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同频痛觉 > 第18章 瓮

同频痛觉 第18章 瓮

作者:十四笙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2 15:52:24 来源:文学城

夏的晚风带着植物蒸腾后的暖湿气息,像一只温柔却迟疑的手,拂过郁纾微烫的脸颊。她从阮笙家那栋楼道里张贴着泛黄水电费通知、空气中弥漫着邻里饭菜油烟与老旧灰尘混合气息的居民楼里走出来,踏入被老旧路灯染成一片昏黄油彩的街道,竟感到一种奇异的、近乎奢侈的松弛感。

这不是逃离,更像是一种短暂的浸染,一次未经批准的“越界”。

她的指尖似乎还顽固地残留着那个粗糙笔筒的陶土质感,一种笨拙的、不完美的、带着手工痕迹的触感,与她日常接触的一切光洁、冰冷、工业标准化的物件截然不同。鼻腔里,也似乎还萦绕着阮笙家中那种复杂的气味——陈旧书卷的微霉、傍晚家常菜的油烟气,还有一丝若有若无、源自阮笙母亲常年药罐里飘出的苦涩中药味。这一切,与她周身如同精密无菌实验室般被调试过的冷感格格不入,却像一种温和而顽固的溶剂,正悄然侵蚀、软化着她体内那些常年紧绷、几乎要锈住的齿轮与弹簧。那个家,尽管被“高知”的期望与生活的重压笼罩,却有阮曦不加掩饰的哭闹与欢笑,有阮笙沉默承受却依然在缝隙中透出的、真实的疲惫,甚至,有一种……笨拙的、试图在冰冷现实中相互靠近的、微弱的温暖。这一切,都与她那个一尘不染、秩序井然、情感被严格量化和管理的“家”,形成了尖锐到令人心痛的对峙。

送笔筒这个行为本身,在她严谨到近乎苛刻的人生规划Excel表里,无疑是一个被标红的“异常变量”。它不产生任何可量化的KPI效益,不符合“投入产出最优解”的逻辑,纯粹源于一种连她自己都无法清晰定义、近乎本能的情感冲动——一种看到同类在黑暗中踽踽独行时,忍不住想递出一根微弱火柴的冲动。而阮笙接过笔筒时,那双总是盛满疲惫与空洞、仿佛蒙着一层永远擦不掉的灰翳的眼睛里,骤然闪过的一丝微弱却真实的光亮,像一颗投入她深潭般死寂心境的石子,漾开了一圈圈陌生而温暖的涟漪。这涟漪轻微,却持久地震荡着她冰封的内里。

这感觉……不坏。甚至带着一种隐秘的、叛逆的快意。

它让她觉得,上一次那场关于转学的、带着少年人孤勇和决绝的反叛,是值得的。他们最终不是也妥协了吗?允许她独自居住在这片名义上属于她的公寓。或许,这片小小的、名为“家”的领地,真的能成为她为数不多的、可以短暂卸下沉重盔甲、偷偷舔舐伤口、自主呼吸的、真正的避风港。

她走到那栋在夜色中矗立、玻璃幕墙反射着城市冰冷霓虹的现代化公寓楼下。仰头望去,属于她那一层的窗户漆黑一片,像一枚沉默的、安全的茧。保姆王姨大概已经做完分内的清洁,悄然离开了。这意味着,至少今晚,这片耗资不菲的空间是完全属于她的,没有审视的目光,没有评估的沉默,没有那种无处不在的、衡量她是否“达标”的氛围。只有绝对的、可供她自由支配的寂静。

这种认知让她一直如标枪般挺直的脊背,几不可查地松弛了一毫米。她推开沉重的、需要指纹识别的玻璃大门,步入空旷得一尘不染、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的大堂,值班的保安对她无声颔首,表情如同程序设定。电梯平稳上升,数字在冰冷的显示屏上无声跳跃,最终停在她的楼层。一切都在精确、无声的轨道上运行,如同她的人生。

“嘀——”

