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你不是朕的白月光 > 第9章 第九章

你不是朕的白月光 第9章 第九章

作者:石门之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01:06:32 来源:文学城

林榆笑弯了眼,搂上贺季的肩,教他一同去热芝麻饼。

贺季恋恋地回望了一眼翠屏里的林鸢:“你一人去不就行了?”

“你烧火烧得好啊。五行属木的人,就是不一样,木生火也。所以啊,你煎药的工夫也好,天生的。”

贺老四被他哄得一愣一愣,一齐往庖厨去了。

林鸢暗自发笑,她的兄长,文武双全,六艺皆长,独独怕火。

屋里静了下来,黄昏也来了。她小憩了一会儿。

睁开眼睛的时候,只见雾气氤氲,一个芝麻饼在这热雾里变成了一大一小的两半,露出了里面的肉丁与猪油。

后面是林榆的笑脸。

“大的给你,小的给我。”

笑起来的是九岁的林榆。

过了元日,林鸢七岁了,长安城里黑色的雪不再下了,她的猪也慢慢恢复了本来的毛色。

林鸢和阿母一道住在城外茅草棚里。

时不时有人经过,就会摇着头,说:

“养猪太费粮了。”

“人都吃不饱啊。”

“这头猪倒是不小呢。”

说话的人,瘦骨嶙峋,一脸菜色。

林鸢不听,她护着这头猪,把自己的藿羹豆饭留出一半给猪吃。

还有水。

人和牲畜喝了沣水里的水,就会得疫病,人人提心吊胆。

阿母说,是因为那一场黑色的大雪,也有人说,是沣水上游连着一个大泽,那里泡过好多的人啊。

林鸢不知道沣水到底是变黑了,还是变红了,她疑心人泡到水里去了,是不是变成了水怪,所以,每日随着阿母去几里之外挑山涧里的水。

阿母挑着大桶,她提着小桶。

但即使这样,猪还是不够吃,不够喝的。

人吃不饱不吭声,可猪饿得嗷嗷叫唤,让一道住在茅草屋里的人生了厌倦,七嘴八舌地说:

不如宰了吧。

他们说着说着,就分好了,哪一家吃猪头,哪一家吃猪蹄,哪一家吃猪肘,哪一家吃猪肺。

说着说着,又谈起了,猪头肉要怎么熏,猪蹄该怎么濯,猪耳朵该怎么煎。

他们为猪尾巴该白烧,还是烤炙,起了口角。

又为炖猪蹄时,该加小葱,还是青芥,生了争执。

林鸢呜呜哭得不能自已,扑到了阿母怀里。

阿母叹着气,抚摸着她的头,有气无力地说:炖猪蹄,自然是要加葱才能去膻气啊。

这时候,他们听见了山陵崩的丧钟。

在邻人与阿母的嘴里,早已经碎尸万段的猪,因为皇帝去天上做了神仙,严禁屠宰,就这么活了下来。

林鸢心底里是有些感谢这个及时仙去的皇帝的。

皇帝登仙以后,日头也一日一日暖和起来了。

草重新长了出来,树木抽出了新芽,沣水也渐渐变得干净了,不是红的,也不是黑的。

林鸢甚至怀疑,沣水一直没有变过呀,就像她望见的长安城一样。

长安城的天,蓝汪汪的,能滴下水来。

她每日都去沣水边上拔猪草,挖藜藿。每一天,身上手上都沾满了泥,变成了一个泥人。

休憩的时候,她沿着沣水的方向,往城里头看,有时会想着,烧了一个冬日的麦秆,土有更肥一些吗?

因为,马上就到播撒麦种的时候了呀。

一日,这个脏兮兮的泥人被一个更脏的人拦了下来,高高的抱到了怀里。

那个怀里有泥土,有草根,还有星星点点的铁屑。

是阿父!

阿父也回来了!

他还带回了林鸢的兄长。

林鸢挠了挠头。

她从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兄长啊!

