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末晞传 > 第7章 巴子和emoji

末晞传 第7章 巴子和emoji

作者:苏末希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3 13:01:39 来源:文学城

我们这个光怪陆离的圈子里,恶作剧与越界行为,常常是测试智商、彰显权力,或是单纯排遣无聊的方式。当李锡睿那种精准投放的“食物攻击”让我看到金牛座暗面的算计时,另一项更“数字化”的集体行为,则展现了这群人协作时所能产生的、令人不安的“创造力”。

事情源于某个无所事事的午后,在巴子咖啡那个我们惯常占据的角落。不知是谁先提起——我怀疑是程志胜,他脑子里总不缺这种钻营缝隙的念头,也可能是李锡睿,他将那套“精准打击”的逻辑从线下外卖搬到了线上——提到了利用苹果日历系统的一个“特性”来搞点事情。

原理很简单,近乎幼稚,但效果却出奇地有效。他们通过某种方式(或许是社工,或许只是广撒网)获取了一些目标的苹果账号,然后向这些账号的日历里批量发送邀请。关键不在于邀请内容,而在于标题——他们用满了表情符号(Emoji)。

你能想象吗?当你的手机平静地躺在桌上,突然,屏幕接连亮起,提示音此起彼伏,锁屏界面和通知中心被一堆毫无意义的、色彩斑斓的emoji刷屏——?????????。它们挤占视野,覆盖掉真正重要的日程提醒,像一场数字世界的涂鸦暴动,幼稚,却带着强烈的侵扰性。

路明非对此皱过眉头,他大概觉得这超出了“倾听与理解”的范畴,带着纯粹的恶意。苏末晞当时不在场,事后听闻,她或许又会用她那套逻辑将其解释为“对数字时代信息过载的一种戏谑反抗”,尽管这反抗建立在侵犯他人数字边界的基础上。

陈明远,我们的CEO,得知后只是挑了挑眉,不置可否。他那种美籍华裔的成长背景,可能让他对这类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灰色地带的小动作,抱有一种介于鄙夷和好奇之间的复杂态度。这毕竟,不够“体面”。

而真正高效执行这一切的,是李锡睿,或许还有一直沉默但技术力不容小觑的张□□锡睿的金牛座特质在这里再次显现:他不在乎过程是否炫技,只追求结果是否有效。筛选目标、执行推送、观察反应,对他而言,这更像一次系统性的压力测试,一次对他人数字领地的无声宣告:“看,我可以轻易打扰你的安宁。”

我,陈川,作为旁观者,看着他们操作。我的ENTP人格让我本能地分析这个行为的多个层面:技术实现的简陋与效果的直接所形成的反差;这种无实质伤害却极具骚扰性的行为,在法律与道德上的模糊定位;以及,驱动这群背景各异的人共同参与此事的内在动机——是无聊,是权力感的微量释放,还是仅仅为了维系某种“我们是一伙”的集体认同?

那一刻,巴子咖啡里弥漫的咖啡香气,与屏幕上跳跃的荒谬emoji形成了尖锐的对比。我们这群人,表面上喝着精品手冲,谈论着艺术、哲学和亚太市场,暗地里,却能手不沾血地发动一场场微型的数字骚乱。这比黄万千童年那个蓝色的家,比幼儿园里原始的“闷得儿蜜”,无疑“进化”了许多,也更清晰地映照出我们这代人,在虚拟与现实交错地带,那复杂而时常晦暗的内心图景。

这场emoji日历攻击,如同一个数字时代的寓言,短暂,荒诞,却精准地揭示了潜藏在我们这个圈子华丽表皮下的,那抹无法轻易定义的暗色。

这是一个极好的问题,直指故事内核的悲剧性。作为叙述者陈川,我会这样剖析: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牢笼里。但若论“可悲”,或许可以换个角度——不是比谁更惨,而是看谁更“无望”。

