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那年濯雨杏花红 > 第1章 楔子-忆江南

那年濯雨杏花红 第1章 楔子-忆江南

作者:君山银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29:21 来源:文学城

农历六月初五,恰逢濯枝雨。

姜熹和穿了一件墨色旗袍,踩着一双白玉色的精制牛皮小高跟,撑着一把透明的长杆雨伞,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四处张望着。

雨水顺着雨伞落在了她的手提包上,她拿出纸巾擦了擦水。

电话响了。

来电人是姜熹和的好闺蜜长晴,目前在北方书局做文物修复工作,这两天与姜熹和一同来苏州旅游。

“姜姜,你先进去吧。博物馆要提前一周预约,我忘记预约了,进不去,就先去东山买枇杷了。你一定要记得帮我拍一张黑漆的图片,一定得是黑漆嵌螺钿花神故事方盒的图片,我真的是做梦都想见到它!我看到你拍的照片,就当是亲眼见到了哈。”

长晴一口气说了一堆,奈何四周人声嘈杂,姜熹和只听清楚了“枇杷”两个字,她问:“你在哪儿买枇杷呢?我去找你吗!”

“东山!”电话那一端的长晴大喊道,“你傻呀,东山离你那里老远呢!你先去逛博物馆吧,晚点我过去找你,你别过来了。”

雨越下越大,雨声嘈杂。

姜熹和听得一头雾水,问道:“什么山?什么枇杷?你要我做什么?我听不清楚。算了,发消息吧,电话说不清楚了。”

网卡到消息有延迟。

直到长晴把定位发给姜熹和的时候,她才知道长晴在哪里。

姜熹和点开长晴给她发的从百度上下载下来的高糊图片,扫了一眼,大概记住了长晴说的那个黑漆方盒是什么样子,而后收伞,快步走进了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空调劲儿特别足,姜熹和扛不住凉飕飕的小风,刚进门就打了个喷嚏。须臾,她晕头转向地在博物馆里四处溜达,不知不觉中竟然混入了一个旅游团。

导游正在讲解展出的文物。姜熹和跟在旅游团后面听了一会。

“在帝王的墓穴中,有一个单独的墓室,里边只有这两件东西。一个月融杏花白瓷瓶,一个银钗。”

“大家来这边看看,这个白瓷瓶相当漂亮是吧!这月融杏花白瓷瓶就跟它的名字一样美,它立在那,便是一掬凝固的月光,仿佛从来便是如此,亦将永远如此。

这个白瓷瓶妙就妙在,瓶上未着意思描金绘彩,唯独这瓶腹略下处,有浅浮雕似的杏花,半倚半扶。大家仔细看这杏花,一般杏花都是红的吧,这几朵杏花就不一样了,大家从远处看,它是不是白色的?可是从近处看,仔细看,它是不是淡红色?很美,真的很美。”

一位游客赞叹道:“不得不说,老祖宗的审美真是一绝啊!”

姜熹和听得清清楚楚,却看不清那个白瓷瓶,直到前面的游客尽数散开,她才能走到白瓷瓶的面前,一睹芳容。

不知为何,姜熹和望着玻璃后的白瓷,心中竟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哀伤。

她看白瓷瓶上的杏花不像寻常的花瓣,倒像是略施粉黛的女子清雅的侧颜,美人如花,花似美人,无论是远看还是近看,姜熹和都分不清那白瓷上的到底是美人还是杏花。

视线离开月融杏花白瓷瓶后,姜熹和注意到,白瓷瓶旁边放了一个小巧朴素的银钗。

恰好此时,导游刚刚讲解到这个银钗,“历史上,皇后陶氏独爱金饰,而皇后陶氏又深得帝王宠爱,所以帝王为她打造了无数纯金的首饰,其中就包括咱们这里的镇馆之宝‘鸾凤金冠’。可这位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皇后陶氏分明喜欢的是金饰,那这个被帝王留在单独的墓室中的银钗又是谁的呢?这间墓室到底是为谁而留呢?后世之人怕是无从可知了。”

听到此处,姜熹和心想,喜欢金饰的人不一定只喜欢金饰,也许也喜欢银制品呢。况且自古帝王大多是风流之辈,后宫佳丽三千,单独留一间墓室存放心爱的妃子用过的东西,倒也是多情中难得的深情了。

她无心深究帝王的风流往事,便离开了旅游团的大场队,根据小册子上标注的位置,去找长晴让她拍的黑漆木盒。

黑漆木盒在博物馆的三楼,位于一个专门展出历代漆器的展厅中。

找到长晴口中的黑漆嵌螺钿花神故事长方木盒后,姜熹和站在玻璃面前,驻足观望。

眨眼一看,黑漆木盒上的螺钿人物图是银白色的,可凑近了再一看,却是闪着七彩光的。

漆盒的正面是人物图,侧面有对称的花纹,相当精致漂亮。

顶端的螺钿镶嵌成了一幅画。

风景隽丽,有亭台楼阁,有落日孤舟,有松枝和祥云,也有白鹤戏水。十二花神栩栩如生,怡然自得,有人乘舟共渡,有人骑马闲游,有人花间饮酒... ...

