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平阳辞 > 第11章 第八章 道殣相望

平阳辞 第11章 第八章 道殣相望

作者:月亮馆的小熊猫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0 22:20:25 来源:文学城

大业八年二月,幽州涿郡。

晨雾裹挟着马粪与尘土的浊气,在旷野上弥漫。李修宁——秀宁勒马立在右御卫的队列前,望着眼前这片望不到尽头的人海。

这已是在涿郡屯驻的第二十十日。

每日拂晓,鼓角声便会准时撕裂天际。又有一支大军要开拔了。今日出发的是左骁卫,旌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枪戟如林,反射着初升的朝阳。军容整肃,马蹄踏地声震如雷。

“这是前面最后一批了。”柴绍控马在她身侧,声音平静。他如今是右御卫录事参军,青梧书院那一夜的炽烈已沉淀为眉宇间的沉肃。

秀宁默默点头。自正月始,天子诏令天下兵马汇集涿郡。一百一十三万大军,分为数十部,每隔旬日便有一部开拔,前后相距四十里,号称旌旗绵延九百六十里。而他们右御卫,受卫玄节度,位列倒数第二。在他们之后,便是天子杨广的羽林卫。

等待,成了另一种煎熬。

这煎熬不仅仅是精神上的,也确确实实的煎熬在了身上,右御卫原本八千人的建制,为凑足东征兵额,临时征调府兵、募健儿,硬生生扩编至近一万五千人。将不识兵,兵不知将,中层军官捉襟见肘。他们这些青梧书院的学子,虽资历尚浅,却已是军中难得的“识文断字、通晓兵事”之人,故而人人身上都压着不止一副担子。除了各领一部外,柴绍以录事参军掌机要文书,斛斯万善、张峻等人还需兼顾巡查、训导等杂务。

秀宁兼的中军铠曹参军事,更是名副其实的“苦差事”。名义上掌管三分之一军械簿书,实则仓曹、兵曹的部分职务也压了过来。

这便意味着,她每日需在天亮前起身,披着星光赶往校场,督导她麾下那八百士卒的晨间操练,从阵型变换到弓弩施射,她走入八百士卒的行列之中,与他们一同持槊冲刺、挽弓习射,直到汗水浸透内衫;操练方毕,汗渍未干,便又要匆匆赶往中军,与柴绍等一众参军汇合,参赞军机,研讨行军路线、扎营布局;而午后至深夜,才是她埋首于案牍的时间,在摇曳的灯火下,与那堆积如山的简牍账册搏斗——各类兵甲、弓弩、旗仗、粮秣的数目,她核了又核,算了又算,指尖常因频繁翻阅竹简而磨得发红,眼底也因长久凝视数字而布满血丝。她生怕出一丝纰漏,在出征伊始便为全军惹下天大的麻烦。

卫玄偶有闲暇,会将她召至帅帐。灯火下,老将军会取过她呈上的账册,枯瘦的手指逐行点过,朱笔在可疑的数字上留下犀利的圈记。他教她辨识账目中巧妙的贪墨伎俩,如何从损耗数目反推管理疏漏;又取来受潮的弓弦与发霉的粮袋置于案上,亲手示范如何用桦皮筒密封弓弦,如何在粮垛中埋入黄麻与石灰吸潮。每一次指点都简洁至极,却直指要害。这才让秀宁紧绷的神经放松不少。

秀宁心中记挂着囊中的账册,正欲再去库营亲自核查一遍那批新到的箭矢。

这时,营内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只见辛世雄一身明光铠,带着几名亲兵纵马而来——他如今是卫玄的中军传令校尉,专司联络各营。

“大将军令——参军事及以上军官,即刻帅帐议事!”

辛继武略带着沙哑的声音穿过营地上空,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所有等待得近乎麻木的军官心中激起涟漪。他驰马穿过各营区间预留的通道,重复着这简短的命令,马蹄在初春半融的冻土上留下清晰的印记。

帅帐内,卫玄一身青灰色常服,未着甲胄,与帐外那片铁甲森森的景象格格不入。他花白的须发似乎比在长安时又稀疏了些,在帐内昏黄的牛油烛光照映下,更添几分沧桑。他并未端坐主位,而是负手立于巨大的舆图前,目光凝在幽州至辽东那片广袤区域,指尖无意识地在“增地道”与“鸭绿江”几个字上摩挲。

帐帘一次次掀动,带进阵阵寒意。柴绍、斛斯万善、张峻、庞玉等青梧子弟,以及右御卫其他各营郎将、校尉鱼贯而入,按品阶肃立。秀宁作为铠曹参军事,位置靠后,她垂首敛目,却能感受到帐内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焦躁与压抑的气氛。

