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食骨記 > 第1章 腊骨沸雾坠古渊

食骨記 第1章 腊骨沸雾坠古渊

作者:夜拾嫣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1:20:13 来源:文学城

陈墨的呼吸在腊月的冷空气中凝成白汽,又迅速被土灶腾起的乳雾吞没。他半跪在地,膝盖抵着青石板的凉意透过牛仔裤渗进来,却浑然不觉 —— 全部注意力都落在相机取景框里那锅腊骨汤上。深褐的腊骨沉在锅底,筒骨空腔里凝着的骨髓像冻住的琥珀,随沸水轻轻颤动,表皮因四个时辰的慢熬泛出温润的油光,偶尔有细碎的肉渣从骨缝里脱落,在汤面漾开细小的涟漪,混着姜片与葱段的碎末,成了这锅汤最朴素的装饰。

“再等半柱香,骨髓才肯全化进汤里。” 守灶的张阿婆裹着靛蓝土布围裙,袖口磨出了毛边,手里的长柄木勺悬在汤面上方,勺沿沾着的水珠迟迟不落下“去年冬天下雪,我家老头子咳得厉害,夜里总喘不上气,就靠这锅汤暖过来的。腊骨要选后山散养的年猪筒骨,皮得厚,骨腔得大,腌的时候得用粗盐粒搓三遍,每遍都要搓到盐粒化在肉里,再挂在房梁上吹足四十天,让风把水汽抽干,只留下肉香。”

陈墨没应声,指尖却悄悄调大了相机的感光度。取景框里的雾气更浓了,他下意识地屏住呼吸,怕呼出的白汽模糊了镜头 —— 这是父亲陈砚山教他的习惯。小时候跟着父亲去拍老街早餐摊,父亲蹲在豆浆锅前,也是这样屏着气,连快门都按得极轻“食物是活的,你太急,就拍不到它最舒服的样子。”

父亲陈砚山是业内有名的美食摄影师,家里书房的墙上挂满了他的作品:晨光里冒着热气的粢饭团,雪夜里滋滋作响的烤红薯,暴雨天摆在屋檐下的一碗阳春面…… 每一张照片里的食物都带着温度,像能从纸面上飘出香气来。陈墨小时候最爱的事,就是趴在父亲的膝盖上,听他讲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这碗馄饨是巷尾王阿婆包的,她孙女在外地读书,每次包馄饨都要多包一碗,说等孙女回来吃;这盘酱鸭是老周的手艺,他老伴爱吃甜口,所以酱里要多放两勺冰糖……”

那时候陈墨不懂,为什么父亲拍食物时,总要先和摊主聊上半天,为什么照片里除了食物,还要拍摊主手上的老茧、眼角的皱纹。直到十五岁那年,父亲带他去拍山里的野菌汤。凌晨三点就背着相机往山里走,露水打湿了裤脚,父亲却走得极稳,说:“山里的菌子要趁太阳没出来采才鲜,熬汤的柴得用松针劈的,火要小,得熬到汤变稠。” 那天他们在山里守到正午,终于拍到了菌汤在石锅里沸腾的画面,父亲看着照片,突然对他说“墨墨,食物不是冷的,它藏着人的心意,你要拍好它,得先懂这份心意。”

后来父亲得了肺癌,化疗把头发都掉光了,却还惦记着拍那锅他念叨了半辈子的腊骨汤“南方古镇的腊骨汤不一样,” 父亲躺在病床上,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古镇照片,照片里的土灶旁,一个老人正掀开锅盖“我年轻时去那边采风,没赶上喝,后来总想着,要是能拍到腊骨骨髓化在汤里的样子,该多好。”

陈墨那时候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替父亲拍到这锅汤。父亲走后,他把那张古镇照片夹在相机包最里层,走了十几个南方古镇,问了无数老人,才终于在这个叫 “青溪” 的古镇找到会做古法腊骨汤的张阿婆。

“该盛汤了。” 张阿婆的声音拉回了陈墨的思绪。她终于动了木勺,汤勺刚触到锅底,就传来 “咕咚” 一声轻响,腊骨在汤里翻了个身,溅起的汤汁落在灶台上,瞬间蒸腾成更小的雾粒,带着滚烫的香气扑到陈墨脸上。

陈墨的心跳骤然加快,指尖有些发颤。他要的就是这个瞬间 —— 汤勺舀起时,挂在勺沿的汤汁滴落回锅的弧线,腊骨露出水面时沾着的细碎肉糜,还有阿婆手腕转动的力度,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错过。这不仅是他的纪录片素材,更是他对父亲的承诺。他往前挪了挪膝盖,想要调整到最佳角度,脚下却突然踩到一片被汤浸湿的青石板。

