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阙上行 > 第49章 菩提

阙上行 第49章 菩提

作者:非野哉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2-12 18:50:10 来源:文学城

长明灯晃在石塔里,庄与在灯影里把七年前的那场事娓娓道来。

当年的魏国说的好听点叫做崇尚太平安宁,说得不好听点儿就叫避风躲雨偏安一隅。生逢乱世,不知居安思危,却追崇桃源之道,可是桃源纵然再美好,终归只是一个人的桃源,不会是一个国家的桃源。

齐国骤然进犯,魏国几乎毫无抵抗之力,那一战,崔少归初次出任主将,所向披靡,势如破竹,魏国世子战死沙场,不久魏君也因忧思过甚急火攻心而逝,魏国君位便由二公子魏真临危继承。魏真即位,再度亲赴前线,率兵抗击,请来墨家后人制作防御兵械,崔少归的仗开始打的艰难,战况陷入僵持……

直至庄与带兵调停,战局再度反转。

那场战争一打数月,魏真在前线铁马厮杀,月勾尘在寺庙里日夜祈福,然而等来的,却是魏真的棺木。

月勾尘见到魏真的棺木,痛哭过后便是心如死灰,他想殉他而去,可是,结发夫妻,若无头发,如何结发,又如何成为夫妻?他不想追随他到了黄泉路上,还隔着一道不能执手的空门,所以他自请守在他的陵前,等长发及腰那日。

在漫长的守候里他日夜忍受着生离死别的痛苦,他想再见他一面,这个念头折磨着他,让他打开了魏真的棺木。

然而棺木里空空荡荡,那里面没有躺着魏真。

那夜下着大雨,惊雷阵阵,他冒着暴雨逃离了王陵,他一路颠颠撞撞地下山,然而到了山下他才知道,魏国已亡,如今已归秦国统辖,所以,他拦在庄与马前,问他魏真何在?

庄与不知该如何答他,因为魏真,他本该活着,他本该在那归途的棺木里。

那时局势危迫,魏真将一切看的很清楚,秦国虽然代天子调停,实则用心难测,魏国覆灭已经是无力回天的事实了。他也许可以扛过这次祸事,但那场战事已经损耗了太多国力,诸国虎视眈眈,齐国再携风雨而来时,魏国要拿什么再去阻挡倾城之敌?再多的反抗和挣扎只会引来绵绵不绝的战争杀戮,所以他才将计就计,将魏国百姓交给秦王。秦王既然奉天子之令代为统治,那么至少,这千里山河的百姓还能拥有安定的生活,总比做亡国之奴任人屠戮践踏的好。

他是亡国之将,是无能之君,他再无颜面对魏国百姓,他不再想着功成名就,他要回去找他的小和尚,他只想和他余生共度。

他在一个夜里找上庄与,去掉黑色兜帽和秦王相坐而谈。魏真明白天下逐雄大势已起,亦知魏国的弊病,桃花不会开在铁马下,在这场乱世纷争里,魏国甚至做不了让人追逐的鹿,它只是一只蒙蔽着双眼的待人宰割的羔羊。齐君对百姓的剥削无度他看在眼里,秦王对黎国旧民的安抚仁待他亦有耳闻,魏国的将来不在他的手里。他明白秦王的势在必得,他也不想魏国将士再做无谓的牺牲,但他不能让魏国亡得没有颜面,所以他要秦王陪他演一出兵败后引领自刎的戏。他要在天下人面前死在疆场上,他要做魏国最后一点屹立不倒的骨气和血性。

而在那时,秦国以“调停”之名介入齐魏两国乱战,本就惹人非议,他也正需要一个时机和名义,于是庄与成全了他,和他达成了私下的合作。

这便是庄与跟景华说的“下策”。

魏真败于齐军,血性不降,自刎疆场,魏国最后一道防护也轰然倒塌,秦军就在此时以“驰援之名”趁势而入,败退齐军。

与此同时,假死的魏真躺在归程的灵柩里,他本该在王陵与月勾尘相见,带他远走高飞。然而,他的行迹却被齐国细作发现,齐君暗中派人追击,棺木翻倒在大雨的泥地里,魏真与之厮杀,趁着夜幕的掩蔽奔疾逃亡,杀手策马直追。

魏真在亲卫的保护下躲进一间山林寺庙里,这寺庙破小,只有四五个沙弥,为躲追杀,他剃头伪装成了寺里的和尚,亲卫则穿着他的衣裳骑马引走追杀。

魏真在那寺里躲了半夜,杀手却在下半夜时折返回来,他们拿那几个和尚做要挟,捆住魏真的手脚,塞进麻布袋里带走,自此无踪。

送灵柩归程的人怕事,便扶着那空灵柩回去,送上王陵。此后,秦军破城,庄与在魏都王城安排事宜,将回秦时遇上月勾尘,才知魏真失踪之事。

后来庄与派人追查,却也只查到那山间寺庙里,寺庙里的和尚无一幸免惨死刀下,魏真踪迹便断在这里。

景华听他讲了这段,心中有些唏嘘,却不觉得这是“下策”。他在铜灯光影离瞧庄与神色,大抵明白他为何这么说了,其实,这计策再当时算得上是万全之策,只是庄与没想到齐君会对魏真穷追不舍,致其下落不明,他或许本就觉得自己有顾虑不周之责,后又遇上月勾尘,听了他二人往事羁绊,因而自称“下策”。

然而那是庄与也不过才十六七岁,少年公子,秦国高悬的王位尚未能攀登而至,更没有亲臣良将辅佐在侧,又何必苛责自己未能算无遗策呢。

庄与拿着火引,沿梯而上,将熄灭的灯盏一一点亮,景华在后面为灯盏添补香油。灯火在铜莲中绽放,旋转阶梯而上,在塔室铺开成池。

婆娑光影中,席地而坐的佛家弟子正闭目诵经,双手合十捻着一串十四颗菩提子的佛珠,黑色海青广袖翩翩,样貌还很年轻,却是历经无终岁月的消瘦无色。

闻得声音,他停止了捻动佛珠,睁开眼看着来人,念了一声“阿尼陀佛。”

庄与走过去,坐在他对面,淡声问道:“苦修七年,尘心可渡?”

