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天禧三年至庆历四年春 > 第1章 天禧三年状元郎001

天禧三年至庆历四年春 第1章 天禧三年状元郎001

作者:阿诫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3 11:21:17 来源:文学城

天禧三年,春日暄和,柳絮如雪。

今日之京都,比往年年节还热闹。

酒楼茶肆挂起新彩,香药铺子燃起沉香,连平日冷清的贡院巷口,今日也摆满了贺喜的花篮与红绸。

去年那场因帽妖案带来的恐慌,终于被春光吹散。

杏花纷扬,坠落在一位少年郎的朱红官袍上。

他端坐白马,身姿挺拔,眉目如画。

二十岁的状元,开国以来,就只有当今这一位,连太学院的老学究们都叹道:“此子才学堪比曹子建。”

“快看!张状元!”

“真真是谪仙般的人物!”

“这般年纪,这般才貌,前途不可限量啊!”

“我儿若能有此一半出息,死也甘心。”

“此子非俗流可比。”

更有甚者,竟在街边摆起香案,焚香祷告,祈求活文曲星庇佑。

可张亢眸光清亮深处,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春闱殿试,官家久病不朝,刘后于文德殿垂帘听政,时值寇谆奉“天书”从永兴军返京,一时间,朝野瞩目。

“朕绍膺天命,临御二十载,夙夜惕厉,惟畏惟惶。曩者天赐符箓,昭示景命,乃命元勋重臣奉迎入京,以彰休徵。然《春秋》纪异不纪瑞,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朕尝深味其言。兹延天下英髦,咨以治要:天书之降,其与治道相资之理安在?昔河出图、洛出书,伏羲因之画卦,大禹据之陈畴,此圣王合天人之征也。今之祥瑞,其揆一乎?抑有殊焉?夫灾祥在德,吉凶由人,尔诸士其明辨天人之际,陈祥瑞与实政相济之道,毋隐毋讳,朕将亲览焉。”

内侍官宣读完策论题目后,朝上旁听的文武百官开始面面相觑。

众所周知,刘后与寇谆乃生死政敌。昔年官家欲立刘氏为后,寇谆率群臣力谏,直至其被贬出京,风波方歇。

然去岁“帽妖案”骤起,自西京洛阳蔓延至东京汴梁,妖影幢幢,举国惶惶,几倾国本。官家震怒,严惩西京留守王嗣宗,连诛造谣僧道,并遣使祷于天下宫观,以求安定。

而执掌皇城司、侦缉京畿之责的刘后,竟在事态失控前未察先机,遭官家严词斥责,权柄岌岌可危。

值此微妙关头,素来力斥天书为虚妄的寇谆,竟一反常态,上书奏称天书降于其治下乾佑山,自请奉迎入京!官家闻之大喜,即刻敕令六部为寇谆归京铺路。

满朝皆知,寇谆当年失势正因公然反对天书,如今此举,无异于表明其欲借“天书”正统,行辅立幼主、压制刘后之实。

刘后虽掌权柄,却非东宫生母,更无子嗣,近年干政已引物议,加之昔日封后之怨……寇谆此番携“天书”归来,一场关乎国本与权力的风暴,正逐步向京师袭来。

不少官场老狐狸已经品出,刘后以寇谆迎天书入京这个政治事件作为殿试策论题目,一是鉴才试心,二是蓄势备刃,三是敲山震虎!

天书能载舟,亦能覆舟,昔日王钦就是例子。寇谆此番回京看着烈火喷油,实则仍有诸多风险。百官们要权衡利弊,仔细掂量,是孤注一掷押注这个几度沉浮、重新归来的老相公?还是刘后这个把持朝纲多年,根基深厚的东宫嫡母?亦或是暂时选择做壁上观、明哲保身。

而进入殿试的一行进士,有的继承了家族政治基因,已然察觉到试题背后的陷阱,有的平日只知研究科举技巧,此刻还在苦心研究解题思路。

张亢见无人响应,沉凝片刻,上前拱手。

“伏睹圣问,首及天书祥瑞与治道之要。臣闻《尚书》有云:‘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故天道远,人道迩,圣人以德为枢机而已。昔者河洛启圣,非徒示玄象也,实因伏羲、大禹之德契穹苍。故《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今之天书,陛下寅畏天命之诚心所感也。然臣窃观祥瑞之珍,不在麟凤之异,而在岁丰民和;天命之重,不系丹书之文,而系生民之安。如今圣体欠安,人心难免浮动猜疑。臣观寇公此行,其心可鉴。昔周公辅成王,制礼作乐,天下归心;其所以能定鼎江山,非赖龟蓍,实凭德信与威望。今寇公以两朝元老之身,社稷倚重之臣,奉迎天书,其意岂在玄怪哉?此实为借群情所瞩之仪,安举国不定之心,乃老臣于非常之时,为稳定宗庙所行之非常事。其苦心孤诣,在于以一时的权宜之举,换取朝局的平稳过渡。然则祥瑞虽美,可暂不可常。陛下若欲保天命于不朽,当思周文以德受命,非以龟策;汉文却千里马,天下归仁。愿陛下以天书为警,不以天书为恃。修德省刑,劝农恤孤,则虽无天书,天命自固;苟政有阙逸,纵天书日降,岂足恃哉?”

张亢答闭,气氛骤然,别说同科举子,就连在庙堂内浸淫多年的阁老们,都忍不住在内心赞叹,答得好!