林武眯了眯眼,嗔怪:“以前,我们问你,想要弟弟,还是妹妹,你不是说,只要一个兄长吗?这不,兄长来了,你怎么还不高兴了?”

林鸢说,自己没有不高兴,可是,可是——她懵懵地想,譬如,隔壁的阿姊有一个兄长,可她一出生就有兄长了。李顺也是生下来就有一个兄长,只是后来没有了。

于是她问:“那,我以前怎么没有兄长啊?”

阿父说:“那是因为兄长一直养在外头。”

“外头是哪里?”

“兖州。”阿父说,“那时候家里穷啊,朝廷连年打匈奴,要交好多好多赋钱,那些年收成也不好,连藿羹都吃不上了。兄长,小小年岁,就被阿父阿母送去了兖州,你阿母的母舅家,那时候,你还——还小!”

“去了兖州,就不用吃藿羹了吗?”林鸢也觉得藿羹不好吃。

草棚子里柴火少,羹煮得粗,豆叶子喇嘴巴,阿母还舍不得加盐末。

“兖州人不吃藿羹。”阿父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说,“吃的豆饭。”

林鸢不羡慕兄长去兖州了。豆饭也不好吃,太干巴,喝多了水,却会胀得肚子疼。

她皱了皱眉头:“那阿父阿母以前怎么不告诉我,兄长在兖州啊?”

阿父含混地说:“怎么没告诉过你了?你那天高兴,还哄着你阿母给你做了一盘子蜜饵呢。”

是两年前的那日吗?还是三年前的那日?

林鸢懊丧地摸了摸鼻子,她只记得蜜饵了。

她还是有问题。

那为什么兄长现在从兖州回来了呢?

阿父说:“因为这里才是兄长的家啊。”

他看着环堵萧然的茅草棚,又说:“有人的地方,就是家呀。”

林鸢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

只是觉得有些可惜。

他们原来住的屋子,比这草棚子还要好呢。

有一间主屋,一间庖厨,一间卧房,庖厨里的木柴堆得有两个她那么高。

米盅满满的,装的是粟米,不是藜,也不是藿。

高高的屋顶,顶上悬下一个两个竹篓子,在风里晃荡晃荡,能把小小的林鸢看得出神。

那里面放的是蜜罐,细白的麦粉,还有糖。一到了年节,它们就会变成粔籹,变成蜜饵,可香可甜了。

兄长却住不着,也吃不着了。

阿母那天流了一个晚上的泪。她的嘴角明明向上扯起,眼泪却噗嗤噗嗤往外掉,只能别过了头去。

林鸢问:“阿母不高兴吗?”

阿母抹着脸,没有转头,说,这是欢喜的泪,她突然见到长这么大了的儿子,十分欢喜,才哭的。

兄长好像也淌了一晚上的泪。

他把脸埋在被衾里,林鸢只看见那被衾颤了一夜。

但夜里已经没有那么冷了。

林鸢没敢问他,而是问了阿父。

阿父换过了一身整洁的衣衫,身上是和阿母一样的皂角香。

他把林鸢抱在了怀里,摸着她的脑袋,他没说为什么,只说:“阿鸢,那你要让兄长高兴一些啊。”

林鸢其实很喜欢这个从天而降的兄长。

尤其是,他长得有点像变出一颗糖给她的小神仙。

虽然那个男孩穿丝配玉,笑得明媚。而她的兄长,一身褐衣,满眼悲伤,也变不出糖来。

林鸢有些遗憾。但她第二日拔猪草的时候,采了一捧五彩缤纷的小花,送给兄长。

阿母做了好吃的芝麻饼,林鸢慷慨地把大的一半,分给了阿兄。

她成了一只叽叽喳喳的鸟,阿兄长,阿兄短。她对兄长慨然道,阿母做的饼子飘香十里,你前面多么多年都没有吃到,我以后都把大的那半给你吃。

她还指着比她大了一岁的邻居李顺说,兄长你瞧瞧,阿顺一闻着这个香味就跑过来了,口水比人到的还早!

