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食骨記 > 第4章 鲊藏寒怨愤,江风洗冤屈

食骨記 第4章 鲊藏寒怨愤,江风洗冤屈

作者:夜拾嫣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1:20:13 来源:文学城

一、运河寒鲊:入口即化的刺骨凉意

隋大业七年的扬州运河,暮春时节本该是暖意渐浓,可码头上的风却总带着一股化不开的湿冷,裹着河水的腥气,吹得人脖颈发僵。陈墨揣着刚收好的《味魂录》,沿着运河边的青石板路慢慢走,怀里的银汤勺安安静静的,勺身的缠枝莲纹在阳光下泛着淡银光泽 —— 自从帮阿桃完成心愿,将金钱蟹饼记入食谱后,这把汤勺似乎多了几分沉静,不再轻易发烫,却总能在靠近有故事的食物时,透出细微的感应。

码头边热闹得很,运粮的漕船泊在岸边,船夫们扛着粮袋来回穿梭,号子声此起彼伏;载客的画舫缓缓驶过,窗内传来丝竹之声,与岸边小贩的吆喝声混在一起,成了扬州运河独有的烟火气。陈墨走得慢,目光扫过岸边的摊位:卖鲜鱼的摊子前,活蹦乱跳的鲫鱼在木盆里摆尾;卖菜的老妇蹲在地上,面前的竹篮里堆着翠绿的青菜;还有卖糖人的、捏面人的,围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孩童,笑声清脆。

他原本是想找家茶馆歇脚,却被一股特别的香气吸引 —— 不是鲜鱼的腥气,也不是米面的香气,是一种带着咸鲜的醇厚味道,像阳光晒过的海盐,又混着鱼肉的紧实,勾得他脚步顿住。循着香气望去,只见码头西侧的角落里,摆着一个不起眼的鱼摊,摊主是个穿粗布短打的中年汉子,面色沉郁,手里握着一把菜刀,却迟迟没落下,目光落在摊上那盘切好的鱼鲊上,眼神复杂。

那鱼鲊摆放在一个青花瓷盘里,鱼肉被切成半指厚的薄片,泛着琥珀色的透亮,表面撒着细碎的花椒与姜丝,油星子裹着鱼肉的纹理,看起来格外诱人。可奇怪的是,明明是暖春,陈墨站在离摊位几步远的地方,却觉得一股寒意从那盘鱼鲊里透出来,像寒冬腊月的冰碴子,顺着空气往骨缝里钻。

他走上前,刚要开口询问,怀里的银汤勺突然轻轻颤动起来,勺身的温度瞬间降了下去,不再是往常的微凉,而是透着一股刺骨的冷,与那鱼鲊散发出的寒意隐隐呼应。陈墨心里一动 —— 前两次汤勺有这般反应,都是遇到了藏着魂灵执念的食物,看来这鱼鲊,也藏着不寻常的故事。

“这鱼鲊怎么卖?” 陈墨压下心头的疑惑,尽量让语气显得平和。

摊主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外乡人?这鱼鲊别买了,吃着寒心。”

“寒心?” 陈墨愣了,“是味道不好?”

摊主叹了口气,放下手里的菜刀,用指节敲了敲瓷盘边缘:“不是味道的事。这鱼鲊是老周腌的,他去年冬天还在这码头上卖鱼,如今…… 人没了,就剩这鱼鲊还在。”

“老周?” 陈墨追问,目光落在那盘鱼鲊上,寒意似乎更浓了些。

摊主点了点头,眼神飘向远处的运河水面,像是在回忆往事:“老周是这运河上的老渔夫了,打了一辈子鱼,腌鱼鲊的手艺是祖传的,在这码头一带小有名气。他选鱼只选运河深处的活水鱼,说那样的鱼肉质紧实,腌出来的鲊才鲜。去鳞去骨后切成薄片,用粗盐搓三遍,再拌上花椒、姜丝、料酒,腌足七日,最后用香油封坛,吃的时候取出来,不用加热,直接嚼着就香,配着糙米饭能吃三大碗。”

