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食骨記 > 第17章 成都府-兔骨酱-匠人情

食骨記 第17章 成都府-兔骨酱-匠人情

作者:夜拾嫣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1:20:13 来源:文学城

一、酱坊香浓,骨藏遗憾

南宋成都府的盛夏,总带着一股湿热的气息。街巷里的梧桐树撑开浓密的枝叶,遮挡住炙热的阳光,蝉鸣声此起彼伏,与街坊的谈笑声、小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热闹而鲜活。在城西的巷口,有一家老字号酱菜铺 ——“刘记酱菜”,铺子门口挂着一块发黑的木招牌,上面刻着 “刘记” 二字,虽不显眼,却透着岁月的厚重。铺子里飘出的酱香味,混着花椒的麻香,能飘出半条街,引得路过的行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深吸一口这独特的香气。

铺子里,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正站在灶台前,手里握着一根长勺,小心翼翼地搅动着锅里的酱。老者头发花白,梳成一个简单的发髻,穿着一件灰色的粗布短衫,袖口沾着些许酱渍,脸上布满了皱纹,却透着一股专注的神情 —— 他就是酱菜铺的掌柜刘老栓。灶台旁堆着几个巨大的酱缸,缸口用纱布盖着,里面酿着不同种类的酱菜,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酱香,让人垂涎欲滴。

陈墨背着装有《味魂录》的包袱,沿着城西的街巷慢慢行走。自离开泉州港后,他便一路西行,来到了成都府。这座城市与泉州港截然不同 —— 少了几分海洋的壮阔,多了几分巴蜀的温润,连食物的味道,都带着浓郁的酱香与麻香。他怀里的银汤勺,自记录下鱼骨架粥的食谱后,便又恢复了沉静,却在靠近刘记酱菜铺时,突然轻轻颤动起来,勺身泛出一层淡淡的棕褐色光晕,像极了酱缸里的颜色,与之前遇到的深蓝色、淡青色光晕都截然不同。

“老丈,这兔骨酱怎么卖?” 陈墨走进铺子,笑着问道。铺子里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酱菜,有豆瓣酱、辣椒酱、萝卜干,还有用陶罐装着的兔骨酱,罐口贴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 “刘记兔骨酱” 五个字。

刘老栓抬起头,看到陈墨,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格外温和:“客官是外乡人吧?听口音不像咱们成都府的。这兔骨酱,二十文钱一罐,刚熬好没多久,还带着热乎气,你买点尝尝?” 说着,他从货架上拿起一罐兔骨酱,递给陈墨。

陈墨接过陶罐,打开盖子,一股浓郁的酱香混合着花椒的麻香扑面而来。酱呈深褐色,里面隐约能看到细小的兔骨碎,看起来格外诱人。他用指尖蘸了一点酱,送进嘴里 —— 酱的醇厚与兔骨的鲜香在口腔里散开,还有一丝恰到好处的麻香,刺激着味蕾,让人回味无穷。可就在这时,那股麻香里,突然透出一丝说不清的遗憾,像未完成的心愿,藏在酱的鲜香里,让人心里一沉。

陈墨下意识摸向怀里的银汤勺,指尖刚触到勺身,就感觉到一阵明显的颤动,紧接着,勺身泛出一层明亮的棕褐色光晕,在勺面上映出一个模糊的身影。他屏住呼吸,仔细看向银汤勺 —— 那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穿着一件蓝色的粗布短褂,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结实的胳膊,正站在酱缸旁,手里拿着一根长勺,小心翼翼地搅动着缸里的酱。青年面容清秀,眼神里满是专注,还带着几分对未来的期待。他的身边放着一个小陶罐,里面装着一些酱曲,旁边还有一张纸,上面写着 “改良兔骨酱配方” 几个字。

“师父,您尝尝我新熬的兔骨酱,加了点新的酱曲,是不是比以前更鲜了?” 青年拿着一个小碗,里面盛着一些兔骨酱,递到刘老栓面前,声音里满是期待。

刘老栓接过小碗,尝了一口,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不错不错,阿柱,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咱们刘记的酱就能卖到临安去了。”

青年听了,笑得更开心了,眼神里满是憧憬:“师父,等咱们的酱卖到临安,我就再改良几种新口味,让更多人知道咱们刘记的酱菜!”