指纹锁识别成功,发出短促而悦耳的电子音。她推开厚重的、隔音效果极佳的公寓门。

迎接她的是一片浓稠的、未经打扰的、几乎有重量的黑暗。熟悉的、带着柠檬味高级清洁剂和一丝名贵木料天然香气的冰冷空气,如同等待已久的幽灵,瞬间包裹上来。她习惯性地反手关上门,“咔哒”一声轻响,将外界的喧嚣、烟火气与那点短暂的暖意彻底隔绝。她没有立刻开灯,而是在玄关的黑暗中静静站了十几秒,贪婪地呼吸着这片短暂的、无人注视的混沌。仿佛只有这样,褪去所有被赋予的角色和期望,她才能确认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真实的存在感,而非一个被设定好程序、永远运行在光亮下、追求完美的冰冷模型。

她终于摸索着,手指触碰到墙上那排设计极简的开关面板中,属于客厅主灯的那一个。

“啪。”

冷白色的、亮度可调至模拟自然光的光线瞬间驱散黑暗,如同手术室的无影灯骤然亮起,精准地照亮每一个角落,也瞬间,将她脸上那丝微不可查的、从阮笙家带回来的松弛感,冻结成了惊愕、冰冷的戒备,以及一丝迅速掠过的恐慌。

客厅里,父亲和母亲,正端坐在那张线条冷硬、价格足以抵得上普通人一年收入的意大利真皮沙发上。父亲依旧穿着熨帖得没有一丝褶皱的深色西装,连领带的结都一丝不苟,仿佛刚从某个关乎亿万资金流动的决策会场离场,他只是坐在那里,双手交叠放在膝上,没有看手机,也没有处理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似乎专程为了等待她,等待这个“异常变量”的归来。母亲则是一身质地精良、剪裁合体的浅灰色家居服,颜色低调而高级,手里端着一杯冒着微弱热气的花茶,茶汤清澈见底,映着她保养得宜、却如同精密面具般看不出丝毫情绪的脸。

他们像是在这里等候多时,并且,刻意营造了这片吞噬一切的黑暗,等待着她自投罗网,自己亲手点亮这盏暴露一切、无所遁形的灯。

郁纾的心脏猛地一缩,像是被一只无形冰冷的手狠狠攥住,血液仿佛瞬间凝固,四肢末端开始发麻。所有的轻松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从脊椎尾骨一路窜上头顶百会穴的、冰冷的麻痹感和强烈的、几乎让她作呕的荒谬感。他们怎么会在这里?这个时间,他们通常应该在另一个城区的、如同样板间般豪华却缺乏人气的宅邸,或者某个需要他们露脸、维系人脉的高级社交场合。

“回来了。”母亲放下茶杯,陶瓷杯底与玻璃茶几接触发出清脆而孤寂的一声轻响。她的声音温和,甚至带着一丝仿佛寻常人家母亲等待晚归孩子的、刻意模仿出的关切,但听在郁纾耳中,却像最柔软的蛛丝,瞬间缠绕上来,带着冰冷的粘腻感和无法挣脱的禁锢力。

郁纾站在原地,像是被钉在了玄关与大客厅交接的光滑地板上。没有换鞋,也没有动。她的大脑在疯狂运转,CPU因过载而发出尖锐的嗡鸣,试图分析当前局势,寻找任何可能的逻辑漏洞和解释。是临时起意?还是……她不敢深想那个可能性,那个她一直试图逃避、自我欺骗的可能性。

“听王姨说,你最近放学后,没有直接回家。”父亲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重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像一块巨石投入看似平静却深不见底的死水,“去了同学家?”他的目光平静地落在她身上,那目光不像在看一个有着独立情感和**的女儿,更像在审视一份出现了不该有的偏差的、需要立刻分析原因并加以修正的季度报告。