说到这里,摊主的声音低了下去,带着几分哽咽:“去年腊月初,天特别冷,运河里结了薄冰,老周却还是冒着寒去打渔,说年底了,想多腌几坛鱼鲊,给家里的老婆子和孩子添件新衣裳。那天他运气好,打了一船肥美的鲈鱼,高高兴兴地回来,刚把鱼卸在码头上,就被城里的恶霸赵三撞见了。”

“赵三?” 陈墨皱眉,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蛮横。

“可不是嘛!” 摊主的语气里多了几分愤懑,“那赵三是城里的泼皮无赖,靠着家里有点小钱,勾结官差,在这码头一带横行霸道,抢过不少渔夫的鱼货。那天他看见老周的鲈鱼,眼睛都亮了,说这码头是他的地盘,老周在这卖鱼得给他交‘管理费’。老周不服气,跟他理论了几句,说自己凭手艺吃饭,没道理交这冤枉钱。”

“结果呢?” 陈墨的心跳快了些,隐约猜到了后续。

摊主的拳头攥紧了,指节泛白:“结果赵三就恼了,喊来几个跟班,不仅抢了老周的鱼船,还说老周‘挡了他的道’。老周急了,上去抢自己的船,争执间,赵三一脚把老周踹下了运河。那天天寒地冻,运河水冰得刺骨,老周虽然会水,可年纪大了,又被他们打得受了伤,挣扎了没几下就没了动静。他的尸首是三天后在下游捞上来的,手里还紧紧攥着一袋腌鱼鲊用的粗盐,指节都攥得发白……”

陈墨的心沉了下去,手里的银汤勺冷得更甚,仿佛也感受到了运河水的寒意。他看着那盘鱼鲊,忽然明白那股刺骨的冷不是错觉 —— 是老周的怨气,缠在自己亲手腌的鱼鲊里,散不去,化不开。

“老周死后,他家里的老婆子把他腌好的鱼鲊取出来,想分给我们这些老主顾,也算让老周的手艺留个念想。可谁知道,这鱼鲊一入口,就透着股说不出的寒,不是味觉上的凉,是从心里往外冷,像揣了块冰。有几次我吃着吃着,还听见耳边有个粗哑的声音在喊‘还我的船!还我的命!’,吓得我好几天不敢碰这鱼鲊。” 摊主搓了搓胳膊,像是还在发冷,“后来大家都说,是老周的魂没散,缠在鱼鲊里,在喊冤呢。”

陈墨沉默了片刻,抬头看着摊主:“我能尝尝吗?”

摊主愣了愣,随即摇了摇头:“外乡人,别尝了,免得沾了晦气。”

“我想试试。” 陈墨的语气很坚定,“或许,我能帮老周做点什么。”

摊主见他坚持,也不再阻拦,用干净的筷子夹了一片鱼鲊,递到陈墨面前。鱼肉刚触到陈墨的唇,一股寒气就猛地钻进了口腔,顺着喉咙往下滑,瞬间传遍四肢百骸,像是突然掉进了冰窖,冻得他牙齿都开始打颤。他下意识攥紧怀里的银汤勺,勺身的温度骤降,冷得像块冰,耳边突然响起一声清晰的怒吼 ——“还我的船!还我的命!”

那声音粗哑、悲愤,带着无尽的不甘,像是从运河深处传来,震得陈墨的耳膜发疼。他低头看向银汤勺,勺身映出的画面让他浑身发冷:昏暗的运河边,老周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正把刚腌好的鱼鲊往坛子里装,坛口还没封好,就见几个壮汉冲了过来,为首的是个穿锦袍的胖子,满脸横肉,正是赵三。

赵三一脚踢翻了装鱼鲊的坛子,鱼肉撒了一地,他指着老周骂:“老东西,这码头是老子的地盘,你敢在这卖鱼,眼里还有没有我?”