卫玄并未转身,直至帐帘最后一次落下,亲兵在门外禀报人员到齐。

他缓缓转过身,目光如古井无波,扫过帐中每一张或年轻或老成的面孔。那目光并不锐利,却沉甸甸的,仿佛能压住所有躁动的心绪。

“左骁卫已发。”他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我右御卫部一万五千军士,十日后开拔。”

帐中响起几不可闻的松气声,随即又被更深的沉寂取代。等待终于有了尽头,但前路如何,无人知晓。

“行军路线...”卫玄抓起案上的马鞭,“唰”地一声在巨大的舆图上展开,鞭梢精准地点向涿郡,随即沿着一条蜿蜒的虚线向东北方向划去。

帐内所有军官的目光都紧紧追随着那根黝黑的鞭梢。

“自涿郡出发,首日至临渝关,在此查验关防,补充饮水。”鞭梢在关隘处重重一顿,“次日抵石城,休整半日。第三日全军必须越过白狼山隘口——此处最为险峻,仅容单车通过,各营需依次鱼贯而行,不得延误!”

他的声音陡然转厉,目光扫过几位统兵的郎将。被看到的人无不凛然。

马鞭继续移动:“过白狼山后,沿渝水北上,第五日抵营州。在营州城外休整一日,补充最后一批粮秣。自营州向东……”鞭梢划过一片标识着莽莽山林的区域,“便是最难行的路段。八日内,必须穿过这片山险之地,抵达怀远镇。”

他稍作停顿,让众人消化这个严酷的行军计划,然后鞭梢猛地向最终目标刺去:

“三月十四,辰时正刻前!”卫玄的声音斩钉截铁,“我右御卫全军,必须抵达鸭绿水西岸,与宇文述大将军所率前军会合,不得有误!逾期不至——自本将以下军法从事!”他目光如冷电般扫过全场,特别停留在青梧书院的众人身上,“含本将。”

沉重的压力让帐内空气几乎凝固。

“各自回去整军。散了吧。”卫玄一挥手,结束了军议。

众将神色凛然,鱼贯退出。秀宁随在众人之后,正要踏出帐门,身后却传来卫玄平静的呼唤:

“中军铠曹参事留下。”

待帐中只剩二人,卫玄走到案前,翻开那厚厚一摞刚被她重新核验过的军械粮秣簿册。

“粮秣、衣物、甲胄、马料、兵械,数目都清楚了?”他问,语气听不出喜怒。

“回大将军,均已复核清楚,新旧损耗皆已登记造册。”秀宁恭敬回答。

卫玄微微颔首,枯瘦的手指继续翻动,直到停留在记录随军民夫物资的那几卷簿册上。他的动作顿了顿,指尖在其中一行数字上轻轻一抹——那是八千民夫一日的口粮配给。

“朝廷定制,民夫日食二升。”他声音低沉,听不出情绪,却让秀宁心头莫名一紧。她记得这个数字,也曾按此核算,并未觉得不妥。

卫玄抬起眼,目光如古井般深不见底,看向她:“从此地到鸭绿水,路途迢迢,天寒地冻,仅凭二升黍米,你觉着,他们能走到几时?”

秀宁一怔,尚未回答,卫玄已从怀中取出一枚黝黑的铁符令牌,轻轻推至案前。

“持我令牌,去涿郡大仓。”他吩咐道,声音不高却不容置疑,“不必动其他民夫营的存粮,就从预备军粮拨付里,为这八千人,每人每日再多调半升。天寒,不能让这些人……饿着肚子上路。”

十日后,右御卫终于开拔。

初离涿郡时,官道尚算平整。可见前军留下的车辙印记,大体还算得上是一次规整的行军。秀宁作为铠曹参军事,时时核对手中木牍,倒将初次远征的惶惑冲淡几分。

青海骢马蹄轻快,八百部下步卒在前,马军在后,队伍保持着基本的队形。

然而这般光景不过维持了三四日。

越往东北,道路越是崎岖。此地官道,多是前朝开拓的旧径,年久失修,多处被春汛冲毁。逢到险处,连马匹都需人力牵挽。

变化是悄然发生的。

先是空气中开始飘散一丝若有若无的、令人不安的异味,混杂在泥土和汗水的气味中,并不分明。

接着,官道两旁开始出现零星被丢弃的破车、散架的箱笼。然后,是第一个在路旁、一动不动小团物什。距离尚远,看不清,只像一滩褪色的破布。

“修宁,”身处前军的柴绍纵马而来,脸上带着凝重神色,马鞭指向道旁,“看那边……”

秀宁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心猛地一沉。那不是个例,越往前走,道旁那样的“破布”越多,三三两两,姿态扭曲。有的蜷缩着,仿佛在抵抗最后的寒冷;有的伸着手,朝向虚空,像是在祈求永远等不到的救援。