王姨。那个她当初从几个候选人里,几乎是带着一种反抗的快意,亲自挑出来的、看起来最朴实、最少言寡语、背景也最干净简单的保姆。她以为选择了一个这样的人,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父母信息的来源,为自己争取到一点可怜的信息黑箱和自主空间。原来,她所以为的“自主选择”,从来都在他们更高维度的掌控和计算之下。王姨那双总是低垂、显得无比顺从、甚至有些懦弱的眼睛,背后连接的,一直是他们,是她永远无法摆脱的、无形的缰绳和监控探头。信任?这个词在她所处的环境里,显得如此可笑而奢侈。

一股冰冷的绝望感,混合着被**裸背叛的、灼烧般的愤怒,开始在她体内疯狂滋长、冲撞,几乎要冲破她耗费十几年心血构建的、引以为傲的冷静外壳。

她强迫自己维持着表面的镇定,甚至依循着那刻入骨髓的、如同条件反射般的教养,微微颔首,用尽可能平稳、听不出波澜的声音回答:“是。去了阮笙家。”她直接报出名字,不带任何修饰,像一个被审讯时陈述基本事实、放弃狡辩的囚徒。她知道,任何迂回和隐瞒在此时都是徒劳,甚至可能引来更彻底的、她无法承受的探查。

“阮笙……”母亲轻轻重复这个名字,像是在记忆库里精准检索,随即,她抬眼看向郁纾,语气依旧温和,却带着一种精准的、令人脊背发凉的洞察力,“就是上次,你们一起去陶艺馆,后来……还一起聚餐的那位同学?”

他们连陶艺馆和聚餐都知道!郁纾的指尖瞬间冰凉,如同浸入冰水。她猛地意识到,不仅仅是王姨,她放学后的行动路线,她刷卡的消费记录,她手机里那些看似私密的、存在于名为【冰沙分担联盟】的聊天记录(如果他们想查,一定有办法)……所有的一切,都可能在她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无数双看不见的眼睛记录、被无形的程序汇总分析,最终呈现在他们面前,成为评估她“状态”和“稳定性”的数据点。她所谓的“自由活动时间”,她精心维护的、那点可怜的“自主权”,从未脱离过那张无形的、无处不在的、由“关爱”与“责任”编织而成的监控网络。上一次转学的妥协,或许根本不是妥协,只是他们认为那个“变量”尚在可控范围内,或者,那本身就是一次对她自主边界极限的、冷静而残酷的试探和测量!

一股寒意从心底最深处的冻土层翻涌上来,瞬间冻结了她的五脏六腑。

“嗯。”她再次发出一个单调的音节,喉咙像是被砂纸打磨过,干涩发紧。

“她的家庭情况,我们大致了解了一下。”父亲的声音再次响起,像在宣读一份经过多方核实的、详尽无误的背景调查报告,语气客观到近乎残酷,不带任何个人情感色彩,“母亲是市重点中学的高级教师,教学成果突出,但性格据说较为严苛。父亲是常年在外的金牌销售,最近似乎因业绩出色调回本地了,担任大区经理,职位和收入都还算体面。”他顿了顿,用了一个精准且带着微妙距离感的评价,仿佛在给一件物品贴标签,“家庭背景,勉强算是……清白高知。”

郁纾的心脏像是被这句话狠狠刺穿,鲜血淋漓。他们调查了阮笙!他们把她朋友的家庭像解剖标本一样摊开在手术台上,用他们那套“高知”、“体面”、“勉强算是”的冰冷标尺进行衡量、评估!这种居高临下的、如同上帝视角般的审视,比直接的贬低和反对更让人感到屈辱和窒息。他们不仅否定了她的选择,更践踏了阮笙和她家庭的尊严。

“但是,”父亲的话锋陡然一转,目光变得如同鹰隼般锐利,牢牢锁定她,“据我们了解,这个阮笙本人,有明确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诊记录,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情绪状态……极不稳定。”他强调着最后四个字,仿佛那是贴在阮笙身上一个无法洗脱的、带有传染性的、危险的标签。每一个字,都像一把淬了冰的匕首,精准地扎向郁纾心中最柔软、也最愤怒的地方。

