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天禧三年至庆历四年春 > 第8章 重修玉清昭应宫002

天禧三年至庆历四年春 第8章 重修玉清昭应宫002

作者:阿诫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3 11:21:17 来源:文学城

张亢的分析,结合了地理、气候与物性,丝丝入扣,合情合理。

那槽帮头领听得目瞪口呆,旋即猛一拍大腿,“对啊!在泗州泊了十几天,天天喝西北风!先生真乃神人,一语点醒梦中人!”

米铺管事也将信将疑地抓起一把米细看,确比往常江南来的新米干爽许多,面色不由缓和下来,喃喃道,“若果真如此……倒是我错怪了好人。”

一场风波,顷刻间烟消云散。

槽帮众人对张亢感激涕零,那头领张虎更是抱拳躬身,“先生明鉴万里,保全了俺们槽帮的饭碗和名声!大恩不言谢,先生若有差遣,俺们水里火里,绝不皱下眉头!”

张亢扶起他,顺势问道:“在下确有一事相询,我正需寻觅一位精通营造,尤擅工料核算的可靠匠师,不知各位可识得这等人物?”

“匠师?”张虎略一思忖,眼中一亮,“先生要找懂行的,俺倒知道一位!前面工棚里有位俞樟师傅,据说是‘活鲁班’俞皓的后人!手艺没得说,人也特别好,好多老师傅不懂的问题都要去请教他了,他也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总是倾囊相授。”

俞皓的后人!张亢心中一震,若真能得此大匠之助,玉清宫迷局,或可见一线曙光。

他谢过张虎,循着指引,向那工棚走去,风中,他的青衫拂动,步伐虽因腿伤微跛,目光却愈发坚定。

穿过喧闹的码头区,来到一片相对安静的工棚聚集地,空气中弥漫着刨花的木香和桐油的气味。

张亢很快找到了那个工棚,尚未走近,便听到里面传来一个清朗而沉稳的声音,正在讲解着什么。

他悄步靠近,只见棚内围坐着十来个工匠打扮的汉子,个个神情专注,而被他们围在中央的,是一个约莫三十左右的男子,正用一副等比例压缩的木制梁柱斗拱模具,给众人演示大木作施工的程序要点。

“……此处勾头搭掌,切忌贪快,需留一线生机,好让它张弛有度,另外南木北用时,需要特别留意木料含水量,防止几年后结构因水分流失而松动。”那男子一边画,一边讲解,言语间自带一股令人信服的气度。

张亢心中一定,此人与他要寻的俞皓后人,特征高度吻合。

见他这里门庭若市,颇有威望,张亢思忖,若以私人身份延请,恐难显诚意,也难以压服可能存在的阻力。

他整了整衣冠,待那男子一段讲解完毕,众人稍歇的间隙,迈步上前,拱手一礼,朗声道:

“在下将作监主簿、权提举玉清昭应宫事张亢,见过俞樟先生。”

他直接报出官职与来意,棚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工匠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俞樟抬起头,平静地打量他,总觉得有点面熟。

张亢继续道,“久闻先生乃开国大匠俞公之后,家学渊源,技艺超群,现今玉清昭应宫奉旨修缮,工期紧迫,关乎社稷体统,宫中营造,多有疑难,非大匠不能厘清。亢,特来恳请先生出山,助我一臂之力,主持修缮工料核算与疑难技术攻关。”

他话语恳切,姿态放得极低。

然而,他话音刚落,不等俞樟回应,周围坐着的工匠们却如同炸开了锅。

“玉清昭应宫?可是那个劳什子道观!”一个满脸风霜的老工匠猛地站起,情绪激动。

“就是为了修那个破道观,开封府附近林木被悉数砍尽,导致夏天水患频发,农田颗粒绝收,冬天乡民想捡点柴木取暖都没有,若不是它,我不会贱卖自家田地,被迫出来做学徒谋生,我娘也不会一个人在家冻死也无人知!”他声音哽咽,眼圈泛红。

“对!就是它!”另一人也愤然道,“俺们几个当初也在那宫里做过几年工!里面……里面全是偷工减料!楠木梁换成杉木,金砖底下填的都是土砖!我们看在眼里,慌在心里,这可是供奉神仙真人的地方,在神仙眼皮子底下干这缺德事,是要遭天谴的!”

一个矮壮工匠压低了声音,带着恐惧说:“当时有几个有良心的兄弟,实在看不过眼,偷偷结伴去开封府衙举报,结果……结果没两天,人就失踪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官府只说他们是怠工逃跑了,谁信呐!”