兄长终于笑了,笑起来斯斯文文的,真好看呀。

她拉着兄长泼水玩,带着他一起拔猪草,沿着沣水河畔疯跑。

春风越来越暖和了。他们沿着沣水河,一直跑到了长安城的西郊。

阿母说的没错。

烧了一个冬日的麦秆,土都肥了,长安多出了几千顷的农田和山地。他们不再是流民了。

他们在长安西郊的东平乡永和里落下名籍,授了宅地。

在他们重新有了田地之后,再也没有人会说,把林鸢的猪杀了吃啊。

若是再有人提,她的阿父就会凶回去,她的兄长也会站到她的身前,说不!

阿父在别人的铁匠铺子里,为林鸢煅了一把割猪草的刀。

兄长还拾到了好几块质地温润的玉,于是这刀便有了玉质的刀柄。

他们的运道也越来越好了呀。

林鸢的腰杆挺得直了,而她养的猪,腰肢也肥壮起来了。

到了秋收,麦子和粟米比往年的收获多了三成,家蚕吐了更多的丝。

而她的猪,竟然一窝诞下了二十个仔!

前一年沣水带来的疫病死了许多的牲畜,所以这些猪仔突如其来有了更高的身价。

这年的岁末,阿父重新拥有了自己的铁匠铺子,他们住的屋宅也修好了,比林鸢原先的住过的,还大,还宽敞。

兄长有了一间自己的屋子。

他买了好多好多的书,把那里的墙都填满了。

兄长竟然识字,林鸢的眼睛都瞪圆了。

她像看怪物,或者像看神仙一样,看着林榆。

林榆被她瞧得不好意思,手把手,教她写了两个人的名字。

一个榆。

一个鸢。

鸢是鸟,榆是树,鸟儿飞累了,就栖在榆树上。

果真是亲兄妹的名字啊!

林鸢甜甜地笑了。

“喏,大的给你。”林榆的笑,从芝麻饼升腾起的热雾中现了出来,“病了就多吃点,快些好起来。”

林榆总有不同的法子,把大的一半让给林鸢。

“你病了”,或是,“你太瘦了”,或者是,“书中有千钟粟,我每日看书,就饱了一半”。

如此,林鸢不再推让了。

不过后来,阿母每次都做好多个胡饼,就怕林榆吃不饱。

书里面的千钟粟,也没有阿母的饼子香呀。

是啊,连贺老四都忘了手中的饼子是被割猪草的刀切过的,吃得极为香甜。

林榆伸手拭去了林鸢唇角沾的芝麻粒,一边就这事儿打趣贺老四。

贺季呵呵笑,打着饱嗝,宽慰自己道:“猪和人一样,吃五谷,饭蔬食。割过猪草又怎么样,只要没沾过血就行。”

*

林鸢分明地看见,那玄铁的刀刃上滚过了几粒血珠子。

她瑟瑟地发着抖,整个人都是雪白的。

“把衣裳穿上。”萧珣边说,边往外走。走了两步,停了下来,回过身,拾起了那把小刀。他走到了屏风的另一侧。

看到刀刃上的血迹,萧珣才惊觉自己的手背被划伤了。

好在没有伤着她。

应当没有伤着她。

他看着那把刀,想起了刀面上映过的脸,有些恍惚,低低地道了一句:“我,没有趁人之危。”

声音似乎只送到了屏风那里,就被隔断了。

不过,他在那里稍稍立了一会儿,听见窸窸窣窣的衣料声里,多夹了一段饮泣。

殿中越来越昏暗了,萧珣向前走到了屏风旁边的连枝灯旁,想将上面的烛火燃起。刚抬手,却思及,这架雕镂了花鸟的屏风,遇上灯影,只怕会将那女子的身形勾勒在上面。

他于是收回了手。

女子很快从屏风后绕了出来。她穿好了衣衫,却依旧哆哆嗦嗦的。

她出来之后,就跪在了萧珣的跟前,声如蚊蚋:“陛下,对,对不起,我,我是不是伤到你了?”