老周气得发抖,捡起地上的鱼鲊,说:“这是我辛苦打上来的鱼,腌好的鲊,凭什么给你?”

“凭什么?就凭这是我的地盘!” 赵三使了个眼色,几个跟班立刻冲上去,把老周按在船舷上。老周挣扎着,喊着 “放开我!我的鱼鲊!”,可哪里敌得过几个壮汉?赵三走上前,冷笑一声,猛地一脚踹在老周的胸口,老周像片叶子似的掉进了运河里。

水面瞬间泛起涟漪,老周在水里挣扎着,想抓住船舷,却被赵三的跟班用竹竿死死按住头,不让他浮出水面。老周的脸憋得通红,嘴里还在喊着 “我的老婆子…… 我的孩子……”,渐渐没了力气,身体慢慢沉了下去,水面恢复了平静,只留下那袋粗盐漂在水上,还有散落在岸边的鱼鲊,在寒风里透着凄凉。

银汤勺里的画面消失了,陈墨却还愣在原地,浑身冰凉,眼泪不知不觉掉了下来。他想起老周攥着粗盐的手,想起他对家人的牵挂,想起他凭手艺吃饭却遭此横祸,心里像堵了块石头,又沉又闷。

“怎么样?你也听见了吧?” 摊主的声音带着颤抖,“老周太冤了,他这辈子老实本分,从没跟人红过脸,却落得这样的下场。”

陈墨擦了擦眼泪,握紧银汤勺,勺身的冷意还没散,却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量:“赵三现在在哪?我要帮老周讨回公道。”

摊主愣了,随即摇了摇头:“外乡人,你斗不过赵三的。他跟官府里的人有关系,去年老周的老婆子去告状,官差收了赵三的银子,根本不管这事,还把老周的老婆子赶了出来。现在这码头一带,没人敢提老周的事,谁要是敢说赵三的不是,轻则被打,重则被赶出扬州城。”

“就算这样,我也要试试。” 陈墨的眼神很亮,“老周不能就这么白死,他的怨气不能一直缠在鱼鲊里,他的家人还在等着一个说法。”

摊主看着陈墨,沉默了许久,终于叹了口气:“赵三住在城东的赵府,门口有护卫把守,平时很少出门。如果你真要去,可得小心点,别把自己搭进去。”

陈墨点了点头,谢过摊主,转身朝着城东的方向走去。怀里的银汤勺依旧冰凉,却像是在指引着他,一步步走向正义的方向。

二、银勺为证:踏破衙门的坚持

陈墨没有直接去赵府,他知道,仅凭自己的一面之词,根本奈何不了赵三。他需要证据,需要能让官府不得不管的证据 —— 而那把银汤勺,就是最好的证据。

他先去了老周的家。那是运河边一间破旧的茅草屋,屋顶有些地方已经漏了,用几块破布盖着,门口挂着两串风干的鱼干,风吹过,发出 “哗啦啦” 的响声。陈墨推开虚掩的木门,屋里昏暗得很,只有一扇小窗透进一点光,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坐在炕边,手里缝着一件小孩的棉袄,针脚歪歪扭扭的,显然是不常做针线活。炕边的小桌上,摆着一碗没动过的鱼鲊,正是老周腌的那种,泛着琥珀色的光,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凄凉。

“您是周大娘吧?” 陈墨轻声问道,生怕惊扰了这位失去丈夫的老人。

老妇人抬起头,露出一张布满皱纹的脸,眼睛红肿得厉害,显然是刚哭过。她看着陈墨,眼里满是疑惑:“你是……?”