“俞师傅,不能去啊!那地方不干净,晦气!会遭报应的!”工匠们纷纷劝阻,群情汹涌。

俞樟抬起手,轻轻向下压了压,躁动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他看向张亢,目光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可动摇的决绝。

“张大人,”他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

“您的好意,俞樟心领,只是,家母在世时,曾再三叮嘱,俞家技艺,传承自民,当用于民,永不为官府谋事,此乃家训,不敢有违。”他站起身,做了一个送客的手势。

“大人请回吧。”

俞樟态度坚决,毫无转圜余地,周围的工匠们也纷纷站起,虽未动手,但那无声的压迫感,分明是逐客令。

张亢见状,知道今日绝无可能说动此人,心中怅然若失,只得深深看了俞樟一眼,拱了拱手,转身默默离开了工棚。

沿着汴河,张亢漫无目的地走着,心头如同压了一块巨石。

这玉清宫,光鲜亮丽的表象下,究竟掩藏着多少罪恶与冤屈?

“张公子?可是腿伤不适?”一个温和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张亢抬头,竟是莫昀莫大夫,他背着一个药篓,似是刚从附近集市采购药材归来。

“莫大夫?”张亢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腿伤已无大碍,多谢挂心,只是心中有些烦闷,在此走走。”

莫昀见他神色郁郁,便笑道:“相逢即是缘,已近午时,前面便是潘楼,我们小酌几杯如何?”实则是他看出张亢有心事,想借机开解。

张亢想到当日医馆照料之恩,还未酬谢,便点头应允。

二人上了潘楼,拣了一处临窗的雅座,点了葱泼兔、洗手蟹、群仙羹等几样汴京名菜,又要了一壶银瓶酒。

酒过三巡,菜尝五味,莫昀见张亢依旧眉宇不展,便温言问道:“张公子似有重重心事,可是为那玉清宫修缮之事烦忧?若信得过莫某,不妨一说。”

张亢长叹一声,便将如何寻访俞樟,如何被拒,以及工匠们的控诉,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莫昀听罢,非但没有惊讶,反而微微一笑:“原来公子是为俞樟兄烦恼。”

“莫大夫认识俞先生?”张亢惊讶道。

“自然相识。”莫昀颔首。

“马行街码头这带的工人,生计艰难,受伤是常有事,他们往往舍不得银钱看诊,总是小病拖成残疾。我于心不忍,救治过几次后,便干脆放出话去,凡工匠劳作受伤,可来我杏林堂,诊金药费一起只收五文。开始人来的挺多,可慢慢又不来了,我打听后才知,他们不好意思影响我医馆经营,后来我就干脆每月定点几次在码头集中义诊,一来二去,工人们感念,我也便认识了工人中极受敬重的俞樟兄,他传艺授业,我治病救人,在这码头一带,工友们倒是常将我俩并提。”

“可否给我说说俞樟这个人物的秉性特征?”张亢眼漏喜色。

莫昀顿了顿,神色略显追忆:“我与俞樟兄年纪相仿,颇谈得来,他曾与我提及他的家世。其外祖父,正是被赞为开国以来木工第一人的都料大匠——俞皓。京师那座开宝寺木塔 便是其杰作,据说内供奉有吴越王钱俶进献的佛舍利,堪称汴京一景。”

“然,开宝寺塔建成后,俞皓公却并未受封领赏,反而执意在寺中落发出家,青灯古佛,不问世事,可不久后,却传来噩耗,开宝寺意外失火,俞皓公奋不顾身救火,最终……殒身火海。”

莫昀的声音低沉下来:“后来,俞樟的母亲,俞楠女士,前往开宝寺收拾父亲遗物,在父亲平日翻阅的《木经》草稿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批注与记号,似乎暗示塔顶某些关键结构被人为改动,且与官方督造之人有关。她怀疑父亲之死并非意外,而是因察觉了某些不该知道的隐秘而招致灭口!可惜她一介弱质女流,无凭无据,根本无法与官府抗衡。”

“俞皓公虽出身工匠,大字不识几个,但深受其主家——吴越王钱氏重视文教之风影响。他凭借与钱家的关系,将独女俞楠寄养于钱家,使她得以读书明理。俞楠长大后,深感父亲技艺高超,却多为口耳相传,易致失传,若能著书立说,便可惠及更多匠人,使高超技艺不致埋没于史册,仅沦为后世指责大兴土木的罪证。于是,由俞皓公口述,俞楠执笔,呕心沥血,终成 《木经》三卷 ,堪称营造学之瑰宝。”

“然而,如此重要的《木经》手稿,却被随意弃置于俞皓出家后的居所,这极不合常理。俞楠女士心中警铃大作,恐有杀身之祸,连夜携《木经》离开开宝寺,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后来她嫁给一位江南的都料商,倾囊相授技艺,其夫因而名声大噪,可惜英年早逝。夫家愚昧,竟诬她克夫,将她逐出家门。落魄之际,她被一群好心的流亡工匠所救,便跟着工匠队伍四处漂泊,并将一身技艺与那部《木经》,传给了其中一位天资聪颖的孤儿,收为养子,取名俞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