她终于明白那萦绕不去的异味是什么了。

民夫。是前面几部,那些二人共推三石米的民夫。

朝廷定制,路途迢迢。寒冷、疲惫到极处的人,推着推着,连一句话也发不出来,便这样默默地倒伏下去,再也起不来。尸体也无人收殓,就那样横陈道旁,任由风吹日晒,逐渐腐烂。

一股强烈的热流自胃部猛地冲上秀宁的喉头,她连忙用手捂住嘴。她死死扣住嘴,指甲掐进唇边的肉,用疼痛强迫自己将那翻江倒海的感觉压下去。一股灼热的泪意不受控制地涌上眼眶,视线瞬间模糊,将远处那些扭曲的身影晕染成更加可怖的色块。她猛地仰起头,用力眨了几下眼睛,硬生生将那即将夺眶而出的温热逼了回去,只在眼角留下一点不为人察的湿意。

“净街!羽林卫前部净街,让开道路!“

后方传来威严的呼喝,伴随着急促的马蹄声。一队衣甲鲜明得刺眼的骑兵沿路奔来,玄色旗幡上金线绣着的羽林徽记在阴沉天光下依旧夺目——正是天子的亲军前哨。他们对这些路边的“障碍“视若无睹,兵士们沉默而熟练地挥动长戟,将一具具尸骸像清除垃圾般铲到路旁深沟里。随即,辅兵提着木桶上前,将混着名贵香料的土灰厚厚撒在刚刚清理过的路面上,那甜腻得过分的香气与尸骸的腐臭混合成一种令人窒息的味道。

“娘的!“中军督斛斯万善打马而来,黝黑的脸膛因愤怒而涨红,他望着羽林卫远去的身影,狠狠啐了一口,“这群没卵子的东西,净干这缺德冒烟的勾当!有这钱财买香灰,不如多分半斗粮...“

“万善,噤声!!“秀宁厉声喝止,右手已下意识按在双锏上。她目光复杂,迅速扫过那些羽林卫铠甲上鲜明的龙纹徽记。

斛斯万善的骂声戛然而止,目光落在秀宁苍白的脸上,又扫过路旁深沟里那些刚刚被掩埋的痕迹,最终只是重重叹了口气,铁钳般的大手将马鞭攥得咯吱作响。

.......

是夜,营州城外,右御卫大营。

凄厉的寒风卷过连绵的营帐,位于大军边缘的民夫营地更显萧瑟。秀宁巡夜完毕,心中记挂,脚步不由自主地便转向了这里。

还未走近,便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立在民夫营地入口的火光下,身姿挺拔,正是柴绍。他闻声回头,见到秀宁,并无多少意外之色,只是微微颔首。

“你也来了。”他声音低沉,带着一丝疲惫。

秀宁点头,与他并肩走入营地。空气中弥漫着汗臭、脚臭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浑浊气味,但比起白日官道旁那令人作呕的腐臭,这里至少还带着一丝活人的生气。

得益于卫玄之前的未雨绸缪,右御卫所属的这批民夫,境况比之前路上所见似乎稍好一些。围着微弱火堆蜷缩的人们,手中破碗里盛着的粥汤,虽依旧稀薄,但借着火光,至少还能看到碗底沉浮着些许米粒。

然而,凄苦的底色并未改变。疲惫写在每一张麻木的脸上,压抑的呻吟时隐时现。

就在这时,一阵骚动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只见一名守营士卒正粗暴地从一个蜷缩的中年汉子身边,拽出一个身形瘦长、却面色蜡黄的少年。那少年骨架颇大,但身上几乎没什么肉,脚步虚浮,被拽得踉踉跄跄。

“军爷!军爷行行好!我侄儿没病,他就是累着了,饿着了啊!”那中年汉子扑上来,死死抱住士卒的胳膊,哀声求告,脸上深刻的皱纹因焦急而扭曲。

“滚开!”那士卒一脸嫌恶,试图甩开汉子,“上头有令,发现有疫病征兆者,立即驱离,以防蔓延!这小子脸都黄了,一看就是得了时疫,绝不能留在营中!”

所谓“驱离”,在这荒郊野岭、天寒地冻之中,与直接处死何异?

“住手!”

秀宁与柴绍几乎同时出声,快步上前。

柴绍亮出身份令牌,沉声道:“何事喧哗?”