“我是路过码头的外乡人,听摊主说起了老周大哥的事,想来看看您。” 陈墨的语气很温和,尽量让自己显得亲切些。

老妇人听到 “老周” 两个字,眼泪突然就掉了下来,她擦了擦眼睛,哽咽着说:“你…… 你也知道老周的事了?他们都说,老周是被赵三害死的,可官府不管,我们这些老百姓,能有什么办法啊……”

“周大娘,您别难过,我或许能帮老周大哥讨回公道。” 陈墨从怀里掏出银汤勺,递到老妇人面前,“这把汤勺能映出老周大哥遇害的画面,我们可以拿着这个去衙门告状,让官府给老周大哥一个说法。”

老妇人半信半疑地看着银汤勺,又看了看陈墨:“这…… 这勺子真能行?去年我去告状,官差不仅不管,还把我赶了出来,说我诬告好人……”

“这次不一样,有这把汤勺作证,官府就算想包庇赵三,也得掂量掂量。” 陈墨握着银汤勺,靠近桌上的鱼鲊,勺身瞬间映出老周的身影 —— 他穿着蓑衣,站在运河边,手里拿着一袋粗盐,对着老妇人笑,声音温和:“老婆子,等我把这几坛鱼鲊卖了,就给你和孩子添件新衣裳,再买些你爱吃的桂花糕。”

老妇人看见这一幕,哭得瘫坐在炕边,抓住陈墨的手,声音发颤:“老周…… 是老周!他还在,他还想着我们娘俩……”

陈墨扶起老妇人,说:“周大娘,我们现在就去衙门,让老周大哥的冤屈得以昭雪。”

老妇人点了点头,擦干眼泪,从炕边拿起一个布包,里面装着老周的鱼干和那碗鱼鲊:“我跟你一起去,我要亲眼看着赵三受到惩罚,给老周报仇。”

陈墨牵着老妇人的手,走出茅草屋,朝着扬州府衙的方向走去。一路上,老妇人不停地念叨着老周的好:“老周这辈子,就喜欢打渔,喜欢腌鱼鲊,他总说,运河里的鱼最鲜,腌出来的鲊才够味。他还说,等孩子长大了,就把腌鱼鲊的手艺传给孩子,让孩子也能凭手艺吃饭……”

陈墨听着,心里更不是滋味,他握紧老妇人的手,轻声说:“周大娘,放心吧,老周大哥的手艺不会失传,他的冤屈也一定会洗清。”

扬州府衙坐落在城中心,门口的石狮子威严凛凛,透着一股官威。陈墨刚走到门口,就被两个穿皂衣的官差拦住了:“干什么的?衙门重地,不许乱闯!”

“我们要告状,告恶霸赵三杀害渔夫周老栓,抢他鱼船!” 陈墨大声说,声音洪亮,引来了不少路人围观。

官差听到 “赵三” 两个字,眼神闪烁了一下,其中一个推了陈墨一把:“哪来的疯子?赵老爷是城里的乡绅,乐善好施,怎么会杀人?快滚,别在这闹事!”

“乐善好施?” 陈墨冷笑一声,举起手里的银汤勺,“你们敢说赵三没杀人?这把汤勺里,映着老周大哥遇害的全过程,你们要是不让我们进去,我就把这事告诉全城的人,让大家都知道,扬州府衙包庇恶霸,欺压百姓!”

围观的路人议论纷纷,有人小声说:“我听说赵三确实不是好人,前几天还抢了张渔夫的鱼呢!”“周老栓我认识,是个老实人,怎么会突然没了?说不定真跟赵三有关!”“官府要是不管,我们就去京城告御状!”

官差怕事情闹大,不好收场,只好不情愿地说:“你们等着,我去通报知府大人。”

过了一会儿,官差出来了,脸色不太好看:“知府大人让你们进去,不过你们要是敢诬告赵老爷,可有你们好果子吃!”

陈墨牵着老妇人,跟着官差走进府衙。大堂上,扬州知府端坐在公案后,穿着一身官服,手里拿着一把折扇,眼神慵懒,显然没把这桩 “小事” 放在心上。他瞥了陈墨和老妇人一眼,慢悠悠地说:“你们说赵三杀人,可有证据?要是拿不出证据,就是诬告朝廷命官,可是要治罪的。”

“大人,我有证据。” 陈墨走上前,举起银汤勺,“这把汤勺能映出老周大哥遇害的画面,大人一看便知。”

知府皱了皱眉,显然不信:“一把破勺子,能映出什么画面?简直是无稽之谈!”