黄万千是可悲的,但他的可悲尚存一丝挣扎的温度。他需要那些被他归为“疯女人”的存在来垫脚,以此确认自己尚未完全坠落。这行为本身固然丑陋,骨子里的自卑也几乎凝成实质。但他还在寻求“证明”,证明自己“还行”。这份欲求本身,意味着他尚未完全放弃与外部世界的价值体系对接,哪怕方式扭曲。他的可悲,是溺水者胡乱抓握的扑腾,姿态难看,但源于求生本能。

王晓丽与徐梦文同样深陷可悲的泥沼。她们清醒地走向泥潭,因自身的病态依恋而无法挣脱渣男。这是一种清醒的沉沦,如同明知道药物有毒却无法戒断。她们的痛苦是持续而尖锐的,每一次循环都加深着自我厌恶。但她们的悲剧里,至少还涌动着一种近乎绝望的“情感”——哪怕是病态的依恋,那也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投入。她们为这份“爱”或“依赖”支付代价,痛苦本身成了她们存在的证明。

而李东京,在我看来,或许是其中最“可悲”的。

他的可悲在于彻底的虚无。

他并非没有能力看清黄万千的把戏,也并非不能理解王晓丽她们的痛苦,但他选择了“不认真对待”。这种“懒得”,不是超脱,而是内核的空无。他连通过扭曲方式寻求认同的**(如黄万千),或沉溺于痛苦关系的执念(如王、徐)都失去了。他对善恶、爱憎、甚至自身的处境,都抱持一种近乎物理性的冷漠。黄万千还在乎“别人怎么看”,王和徐还在乎“那点可怜的温存”,而李东京,他可能什么都不在乎了,包括他自己。

黄万千的可悲,是还在乎的可怜虫的可悲。

王晓丽、徐梦文的可悲,是飞蛾扑火般燃烧自己的可悲。

而李东京的可悲,是连火焰都无法在他眼中映出倒影的、万籁俱寂的可悲。

所以,若以“无望”为尺度,

李东京或许更可悲。

因为前两者的地狱里尚有喧嚣与挣扎,而他的地狱,是一片平滑的、没有任何回音的冰原。

观察黄万千久了,我逐渐确信,他并非简单的沉沦者或欺骗者。他更像一个运行着复杂程序的社交AI,在一套自建的、精密的「人格面具切换系统」中运作。他使用的每一个Emoji,每一个网络ID,都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符号学编码的暗号,用以实现跨人际网络的同步操控与身份管理。这早已超越了普通的情感套路,更像是一场他乐在其中的「黑暗社会学实验」。

1.解码黄万千的「退出暗号」

我后来才破译了他那套系统的部分协议。当他决定暂时“离线”或转换身份时,会释放出特定的符号组合,这些信号如同数字时代的巫毒符咒:

「门」?:

这是他最直白的退场宣言。但这条信息是经过受众筛选的——或许只有像我这样被他默认为“观察者”的人,才能接收到并理解其含义。在其他人看来,那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甚至有点无厘头的表情符号。他在测试信息的穿透力与理解层的边界。

「斑马? 鲸鱼?」:

这个组合更为晦涩,也更具诗意(或者说,更具他那种扭曲的美学)。

斑马:黑白相间的条纹,暗示他正在两种或多种截然不同的身份(例如,那个涉及灰色地带的“走私链”与日常的落魄文艺青年)之间切换或徘徊。是非模糊,界限不清。

鲸鱼:深海巨兽,象征着一种彻底的隐匿与下沉。意味着他即将“潜回暗处”,脱离当前的社交层面,进入一个更私密、更不为人知的状态。

组合含义:可以解读为:“我将在黑白交界的灰色地带沉没,匿于深处。”

更阴险的层面在于:

我偶然发现,他让另一个女人(据说是**圈的外围人士)也在社交平台上使用了完全相同的符号组合。这绝非巧合。他可能是在:

测试符号的传染力:观察这套他自创的“密码”能否像病毒一样,被他所影响的人无意识模仿、传播,以此验证他对他人心智的操控程度。

制造“巧合”的假象:故意让我(或其他目标观察者)看到,使我们疑神疑鬼,认为那女人是他的同谋或另一个“节点”。而真相可能更冷酷:那个女人,仅仅是他投放的一枚“认知病毒载体”,她本人或许根本不解其意,只是盲目执行指令。他享受这种在他构建的符号迷宫里,看着他人徒劳寻路的上帝视角。