银汤勺的光晕慢慢暗下去,陈墨握着勺身的手却有些发紧。他抬头看向刘老栓,只见他正拿着一个小陶罐,轻轻摩挲着,眼眶微微泛红,像是在想什么心事。

“老丈,您这兔骨酱,熬得真是特别,酱香浓郁,还带着花椒的麻香。” 陈墨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只是这酱里,似乎还藏着别的味道,像是…… 像是未完成的心愿。”

刘老栓身子一僵,缓缓抬起头,看向陈墨的眼神里带着几分惊讶,又有几分躲闪:“客官是个细心人…… 那是我徒弟阿柱的心愿。阿柱走了,可这酱里的味道,却像他还在一样。”

二、师徒情深,曲藏后院

刘老栓的话,像一块石头投进陈墨心里,泛起层层涟漪。他看着刘老栓泛红的眼眶,轻声说:“老丈,要是您不介意,能不能跟我说说阿柱的事?”

刘老栓点了点头,拿起一个小板凳,示意陈墨坐下,然后慢慢说起了阿柱的故事 —— 阿柱是他三年前收下的徒弟,父母早逝,独自一人来到成都府谋生。刘老栓见他老实本分,又对酱菜制作很感兴趣,便收留了他,教他做酱菜的手艺。阿柱学得很认真,尤其是在熬制兔骨酱方面,天赋极高,没多长时间就掌握了诀窍,还总想着改良配方,让刘记的酱菜更受欢迎。

“阿柱这孩子,心思活络,还特别孝顺。” 刘老栓的声音带着几分哽咽,“他总说,要把咱们刘记的酱卖到临安去,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手艺。去年夏天,成都府下了一场大雨,连续下了好几天,城西发了大水,水都快淹到屋檐了。我这铺子里的酱缸都被冲倒了,里面的酱和酱曲都顺着水流走了。阿柱看到后,想都没想就跳进洪水里,去抢救我家祖传的酱曲罐。那罐酱曲是我爷爷传下来的,已经有几十年了,是咱们铺子里的宝贝。可谁知道,洪水太大,阿柱抱着酱曲罐,被洪水冲得越来越远,我眼睁睁看着他消失在洪水里,却什么也做不了……”

刘老栓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破旧的布包,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块蓝色的粗布碎片,上面还沾着些许酱渍:“这是阿柱当时穿的衣服上的碎片,是后来洪水退了,我在河边找到的。有人说,看到阿柱被冲走的时候,还紧紧抱着酱曲罐,喊着‘不能丢了师父的东西’……”

陈墨看着那块粗布碎片,心里满是敬佩 —— 阿柱不仅是个有天赋的酱菜匠人,更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为了保护师父的祖传酱曲,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想起银汤勺里阿柱专注熬酱的身影,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又暖又酸:“老丈,阿柱生前,有没有说过要改良兔骨酱的配方?他有没有留下什么关于新配方的东西?”

刘老栓点了点头,眼神里露出几分遗憾:“阿柱生前总说,要改良兔骨酱的配方,还说找到了一种新的酱曲,能让酱的味道更鲜。他说,等配方改良成功了,就跟我一起把酱卖到临安去。可他还没来得及把新配方做出来,就……” 刘老栓的声音越来越轻,最后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老丈,我或许能帮你找到阿柱留下的新配方。” 陈墨的眼神很坚定,“我这把银汤勺,能映出藏在食物里的魂灵。刚才我尝兔骨酱的时候,勺子里映出了阿柱的身影,他身边放着一个小陶罐,里面装着新的酱曲,还有一张写着改良配方的纸。说不定,银汤勺能帮我们找到阿柱留下的酱曲和配方。”

刘老栓愣了愣,随即眼里燃起一丝希望:“真…… 真的吗?你真的能找到阿柱留下的酱曲和配方?”