“大人要是不信,可以亲自看看。” 陈墨握着银汤勺,靠近公案上的烛火,勺身瞬间亮了起来,映出的画面清晰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 赵三踹翻鱼鲊坛子!

赵三踹翻鱼鲊坛子、辱骂老周、指使跟班按住老周、最后一脚将老周踹入运河的画面,连赵三脸上的蛮横、老周眼里的绝望,都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大堂之上。更令人心惊的是,画面里还传出了赵三的嚣张话语:“敢跟老子作对,让你死得不明不白!” 以及老周最后的哀求:“放过我…… 我的家人还在等我……”

大堂上瞬间安静下来,连掉根针都能听见。知府手里的折扇停在了半空,脸上的慵懒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震惊与慌乱。他盯着银汤勺里的画面,嘴唇动了动,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 这证据太过确凿,容不得他有半分狡辩的余地。

老妇人看着画面,早已哭得泣不成声,瘫坐在地上,指着空气里的虚影,断断续续地喊:“老周…… 我的老周…… 你死得好冤啊!”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只见几个官差簇拥着一个穿锦袍的胖子走了进来,正是赵三。他一进大堂就嚷嚷:“知府大人,是谁敢诬告我?我倒要看看,哪个不要命的东西,敢在您面前胡说八道!”

可当他看到银汤勺里的画面,听到那熟悉的声音时,脸上的嚣张瞬间僵住,脸色变得惨白,像纸一样。他踉跄着后退一步,指着陈墨,声音发颤:“你…… 你这是什么妖术?这画面是假的!是你伪造的!”

“是不是伪造的,你心里最清楚。” 陈墨冷冷地看着赵三,“去年腊月,你在运河码头抢了老周的鱼船,把他踹入运河,还让跟班用竹竿按住他的头,不让他浮出水面。老周手里攥着的粗盐,还有散落在岸边的鱼鲊,都是你罪行的证据。你以为勾结官府,就能逍遥法外吗?今天,有这银汤勺作证,有这么多百姓看着,你休想再抵赖!”

围观的百姓早已挤满了大堂门口,听到陈墨的话,纷纷附和:“杀了人就要偿命!”“不能让恶霸逍遥法外!”“知府大人,您可要为老周做主啊!”

赵三看着群情激愤的百姓,又看了看知府难看的脸色,知道自己这次躲不过去了。他突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爬到知府面前,抱着知府的腿哀求:“大人,我错了!我一时糊涂,才犯下这样的错!求您饶了我这一次,我愿意给老周的家人赔钱,我愿意捐钱修河堤,求您放过我……”

知府看着赵三,又看了看银汤勺里的画面,再听着外面百姓的呼声,心里明白,要是再包庇赵三,不仅官位难保,恐怕还会激起民愤。他深吸一口气,用力推开赵三,大声说:“赵三,你抢夺民财,故意杀人,证据确凿,本府岂能容你!来人啊,把赵三打入大牢,择日问斩!”

“大人!大人您不能这样对我!我给您送过银子的!” 赵三还在挣扎,可官差们已经冲了上来,架起他就往外拖。赵三的哭喊声越来越远,最终消失在大堂之外。

知府看着老妇人,脸上露出一丝愧疚:“周老夫人,是本府之前糊涂,没能及时为你丈夫伸冤,还请你原谅。本府会派人安抚你的家人,还会追回被赵三抢走的鱼船,归还给你。”

老妇人擦了擦眼泪,对着知府磕了个头:“多谢大人…… 多谢大人为老周做主……”

陈墨看着这一幕,心里终于松了口气。他低头看了看怀里的银汤勺,勺身的冷意不知何时已经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淡淡的暖意,像是老周在无声地感谢他。

三、鲊香复原:运河边的烟火重生

赵三被打入大牢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扬州城。百姓们都拍手称快,尤其是运河码头一带的渔夫,更是激动得放起了鞭炮 —— 压在他们心头的一块巨石终于落了地,以后再也不用怕被赵三欺压了。

陈墨陪着老妇人回到了茅草屋。刚到门口,就看见一群渔夫站在院子里,手里提着鱼、米、面,还有新做的衣裳。见他们回来,渔夫们纷纷上前,对着老妇人说:“周大娘,赵三被抓了,老周的冤屈终于洗清了,您以后再也不用怕了!”“这些东西您收下,以后有什么困难,您尽管跟我们说,我们都会帮您的!”