郁纾感觉自己的呼吸骤然停滞了一瞬,胸腔里空气稀薄。他们连这个都知道!他们把她朋友最脆弱、最不想被人知道的、隐藏在苍白安静表象下的伤口和挣扎,如此**裸地、以一种评估风险和潜在价值的口吻揭露出来!愤怒和一种深切的、对阮笙的愧疚(因为自己的靠近,反而让阮笙暴露在父母这种毫无**与人情可言的残酷调查之下)像两股炽热的岩浆,在她冰冷的胸腔里冲撞、奔突,寻找着任何一个可以喷发的缝隙。她想大声吼叫,想质问他们凭什么!凭什么像调查罪犯一样调查她感到放松的朋友!凭什么用他们那套功利的、冷血的标尺来衡量一段关系的价值!

“郁纾,”母亲的声音适时地接过话头,带着一种近乎残忍的“理性”和“关切”,仿佛在陈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理解你这个年纪需要社交,也需要有自己的朋友圈。林净性格开朗外向,家世相当;沐羚目标明确,有进取心,都是不错的交往对象,可以作为你未来人脉的补充。但是,选择朋友,需要理智的判断和风险控制。”她的目光落在郁纾脸上,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引导性和压迫感,“一个自身状态不稳定、情绪波动剧烈、且存在明确心理隐患的个体,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精神消耗。这会严重影响你的专注力,干扰你的判断,甚至拉低你的能量层级。这不符合我们对你的长期期望,也不利于你自身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她甚至用了“系统运行”这样的词汇,将人与人之间最复杂微妙的情感连接,彻底简化成了可计算、可优化的数据模块。

期望。风险。消耗。能量层级。系统稳定。

这些冰冷的、将人际关系彻底物化、功能化和去人性化的词汇,像一把把淬了冰的匕首,将她心中那点刚刚因为与阮笙的友谊而萌生的、微弱却无比珍贵的暖意和共鸣,切割得支离破碎,只剩下彻骨的寒意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恶心感。他们把阮笙当成一个需要被评估风险系数、可能带来“不良资产”的“问题代码”,把她们之间笨拙却真实的靠近、彼此舔舐伤口的依偎,视为一种“不必要的情感能耗”和“系统干扰信号”。

郁纾站在那里,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在倒流,冲向头顶,却又在瞬间被冻结,四肢冰凉麻木,如同置身冰窖。她想尖叫,想歇斯底里地质问他们凭什么像对待一个没有灵魂的程序一样对待她!凭什么肆意侵犯她和她朋友的**!她想把他们面前那杯象征着“理性”与“秩序”的、冒着虚假热气的花茶狠狠掀翻,想用最激烈、最破坏性的方式,砸碎这令人窒息的、无处不在的、名为“爱与责任”的控制牢笼!

她死死咬住下唇,用力之猛,口腔内壁立刻被牙齿硌破,一股清晰的、带着铁锈味的咸腥在舌尖弥漫开来。她不能失态,不能给他们留下任何“情绪不稳定”、“系统冗余”、“需要加强心理调控”的把柄。那只会招致更严密的监控和更“有效”的“矫正措施”。她强迫自己将那几乎要破膛而出的愤怒和绝望死死摁住,压缩成一块坚硬的、沉甸甸的黑色石头,坠在心底。她用一种近乎僵硬的、耗尽了所有自制力的、如同提线木偶般的步伐,转过身,背对着那两道如同X光般令人无所遁形的目光,沉默地走向自己的房间。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刀刃上,又像是踏在即将碎裂的冰面上。

“郁纾。”母亲在她身后开口,声音不高,却像最终的判决书,带着不容置疑的、冰冷的警告,“记住你的身份,记住你的责任。有些关系,适可而止。我们不希望看到你被无谓的事情和人所消耗,那是对你自身价值和未来潜力的不负责。”

她没有回应,也无力回应。任何言语在此刻都显得苍白可笑。她径直走到房门口,拧动冰凉的门把手,闪身进去,然后“砰”地一声,用尽了全身残余的力气,关上了门,仿佛要将那两道目光、那些冰冷的言辞、以及那个令人窒息的世界,彻底隔绝在外。

