑她的处境,陆贤妃更是愤愤不平,郁气积心——比那六公主胆敢顶撞她时还气。

陆贤妃坐了起来,捂着胸口,旁边的春妤急忙搀扶起她。

“无论如何,这个份上了,本宫也只能用娘家那几个不成事的兄弟了。”贤妃闭目。

春妤给她轻轻捶背。

用不了侄子、外甥,只能用兄弟了。

这次行军的统兵权,一定要拿下。

“那个百官宴是在三天后?”

“是的,娘娘,如果第二个计划照旧,那个人(指刺客)已经再三确认,抵上他那条命也要拉余家下水的。”

陆贤妃舒了一口气。

这算是她最近为数不多满心期待的事了。

贤妃不敢想象,军中威信本就高的余家重新把握军队的话会有怎样的变数!

更别说当初余妃的死、余家如今的惨淡,分明和自己脱不了干系。

皇帝近来本就身体不好。

若是皇帝哪日暴病而亡……

她必须推儿子上位以保自己地位!

她只能把命攥自己手上!

……

三天后。

按往年惯例,皇帝大宴四方。

宴会也着实热闹。

为了盖过近来一些流传于宫内外的流言蜚语,皇帝还故意扩大宴会规模,邀请了更多人,办得热热闹闹,为的就是冲淡近来的晦气。

且不论京中官员,各地也有派人来京赴宴,还来了些什么欧亚国、大洋国的外国使臣,还有朝廷封过的命妇、后宫有品嫔妃,都按例赴会。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皇帝心头近日来的阴霾也洗刷了几分,看着下头热闹的景象,竟一时忘了烦恼,忘了边疆战事紧急,欣赏着美人的歌舞、民间奇人的杂技,也算怡然自得。

皇帝右边坐着太后,左边位置挨坐着陆贤妃,婆媳私下龃龉不断,面临百官众人,互不相干,倒显得相安无事。

贤妃其人,今日不复寻常清丽素装,而按品服大妆,珠围翠绕,笑容可掬,又是贤淑端庄…遥遥一望,竟颇具母仪天下之风范。

侍君之时,婉顺柔嘉,清婉脱俗;其向后宫诸人,狠心狠情、诈谋迭出;及大宴临众,复为国色天香、仪态万千。

贤妃位为妃子,在她之上却没有人,形同副后,这场宴会自然扮演的就是天下女主人的角色了,这次宴会节目和流程都是她一手安排的。

底下离皇帝稍微近一点的席位,坐的都是皇子皇孙。

再远一点,是功勋大臣、文武百官、命妇贵女之流。

连余家这种获罪家族中过去的几位功臣也受到了邀请,只是他们穿着打扮有意朴素,不主动和周围人接话,面有忧色,和此时的情景有些格格不入,显得尴尬。

大部分人都沉浸在这种普天同庆的氛围中……

直到时间熬到了外邦使臣进献礼物时,出了一个大乱子!

底下有个使臣,来自一个曾被大夏打过的蕞尔小国,申国,那里如今是大夏的附属国。他自称带来的礼物是祥瑞之兆、为上苍所赐,果然惹得皇帝来了兴头,便教人靠近些,把礼物呈上,他要亲自拆卸。

那申国使臣乖乖照做,在旁边一众侍卫严密的监视下,其一举一动也算合规。

皇帝亲临拆卸那物事,而使臣交完礼物,则恭立底下数米之外。

不料皇帝快拆卸完时,那申国使臣瞅准时机,趁周围人略有松懈,他忽拔下自己顶上帽子中的一根金属装饰品——原来是一根伪装精妙的金属刀刺。

他有如神助,飞奔上前,直冲最上面的皇帝来。

“护驾!”

陆贤妃反应很快,先喊了一句,就“下意识”扑倒了旁边还呆愣、年老迟钝的皇帝。

太后也惊呼一声“皇儿”,半身飞来挡在皇帝身上。

几位皇帝亲卫也算是顶尖高手,反应更为迅速,一下就出手,挡住了那个使臣,与他交起手来。

几对一,申国使臣纵使有些功夫,也很快不敌,一会儿,胸口处、嘴巴处很快涌出一大片鲜血,浸湿了外衣,触目惊心。

他躺在地上,已经失去一臂,血流如注,奄奄一息。

临死前,他还大喊着:

“夏帝——你必死无葬身之地!你高居庙堂之上,岂不知你害过多少人,彼皆欲杀你以祭天,其军心早晚变矣,他日,吾主必与恨你之人里应外合,尔夏必亡矣!”

