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诗牌盛唐I:长安热搜榜 > 第26章 欲穷千里目

诗牌盛唐I:长安热搜榜 第26章 欲穷千里目

作者:吟凤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8 08:35:12 来源:文学城

长安的初夏已然临至,空气中洋溢着槐花的淡香和渐盛的热意。向来幽静的诗社巷,今日却因瀚海诗社的一场盛事而喧嚣起来。

消息早已传开:高副社正式接到了哥舒翰大帅的任命书,将远赴河西,成为幕府掌书记。

这对于一个寒门士子而言,无疑是鲤鱼跃过龙门的喜事,对于其他汇集在诗社巷的那些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墨客,同样是一桩值得庆贺的大事。前来道喜兼道别的人络绎不绝,小小的瀚海诗社一时宾客盈门,人声鼎沸。

“高副社!恭喜啊!”

“达夫兄!此去河西,前途无量!”

“高兄,定要常寄诗作回来!”

道贺声一浪高过一浪,几乎要把瀚海诗社并不宽敞的厅堂撑破。

高适身着半新不旧的便袍,此刻脸上挂着混合了兴奋与些许局促的笑容。他抱拳四方不停回礼,语调也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同喜,同喜!谬赞,谬赞了!”

“哈哈!达夫!”

一声清朗的笑破开喧嚷,李白排开众人挤了进来。锦袍在拥挤中挤出一丝皱褶,他浑不在意,只是用力拍在高适肩上,眼中神采飞扬。

他的喜悦是真的。昔日在诗社方寸之间畅谈“殊途同归,活出自我”的豪言仿佛犹在耳畔,如今这位初识于微时的挚友,终于凭借胸中韬略得了用武之地,他焉能不喜?

然而,喜悦之中又涌动着难以言说的失落与孤独。玉生走了,十九也走了,如今连最知心、最能为他剖开政治迷雾的高三十五也要远赴边庭。长安,这个他曾视为理想之地的城池,知己却如夏夜萤火般,点亮又消散。

他按下心头的忧思,笑着挤到高适身边,朗声道:“达夫此去,前程似锦!合该去醉仙楼设宴,为你好好饯行!”

高适被拍得身子一晃,连忙摆手:“太白兄美意心领。然则兄知我,素不喜张扬。诗社自家兄弟,在这方寸之地小酌几杯,说说心里话,便是最好。”

“在社里吃饯行饭?太简省了吧?好歹是瀚海的脸面!”有人质疑。

“就是!醉仙楼的厨子可不是摆设!”

“高副社莫不是心疼李供奉的钱囊?”

哄笑与争论四起,嗡嗡地搅成一团。李白挑挑眉,刚想再激高适几句,门口骤然响起一声高调,清越得竟压下了满堂嘈杂:

“今日好生热闹!我来的可巧?”

满堂目光齐刷刷投向门口。只见一道身着深黑色宽袖长袍的身影正踱步而入,身量单薄,面上带着风尘却难掩那份从容气度。

“王社长?!”

“是江宁的昌龄先生来了!”

“少伯兄?你来的可巧!”

来人正是“七绝圣手”、瀚海诗社的真正创办者——王昌龄!他身后还跟着几位年轻的学子,面庞青涩,眼中充满好奇与敬畏。

原本拥挤的小院瞬间自觉分开一条通路,高适大喜过望,急忙快步迎上前,引他至主位:

“少伯兄!你何时到的长安?怎不提前知会一声,也好让我出城相迎!”那份惊喜,溢于言表。

王昌龄朗声一笑,也不多客套,径自走向主位,将手中一直提着的一个古朴陶坛“咚”一声放在主座的案几上。

“刚从哥舒翰大帅的行文处确认了任命,岂有不来之理?特备美酒一坛,恭贺高掌书记扶摇直上!”

这番话说得干脆敞亮,算是给今日的饯行定下了调子——这饯行宴,就在诗社。院中众人,脸上都多了几分松弛的笑意。

王昌龄环顾四周,目光炯炯:“某在江宁任职,诗社多赖三十五与诸位同仁支撑,劳苦功高。今日既是庆贺三十五高升,也是借此薄酒,谢过诸位平素对瀚海的照拂。我若不来,岂不失礼于天下?来的都是客,莫讲虚礼!”