老妇人看着眼前的众人,眼泪又掉了下来,这次却是感动的泪:“谢谢你们…… 谢谢你们还记得老周,还记得我们娘俩……”

当天下午,渔夫们帮老妇人修好了漏雨的屋顶,还把追回的鱼船清洗干净,停在了运河边。老妇人站在船边,摸着熟悉的船板,像是看到了老周的身影,嘴角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陈墨回到码头的鱼摊时,摊主正在忙着腌鱼鲊。这次的鱼鲊,不再透着刺骨的寒意,而是散发着浓郁的咸鲜香气,引得路过的人纷纷驻足购买。摊主看见陈墨,笑着招呼他:“外乡人,你可来了!你看,这是我用老周的法子新腌的鱼鲊,你尝尝,是不是跟以前一样鲜?”

陈墨走过去,拿起一片鱼鲊放进嘴里。鱼肉的鲜在舌尖散开,盐的咸、花椒的麻、姜丝的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还有一股淡淡的香油味,是老周祖传手艺的精髓。没有了怨气的侵扰,这鱼鲊终于恢复了它本该有的味道,鲜得让人回味无穷。

“好吃!比以前更鲜了!” 陈墨笑着说。

“那是自然!” 摊主脸上满是自豪,“老周的冤屈洗清了,他的魂也该安息了,这鱼鲊里,也就只剩他对手艺的用心,对生活的热爱了。以后,我会把老周的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运河边有个老实本分的渔夫,他腌的鱼鲊,是最好吃的。”

陈墨点了点头,心里很是欣慰。他掏出随身的《味魂录》,坐在鱼摊旁的小板凳上,借着阳光,开始记录鱼鲊的食谱。

他先在布帛上写下 “运河鱼鲊” 四个字,字迹工整而认真。接着,他仔细回忆老周的做法,还有摊主补充的细节,一笔一划地写下食材与步骤.

陈墨看着布帛,又想起了老周的身影 —— 他在运河上打渔的专注,腌鱼鲊时的用心,还有对家人的牵挂。他顿了顿,在步骤下方,又添了一段小字:

“此鲊初藏怨愤,寒彻骨;今洗冤屈,鲜满唇。老周以手艺安身,以善良待人,却遭横祸,幸得昭雪。鱼鲊之味,不仅是运河水的滋养,更是匠人之心的传承。愿此味长存,愿好人不再受冤,愿人间烟火,皆为暖意。”

写完,陈墨小心翼翼地将《味魂录》叠好,放回怀里。他抬头看向运河,阳光洒在水面上,泛着粼粼的金光,渔船在河里穿梭,渔夫们的吆喝声、孩子们的笑声,混着鱼鲊的咸鲜香气,构成了一幅热闹而温暖的画面。

摊主看着陈墨,笑着说:“外乡人,你要是以后还来扬州,一定要来我这吃鱼鲊。我会把老周的故事,还有你帮他讨回公道的事,讲给每一个来买鱼鲊的人听。”

陈墨点了点头,谢过摊主,转身朝着巷口走去。怀里的银汤勺透着暖意,《味魂录》上的字迹还带着墨香,他知道,这道运河鱼鲊,不仅记录了老周的手艺与故事,更记录了一份正义与温暖。而他,也会带着这份记忆,继续在隋代的扬州,寻找下一道藏着故事的美食,继续用《味魂录》,记录下人间的悲欢与暖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