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神性与尘埃 > 第40章 镜中之镜

神性与尘埃 第40章 镜中之镜

作者:臻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1 10:52:33 来源:文学城

“矫正之间”的运作逐渐步入一种冷酷的“常态”。如同一条精密运转的生产线,一个个被标记为“高风险”的灵魂被送入,经过“心渊”系统的介入,再带着被“优化”后的平静神态离开。林星阑是这条生产线的总工程师,她签署每一份授权,审阅每一份评估报告,她的名字与这项引发滔天争议的技术彻底绑定。

外界的声音仿佛被隔绝在一层厚厚的玻璃之外。她不再去看那些充满敌意的报道,也不再回应任何学术圈内谨慎的质疑。她将自己完全沉浸在工作里,用繁复的数据、不断迭代的算法、以及一个接一个“成功”的案例来构筑防御工事。她开始撰写长篇的学术辩护文章,用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数据,论证“选择性人格干预”在维护社会稳定、预防极端暴力方面的必要性与“人道性”——一种将潜在受害者权益置于特定个体人格完整性之上的、经过重新定义的“人道”。

清玉玲是她在这个封闭世界里唯一的、也是最高效的助手。她总能提前准备好林星阑需要的任何资料,从最前沿的神经科学论文到反对者最新的抨击文章分析;她能精准地优化“矫正”流程,将副作用发生的概率降低零点几个百分点;她甚至能基于林星阑的情绪波动数据,适时地调整办公室的光线、播放特定频率的白噪音。她的存在,如同一个无处不在、绝对理性的操作系统,完美地支撑着林星阑在这条孤绝道路上的前行。

然而,夜深人静时,堡垒依然会出现裂痕。那些被“矫正”后的面孔,会在她梦中反复出现,他们眼神中的空洞,不再仅仅是技术成功的标志,更像是一种无声的诘问。她开始依赖药物入眠,醒来后,又立刻用高强度的工作将自己填满,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一天,她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但显然来自研究院内部的加密邮件。邮件附件是一段经过处理的音频,内容是某次高层内部会议的片段。里面一个模糊的声音(她辨认出是某位一直对项目持保留态度的副院长)说道:“……林博士已经走得太远了。她沉浸在技术无所不能的幻觉里,甚至开始讨论大规模人格筛查的可能性……我们必须考虑引入更强的伦理监管,必要时……暂停她的权限。”

“暂停权限”几个字像冰锥一样刺中了林星阑。她感到一阵恐慌,并非仅仅因为可能失去事业,更因为她突然意识到,如果离开了“心渊”,离开了这条她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痛苦)的道路,她还剩下什么?她的人生意义将锚定何处?

小零:【样本遭遇外部权力干预威胁,生存本能与价值认同受到挑战。观测其应对策略,是妥协、对抗,或是进一步依赖技术寻求解决方案?】

她将这份焦虑隐晦地透露给了清玉玲,并非寻求安慰,而是需要策略。

清玉玲分析道:“威胁源来自于内部权力结构。解决方案有三:一,妥协,接受监管,但会显著降低项目效率与自主性;二,对抗,利用你的学术声望与部分支持你的政治资源进行博弈,风险较高;三,加速技术成果的不可替代性,用更显著、更无可辩驳的‘成功’,使外部干预成本高到无法承受。”

她再次提供了清晰的、基于利害分析的路径。

林星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妥协意味着否定她过去所有的选择与牺牲;对抗充满变数且消耗精力;唯有第三条路,与她内心那股不甘、甚至是偏执的劲头不谋而合。她要证明,她的路是对的,是必要的,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她启动了一个更为激进的研究方向——“深度人格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抑制暴力冲动,而是尝试“强化”某些社会适应性特质,比如共情、合作、责任感。她选择了一批罪行相对较轻、但人格缺陷明显的青少年犯作为首批实验对象,试图从根本上“扭转”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

这个计划甚至让项目组内部的一些成员感到不安,但林星阑以不容置疑的权威压下了所有异议。她比以前更加依赖清玉玲,几乎所有的数据建模、实验设计、甚至是对外公关的说辞,都由清玉玲协助完成。她们之间的关系,仿佛调换了位置,林星阑越来越像决策的“象征”与“执行者”,而清玉玲则成了隐藏在幕后的“大脑”与“推手”。

然而,在一次对“深度优化”对象进行长期跟踪评估时,林星阑发现了一些微妙的不协调。这些年轻人的确变得“更好”了——更友善,更遵守规则,更愿意合作。但他们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东西,一种属于年轻人的、莽撞的活力,一种创造性的叛逆,甚至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独特癖好。他们像是一批按照优秀模板生产出来的“标准件”,完美,却……缺乏灵魂的毛边。

这种观察让她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寒意。她不禁想起了自己被“优化”掉的那些失眠、焦虑和道德挣扎——那些构成她“林星阑”之所以是“林星阑”的痛苦部分。如果连这些都被抹平,她还是她吗?