“我试试。” 陈墨说着,拿起勺子,蘸了一点兔骨酱,靠近银汤勺,勺身再次泛起明亮的棕褐色光晕,这次映出的画面更清晰了 —— 阿柱正蹲在酱坊后院的一棵老槐树下,手里拿着一个小陶罐,小心翼翼地把陶罐埋进土里,然后用石头在旁边做了个记号。他嘴里还念叨着:“师父,等我把新酱曲研制成功,就给您一个惊喜,咱们一起把刘记的酱卖到临安去。”

陈墨赶紧把银汤勺里的画面告诉刘老栓,还凭着记忆,画出了老槐树的位置和石头记号的样子:“阿柱把新酱曲埋在了后院的老槐树下,旁边还有石头做的记号,您赶紧去找找!”

刘老栓激动得站了起来,双手微微颤抖:“是后院的那棵老槐树!阿柱经常在那棵树下琢磨新配方,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这就去后院找!”

刘老栓带着陈墨来到酱坊后院。后院不大,里面种着一棵老槐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树下还放着几个废弃的酱缸。刘老栓按照陈墨说的,在老槐树下仔细寻找,很快就找到了那个石头记号。他蹲下身,用手刨开泥土,没一会儿,就挖出了一个小陶罐 —— 陶罐是普通的粗陶罐,上面刻着一个 “柱” 字,显然是阿柱特意做的标记。

刘老栓打开陶罐,里面装着一些深褐色的酱曲,还放着一张折叠的纸。他小心翼翼地展开纸,上面是阿柱的字迹,写着 “改良兔骨酱配方”,详细记录了新酱曲的制作方法和兔骨酱的改良步骤,末尾还写着 “愿师父能将此配方传承下去,让刘记的酱香飘满大宋”。

“找到了…… 终于找到了……” 刘老栓抱着陶罐和纸,眼泪掉了下来,声音里满是欣慰,“阿柱,你的心愿,师父帮你完成了。”

三、改良配方,魂释匠心

当天下午,刘老栓按照阿柱留下的配方,开始制作新的酱曲。他在酱坊里支起一口小锅,按照配方上的要求,加入面粉、黄豆、花椒等原料,小心翼翼地搅拌、发酵。陈墨在一旁帮忙,看着刘老栓专注的神情,仿佛看到了阿柱生前琢磨新配方的模样。

经过两天的发酵,新的酱曲终于制作完成。刘老栓又按照配方上的步骤,开始熬制改良后的兔骨酱。他先将兔骨洗净,焯水后切成小块,然后放入锅中,加入豆瓣酱、新酱曲、花椒等调料,用小火慢慢熬煮。熬煮过程中,刘老栓不时地搅拌,还按照阿柱的要求,加入了少许蜂蜜,增加酱的醇厚口感。

几个时辰后,改良后的兔骨酱终于熬好了。刘老栓盛出一碗酱,递给陈墨:“陈公子,你尝尝,这是按照阿柱的配方熬的,看看味道怎么样。”

陈墨接过碗,用指尖蘸了一点酱,送进嘴里 —— 酱的醇厚比之前更浓郁,兔骨的鲜香与花椒的麻香完美融合,还有一丝淡淡的甜味,中和了酱的咸辣,口感层次丰富,比之前的兔骨酱更美味。

“好吃!” 陈墨忍不住赞叹,“这酱比之前的更鲜、更醇厚,阿柱的配方真的很绝妙!”

刘老栓听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神里的遗憾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欣慰与自豪。他把熬好的兔骨酱装进陶罐,送给街坊邻居品尝,还特意跟大家说:“这是我徒弟阿柱的配方,是他用命换来的,大家尝尝,看看好不好吃。”

街坊邻居尝了改良后的兔骨酱,都赞不绝口,纷纷说:“这酱比以前更好吃了,阿柱这孩子真是个好样的!”“刘老栓,你可得把这配方好好传承下去,别辜负了阿柱的心意!”