即没有只顾歌功颂德,背离文人风骨,也没有得罪任意一方,即肯定了官家功绩,才有了天书瑞降,也洗清还未还朝的寇谆功利两端的谣言,最后点明自己为官态度,修德省刑,劝农恤孤,即便没有天书,天命也会眷顾。

然帘后久久无声,内侍见道,便高声提醒,还有谁要作答吗?

无人回应,整个文德殿静的似乎能听到东华门外的早市声。

半个时辰后,一名内官从珠帘后缓步而出,手里拿着一份黄色卷轴当着众人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绍膺景命,临御万方,开科取士,以求俊乂。新科进士张亢,殿试策论,经纶出众,忠耿敢言,深契朕心。兹特钦点为大宋天禧三年庚申科状元,授将作监主簿。今者天书降瑞,昭示休徵,奉迎在即。玉清昭应宫乃供奉之重地,敕命尔兼领修缮事宜,恪谨其事,务令典仪有章,宫观肃穆。尔其钦哉!”

思绪翻涌间,人群中忽起骚动。

“什么状元!不过是凭着一张脸!后宫干政!牝鸡司晨!以貌取士!得位不正!”

众人哗然回头,只见一儒生立于酒楼二楼,面露讥讽,神情愤懑。

他身后还站着几名同袍,皆是被刘后断了荫封的路子,如今科举又落第的世家举子。

“策论就他一个人对答如流,怕不是早已串通,演了一出君臣相得的好戏!”

“二十岁的寒门状元?古来未有!必有蹊跷!”

四周百姓先是愕然,继而窃窃私语。

有人点头附和,有人则怒目而视:“尔等落第,便妒贤嫉能,成何体统!”

御街尽头,宣德楼巍峨耸立,金瓦朱甍,映着春日斜阳,宛如神殿。

而远方,一队仪仗正缓缓而来。

状元游街的喧嚣声仿佛还在耳畔回荡,街头坠落的花瓣还未化作春泥,不过两日的光景,张亢却已从云端坠入了漩涡的中心。

起初只是些窃窃私语,在茶坊酒肆的角落,在勾栏瓦舍的间隙,如湿冷的暗流,悄然蔓延。

很快,这流言便如野火燎原,再也遏制不住。

“听说了吗?咱们这位状元郎,名不副实啊!”

“可不是嘛!官家龙体欠安,久不视朝,哪还有精神亲自阅卷点状元?都是那位……唉!”

“那位……当年不过一蜀地舞姬,蒙恩宠才得以入宫,如今官家病重,太子年幼,她怕不是想效仿那唐朝的武氏吧?”

“嘘!慎言!你想引来皇城司的人吗?”

“怕什么?去年‘帽妖’案闹得人心惶惶,同年还出现扫把星,这不是上天示警是什么?妖后祸国哇……”

说起朝堂之事流言还漫不太开,但说到床榻及邪祟之事,流言就无孔不入了,尤其帽妖事件京都百姓大多都还历历在目。

“这么说来,那新状元……岂不成了武则天身边张昌宗、张易之那等人物?专靠……嘿嘿……”一阵暧昧又鄙夷的低笑。

谣言如同淬了毒的藤蔓,不仅缠绕上张亢的清白,更将矛头直指刘后,甚至牵扯出前朝旧事与近年的异象。

去年那场令汴京百姓夜不敢出的“帽妖案”,此刻都被重新解读为上苍对牝鸡司晨的警告。

“那怎么办呀?京城会不会大乱,我儿还小呀……”

“听我当差的亲戚说,一直在永兴军栖闲优养的寇公,在日前上书,奏称天书落降于乾佑山,并自亲请奉迎入京,这分明是天不亡我华宋,才再度降下祥瑞呀。”

“又有天书,之前不是传言天书事件是人为编造的吗?听说那位主导人物王相公王钦,还被官家斥为真奸佞,被罢了官赶出京城去了。”

“王钦哪里可以跟寇公比,寇公可是刚正不阿的忠勇直臣,当年北军压境,他力排南迁之议,力促官家亲征,才换来如今天下太平,天下人都会说假话,但是寇公不会!”

“是呀,天书如果是寇公奉迎,那必定是真的,太好了,天佑我华宋子民。”

张亢居于朝廷安排的馆驿中,虽未出门,但那无形的压力已透过高墙,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他知道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目的自然不在他,而是借由他这个没有身份背景的新科状元,去搅乱已经冰冻三尺的天池圣水。

不行!若是让这盆污水泼下来,不仅他张亢身败名裂,永世不得翻身,若因此事累及义父,他百死莫赎。

窗外,隐约传来市井喧嚣,张亢猛地攥紧了拳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他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快刀斩乱麻,去向刘后陈情?那无异于坐实了他是“刘党”核心,火上浇油。

上书自辩?在众口铄金的当下,苍白无力的辩白只会被视为欲盖弥彰。

他需要一个舞台,一个公开、透明、能让所有人亲眼见证的舞台,来粉碎这一切不实之词。

一个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狂傲的念头,在他心中成形。

翌日清晨,一封墨迹淋漓的告示,粘贴在了御街最显眼的望火楼下。

告示内容如同一声惊雷,瞬间炸响了整个汴京城:

“新科状元张亢,谨告汴京父老、四方才俊,近日市井流言,污亢名节,损及天威,亢深感惶恐,亦痛心疾首,为证清白,以正视听,亢决意于此公告三日后,于御街之上,设下擂台,公开比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凡华宋子民,无论出身,无论长幼,只需有一人,能在六艺之中任何一艺上胜过张亢,亢即刻将御赐状元头衔拱手相让,并立誓永不入仕,以谢天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