言讫,其仰天而怆然长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皇帝听罢,龙颜大怒:“砍了他的头!”

左右侍卫不等使臣咬舌自尽,便用明晃晃的刀剑去了他的头颅,那掉下的头颅直直滚了出去,有十米之远。

地面淌了一路血。

彻底失去意识后,使臣那具无头身体仅剩的一臂上的手一松,握着的那支金属刀刺随即快落了地,发出金石相击的铿锵之音。

事发突然,底下一片哗然。

众人望到那颗滚落的头颅,更是戚戚一片、不敢声语。

皇帝后怕不已,又惊又怒。

贤妃亦是面色惊惧,紧紧握着他的一只手,还给予着他力量。

鬓发皆白的老太后一手紧紧捏着手帕,一手捂着心口。

皇帝已是知天命之年,大脑难得飞速运转,他紧紧捉着那个刺客临死前的话嚼着味儿,越想越心惊——他是不怀疑这个刺客的话,毕竟人都快死了,又撒什么慌,他是根本想不到有人会专门行刺皇帝且甘愿赴死只是为害人的。

他满脑子中想的,所谓“你害过多少人”“里应外合”,尤其说的是自己以前害过的本国人,再从“军心早晚变矣”一条……他有些不敢想下去了,最先想到的竟是……难道勾结敌国贼人的是余家的人?还是不止?或与余家有关?赵家?何家……

若说他迫害过的人中,谁受害最深?皇帝比谁都清楚余家委屈是最深的。

大夏军队十几年前,有一段时期对外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基本都用到了余家人——起码在余妃获罪前是这样的,说句不中听的,十几年前的某段时间,放在军队里,当时皇帝的话都不一定有原来余大帅的话好使。

也是余家家规森严、守忠君之道,受多少迫害,到底未反,几位余妃父兄还饮恨西去。

皇帝也就是从这真正见识了余家对他的忠心和家风,却并无反思,还洋洋自得,他对底下人如同对狗,以为自己耍弄朝内外制衡之道已是登峰造极,只思待未来一日待某家坐大,再对余家人做提拔,余家又能供他驱驰。

如今他真的迟疑了、恐惧了、愤怒了,更是迁怒了,他得罪的人太多,他甚至都不知道与此刺客合作的人是谁。

自知年迈病弱的皇帝,还正想着扶持曾经对他最为忠心的余家人。

他勉强怀着最后一点理性,迫使自己抛去这个可怕的想法——余家,还是忠于他的。

主谋另有其人而已。

……

望着皇帝惊惶不安、惊怒交加的模样,身侧的陆贤妃依然作惊惧状,唇角却不自觉微敛。

作为皇帝多年枕边人和曾经的青梅竹马,她对皇帝如何多疑再了解不过了。

怀疑一旦产生,罪名就已经成立了。

皇帝有时会利用贤妃,办些不便、不愿之事。

这么多年,贤妃也反过来利用了皇帝很多次,更多是言语的诱导,大多还是暗示,还就靠诱发对方的疑心来完成。

先种下一颗怀疑的种子……《范增论》有言,人必先疑,而后谗入之。

贤妃不知道靠这着点暗地倒逼着皇帝杀了多少她想杀的人。

“抓住他的同伙!抓!再去查——查这个刺客去过每个的地方、每个角落!都不放过……还有他来时住过的客栈!”皇帝怒不可遏道。

一排侍卫纷纷应和,随即出动。

数千乃至数万人的现场,此刻却安静无比。

底下无人敢触这个掌握无数人生杀大权暴君的霉头。

没皇帝发话,底下的赴宴者,纵然恨不得现在就逃回家宅,但谁也不敢离席,也不敢高声言语。

谁晓得,这次查完后,是不是……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呢?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失恃公主or开国女帝(4)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