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同频痛觉 > 第14章 内心象限

同频痛觉 第14章 内心象限

作者:十四笙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6 16:35:04 来源:文学城

【作者十四笙的邀请】

在故事的间隙,让我们潜入她们的内心,听听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私语。这里有困惑,有伤痕,也有温柔的印记。

(阮笙式提醒:这样……真的好吗?作者大大?)

---

【阮笙的加密笔记·拾遗】

· X月X日风大

放学时,看见一位母亲在街角用力甩开了女儿的手。那女孩愣了一下,然后默默地、更紧地抓住了母亲的衣角。

我突然明白了曦曦。也明白了从前的自己。我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抓紧那个可能会松开我们的人。只是有些人抓得更紧,有些人,学会了慢慢松开手,看看自己的掌心能握住什么。

· X月X日阴

妈妈今天整理旧物,翻出我小学的作文簿。有一篇叫《我的梦想》,我写的是“当一个透明人”。

她当时笑了,说这孩子真会想象。

她不知道,那是我当时能想到的、最真诚、最迫切的愿望。不是想象,是求救。

·关于她们

林净的笑声有颜色,是那种饱和度很高的暖黄色,能暂时覆盖掉我世界里的灰度,像在阴天里强行升起的人造太阳。

沐羚的沉默有形状,像一口深井,你扔下石子,要等很久才能听到回音,但那回音格外清晰,带着井底的凉意和真实。

郁纾……她像一台运算着错误指令的精密仪器。而我,好像就是那条她无法处理的“错误指令”。但她说,这是我们的小秘密。

·关于“家”

我曾以为,“家”是一个你必须不断调整自身频率才能被接收的信号塔。你需要变得足够安静,足够透明,足够不构成干扰,才能在那片空间里获得暂时的容身之所。直到我看见曦曦的画,五个小人手拉着手。我才恍惚意识到,或许真正的“家”,不是一个需要被接收的信号,而是几个不同的频率,笨拙地、尝试着,共鸣出的同一段音波。哪怕跑调,哪怕嘈杂。

→作者说:阮笙的敏感是她的牢笼,也是她的天赋。她记录的不是情绪,而是情绪在现实世界中投下的、细微而准确的影子。她正在学习,将记录下的阴影,转化为理解他人的地图。

【郁纾的私人笔记·解惑篇】

·关于林净

想不通。为什么有人能把自己活成一个永不断电的外放喇叭?她的能量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观察结论:她的“吵闹”似乎具备某种定向屏蔽功能。当外界出现她不喜欢的对话或压力时,她的音量会显著提高,覆盖掉那些声音。

暂定假设:这是一种高效的社交防御策略。虽然不够优雅,但……有效。且具备一定的……感染力?

·关于阮笙

一个矛盾体。

她声称渴望安静,但对林净制造的“噪音”容忍度极高。

她回避目光接触,却总能精准复述出他人未曾留意的细节。

最新发现:她似乎也在“研究”我们。这让我感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我们互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这种平衡,不令人讨厌。

待解核心:她为什么会因为我的按笔声而流露出那种被刺痛的神情?那不是普通的烦躁,更像是……共鸣?一种我尚未理解的、频率上的干扰。

·关于自己·金鱼事件

记忆场景:七岁那年,我养的金鱼死了,漂浮在水面。我没有任何表情,只是向母亲陈述了观察到的物理变化。

母亲皱着眉,对父亲说:“这孩子是不是有点冷血?怎么一点都不会悲伤?”

当时我认为:她说得对。我无法像书本里描述的那样“感到悲伤”。

但现在回想:

那天晚上,我对着空鱼缸坐了很长时间。

心脏的位置,有一种陌生的、酸涩的沉重感,一阵一阵的,不受我控制。

原来,那就是悲伤。

只是当时的我,还不认识它。就像不认识阮笙眼中那种被刺痛的神情。

·关于“情感识别”

我将人际关系视为一个需要解构的系统。愤怒是程序冲突,悲伤是数据丢失,喜悦是运行顺畅。但阮笙……她像一段无法被任何现有协议解读的未知代码。她让我第一次感到,我的系统或许存在底层缺陷——我能够观测并记录所有的情感现象,却常常在它们发生于自身时,延迟识别,或错误归因。而她,似乎能直接“感知”到那些未被命名的频率。

→作者说:郁纾并非没有情感,她只是不认识它们,也无法命名。她的理性,是她在一片混沌的感受中,为自己搭建的导航仪。而阮笙的出现,像一颗偏离轨道的星,正引导她重新绘制内心的星图。

【林净与沐羚·记忆的锚点】

·锚点一:定义(9岁)

林净:我把她堵在放学路上,问她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关你什么事?”她当时是这么说的,眼神像小刺猬。

“当然关我事!”我大声告诉她,叉着腰,“你是我看上的人!”