当天晚上,刘老栓把改良后的兔骨酱摆在铺子里,还在陶罐上贴了一张新的红纸,上面写着 “阿柱秘制” 四个字。他对着陶罐,轻声说:“阿柱,你的配方很成功,大家都很喜欢。你放心,师父会把这配方好好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你的手艺,让刘记的酱香飘满大宋。”

就在这时,陈墨怀里的银汤勺突然泛起明亮的棕褐色光晕,阿柱的身影渐渐出现在陶罐旁。他还是穿着那件蓝色的粗布短褂,手里拿着一根长勺,脸上带着笑容,眼神里满是欣慰。他走到刘老栓身边,深深鞠了一躬,虽然刘老栓看不见他,却像是感受到了什么,抬起头,对着空气说:“阿柱,是你吗?你看到了吗?你的配方成功了,大家都很喜欢。”

“师父,我看到了,我很开心。” 阿柱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股坚定的力量,“谢谢您帮我完成心愿,也谢谢陈公子帮我们找到配方。以后,就让这兔骨酱的香味,带着我的心意,一直传承下去吧。”

刘老栓的眼泪掉了下来,却笑着说:“好,好啊!师父会一直熬兔骨酱,会把你的名字刻在每一个陶罐上,让大家永远记得,有个叫阿柱的小伙子,用生命守护了咱们的酱菜手艺。”

阿柱笑着点了点头,转身望向铺子里的酱缸,眼神里满是对酱菜手艺的热爱与不舍。他对着刘老栓挥了挥手,然后身影渐渐变得透明,像酱坊里的雾气一样,慢慢消散在灯光下。

银汤勺的光芒暗了下去,恢复了原本的模样。铺子里的兔骨酱,酱香里再也没有了之前的遗憾,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鲜香,像阿柱的匠心,永远留在了这酱菜之中。

四、记录食谱,传承手艺

接下来的几天,陈墨每天都来刘记酱菜铺帮忙。他帮刘老栓挑水、劈柴,还帮着招呼客人、装罐贴标签。铺子里的生意比以前更红火了,不仅街坊邻居经常来买,还有不少外乡人特意来光顾,都想尝尝 “阿柱秘制” 的兔骨酱。大家都说,这酱里藏着匠人的心意,吃着让人心里踏实。

“陈公子,真是谢谢你。” 一天晚上,刘老栓熬完最后一锅兔骨酱,给陈墨倒了一杯热茶,“要是没有你,阿柱的配方找不到,他的心愿也完不成。你是个好人,也是咱们刘记酱菜铺的恩人。”

陈墨接过茶杯,喝了一口热茶,温暖的茶水滑过喉咙,暖遍全身。他放下茶杯,从包袱里拿出《味魂录》,对刘老栓说:“老丈,我想把你这兔骨酱的做法记下来,写进我的食谱里。这样,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能记得这酱的味道;也能让更多人知道,成都府有个叫阿柱的酱菜匠人,有个叫刘老栓的老匠人,他们用兔骨酱,传承着巴蜀的酱菜手艺。”

刘老栓愣了愣,随即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 好啊。这酱是我和阿柱一起琢磨出来的做法,阿柱还为此付出了生命,能记下来,是好事。我现在就教你,怎么处理兔骨,怎么制作酱曲,怎么熬煮兔骨酱。”

那天晚上,刘老栓坐在灶台旁,一边回忆阿柱的配方,一边给陈墨讲解兔骨酱的做法,陈墨则拿着炭笔和布帛,仔细地记录着,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写完步骤,陈墨放下炭笔,指尖轻轻拂过布帛上的字迹,仿佛能触到阿柱揉制酱曲时的专注,触到刘老栓熬煮酱时的温情。他顿了顿,拿起炭笔,在步骤下方添上一段小字注解,将这份藏在酱里的匠人情谊,一并记入:

“此兔骨酱初藏匠人遗憾,酱香麻醇中含未竟之志,食之若见青年熬酱身影;今释匠心于改良酱曲,鲜得纯粹,似巴蜀暖阳融心。阿柱以生命护酱曲,以配方传手艺,将对师父的孝、对酱菜的爱,都揉进这深褐酱色之中;刘老栓以铺为守,以酱为寄,让徒弟的心意,随每一罐酱传递。今记此谱,不仅为传制酱之法,更为传一份匠人赤诚:世间手艺,无关浮华,唯守初心者,方能传世。愿尝此酱者,皆能忆起:成都府城西曾有青年阿柱,以酱曲为念,以生命赴义;亦愿此后做酱者,皆能在翻炒间藏入匠心,让寻常酱菜,也成情感之载体,让巴蜀酱香,永远飘满人间。”