说罢,他又在心中估量了一下在场的人数,转头吩咐随行的一位年长学生:“去,寻附近像样的馆子,点些拿手的硬菜来,莫要吝啬。”

学生领命而去,他转而将目光投向满院众人,语气洒脱:“诸位也别愣着了,本社地方小,怕委屈了诸位。烦劳回去搬些桌椅家什来,咱们瀚海,今日便做一回海,专纳诸位这道百川!”这话引得满堂哄笑,气氛愈加热烈。

邻社曲江诗社的一位青年听罢转身就走,见同行的年长者往巷口方向走,一把拽住他衣袖:“哎?王社长要我们回诗社搬桌椅!诗社在那边!”

年长的社员瞪他一眼,压低声音斥道:“朽木!亏得你也是个读书人!这点人情世故都瞧不分明?人家王社长摆席,也抬举咱们给高适兄饯行,更是抬举咱们几家平素的情分!哪有只扛张桌子空手就去的道理?添菜者,添彩也!不添点彩头,心里能踏实?”

年轻者恍然大悟,一拍额头:“哎呀呀!原来如此!走,先去馆子!”

两人匆匆走出诗社巷口,果见其他几个诗社的人也正往不远处的食肆奔去。彼此在食肆门口撞见,先是一愣,随即心照不宣地大笑起来,互相拱拱手,赶紧挤进去挑拣菜品。

众人纷纷出去搬桌椅、张罗,原本拥挤的院子一时倒显得安静了些。王昌龄这才得暇看向李白,那目光带着打量、欣赏,也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疏离。他拱手作揖道:

“想来这位便是李供奉吧?久仰。”

言谈举止,礼数周全,无可挑剔。

李白忙起身回礼,心头也涌起激赏:“王江宁当面!太白亦是慕名久矣。昔年边塞二王城头斗诗,《出塞》《凉州词》双绝齐鸣,千载难逢之盛事,恨未得亲临!”他言语坦荡,带着由衷的向往。

王昌龄脸上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感慨,旋即化作平静的笑意:“往事如烟,旧曲难再提。供奉请。”

他伸手指向自己下首左侧的位置,又对身后还站着的几个年轻学生道:“尔等自行到后院,东面是高书记的房间,莫扰他收拾行李,其余屋室皆可暂歇,仔细清扫即可。”

高适也跟着坐下,看着王昌龄与李白这“见礼如仪”的场景,心中的疑惑悄然滋生。他深知王昌龄性情,以往通信谈及李白诗才,王昌龄言辞间尽是倾慕,恨不能一见,引为知己。

可今日真见了,这态度虽无失礼之处,却显得过于克制,甚至带着隔膜。

他目光落在王昌龄身上那件并无任何装饰纹样的黑袍上,袍子宽大,衬得他身形越发清瘦。脸庞似乎也凹陷了些,少了些过往的意气风发。

江宁事务竟繁重至此?还是路途劳顿?又或者……高适回想起之前王昌龄那“青海长云”诗牌主页的沉寂——无诗,无评。这背后,莫非……

他打定主意,待宴席稍歇,定要寻机仔细问问。

“少伯兄,太白听闻您此番是欲再赴边塞?不知所为何往?前次听达夫提及时,我心中就萦绕此问。”李白性子爽直,没留意气氛微妙,径自发问。

王昌龄端起案上高适刚刚为他斟上的茶水,呷了一口,神色坦然地答道:“哦,在江宁闲暇,办了个学堂,教子弟们吟诗作对,于科举干谒之道也略作指点。这些后生,偏生爱这边塞诗。我也是教得多了才发觉,光在课堂里纸上谈兵,讲什么大漠孤烟、铁马秋风,终究是空的。写不出那份真筋骨。”

他语气平静,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既是讲边塞诗,不如亲赴边关。不亲踏黄沙戈壁,不亲嗅金戈铁锈气,如何写得出那‘孤城遥望玉门关’的壮阔苍凉?所以索性带了他们几个自江宁出发,乘船至汴州,走陆路过洛阳、潼关,才到了长安。既为采买进边所需的物资,亦是为三十五送行。”他再次看向高适,眼神真诚。

高适心头一热,再次拱手:“多谢少伯兄挂念!兄台此去边塞,路线可曾规划妥帖?”