背靠着冰凉而厚实的门板,她终于无法再维持那副冷静的表象。全身的力气仿佛都被抽空,她顺着门板滑坐在地,身体无法控制地剧烈颤抖起来,如同秋风中最脆弱的一片落叶。愤怒、屈辱、铺天盖地的无力感,还有对阮笙那几乎要将她淹没的、带着尖锐痛楚的愧疚,像无数只冰冷黏湿的手,紧紧扼住了她的喉咙,让她张着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只有压抑的、破碎的喘息。

就在这片濒临崩溃的混乱边缘,一个画面如同淬毒的冰锥,毫无预兆地刺穿她的脑海——那个午后,阳光斜照进教室,她无意中瞥见前座阮笙摊开的作业本,大片刺目的空白,像一片无人认领的、荒芜的雪原。她当时只是基于一种纯粹的逻辑困惑,不带任何情绪地、径直问道:“你的作业,为什么是空的?”

那一刻,阮笙猛地回过头。那双总是低垂、仿佛盛着整个雨季都无法排解之潮湿的眼睛里,瞬间燃起了一种冰冷的、带着被冒犯的野性的火焰,像受伤的母兽捍卫最后一片遮羞的皮毛。她的声音不高,却像碎玻璃一样刮过郁纾的耳膜,她当时想说的应该是:“不然呢?你以为谁都像你一样,是天生完美的‘答题机器’吗?”而不是她最终说出的那句带着体面的话。

“答题机器”。

郁纾觉得这个词太适合自己了,此刻在死寂的房间里,带着阮笙当时全部的羞耻与尖锐的防御,在她耳边轰然炸响。

她懂了。她终于迟来地、彻骨地懂了。

她那句基于“观察”与“逻辑”的询问,对于阮笙而言,无异于一场公开的、残忍的处刑。她亲手撕开了对方竭力掩盖的、关于“无力完成”与“无法达标”的、血淋淋的伤口。她用自己的“正常”和“高效”,反衬出阮笙在那套标准下的“异常”与“失能”。她以为的“客观”,实则是高高在上的、冰冷的残忍。

而现在,她的父母,正在用同样的方式,甚至更精密、更彻底、更不容反抗的方式,将她,将阮笙,都放在那冰冷的标尺下衡量、评判、定义优劣与风险!她成了施加者的同谋!她将阮笙拖入了这个她拼命想逃离的、毫无**与尊严可言的审判场!

这认知带来的愧疚,沉重到足以将她压垮,碾碎。比愤怒更让她窒息,比绝望更让她痛楚。她以为自己递出的是一点微光,却不想,连这光都带着她出身无法剥离的、冰冷的探照灯属性,将阮笙照得更加无所遁形,伤痕累累,她不会被原谅的……一定

她猛地从地上站起来,因为动作太快太猛而一阵眩晕,眼前发黑。她冲到书桌前,一把抓起桌上那本厚重如砖头、封面印着烫金标题的竞赛题集——那是她通往被设定好的“最优路径”的阶梯,是证明她“价值”的工具,此刻却成了她唯一能抓住的、具有足够重量的武器。手臂高高扬起,肌肉紧绷贲张,目标瞄准了那面挂着时钟的、光洁得如同镜面的墙壁——她想把它狠狠砸过去!她想听到玻璃碎裂、时钟停摆、墙壁出现凹痕的刺耳声响!她想用最原始、最暴烈、最不“郁纾”的方式,来宣泄这无处安放的、几乎要将她灵魂都撑裂碾碎的愤怒和绝望,以及那无法被原谅的、对阮笙的愧疚!

就在书即将脱手而出的瞬间!手臂的肌肉已经绷紧到了极限!