姜熹和看呆了。

回过神的时候,她发现身边有一位白发如雪的女士正站在一旁,笑着看她。姜熹和下意识地颔首,回了她一笑。

这位女士气质不凡,言行举止颇为从容。她拎着的帆布包上有高校的校徽,胸前有印着她名字的名牌,想来,应该是某所高校的教授。

她叫张梅兰。

张梅兰走到姜熹和的身边,笑着问道:“姑娘,你是一个人来的吗。喜欢这件文物?”

姜熹和温柔一笑,回应道:“我朋友比较喜欢。我不太了解它。”

“可是你刚才盯着它看了好久呢。”张梅兰笑笑说,“你也喜欢它。”

姜熹和腼腆地点了点头。

文物的上方对螺钿的介绍,引用了《髹饰录》里的一段话。

张梅兰把它念了出来:“‘白般文图,点,抹,勾,条总以精密细致如画为妙。’这句话可真是把螺钿工艺给说透了。太细致了,里边的小人物只有指甲盖那么大。”

张梅兰观赏着漆盒,又说:“古人真是有功夫,有耐心,也有毅力,愿意花几个月,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去打造一个漆盒,而我却懒得拿出半天的时间去完整地临摹完一张字帖。哎,我呀,不是老了,是懒了。”

这句话直戳姜熹和的命门。她可是懒到能打电话绝不用手指头打字的程度,有时候因为懒得嚼东西所以直接喝粥,真是懒人中的佼佼者,懒的一骑绝尘。

姜熹和抿嘴一笑,没有说话。

张梅兰感慨两句:“真好。几百年、几千年前的文物能够被后人看到,真好。”

姜熹和说:“确是如此。不过,有些遗憾。”

张梅兰问:“为什么觉得遗憾?”

“因为没有名字。”姜熹和说,“我想,这个漆盒大概是一个人或者很多人用尽一生去打造的,这是他们的心血。很可惜,他们的名字没能流传下来。”

张梅兰说:“上面不会有匠人的名字的。这不是一件稀世珍宝,就算是,也不一定会有。因为在封建社会,这个漆盒不属于真正打造它的人,也不属于参与制作的任何一个人,它属于‘权力’。”

姜熹和无奈地说:“是这样的。在古代,匠人的身份低下,终其一生只能为权贵服务,他们做的东西,大部分是为了满足权贵的喜好。就算有人做了自己喜欢的宝贝,也会被抢走。我觉得很遗憾,是因为这些手艺精湛,有毅力,也有耐心的匠人们更应该被后世人记住。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些文物。可是,到头来我们记住的,却是压迫他们、剥削他们、从他们手中抢走东西的帝王和权贵。”

“孩子,你能这么想真的很难得。”张梅兰说,“历史总让人觉得遗憾。这是属于匠人们的遗憾,也是属于咱们这些看客、过客的遗憾啊。”

“不过,”姜熹和温柔一笑,说,“如果做这个漆盒的人知道几百年、几千年后的你和我正在观赏他的宝贝,应该会很开心的。”

张梅兰点点头,“是。他会很高兴,也会为自己感到骄傲。这是他在当时的所处社会中感受不到的。”

“也许这个匠人是个机灵的人呢。说不定他在漆盒的某个地方偷偷藏了自己的名字,也许这个漆盒的内部就有机关。”姜熹和调皮地说,“说个玩笑话。如果我有机会去到他们所在的时代的话,一定一定会找到他,记住他的名字的。”

张梅兰舒展眉目,笑着说:“我看啊,你才是个机灵姑娘。”

张梅兰一凡感慨过后,终于说出了她主动找姜熹和聊天的目的。她问:“姑娘,你能帮我给这个漆盒一起拍张照吗?一张就行。”

姜熹和笑着答应。

接过张梅兰的手机后,姜熹和先确认了一下有没有关闪光灯。

张梅兰蹲到文物旁边,蹲的跟文物一样高,就好像真的是在跟朋友拍照一样。她对着镜头,露出了一个无比幸福的笑容。

那个笑容很有感染力,姜熹和愣了一下,而后把手机还给张梅兰,问道:“您看一下可以吗?”