萧珣瞥了她一眼,没理她的话:“去把窗关了。”

“是。”她发着颤,应了一声,然后垂着头,走到了开着的那扇直棂窗前。

一见扎在窗棂上的剑,萧珣不用回头,就知道,她显然吓了一跳。

过了片刻,他才听见了窗棂轻轻碰撞的声音。

殿中没有了簌簌的风雪声,只剩了林鸢紧张的呼吸声。

“再把灯点了。”

“喏。”

林鸢抖着手,点了两次,才把案几一侧的豆灯点上了。

灯亮了起来,只见萧珣的手背上的伤口,还在不断冒着血珠子。

方才划破的那一刀,并不浅。

其实,这样的伤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他从小就听着父皇征战沙场,以及太祖打天下的故事长大,引以为豪,视为榜样。

只是,原先身为年岁最小的皇子,又由母亲抚育,他并不勤于这些,也并不热衷。

骑马射箭舞剑,与博戏投壶斗促织,似乎没有差别。登基以后,他勤快了些。到后来,几乎一日不怠。

宣室,没有博具,没有鸠车,没有促织,也没有人同他玩了。他自己也早早地失了兴致。

反倒是奔马,长剑与箭矢,他听它们破空呼啸,好像心里一直以来的郁郁之气,也随之带了出去了一些。

他见林鸢低着头,脸上的惊恐映在了案几上的玄铁刀刃上,轻哂:“我方才练剑,不慎划破了手。有帕子吗?”

林鸢脸上的惊诧一闪而过,忙说:“有,有。”

她从自己的袖中抽出了一方素帕。

萧珣伸了手,她会意,手忙脚乱地把伤口包扎好了。

“你叫林——”

“……鸢。”

“鸳鸯的鸳?”

“是鸷鸟的鸢。”

“倒是配你。”

萧珣拂袖,将伤口盖了起来,“只是,鸷鸟自有尖牙利爪,何须苦苦蛰伏,等待刀剑出鞘?”

林鸢没有听懂他的话。

毕竟,她的小刀并没有刀鞘。而她自己也没有尖牙与利爪。

她沉睡了许久,是因为被人下了迷药,并不是自己想要蛰伏。

但陛下的话似乎也不是对着她说的。他看向的是自己。

她看见萧珣缓缓起身,走到了那扇扎着剑的窗旁边,银色的剑刃上,映出的他自己的脸。

她独独品出来的意思是,她那把刀不大可能再重回自己的手中了。

等她告退出殿的时候,她看见剑拔了下来,握在了年轻的君主手里。

风携着雪,从那扇窗里再度汹涌而至。

雪风吹在萧珣的脸上。

把他的神思从景和二年吹了回来。

他方才看到苏婵斜倚在月室殿内寝的榻上,乌发落于颈间,绡帐垂落,一截雪色的手臂伸了出来,等太医令诊脉,不知怎的,总是想起两年前的旧事。

于是从寝殿里出来,在丹陛上,吹了半晌的风。

“陛下。”

“阿姊,你怎么出来了?”

萧珣听见声音,回身步入殿中,“太医说你受了风寒。快进去歇着吧。”

“妾一个人在内殿,总想起从前和阿母一起住在这里的光景,那时候,倒是从来不觉得这儿空旷。”

苏婵一步步走来,眼光一点点抚过殿内的雕梁画栋,泛起了泪光。

迎面而来的风吹到她身上,将天水碧色的深衣贴得紧了,勾勒得人越发伶仃。

萧珣忙令人将殿门合上。

却有一个声音从将闭的殿门缝里传了过来:“禀陛下,公车令已经候在了宣室。”

“陛下——”

萧珣闻声,回过头看了看苏婵,迟疑了片刻,对那侍卫道:“明日再宣了觐见吧。”

鸢:《说文》鸷鸟也。鹰科。

公车令:也就是公车司马令,汉代卫尉属官,主要职责是司马门日常安全守卫,司马门是汉代宫城门户。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第九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