“郁纾。”

母亲的声音,再次清晰地、隔着那扇据说隔音效果极佳、此刻却如同透明玻璃般的门板传了进来。平静无波,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仿佛早已预料到并等待着她这番表演的、全然的掌控感和了然,像一道精准无比的闪电,劈开了她狂乱的、被怒火与愧疚填满的思绪,也瞬间冻结了她所有孤注一掷的动作。

“控制你的情绪。不要做无意义的、破坏性的事情。那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证明你的不成熟和不稳定。”

郁纾的动作僵在半空,手臂因为极度用力而剧烈地颤抖着,指节因紧握书脊而泛出骇人的青白色。他们知道!他们连她在房间里的、尚未付诸行动的破坏冲动都知道!这房间里果然有监控!或者,他们对她的行为模式已经预测到了如此精确的地步?她像一个在舞台上按照他们写好的剧本、表演着崩溃与反抗的小丑,而唯一的、冷酷的观众,正隔着冰冷的屏幕或厚重的门板,冷静地评估着她的每一次“失态”,并及时发出不容置疑的修正指令。

那本厚重的、承载着无数期望和压力的题集,最终没有砸出去。所有的力气,连同那点微弱却顽强的反抗火星,都在这一刻被彻底抽空、无情浇灭。她像一尊瞬间被风化的石雕,手臂缓缓地、极其沉重地、带着万般不甘地垂下,书“啪”地一声掉落在柔软昂贵、吸走了所有声响的羊毛地毯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如同她内心所有希望与坚持一同坠地死亡的、窒息的声响。

她输了。输得一败涂地,毫无尊严。

她以为自己精心策划的反叛(坚持转学、亲自挑选保姆),为自己赢得了一丝喘息的空间和可怜的自主权。却没想到,自己从未跳出那个巨大的、名为“爱与责任”的透明瓮。她所有的举动,在她最亲近的人眼中,或许只是一场可以被随时观测、评估、数据化,并最终加以引导或终止的、无关紧要的青春期行为实验。

她缓缓地、如同一个零件损坏的机器人般,僵硬地弯腰,捡起那本题集,把它端端正正地、一丝不苟地放回桌面原本的位置,动作机械而麻木,仿佛在完成某个预设的、清理异常状态的系统程序。然后,她走到书桌前,坐下。摊开空白的、等待着被正确答案填满的习题册,拿起那支纯黑色的、握感舒适却冰冷的按动笔。

笔尖落在雪白的纸面上,开始移动,发出稳定而规律的沙沙声。

她看起来异常平静,甚至比平时更加专注、投入,脊背挺直,侧脸线条完美得如同雕塑,仿佛刚才那个险些失控、充满毁灭欲和暴烈气息的人不是她自己,只是一段需要被紧急清除、不能留下任何痕迹的系统错误日志。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有什么东西,在她心里,伴随着那声隔门的、如同最终宣判的、冷静到极致的提醒,彻底死去了。一种更深沉的、更冰冷的、更彻底的绝望,如同北冰洋底万古不化的永冻冰层,将她内心深处那点刚刚萌芽的、对温暖、理解、自由和真实连接的微弱渴望,彻底封存,埋葬,碾磨成粉末。而那份对阮笙的、尖锐的、无法消解的愧疚,则像一枚被一同冰封的毒刺,永恒地扎在她心脏最柔软的地方,提醒着她因自己的靠近而带来的、无法弥补的伤害。她无法原谅自己,正如她无法挣脱这透明的瓮。

她的反叛,从一场带着少年孤勇和炽热温度的突围,变成了一场清醒的、自知无望的、在透明瓮中的、沉默的困兽之斗。而阮笙,那个她无意中牵连进来的、浑身是伤却依然在缝隙中试图给她一点微弱温暖的同伴,此刻成了她这片冰冷绝望中,唯一残存的、带着真实痛楚与尖锐愧疚的坐标。

夜,还很长。城市的光污染透过厚重的窗帘,在地板上投下模糊的光斑。而她在瓮中,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听见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无形的、却坚不可摧的壁垒,所发出的、冰冷而坚硬的回响。那回响无声,却震耳欲聋,反复告诉她同一个事实——

她无处可逃。

【小剧场】

郁纾:我以为在玩《模拟人生》,结果发现自己是楚门。

监控摄像头:本节目24小时直播,付费内容需VIP解锁。

她的痛苦:那我坐哪个观众席?VIP包厢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8章 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