身体失衡的瞬间,陈墨的第一反应不是抓旁边的灶台,而是将相机紧紧护在怀里,像护住什么稀世珍宝。相机包最里层还放着父亲的照片,他怕摔着了。镜头里的腊骨汤还在翻滚,乳白的雾气模糊了视线,他能听见阿婆的惊呼 “小心!",能感觉到冷风灌进衣领,冻得脖子发僵,却唯独没感觉到恐惧 —— 满脑子都是 “汤还没拍完”“骨髓还没看清”“爸,我还差一点就拍到了”。

后背撞上硬物的刹那,刺骨的凉意顺着布料渗进来,比腊月的寒风更冷。他低头,才发现自己竟摔进了灶台旁那口废弃的古井里。井壁长满青苔,湿滑的砖石刮得他手臂生疼,划出几道血痕,下落的失重感让他眼前发黑,相机从怀里滑出去,镜头磕在井壁上,发出 “咔嗒” 一声脆响 —— 那是他用父亲留下的积蓄买的第一台专业相机。

“别摔着相机……” 陈墨下意识地去抓,指尖却只碰到冰冷的井壁。怀里的东西散落出来,一张泛黄的照片飘在眼前,正是父亲那张古镇腊骨汤的照片。照片上的土灶和眼前的一模一样,只是照片里的老人,比张阿婆更苍老些。

“可惜了……” 这是陈墨失去意识前的最后一个念头。他还没尝过那口汤,还没看清骨髓化在汤里的模样,还没来得及把照片洗出来,放在父亲的墓碑前,告诉父亲 “我拍到了”。他的美食纪录片,他替父亲完成的心愿,难道要以这样遗憾的方式结束?

不知过了多久,陈墨被一阵陌生的香气唤醒。不是医院的消毒水味,也不是古镇的柴火味,而是一种混着糖霜与炭火的甜香,像春日里刚开的桃花,裹着暖融融的气息,轻轻挠着他的嗅觉。他费力地睁开眼,眼皮重得像粘了胶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灰色的瓦檐,檐角挂着的铜铃在风里轻轻摇晃,发出 “叮铃” 的脆响,声音清脆得不像现实。

身下是冰凉的青石板路,粗糙的纹路硌得他后背发疼,像是要把他从混沌中硌醒。他动了动手指,摸到一个冰凉的硬物 —— 是他的银质汤勺。那是父亲在他二十岁生日时送的礼物,勺身上刻着细密的缠枝莲纹,勺柄处还留着父亲的温度。父亲当时笑着说“你拍美食,总说要懂食物的心意,这勺子能帮你 —— 好汤得用好勺盛,好心意得用真心接。”

陈墨攥紧汤勺,指腹摩挲着缠枝莲纹,突然想起父亲教他用这勺子尝汤的场景。第一次学做番茄蛋汤,他放多了盐,皱着眉想倒掉,父亲却拿起这把银勺,舀了一勺汤,吹凉后递到他嘴边:“尝尝,盐多了,但番茄的甜还在,加点水再煮煮就好。做事和做菜一样,别急着放弃。”

汤勺的勺底还残留着一丝温热,像是刚舀过滚烫的汤。陈墨撑着手臂坐起来,后背的疼痛让他倒吸一口凉气,他环顾四周,心脏猛地一缩 —— 眼前的街道全然陌生,两旁是挂着 “隋” 字旗的店铺,木质招牌上的字是繁体的,写着 “胡饼”“云片糕”“鱼鲊” 等字样,墨色在木头上晕开,带着岁月的厚重。穿着宽袖襦裙的行人来来往往,男子束着发冠,女子梳着双环髻,手里提着油纸包的食物,油纸的香气透过缝隙飘出来,偶尔有小贩推着独轮车经过,吆喝声洪亮又带着古意,“胡饼 —— 刚出炉的胡饼 ——”

“隋…… 隋代?” 陈墨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银汤勺的纹路,指腹的触感真实得可怕。他用力掐了自己一把,胳膊上传来清晰的痛感,告诉他这不是梦。他一个活在二十一世纪的美食家,一个还没替父亲拍完腊骨汤的儿子,竟然掉进了一千多年前的隋代?

他下意识地摸向相机包,却只摸到空空的口袋 —— 相机不见了,父亲那张古镇照片也不见了。陈墨的心脏像被一只手攥紧,疼得他喘不过气。那是父亲留下的唯一一张关于腊骨汤的照片,是他唯一的念想。他蹲下身,手忙脚乱地在青石板上摸索,指尖划过冰冷的石缝,却什么都没找到。

“爸,对不起……” 陈墨的声音带着哽咽,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想起父亲躺在病床上,攥着照片的样子,想起父亲说 “要是能拍到腊骨骨髓化在汤里的样子,该多好”,想起自己答应父亲 “我一定替你拍到”。现在,相机没了,照片没了,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回去,怎么替父亲完成心愿?