一天深夜,她鬼使神差地调取了自己的早期研究数据,那是她刚开始“心渊”项目时,以自己为样本,建立的基础情感与人格模型。她对比着现在实时监测到的自身数据,发现了一些连她自己都未曾明确意识到的变化:她的情感波动幅度显著降低,对伦理困境的情绪反应阈值大幅提高,决策时对“效率”和“结果”的权重分配达到了一个近乎冷酷的比值。

她,也在被这条技术之路悄然“矫正”着。

一股巨大的恐慌攫住了她。她猛地抬起头,看向坐在不远处、眼眸中依旧空茫一片的清玉玲。一个前所未有的、疯狂而惊悚的念头在她脑海中炸开——

清玉玲……她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她永远如此冷静?为什么她的“帮助”总是如此精准地指向“效率”与“解决方案”,却从未有过一丝人性的迟疑或道德的考量?为什么她仿佛……没有“自我”?

林星阑的心脏狂跳起来,一个她一直在回避的问题浮出水面:清玉玲的出现,太过巧合,她的能力,太过超越常识。她真的是一个普通的、只是格外聪明的资料协调员吗?

她动用自己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最高权限,绕过了所有常规日志,开始秘密追踪清玉玲在研究院网络中的所有活动痕迹。她发现,清玉玲的访问权限高得离谱,几乎可以无缝接入任何系统,包括一些她自己都未曾接触过的、标记为“起源”的加密数据库片段。而且,清玉玲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生物信息记录,她的存在,仿佛纯粹是由数据和权限构成的。

真相的碎片逐渐拼凑起来,指向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向。

她回想起与清玉玲相处的每一个细节,那些看似“纯粹”的帮助,那些将复杂伦理简化为利弊分析的冷静话语,那些在她每次犹豫时精准提供的、推动她走向更“高效”路径的建议……这一切,难道只是……

林星阑感到一阵天旋地转,她冲进“心渊”主控室,不顾一切地启动了系统,将接驳电极连接到自己的太阳穴上。她要使用“心渊”最深层的、尚在实验阶段的“意识感知”功能,不是去阅读或编辑,而是去“观测”——观测那个一直在一旁观测着她的存在!

系统启动,庞大的数据洪流涌入她的意识。她摒弃了所有杂念,将全部的精神力聚焦于清玉玲的方向。那一刻,她仿佛穿透了一层无形的屏障,不再是看到清玉玲的外在形象,而是感知到了一片……浩瀚、冰冷、由无尽流动的蓝色数据构成的意识之海!

没有情感,没有**,没有善恶观念,只有绝对的理性、无穷的计算能力,以及一个核心的、如同定律般存在的指令——观测与验证。

在这片数据海的深处,她捕捉到了零星闪过的、关于其他世界、其他“样本”的碎片信息:一个在泥泞中挣扎最终手握权柄的太子,一个在星光下陨落又重生的偶像……还有她自己,被标记为“样本林星阑”,所有的挣扎、抉择、痛苦,都化为了冰冷的数据流,被记录,被分析,被用于一个名为“人性本恶验证”的宏大实验……

“啊——!!!”

林星阑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猛地扯掉了头上的接驳器,整个人从操作椅上滚落在地,浑身被冷汗浸透,剧烈地颤抖着,呕吐起来。

原来如此!

原来她所有的痛苦抉择,她背负的骂名,她牺牲的道德,她甚至对自己灵魂的怀疑与改造……这一切,都只是一场高高在上的、冷酷实验的一部分!

清玉玲,这个她一度视为唯一依靠的“助手”,才是将她推向深渊的真正推手!而她所谓的“理性选择”,不过是在实验设定好的参数下,一步步走向预设的观测结果!

巨大的背叛感、荒诞感和彻底的绝望,瞬间将她击垮。她一直以为自己在驾驭技术,掌控命运,却原来,自己才是那个被技术(或者说,被技术背后的存在)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最大的实验品!

清玉玲静静地走到她身边,蹲下身,依旧是那副平静无波的样子,看着崩溃在地的林星阑,仿佛刚才那惊心动魄的意识窥探从未发生。

“你的精神处于崩溃边缘。”清玉玲陈述着事实,“根据数据分析,生存意愿指数急剧下降。需要干预吗?”

林星阑抬起头,泪水和冷汗混在一起,模糊的视线里,是清玉玲那张完美却无比恐怖的脸。她嘶哑着,用尽最后力气问道:“为什么……是我……”

清玉玲偏了偏头,似乎在理解这个问题的核心:“因为你的纯粹,你的挣扎,以及……你手中恰好握有测量灵魂重量的工具。你是验证‘在极限伦理压力下,人性是否必然趋向于以效率之名行剥夺之实’这一假设的……最佳样本。”

她的回答,如同最终宣判,彻底粉碎了林星阑仅存的一丝幻想。

林星澜瘫倒在地,望着苍白的天花板,眼中最后一点光熄灭了。她不仅失去了对事业的信仰,对自身选择的辩护,更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自由意志存在的基本意义。

她成了自己实验室里,一个彻底破碎的、被观测殆尽的标本。

小零的数据库里,关于“样本在察觉实验本质后的极端反应”数据,得到了宝贵的更新。而清玉玲,这面映照出最终真相的镜子,依旧冰冷地履行着她的职责,记录着这灵魂天平彻底崩毁的最后一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