张梅兰捧着手机,激动地说:“特别好。姑娘,真是谢谢你了。”

说完,她低头从帆布包里掏了掏,拿出了两个枇杷,笑着塞到了姜熹和的手里,说:“姑娘,我没有什么好东西能给你,你要是不嫌弃,这俩枇杷你就收下吧。我在博物馆对面那条路上买的,买枇杷的小老头说筐子里的是东山的白玉枇杷,我就买了几个。你要是尝着好吃,就去那边转转,还有卖荷花的呢。”

“多谢您了。”

姜熹和的确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只好硬着头皮收下了。

又是枇杷。

这果子真有那么好吃吗?

出了博物馆,她扒开皮儿,咬了一口。

从前姜熹和没吃过枇杷,以为枇杷跟杏子一个味,有些酸,瞧着也不像是好吃的果子。可她刚才尝了一个,确实好吃。她没想到这薄皮的小东西,居然这么甜!

为了嘴里的那点甜味,姜熹和走到博物馆对面,找到了那个卖枇杷的老头。

那小老头个子不高,坐在竹筐前跟个小手办似的,精瘦,还特别有精气神。他戴了一副金丝框眼镜,头顶扎了一撮小揪揪,除了头顶那一点,别处都没有头发。这人挺逗,给下巴上的小白胡子编了辫子,还拴上了小铃铛。

他蹲在小摊后,冲姜熹和摆了摆手,呲牙问道:“姑娘,买枇杷吗!东山的白玉枇杷,个大甘甜,汁水还多,十六一斤。你先尝尝,不甜不要钱!”

姜熹和有些纠结。

见隔壁摊竖了一个木板,上面写着“枇杷十块一斤”六个大字,姜熹和转身要走。

白胡子老头哪肯放人走,吆喝道:“姑娘,别走啊。不甜不要钱嘞!路边的枇杷可不能错过呀,你不吃上一个,永远不知道它是什么滋味。筐子里的你随便挑,随便选,我送你几个也成。”

“哎呀,你别看他们家的!他们家的枇杷是批发来的,不是自己种的,不好吃!”

姜熹和来回踱步,问了句:“十二一斤可以吗?”

白胡子老头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说:“姑娘呀,这枇杷十六一斤,是一分钱也不能少呀。不然吃亏的不是我,是你呀。十六一斤,来一斤吧。姑娘,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不是每一次都有人把机会亲手送到你的面前啊。”

姜熹和觉得这番话听着蛮有道理,说:“那我要一斤。谢谢。”

白胡子老头乐呵呵地给姜熹和装了一袋,递给她,笑着说:“姑娘慢走,要是喜欢吃,下次再来买啊。咱们有缘再见哈!”

姜熹和走了几步,回头看,那老头仍然站在摊前望着她,像是在看一位故人。

姜熹和下意识地掂了掂手中的枇杷,莫名的觉得特别有分量。她没多想,转身就走了。

夜里刮了大风,姜熹和不得不取消去寒山寺的计划。为了避雨,她去平江路听了评弹。坐在窗边,她托着腮,观雨。

江南的雨一向温柔,“润物细无声”,跟小姑娘掉眼泪似的,下的绵绵密密,带着一种独属于江南雨夏的侠骨柔肠。

可这场雨却打翻了从北方来的姜熹和对江南的刻板印象。窗外下的雨,刮的风,完全不似娇滴滴的姑娘,倒似横眉瞪眼,耍刀浓枪的武夫!九级大风把苏州的温柔卷上了天,只剩下了渗进皮肤的凉意。

这还是六月份吗?

姜熹和扫了一眼黄历:不宜出门。

雨停的时候,评弹也结束了。

姜熹和独自一人走在平江路上,看着被风雨摧残过的街道,不知不觉中走上了拱桥。

她站在桥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影子。随后,抬起手,比了个耶。

“喵呜。”

有一只脏兮兮的小猫在远处望着她。小猫抬起小脚,有些犹豫,要不要走过去。

姜熹和温柔地冲它招了招手,说:“小猫,过来吧。”

小猫翘着尾巴走过来,站在姜熹和的腿边,委屈地看着她,就快要哭了。

姜熹和蹲在小猫身边,用手指轻轻地点了点它的脑袋,问它:“你冷不冷?是不是饿了?你是流浪猫吗,有没有家?姐姐这里没有毛条,你吃枇杷吗?”