那士卒见是两位参军,气势顿时矮了半截,忙行礼禀报:“启禀参军,这小子发热无力,面色有异,恐是时疫,小的按令行事……”

秀宁已不再听他辩解,她蹲下身,不顾那少年身上的污秽,伸手搭上了他的腕脉。指尖传来的皮肤滚烫,但脉象虚浮无力,并非疫病常见的滑数或沉紧之象。她又仔细看了看少年的指甲和眼睑。

“他不是时疫,”秀宁抬起头,语气肯定,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愠怒,“是长期饥饿,加之劳累过度,元气耗损太甚导致的虚热之症。”

那被称作老叔的汉子闻言,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磕头道:“将军明鉴!将军明鉴啊!我这侄儿……他、他今年实岁才十四,本不到起征的年纪,可那杀千刀的里正见他骨架大,瞧着显个儿,硬是把他名字填了上去,充了人数啊!这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平日就吃得多,如今这点粮……哪够啊!一路推车负重,这才、这才累倒了的!”汉子说着,声音已然哽咽。

柴绍眉头紧锁,看向那士卒,目光锐利:“既是虚症,便非时疫。还不放手!”

士卒被他目光所慑,下意识松开了揪着少年衣襟的手。

秀宁从怀中取出随身携带的一个小皮囊,里面是备着应急的炒米糊,她示意那老叔喂少年吃下一些,又对柴绍低声道:“需给他寻个稍微避风的地方,若能得两日休息,喝些稠粥,或可缓过来。”

柴绍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周围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民夫,沉声道:“此事倒也不难,只是……如他这般年岁、这般情状的,恐非孤例。”

秀宁看着眼前这对相依为命的叔侄,以及周围无数双在火光映照下麻木而绝望的眼睛,心中那股无力感几乎要将她淹没。但她知道,此刻绝不能沉溺于悲伤。她深吸一口冰凉的空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她转向柴绍,语速快而清晰,显示出她已在瞬间理清了思路:“嗣昌兄,硬闯民夫营要人,动静太大,恐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她的目光扫过那名面色不豫的守营士卒,声音压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我们需‘按规矩’来。此人,”她指了指那虚弱的少年,“现由我右御卫中军接管。”

柴绍立刻明白了她的意图,默契地接话道:“不错。方才是看错了,疑似疫病,需隔离查验。铠曹参军事既通医理,带走监管,合乎规程。”他看向那士卒,语气带着上官的威压,“此人,若上官问起,便说按军律处置,明白吗?”

那士卒巴不得甩掉这个“麻烦”,连忙躬身:“是,是,小的明白!”

秀宁不再看他,对那感激涕零的老叔快速吩咐:“扶他跟我来。”她随即又对柴绍道:“光救一人不够。嗣昌兄,你掌文书,能否以‘整肃军纪、核查民夫员额’为由,行文至相关曹署,至少让我们右御卫名下的民夫,检查下是否真的有了疫病。”

柴绍沉吟一瞬,重重点头:“理由充分。大战在即,民夫大量减员于军不利。我明日便设法行文。”

“好。”秀宁点头,又看向那对叔侄,“至于他……先安置在我部辎重营。那里有热水、有避风处,我那里还有些备用的伤药和盐。让他叔父跟着照料,就说是……临时征调的辅兵,帮忙看管器械。”

她这个“铠曹参军事”的身份,在此刻成了最好的掩护。调配少量物资、安置一两个“病人”,都在她的职权范围内,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开耳目。

“另外,”她最后补充道,眼神锐利地扫过民夫营,“烦请继武兄他们巡查时,多留意一下我们自己的民夫营。若再有类似情况,不必声张,依此例悄悄处置。能多保住一个,是一个。

这已是她在不逾越规则的前提下,所能做到的极限。无法改变大局,只能在这冰冷的规则缝隙中,尽可能多地捞起几个即将沉没的生命。

柴绍看着她冷静而缜密地安排这一切,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赞赏,低声道:“修宁思虑周详,处置得当。如此局面,能迅速想到这层层关节,实属不易。”

秀宁正凝神看着那老叔搀扶少年去,闻言,下意识地轻轻摇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脱口轻声道:“这算什么。你是不知,我娘将诺大个国公府里外事务,连同各处田庄、产业都打理得井井有条,那才叫……”她的话音戛然而止,猛地意识到自己失言,立刻收声,脸上掠过一丝窘迫,迅速将目光重新投向黑暗的民夫营深处,仿佛刚才那句话只是夜风带来的错觉。

柴绍眉头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他目光在秀宁骤然僵住的侧脸上停留了一瞬,只见她脸上掠过一丝不自然的窘迫,迅速将目光重新投向黑暗的民夫营深处,仿佛刚才那句话只是夜风带来的错觉。

柴绍顺着她的目光望向那片苦难的营地,将那份异样感暂且压下。

毕竟,人人在此时都难免有失态之时。

他顺着话锋自然接道,语气平和,仿佛未曾察觉任何不妥,“今日见修宁处事,方知家风传承。“

秀宁紧绷的肩膀几不可察地松弛了几分,微微颔首,不再多言。

满营的火把猎猎燃烧,将玄底金绣的“隋“字大旗映照得流光溢彩,旗面在夜风中舒卷,每一道金线都在火光下闪烁着威严的光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