“自然。”王昌龄从袖中取出一张略显磨损的牛皮舆图,摊在案上指点起来,“长安西行,秦州是关陇要冲,不可不去。再往西北,渭源、临洮,沿洮水而上,直抵凉州……当年与季凌斗酒斗诗之地。”

他手指顺着舆图向下画了一道线:“其后,往东南折返,经洪池岭、河州、洮州……此线路,大抵与我第一次远赴边塞之途相仿。”

李白与高适对这“初次出塞”心向往之,正欲细问,门口传来呼喊:“劳驾!搭把手!”却是抬着一张巨大的木桌的两个社员,被门槛卡住,正涨红了脸使力。

“来了!”高适反应最快,率先起身冲出去帮忙。王昌龄和李白也欲起身,被高适回身的摆手制止,“不必劳动二位。”

他快步走到门口,镇定自如地指挥着如何侧过角度,如何抬运:“这般尺寸,挤进来反倒麻烦,照我说的来做……”

李白见此便不再坚持,目光不经意间落向了小院正壁上悬挂的那帧社规:

以诗会友,情义当先。

不慕金玉,唯敬诗骨。

笔迹遒劲挺拔,骨力洞达。尽管李白每次来瀚海诗社都会看到,但一想到制定并书写这一社规的人就在自己面前,还是难免激动。

“少伯兄所定社规,字字珠玑!这手字,亦是铁画银钩,卓然不群!” 李白由衷赞道。

王昌龄闻言,缓缓从座位上站起,走到那帧社规前。他抬头久久地凝望着那十六个大字,眼神却一点点黯淡下去。

小院里只剩下搬运桌椅磕碰的声响和远处模糊的市声。过了许久,久到高适安置好桌子悄无声息地走进门来,立于门边屏息凝神时,王昌龄才轻轻地摇了摇头。

“社规,是我定的。”

“但这字……不是我的。”

“什么?”李白愕然出声,下意识扭头看向一旁的高适。只见高适脸上亦是震惊之色难掩,嘴唇微动,显然同样初次听闻这桩秘事。他一直以为这匾额上的字是王昌龄亲笔,这几乎是诗社成员的共识!

王昌龄的声音依旧古井无波:“此字乃是季凌所书……季凌,王之涣。我不过是携来悬此,用以勉励社中后进罢了。”

他说“王之涣”三字时,语速微微加快了一点,仿佛要迅速摆脱这名字粘在舌尖上的分量。

李白蓦地睁大了眼睛:“季凌先生?!”

高适心中也升起层层疑云。那异样的眼神,那平静的语调,这背后,绝不止是挚友赠字这么简单。

然而,不待他细究,诗社外的空地上,长条案、方桌、矮几,乃至平日里搁置杂物的板架,都被七拼八凑地连接起来,竟然在狭小的空间里摆出一个巨大的“回”字轮廓。

各诗社的人,连同瀚海本社年轻热血的社员们,扛着形状各异、颜色深浅不一的坐具,有的甚至还夹着自己的宝贝酒壶、瓦罐,呼啦啦地将本就拥挤的前厅挤得更满。

“桌子来啦!”

“椅子放这边!”

“酒碗!酒碗别忘啦!”

“让一让!菜也齐了!”

一阵浓烈杂沓的饭菜香气扑来,那几个被支出去“添彩”的社员也提着或端着大小各异的食盒和粗陶盘盏回来了。其中不乏整只熟羊、时令鲜蔬甚至长安特有的“素烧鹅”。热闹的气氛重新涌入院内。

王昌龄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沉重都压回了肺腑深处,转过身,脸上已恢复了温和从容的社长气度,甚至挂上了一抹符合场合的笑意。他拍了拍手,招呼众人:

“来来来!酒菜已备!诸位好友,入席——!”他率先举起了刚刚斟满的酒碗。

饯行的宴席就此开始。碗盏交错,诗词唱和的热潮很快淹没了小小的瀚海诗社,欢声笑语几乎要冲破屋顶。

李白亦是兴致高昂,与周围相熟或不甚相熟的诗人畅谈,酒到杯干,吟诵着豪迈的诗句,惹来阵阵喝彩。

高适坐在王昌龄身旁,看着这一切,听着李白恣意飞扬的声音,心头却沉甸甸的。他举起酒杯,挨个向各社来道贺的同好回敬,脸上带着得体的笑容,目光却总有意无意地飘向主位旁那个落寞的黑影。

王昌龄的确在笑,笑得随和,甚至还和弟子们说了几句玩笑话。但他独酌时,眼神会不自觉飘向院墙高处——那“唯敬诗骨”几个大字在摇曳的灯烛下格外刺眼。

而那黑色宽袍下的身影,透着一股无形的孤寂与疲惫。尤其当他举杯畅饮时,宽大的袖口滑落,露出的手腕竟也可见嶙峋瘦骨。

饯别的喧嚣渐浓,众人捧起杯盏,笑逐颜开。而那袍袖下筋骨硬朗的脊梁,如同一根过于紧绷的弓弦,在豪放的祝酒词间隙无声震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