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的水在新世纪的晨光里泛着粼粼波光,江水被初升的太阳染成金红色,像铺满了碎钻。跨江大桥的斜拉索如银线穿空,数十根钢索从桥塔顶端辐射开来,将南北两岸的高楼连缀成画——北岸的CBD楼宇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南岸的客家民居群落青瓦连绵,新旧景致在江面上交叠成影。无人机从围龙屋上空掠过,螺旋桨发出轻微的嗡鸣,镜头里半月形的夯土墙与远处的玻璃幕墙大厦相映,像幅拼贴的时代长卷。墙根的青苔还在,吸饱了晨露,绿得发亮;只是墙头多了几盏太阳能路灯,银灰色的灯杆与古朴的夯土形成奇妙对比,傍晚自动亮起时,暖黄的光给老墙镀上层温柔的边,连墙缝里的野草都染上暖意。
德馨堂的祠堂里,百年前的雕梁画栋依旧完好,龙凤纹样在光影里流转,只是正中的神龛旁多了块电子屏,正循环播放着族谱数字化成果。族人们不再用毛笔在桑皮纸上续写谱系,几位白发老人围坐在长凳上,看着年轻人用手指轻点屏幕,就能调出十八代先祖的影像资料——有光绪年间穿长衫的秀才照片,有民国时梳辫子的妇人画像,连当年温启元修补土墙的老照片都被高清扫描存档,皱纹里的泥土都看得真切。八仙桌换成了红木长案,桌面光滑如镜,倒映着屋顶的八卦藻井;上面摆着WiFi路由器,信号指示灯闪烁着幽蓝的光,穿过雕花窗棂,让围龙屋里的每个角落都能连上世界。几个老人戴着老花镜,镜片反射着屏幕的亮光,跟着年轻人学用视频通话,屏幕里传来远在加拿大的曾孙笑声,奶声奶气地喊“太爷爷”,惊飞了檐下筑巢的燕子,燕子扑棱棱掠过天井,翅膀扫过百年前的石板地。
城东的老街成了非遗文化街区,青石板路被游客的脚步磨得更亮,两旁的骑楼挂起红灯笼,灯笼穗子随风轻摆。“振兴洋货铺”的旧址改造成客家文创馆,木质门板上雕刻着新的纹样——围龙屋轮廓里嵌着WiFi符号,传统与现代缠缠绕绕。玻璃柜台里摆着3D打印的围龙屋模型,粉白的墙体上能看清每道夯土痕迹,旁边是祖母辈传下来的蓝染布,靛蓝色的布料上印着几何纹样,边角有些磨损,却透着时光的温润。穿汉服的姑娘举着自拍杆直播,广袖拂过陈列的老物件,她用流利的普通话讲解客家山歌的变奏,身后的老木匠正用数控机床雕刻传统纹样,电脑屏幕上的设计图与他手边的清代雕版并排摆放,刨花落在百年前的木刨上,新旧工具在灯光下泛着同样的光泽。街角的咖啡店飘出拿铁香,拉花是围龙屋的形状;与隔壁酿豆腐的酱油香缠绵在一起,甜与咸在空气里交融,引得游客举着手机四处拍摄,镜头里,穿旗袍的老板娘正用古法石磨研磨豆腐,石磨转动的吱呀声与咖啡机的嗡鸣奇妙地和鸣。
梅江的码头上,货轮的集装箱堆成了小山,红蓝黄三色的箱体在阳光下格外鲜艳,无人驾驶的货运车往来穿梭,车身上印着“智慧港口”的字样。当年火轮停靠的位置,如今泊着观光游艇,白色的船身在江面上轻轻晃动,游客们戴着VR眼镜,透过镜片能看见宣统年间的挑夫在石阶上穿梭,听见他们“借过”的号子在耳畔回响。江面上架起了水上光伏电站,蓝色的电池板随波轻晃,像给江面铺了层会发电的鳞片,阳光照射下,电流正悄无声息地汇入电网。渔民们不再撒网,而是操控着智能捕鱼器,显示屏上的超声波图像清晰地显示着鱼群位置,手指轻点按钮,渔网便精准撒下;只是傍晚收工后,仍会坐在船头唱几句老山歌,调子被江风送得很远,与远处跨江大桥的车流声交织在一起,像首跨越世纪的合唱。
国民学校早已成了现代化中学,校门口的石狮子旁立着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校园新闻。操场的塑胶跑道取代了泥地,红色的跑道线笔直如尺,学生们穿着荧光色运动服奔跑,身影轻快如飞。篮球架是电动升降的,按一下按钮就能调整高度,榕树下的石凳换成了太阳能充电座椅,学生们围坐着刷题,手机插在充电口上,屏幕亮度调得很低。教室里,全息投影正在演示客家迁徙路线,从中原到岭南的路线用金色光线勾勒,学生们伸手就能“触摸”虚拟的梅岭关隘。他们在VR教室里上客家文化课,戴上眼镜就能“走进”康熙年间的土坯房,触摸虚拟的夯土墙,感受粗糙的质感,耳边还能听到当年先民夯土的号子。放学时,穿着校服的少年骑着共享单车穿过牌坊街,车筐里装着刚买的客家腌面,葱花与蒜香从纸包里漏出来;耳机里放着融合了电子乐的新派山歌,旋律里还能听出“月光光,照厅堂”的老底子,只是节奏更快,更有活力。
暮色中的围龙屋,亮起了柔和的LED灯,勾勒出半月形的轮廓,在夜色里像枚发光的玉佩。屋檐下,晾晒的芥菜与无人机航拍的全家福并排悬挂——前者是准备做盐焗鸡的食材,叶片上还带着水珠;后者记录着分散在五个国家的族人春节团聚的瞬间,照片里有人穿西装,有人穿客家传统服饰,笑容同样灿烂。厨房里,智能电饭煲“嘀嘀”提示米饭煮好了,显示屏上跳动着“保温中”的字样;灶台上的砂锅还在煨着祖传配方的客家娘酒,陶土的锅身透着古朴,酒气混着桂圆的甜香漫出来。电子钟显示的时间与墙上老式挂钟的指针,在暮色里指向同一个黄昏,前者数字跳动,后者钟摆摇晃,像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江风掠过跨江大桥的钢索,发出轻微的嗡鸣,与围龙屋的铜铃声和鸣——那铜铃是百年前挂的,风吹过时依旧清脆。远处的高铁站灯火通明,像片发光的星河,复兴号列车呼啸而过,车窗的流光像条银色的带子,缠绕着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轨道旁的山坡上,新栽的茶树与百年老茶树交错生长,嫩芽在夜色里泛着微光。
这一年的梅州,老根还在土壤深处蔓延,每寸夯土都记得迁徙的艰辛;新枝已向云端生长,玻璃幕墙反射着时代的光芒。就像梅江的水,既记得夯土筑屋的汗水,也映照着摩天大楼的倒影,在时代的河道里,载着客家人的故事,继续往前流淌。每一朵浪花里,都藏着传承的密码与创新的勇气,就像围龙屋的“围”与“开”,始终以包容的姿态,拥抱每个崭新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