后来她告诉我,就是这句话,让她第一次觉得,被人强行划进某个“圈子”里,好像……也不全是坏事。甚至,有点温暖。

·锚点二:底线(13岁)

沐羚:她因为我跟别的小伙伴出去玩,整整三天没跟我说一句话。我气得把她所有的画笔按颜色深浅重新排了序。

她看到后,面无表情地说:“你排错了。”

然后我们花了整个下午,一起把它们排好。

那天我懂了:我可以吵她,闹她,但不能让她觉得,她对我而言“并非不可替代”。这是底线。

·锚点三:默契(至今)

林净:我知道她什么时候真的烦了,什么时候只是嘴上说说。

沐羚:我知道她什么时候真的开心,什么时候只是在扮演“开心”。

我们从不点破。这是我们的规则。也是一种保护。

·锚点四:无声的战场(15岁)

林净:沐羚家里出事那次,她整整一周没来学校。我去她家,她不肯见我。我就每天放学后,把当天笔记和一块她喜欢的椰子糖,放在她家门外的牛奶箱上。

沐羚:第七天,我打开门,发现牛奶箱上除了笔记和糖,还有一张小画,画的是一个女孩撑着伞,站在另一个淋雨的女孩身边。伞很小,根本遮不住。下面有一行字:“我知道挡不住,但至少,陪你一起淋。”

那一刻我明白,有些陪伴无需言语,它只是在告诉你,你不是孤身一人面对这场暴雨。而有些人,即使知道你满身泥泞,也愿意站在你身边。

→作者说:最牢固的关系,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与磨合中,清晰地摸到了彼此的边界与底线,然后选择留下。她们是彼此的镜子,也是彼此的盾牌。

【阮曦的铁盒】

·藏品三:一颗纽扣

来源:从爸爸一件旧西装上掉下来的,颜色有点暗了。

附注:爸爸穿上那件衣服时,会笑得比较多。还会把曦曦举高高。

·藏品四:半张课程表

来源:姐姐书包里掉出来的,被她揉成了一团,我又悄悄展平了。

附注:郁纾姐姐的名字,被用铅笔画了很多个小圈圈。轻轻的,不像是讨厌。

·藏品五:一幅新画

画面:五个小人。四个大姐姐,加上一个我。手拉着手,在一个有很多花的地方。

标题:我的家。

秘密:绿色裙子的是沐羚姐姐,黄色裙子的是林净姐姐,白色裙子的是郁纾姐姐,蓝色裙子的是姐姐。我穿着红色的。

·藏品六:一幅“学校”

画面:很多模糊的、颜色暗淡的小人。角落里,一个小人独自坐着,头顶是红色的、像乱线一样的云。

旁边用铅笔小心地写着:学校里的声音太多了,姐姐会不会也觉得吵?

秘密:那个独自坐着的小人,头发是黑色的,很长。

·藏品七:一块糖纸

来源:林净姐姐给的,亮晶晶的,像宝石。

附注:舍不得吃。看着就很甜。

→作者说:在孩子最朴素的收藏里,藏着这个家庭最真实的生态报告。她什么都知道。她用画笔和收藏,为那些无法言说的情绪和爱,找到了最安全的安放之处。她是这个家里,最沉默、最敏锐的观察者。

疼痛从未消失,它只是被分担了重量。

孤独依然存在,但它有了可以回响的山谷。

她们依旧不完美,阮笙的敏感,郁纾的笨拙,林净的过度热忱,沐羚的过度冷静,阮曦的过早懂事。

但在这片名为“联系”的象限里,她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坐标,学会了在彼此的频率中,辨认那些未被命名的情感,互相提供着笨拙却真实的庇护。

故事还未结束,生活仍在继续。

但至少此刻,她们手中有陶土沾染的痕迹,胃里有火锅残留的暖意,身边有可以分享一杯冰沙、一个秘密、一段沉默的同伴。

而未来,如同那个等待烧制的笔筒,充满了未知,却也充满了可能。

多年后的同学会上,有人问她们怎么成为朋友的。四人相视而笑,同时说出不同的答案:

“因为一杯冰沙。”

“因为一道数学题。”

“因为某个人太吵了。”

“因为我们都听懂了彼此的沉默。”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章 内心象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