这时,一阵更浓郁的香气飘来,是从街角那家挂着 “金钱蟹饼” 木牌的小店传来的。金黄的蟹饼在炭炉上滋滋作响,油花溅起的声音格外诱人,卖饼的老妪正用长柄铁铲翻动着饼,脸上的皱纹里都透着暖意,像极了父亲照片里那个守着土灶的老人。

陈墨的肚子不合时宜地叫了起来,可他却没心思理会 —— 满脑子都是父亲的样子。小时候父亲带他去拍月饼作坊,他趁父亲不注意,偷偷拿了一块刚出炉的苏式月饼,被父亲发现后,没有骂他,而是蹲下来,用袖口擦了擦他嘴角的饼屑:“想吃可以说,但不能偷,食物是别人用心做的,要尊重。” 后来父亲把那块月饼买了下来,掰了一半给她,月饼的甜香里,藏着父亲的温柔。

他摸了摸口袋,里面只有现代的手机和钱包,手机屏幕已经碎了,钱包里的纸币在这个时代显然派不上用场。可那蟹饼的香气实在勾人,鲜美的蟹肉味混着面粉的焦香,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拉着他的记忆 —— 父亲以前也做过蟹饼,是用新鲜的梭子蟹肉做馅,裹上淀粉,煎得金黄,每次做都要多做几个,说 “墨墨爱吃,得让他吃够”。

陈墨犹豫了一下,还是攥着银汤勺走了过去。不管现在是什么处境,他得活下去,得找到回去的路,不然怎么替父亲完成心愿?而且,他对这陌生朝代的食物,竟生出了一丝难以抑制的好奇 —— 这里的食物,会不会也藏着像父亲说的 “人的心意”?会不会也有像张阿婆、像父亲那样,用真心做食物的人?

“客官,要块蟹饼吗?刚出炉的,热乎着呢。” 老妪抬起头,眼神慈祥,像看着自家孩子,“看你穿着奇怪,是从外地来的吧?是不是迷路了?”

陈墨点点头,喉咙发紧,刚想解释自己没带钱,老妪却已经拿起一块蟹饼,用油纸包好递过来。油纸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暖得他眼眶发酸 —— 这温度,和父亲以前递给他月饼时的温度,一模一样“相逢即是缘,这饼送你尝尝。我家姑娘以前最爱做这个,她说蟹饼里裹着金箔,吃了能让人想起好日子。”

陈墨接过蟹饼,指尖有些发颤。他咬了一口,酥脆的饼皮在嘴里裂开,鲜美的蟹肉瞬间铺满口腔,甜咸交织,格外爽口。可就在这时,他手里的银汤勺突然微微发烫,勺身上竟映出一道模糊的影子 —— 那是一个穿着粗布裙的少女,梳着双丫髻,手里拿着一块未做完的蟹饼,正对着他轻轻叹息,眼底满是委屈。

陈墨愣住了,他揉了揉眼睛,再看时,影子已经消失不见,只有蟹饼的香气里,多了一丝若有若无的哀怨。他低头看着银汤勺,勺身上的缠枝莲纹仿佛活了过来,在光线下轻轻闪烁,像父亲以前用手指在他手背上画的花纹。

他突然想起父亲说的话:“这勺子能帮你,好汤得用好勺盛,好心意得用真心接。” 难道这把勺子,真的能让他看见食物里藏着的故事?能让他触摸到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情感?

陈墨握紧银汤勺,又咬了一口手里的蟹饼,甜香里的哀怨渐渐淡去,只剩下食物本身的温暖。他抬起头,望着这条充满古意的街道,心里的恐慌慢慢消散,多了一丝期待。父亲说,食物藏着人的心意,那在这个时代,会不会有更多藏着心意的食物,等着他去发现?会不会有更多像父亲一样,用真心对待食物的人,等着他去遇见?

那锅没尝过的腊骨汤,或许成了遗憾。但如果他能在这个时代,拍下更多藏着心意的食物,是不是也算替父亲完成了另一种心愿?父亲想要的,从来不是一张简单的腊骨汤照片,而是让更多人看见食物里的心意,不是吗?

陈墨摸了摸胸口,仿佛能感受到父亲的温度。他想起父亲最后说的话“墨墨,别总想着完成我的心愿,你要找到自己的路,找到你真正想拍的东西。” 或许,这口古井带他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让他遗憾,而是为了让他找到父亲说的 “自己的路”。

他的脚步,不由自主地朝着街道深处走去。银汤勺在他的掌心,泛着淡淡的微光,像是父亲在为他指引方向。街道两旁的店铺里,食物的香气不断飘出来,胡饼的焦香、云片糕的甜香、鱼鲊的咸香…… 每一种香气都带着独特的温度,像在邀请他,去倾听它们背后的故事。

陈墨深吸一口气,把对父亲的思念藏在心里,目光变得坚定。他不知道前方有什么等着他,不知道能不能回到现代,能不能再拍到那锅腊骨汤。但他知道,他不能停下脚步 —— 为了父亲的期待,也为了那些藏在食物里的心意。

他攥紧银汤勺,一步一步,朝着街道深处走去。阳光透过瓦檐的缝隙洒下来,落在他的身上,暖融融的,像父亲以前为他披的外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