落款处,陈墨写下 “南宋成都府城西巷,陈墨记于刘记酱菜铺”,而后又想起刘老栓说的话 —— 阿柱生前总爱将熬好的兔骨酱与新鲜的萝卜干同炒,说 “酱香配脆爽,更解腻”,便又在注解旁添了一行小字:“阿柱偏爱:兔骨酱炒萝卜干,取新鲜萝卜干泡软切段,与酱同炒三分钟,脆爽鲜香,佐餐佳品。”

写完,陈墨小心翼翼地将《味魂录》叠好,放入包袱中。窗外的月光透过酱坊的窗棂,落在灶台上,与油灯的微光交织,温柔得像一罐刚熬好的兔骨酱,暖得人心头发软。

五、离坊寄愿,酱香永续

陈墨在成都府又停留了半月。每天清晨,他都会帮刘老栓磨制香料、清洗陶罐,看着他将新熬好的兔骨酱装罐,听他跟街坊邻居说 “这是阿柱的方子,多尝尝”。有一次,一位从临安来的商人尝了兔骨酱,赞不绝口,当场订了十罐,说要带回临安,让那里的人也尝尝 “阿柱秘制” 的味道。刘老栓听了,眼眶泛红,对着西边的方向轻声说:“阿柱,你的心愿快实现了,咱们的酱要卖到临安去了。”

离别的那天,成都府下着小雨,湿热的空气里依旧飘着酱香。陈墨背着包袱,站在酱坊门口,刘老栓手里拿着一个油纸包,里面装着一罐刚熬好的兔骨酱和一小包新酱曲:“这酱是按阿柱的方子熬的,你带着路上吃;这酱曲你留着,以后想熬酱了,自己也能做。”

陈墨接过油纸包,罐子里的酱还带着温度,酱曲的香气透过油纸飘出来,像成都府的味道,牢牢刻在记忆里。“刘老丈,谢谢您。” 他看着刘老栓花白的头发,心里满是不舍,“以后我一定会回来,回来吃您熬的酱,看您把刘记的酱卖到临安去。”

刘老栓笑着点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温情:“好,我等你。阿柱的方子我会好好传下去,以后酱坊招了徒弟,我会把阿柱的故事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咱们做酱,不仅要做好味道,更要守住初心。”

陈墨转身,慢慢走出城西的巷口。雨丝落在脸上,带着湿热的气息,他回头望去,刘老栓还站在酱坊门口,手里握着那根熬酱用的长勺,像一尊守护手艺的雕像。酱坊里的酱香还在飘,与雨雾交织,像一首无声的歌,唱着匠人的坚守,唱着人间温情的绵长。

怀里的《味魂录》贴着心口,银汤勺泛着淡淡的棕褐色光晕,勺身偶尔映出阿柱揉制酱曲的身影,或是刘老栓熬酱的模样。陈墨知道,这段成都府的经历,会像这罐兔骨酱一样,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 —— 它让他明白,食物不仅能承载思念,更能承载手艺的传承;而那些藏在食物里的魂灵,那些未说出口的心意,总会在某个瞬间,以最温暖的方式,照亮手艺传承的路。

马车渐渐驶离成都府,城西的巷口越来越远,可那股兔骨酱的酱香,却像刻在了骨子里,连同阿柱的匠心、刘老栓的温情,一起留在了陈墨的旅程中。他摸出银汤勺,望向远方的巴蜀群山,心里默念:刘老丈,愿您安康;阿柱兄弟,愿你的酱曲魂,随每一罐酱,飘向更远的地方。而我,会带着这罐酱的味道,带着《味魂录》里的故事,继续走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南宋的成都府,有过一罐藏着匠人心的兔骨酱,有过一段最动人的师徒情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