小猫摇摇头。

小猫围着姜熹和转了几圈,而后蹲在她的腿边,用头蹭了蹭她的大腿,呜呜两声,竟然哭了。

这只小猫长得很好看。它的身上有三种颜色,黑色、咖色和白色。很神奇的是,三种颜色竟然在它的身上分配的很均匀。

它的脸是白色的,一只耳朵是黑色的,另一只耳朵是咖色的,看起来很漂亮。姜熹和很喜欢它,忍不住又摸了摸它的小脑袋。

“小猫你怎么了?怎么哭了。是不是刚才刮的大风吓到你了。”姜熹和任由小猫粘着她,轻声地安慰道,“不哭了,好不好。小乖,姐姐陪你玩一会好吗。”

“姐姐是来这里游玩的,一会就要走了,你在这里好好的,不要哭了,好吗。”姜熹和说,“如果姐姐下次来的时候,你还是在这里流浪的话,姐姐就带你走,好不好?小猫,真乖,不哭了啊。来嘛,姐姐跟你玩。伸手手!”

小猫哭了好久。

姜熹和走的时候,小猫趴在台阶上,眼巴巴地望着她。

它好像在用眼神挽留她。

“小猫,姐姐走啦。”姜熹和三步一回头,冲它摆摆手,“姐姐不一定会再来的,你别等呀。照顾好自己呀,拜拜啦。”

离开拱桥后,姜熹和听着广播里的评弹,一路向北。

长晴问她今天玩的怎么样,她学着吴侬软语,转着弯对电话那头的长晴唱道:“北方女孩下了江南,看尽了江南烟雨,淋湿了衣裳,却未见江南女,也未见俏郎君。可惜呀,可惜。”

长晴安慰她,说:“不可惜,我请你吃枇杷啦。”

姜熹和怀里抱着的就是枇杷。她说:“不要啦。我已经吃过了,我买的十六一斤,你说是买贵了,还是赚了?”

长晴问:“多少?!你说多少钱一斤?!你是不是在路边摊上买的,不是白玉枇杷吧?多大一个?”

“放在我的掌心刚刚好。卖枇杷的老头说他们家的枇杷是正宗的白玉枇杷,我吃着是挺甜的,不知道他是不是在诓我。”姜熹和伸手去袋子里摸枇杷,接过模到了一个圆环,她拿出来一看,竟然是一个墨青色大漆手镯。

手镯上有暗纹,上面有一团银白色的小花,看不出来到底是什么花。

姜熹和心头一震:“坏了。”

“他绝对是在诓你!我今天去东山这边买的枇杷,中果三十一斤,大果五十一斤。你想想你十六一斤能买到真的吗。不过,巴掌那么大的果子,十六一斤倒也是不贵。”说完,长晴想起刚才姜熹和说的话,又问,“你刚才说什么,什么坏了?”

姜熹和没工夫给她解释清楚,立刻叫了车,往博物馆去。

上车了,姜熹和才把手镯的事情给长晴说了。

“多大点事啊。说不定是那老头看上你了,特意塞到包里送给你了呢。别担心哈,这种手镯不贵。你这个点去,他肯定一斤收摊了。你明天一早去,把东西还给他就行了。不行,姜姜,我得陪着你去,你一个人不安全。你还是先回酒店吧。”

一个人走夜路却是不安全,姜熹和调头回了酒店。

夜里,姜熹和做了一个梦。

她梦到自己去了一个寺庙。

朦胧的水雾中,一切都是模糊的。

她一口气爬到山顶,站在大雄宝殿前,向下看。

香炉中的烟灰你这雨水向上飘,周围是五颜六色的雨伞,盖着无数张面无表情的脸。

很少有人是笑着的。

来到寺庙里的大部分香客都是有所图。有所求的。少年人求学业,青年人求事业,中年人求财富,老年人求长命百岁。

**叠着**,逆着雨水一层层的往上飘。旺盛的香火,烧的都是人的贪念。

她觉得自己和这些人不一样,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来这里是为什么,连怎么来的都不知道。

姜熹和在庙中四处逛逛了,逗了逗鸟,也逗了逗招财猫。她站在佛堂前淋雨,很奇怪,雨水打在她的身上,衣服并没有湿。

姜熹和又遇见了那只猫。

只是这一次,小猫远远地看了她一眼,就跑掉了。

须臾,雨停了。

嘈杂的人声瞬间消失,天边挂上了太阳。

一眨眼的功夫,庙中寂静无声,不见人影,独有一人站在佛堂前,烧香礼佛。

姜熹和听见了风吹树叶的声音,可她周围分明没有树,只有从香炉中飘出来的灰烟。

那人站在佛前,双手合十,抬头,与佛对视。

风吹起了他衣摆上的流苏,如风吹竹梢。

姜熹和站在原地,望着他的背影,可以确定,自己从未见过这个人。

而那人却转过身,回头看她,眼中带着一点浅淡的笑意。他说:“我曾经见过你。”

中秋快乐哇!

捧上一个大月饼(=ω=)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楔子-忆江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