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阙台摇 > 第26章 清流之怒

阙台摇 第26章 清流之怒

作者:安沫瑶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3 03:43:36 来源:文学城

边关告急的烽火映红了北地的天空,也灼烧着大胤朝堂每一位官员的神经。连续数日的争吵、博弈、暗流汹涌,终于在又一次的早朝上,达到了一个临界点。

金銮殿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鎏金蟠龙柱下,文武百官分列两旁,鸦雀无声,唯有御座上的皇帝沉重而缓慢的呼吸声,以及殿外偶尔传来的、象征着战事紧急的风铎轻响,敲打着每个人的耳膜。

兵部侍郎赵奎站在队列前方,低眉顺眼,嘴角却难以抑制地微微上扬。太子一党昨日已与他通过气,今日早朝,便要力排众议,将北征主帅的印信,强行推到他手中。只要印信到手,那源源不断的军资,便是他囊中之物,泼天的富贵和权势,触手可及。

然而,他嘴角的笑意尚未完全展开,一个清癯而挺拔的身影,便毅然决然地踏出了文官队列。

正是御史崔实!

他手持玉笏,面容肃穆,眼神如同经过千锤百炼的寒铁,径直望向御座之上的皇帝,声音不高,却字字铿锵,如同金石坠地,瞬间打破了殿内死寂的沉默:

“陛下!臣,御史崔实,有本启奏!”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于他一身。赵奎心头猛地一跳,一股不祥的预感骤然升起。

皇帝微微抬起眼帘,声音带着疲惫:“崔爱卿,所奏何事?”

崔实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胸中积郁的所有愤懑与忧惧尽数吐出,他朗声道:“臣要弹劾兵部侍郎赵奎,三大罪状!”

“其一,尸位素餐,庸碌无能!赵奎于兵部任职期间,除谄媚上官、结党营私外,于兵事一道毫无建树,历年武备稽核,其所辖部分皆漏洞百出!此等庸才,若执掌北征帅印,无异于驱羔羊入虎口,置我大胤数十万将士性命于何地?置北疆百万黎民生死于何顾?!”

“其二,品行不端,贪墨成性!”崔实根本不看脸色瞬间惨白的赵奎,继续掷地有声,“臣闻其门下管事、姻亲故旧,多有借助其势,插手军需采购,以次充好,中饱私囊!市井已有传言,‘赵侍郎手过,精铁变顽石,新米化陈沙’!若由此等人督运大军粮草器械,臣恐前线将士未遇敌寇,先溃于饥寒兵钝!”

他引用的,正是近日在京城悄然流传的传言,虽未指名道姓,但指向性已极其明确。

“其三,亦是臣最痛心疾首者!”崔实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悲愤欲绝的颤音,“国难当头,北狄铁蹄践踏我山河,屠戮我百姓,云朔二城血痕未干!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赵奎不思为国分忧,反汲汲于营钻帅位,其心可诛!近日士林间有诗云:‘愿得金戈平虏日,莫教忠骨泣荒村’!此乃天下军民之心声!陛下!若任用此等无能无德、只知钻营之辈为帅,岂非寒了天下忠臣义士之心?岂非要让我大胤健儿的热血,白白洒落,徒令忠骨泣于荒村野冢乎?!”

最后几句,他几乎是吼出来的,苍老的身躯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浑浊的老眼中竟有点点泪光闪烁。那首诗,被他巧妙地融入弹劾之中,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将舆论的怒火引向了最高点!

“崔实!你……你血口喷人!”赵奎又惊又怒,出列厉声反驳,脸色已由白转青,浑身肥肉都在颤抖,“陛下明鉴!臣对陛下、对朝廷忠心耿耿,此皆……此皆是无耻小人构陷!是有人见不得太子殿下信任微臣,恶意中伤!”

他慌乱之下,竟直接将太子搬了出来。

太子胤礽站在队列最前方,脸色亦是难看至极,他狠狠瞪了赵奎一眼,暗骂其蠢笨,连忙出列道:“父皇,崔御史所言,多是捕风捉影,并无实据。赵侍郎或许才能不显,然其忠心可嘉,如今国难当头,正当用人之际,岂能因些许流言便弃之不用?儿臣以为……”

“太子殿下!”崔实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目光如炬,“是否流言,一查便知!臣愿以这项上人头担保,所奏之事,绝非空穴来风!若陛下准许有司彻查赵奎及其党羽经手之一应军务、账目,真相必然大白于天下!届时,若臣有半句虚言,甘愿领受任何处置!”

他竟直接提出了彻查!并以性命作保!

这一下,连太子都噎住了。彻查?赵奎的屁股底下怎么可能干净?一旦查起来,恐怕就不止是帅位的问题了!

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清流一派的官员纷纷出言附和,要求严查;太子党羽则极力辩解,场面几乎失控。

端坐在龙椅上的皇帝,脸色阴沉得能拧出水来。他看看慷慨激昂、老泪纵横的崔实,又看看脸色惨白、惊慌失措的赵奎,再看看急于维护、却显得底气不足的太子,胸中的怒火与失望交织攀升。

他并非不知赵奎是什么货色,也并非完全不信崔实的话。只是……太子一党的势力,边关的危局,让他一时难以决断。

“够了!”皇帝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瞬间镇住了整个朝堂。

他冰冷的目光扫过下方众人,最终落在一直沉默不语的靖王胤琛身上:“靖王,你以为如何?”