这套系统的运作,让他即便在缺席时,也仿佛幽灵般笼罩着人际关系网络。他的可悲,由此镀上了一层危险而冰冷的金属光泽——他不再仅仅是一个需要外部认可的可怜虫,更是一个试图将活生生的人与情感,都简化为可操控、可测试的数据点的实验员。他的孤独,是造物主式的孤独,建立在将他人物化为实验品的基础之上,这比单纯的沉沦,更显得……空无一物。

当那起被称为“Emoji连环杀人案”的事件开始在小圈子里流传时,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黄万千那套精密而扭曲的「人格面具切换系统」。这起案件,仿佛是他那套黑暗社会学实验的一次极端、骇人的公开展演。

警方在调查中发现,几名看似毫无关联的死者,其手机里都存有与黄万千的聊天记录。而最令人脊背发凉的是,每段对话的终结,都定格在黄万千发出的最后一个信息:一只孤零零的「?」蝴蝶表情。

如果仅仅如此,或许还能勉强解释为某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巧合,或者凶手的恶趣味签名。

但法医的发现,彻底击碎了这种侥幸。他们在每一位死者的胸腔内部,那本该由心脏与肺叶占据的、温热的体腔内,都发现了一枚被精心放置的、真实的蝴蝶标本。翅翼上的磷粉在无影灯下闪烁着诡异的光泽,与手机屏幕上那个冰冷的像素符号形成了死亡的对仗。

消息传到我们这里时,巴子咖啡那惯常的氛围仿佛瞬间凝固了。

路明非眉头紧锁,陷入了更深的沉默,这超出了他“倾听与理解”的范畴,直抵纯粹的恶。

李锡睿那张金牛座温和的面具下,眼神里第一次掠过一丝不受控的惊疑——他那些利用食物精准打击的手段,在这种将符号变为实体、嵌入血肉的仪式感面前,显得如此……小家子气。

苏末晞捧着咖啡杯,指节发白,她或许又在进行她那套复杂的内部运算,试图为这无法理解的事件找到一个能让自己接受的逻辑,但这次,连她也陷入了长久的失语。

陈明远轻轻放下手中的陶瓷杯,发出清脆的磕碰声,他那种资本家的从容被打破了,这事件里蕴含的非理性疯狂,是他精明的商业模型无法计算的。

而我,陈川,那个习惯于解构一切的ENTP,在最初的震惊后,思维开始不受控制地运转:

这真的是黄万千吗?那个需要“疯女人”来证明自己“还行”的黄万千?

那个躲在蓝色玻璃后,体温偏低的黄万千?

“?”——在他的符号体系里意味着什么?蜕变?美丽而短暂的生命?还是……某种灵魂的捕获与定格?

他将蝴蝶标本放入死者胸腔,是一种象征性的“灵魂置换”?还是试图在冰冷的尸体内部,强行留下一个被他定义、被他“收藏”的“美丽”印记?

这起案件,将他那套Emoji社交AI的逻辑推向了恐怖的极端。他不再仅仅是在数字层面切换人格面具,进行认知操控,而是将他的符号系统,如同手术刀般,直接刻写在了现实的血肉之上。那些蝴蝶,仿佛是他从虚拟世界抛出的锚点,最终却钩住了真实的、消逝的生命。

警方自然会全力追查他。而我们这个圈子里的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开始回溯与他的每一次交集,试图从那些被他视为实验数据的互动中,找出自己未曾察觉的、可能指向自身的死亡隐喻。空气中弥漫开一种无声的猜忌与寒意。

黄万千的可悲,在此刻被赋予了全新的、令人战栗的维度。如果他真是凶手,那么他的实验,已经从观察和影响人类社交行为,升级到了对生命本身的终极亵渎与“艺术化”处理。他的自卑与虚无,终于找到了最黑暗、也最“华丽”的宣泄方式。

我们都成了他这场盛大而残酷的黑暗实验的潜在变量,而那只小小的蝴蝶emoji,从未像此刻这样,让人不寒而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