他神色没有变化,无悲无喜,“?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何处可渡。”

庄与默了默,指间捻着他的墨玉扳指:“有一件事,该给你说了。”他道:“七年前,我在魏国枫琮山下遇到一个和尚,那时候他差不多十六七岁的样子,说是从魏国陵山而来,遍体鳞伤的站在我的马前,问我,魏真呢?”

魏真闻言,面无表情,他的瞳孔像是忘忧河上的青莲,里面是如之动静不分、来之法应不二的平静无波。

庄与接着道:“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说,我怕给他希望,又怕给他谎言,只能把实话说给他。他如今就在齐国,他一直在等你。可无人告诉他,你在这里。”

极轻的一声响,他手里捻的菩提子裂出细纹,凝成青莲般的瞳孔有微不可查的暗影,“我知晓……”他久不言语,声色干哑,“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他捻动佛珠,“施主心善,还请继续瞒着他吧。”

庄与望着二人之间熠熠燃烧的灯盏,“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起身来,道:“魏真,你等的时间不会太长了。”

梵莲寂静,灯火幻渺,魏真闭上眼睛,手捻菩提,又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魏真闭眼捻珠,庄与转身往外走来,景华就站在门口未走进去,他看着魏真,也忍不住轻声叹息,月勾尘已长发垂腰,魏真却入度空门,因差缘错,这般残忍。

二人沿着石塔旋梯往下走,庄与不知在想什么,一路默然无语,长明灯影影灼灼,煌织如烟,照得他面容明暖如玉。

景华走慢下来,侧望着他的面容,“魏真怎么会在这里做和尚?”

庄与在这塔中说话声音都是轻柔的,像是怕打扰了这里的清净,他拾阶而下,缓声道:“当年,他被齐君劫掳而来,却并没有杀他,他是魏国的王室公子,齐君本打算借他的名义从我手中夺回魏国去,可不想他已经成了和尚,魏真知他算计,便假戏真做,自称已经剃度出家,佛门弟子已不是红尘之人,怎么还能有名义来做一国之君呢?齐君气怒,便将他囚禁这后山石塔中,想等他头发长出来在做打算。这石塔原也只是关押犯人的一个地方。”

他走到平台上停下来,走到石窗口往外看,石窗镂空,可见外面红叶蓁蓁,浮屠寂静,他继续道:“魏真被关押在这里以后,齐君派人层层把守,后来的一天,这里来了几个和尚,以命相搏,立下这浮屠阵法,封锁了石塔,将这里改造成了如今这做佛塔,点起长明灯,拜下佛祖像,魏真便在这里修行,直至今日。”

景华看那塔下的浮屠阵,明白为何那和尚能来,却只是造阵,而没有带着魏真逃亡,魏真成了和尚,于齐君而言便如同鸡肋,杀之亦不可惜,况且逃又能逃到几时呢?不如就在齐君眼皮子底下,躲在这阵中石塔做和尚,既能保全性命,也能另寻图谋。黎国有“叶枝”,魏国又怎会没有呢?

庄与当初收下了月勾尘。后来月勾尘很少再提起过“魏真”这个名字,哪怕当初伤痕累累问出的“魏真呢”三个字,满是入骨情深和委屈。

七年,他破碎而决裂的眼神变成渗人心魄的妖媚冷冶。

庄与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这个小和尚注定会有无法磨灭的执念和伤痛,他喜欢这些有故事的人,有刻骨铭心的过往的人往往都很忠诚,因为他们不是忠诚于他,而是忠诚于自己。执念和悲痛是锋利的剑,仇恨和宿怨是雪亮的刀,它们会在往后余生的磨砺中变得坚不可摧。

庄与沿着楼梯往下走去,金煌的灯光在二人分隔开的距离间流荡如云烟。

“阿与,”景华叫住了他,他看着他的背影,问道:“为何带我来此?”

庄缓缓回首,望着他说:“梅青沉说,他在豫金城里遇见了清溪之源的人,”他在摇曳的烛光里笑了一笑:“与其劳烦殿下暗中探查,打草惊蛇,不如,我直接告诉你就是了。”

景华往下走,也融入那金灿的云烟中:“你要说,何不说全。”他一步一阶向他走近:“这机关是何人所造?”

庄与很是干脆地告诉他:“墨钤。”

景华猜到了,墨钤所属的这一只脉系正是在旧魏,当年魏真领兵抗敌,墨家也有出力。

“他也是你的人?”景华已经走到庄与跟前了,他站在阶上,看他时需要垂目。

庄与轻轻摇头:“不,他不是我的人,他只是红玉轩的另外一位主人。”这回答倒是让景华意外,庄与抬眸望着他,面颊上的小痣在暖烛间若隐若现,流金一样的云烟轻软的盛映在他的眼中,他说明道:“红玉轩中,妃鸢和月勾尘是我的人,他有自己的势力,我们算是有点合作。”

景华理解了,“他跟你们的关系不错,没试过招揽他么?”

庄与直言道:“他不愿意。”他笑看他:“墨家自来追随正统,或许殿下可以试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