靖王胤琛缓步出列,姿态从容,语气沉稳:“父皇,儿臣以为,崔御史所言,虽言辞激烈,然其忧国忧民之心,天地可鉴。北征主帅,关系国运,非同小可。赵侍郎是否堪当此任,确需慎重。如今流言已起,军民疑窦,若强行任命,恐于军心不利。为稳妥计,不如暂缓任命主帅,先令大理寺卿卫琮介入,调查崔御史所奏之事,同时加紧筹措粮草,调派援兵,由几位老将军暂领,稳住前线局势,再图后计。”

他这番话,看似中立,实则偏向崔实。既不直接否定赵奎(给太子留了面子),又强调了调查的必要性和稳定军心的首要,还顺势推出了“老将军暂领”的方案,合情合理,滴水不漏。

皇帝沉吟片刻,疲惫地闭上了眼睛,再睁开时,已有了决断:“准奏。北征主帅之事,容后再议。着大理寺卿卫琮,即刻介入调查兵部侍郎赵奎相关事宜!退朝!”

说完,皇帝拂袖而起,在内侍的簇拥下离开了金銮殿。

“退朝——!”内侍尖细的嗓音在殿内回荡。

百官神色各异,纷纷退去。赵奎失魂落魄地站在原地,浑身冰凉,他知道,自己的麻烦,才刚刚开始。太子从他身边经过,冷哼一声,未发一言,脸色铁青。

崔实看着皇帝离去的方向,深深一揖,这才直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脸上是如释重负却又更加凝重的神色。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

密室·棋局

当朝堂上风云突变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入谢萦耳中时,她正与萧玦在那间隐秘的密室中对弈。

密室烛火摇曳,映照着棋盘上黑白交错、杀机四伏的局势。谢萦执白,落子谨慎,步步为营;萧玦执黑,攻势凌厉,却又带着一种漫不经心的精准。

秋知意匆匆而入,低声将朝堂上崔实死谏、皇帝下令卫琮调查赵奎的消息禀报。

谢萦捏着棋子的手微微一顿,随即稳稳地将棋子落在棋盘一角,发出清脆的声响。她抬起眼,看向对面的萧玦,唇角微弯:“看来,崔御史这把火,烧得比预想的还要旺。”

萧玦懒洋洋地靠回椅背,指尖把玩着一枚温润的黑子,闻言嗤笑一声:“老崔头别的本事没有,这撞柱死谏、搏命直言的劲儿,倒是几十年如一日。”他看似嘲讽,眼底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

他的目光掠过棋盘,落在谢萦刚刚落下的那颗白子上,那一子,看似防守,实则暗藏锋芒,悄然切断了他一条大龙的退路。

“不过,”他话锋一转,将手中黑子“啪”地一声,点在了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却瞬间盘活局部、隐隐反制的位置上,语气带着一种掌控一切的慵懒与笃定,“这把火,若无人暗中添柴,又岂能烧得如此恰到好处?”

他抬起眼,目光幽深地看向谢萦,烛光在他苍白的脸上跳跃,映得那双眸子如同深不见底的寒潭:“谢小姐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便能搅动朝堂风云,佩服。”

谢萦迎上他的目光,坦然接受这份不知是赞是讽的评价,淡淡道:“若非公子手段通天,流言岂能精准传入崔实耳中?黑风隘的布置,又岂能万无一失?此局,功在公子。”

她轻轻将一颗白子提起,放在指尖摩挲,语气平静无波:“接下来,便要看卫琮卫大人,这把陛下亲赐的‘铁尺’,能否量出赵奎皮袍下的‘小’来。以及……”

她顿了顿,目光投向密室一侧墙壁上悬挂的、粗略勾勒的北疆舆图,声音微冷:“……我们为赵大人精心准备的那份‘大礼’,何时能送到他手上。”

萧玦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嘴角那抹冰冷的弧度加深,眼中燃起一丝兴奋的、近乎残忍的光芒:“放心,礼物已在路上。只待……签收之人就位。”

他修长的手指在棋盘上轻轻一划,仿佛斩断了某种无形的联系。

“这一步,”他收回目光,重新聚焦于棋局,声音低沉而充满磁性,仿佛带着某种蛊惑,“我为你走。”

谢萦抬眸,恰好撞进他深邃的眼瞳中。烛火在他眼底跳跃,映出她的倒影,也映出那仿佛能吞噬一切、却又在此刻只为她而燃的……燎原之势。

密室寂静,唯有烛芯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以及彼此之间,那无声涌动、愈发紧密的危险默契。

朝堂的怒火已被点燃,民间的舆论仍在发酵,而真正决定胜负的杀招,正沿着官道,悄无声息地奔向预设的战场。

风暴,已然降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