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事估计和连载《王傲君探案录》的《东方报》关系不大,这就跟现代买热搜似的,如果是剧方买热搜,那剧方的名头一般在前面,或者内容里极力宣传剧。而如果是自然热度,那肯定是热度大的在前面,比如“某一线小花和二线小生有意合作”而不是“二线小生一线小花合作生情”这种。
以《东方报》的体量,无论是报社花钱的宣传,还是自发热度,都应该是类似于“东方报今日新到,名家新作《王傲君探案录》独家连载”之类的宣传语。
当然,杨金穗是不反感这种宣传方式的,她是舍不得花钱,不然她也这么宣传,但她很反感对方拉踩她的作品。
什么小卡拉米啊,还敢和她这个热搜时代过来的人玩拉踩。
杨地主送闺女上学,也听到这句拉踩了,踩他闺女的小说,就是影响他家赚钱,就是影响他每个月的零花钱,就是影响他的棺材本,不能忍。
“诶那小子,你过来。”杨地主动作很快,就把报童喊了过来。
报童年龄不大,但很机灵,看出杨地主来者不善,但对比了一下这干瘦老头和自己的体力,还是觉得可以“富贵险中求”一下,于是跑了过来,“老爷,您要买报吗?”
对穿长衫的喊老爷,对穿西服的喊先生,这是差异化服务。
“我买什么!我就问你......”
“买,给我来份《东方报》。”
杨地主有点受伤地看向闺女,你这死丫头,给仇人送钱啊。
“好嘞,今日还有《京报》,有对于《楚惊鸿探幽录》的专题报道,您要看吗?”
看这老太爷的样子,像是楚惊鸿的书迷,报童机智地开始推荐《京报》。
这小子,真的很机灵啊,不愧是早早开始在街面上讨生活的。
“那也来份京报吧。”
杨金穗突然想到什么,问道,“诶,小哥,你们像这样给喊几句宣传词,是怎么收费啊?”
杨金穗请假了。
在学校里摩拳擦掌想要好好审问一下这个“大作家”的同学们深感遗憾,这丫头,跑得也太快了吧,不过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他们可是问了老师了,杨金穗只请了一上午的假,下午就回来了。
不过杨金穗为什么请假呢?
因为她通过报童,想到了一个对付妙笔生的办法。
杨金穗和杨地主还是先去了学校,杨地主进去帮闺女请了半天假,然后出来,父女二人乘坐黄包车去了杨大金的铺子里。
杨大金的铺子在永定门大街附近的天桥市场里,店名叫杨家北杂货,店主和经营商品的情况,就这么明晃晃摆在牌匾上,这家店主要是批发一些从蒙古来的杂货,店面不大,东西堆得多,尤其是一些皮毛、羊毛地毯等,即使鞣制得很好,堆多了味道也比较大,地方又远,杨金穗来了北平以后又要考学又要写书还要吃吃喝喝,一直还没来过呢。
杨大金正在铺子里和一个膀大腰圆的男人唾沫横飞地谈生意,两个人的手还虚虚握着,不住地在手上比划着,杨金穗就猜到这是牧区来的。
之前曾去火车站接过他们一家的高个子伙计引着杨金穗父女去杨大金偶尔在这里招待客人时的一间小屋,边走边低声说:“牧区那边冬天碰上白灾了,牛羊死了不少,到现在也没缓过来,有的货供不上来,崔家那边就给介绍了其他朋友。”
看来和崔家的合作维持的不错啊,都可以放心介绍其他人和杨大金合作了。
杨大金和人谈好完生意,就提出中午请对方去吃涮羊肉,他知道对方似乎还带了孩子来,正好自家老爹和妹妹也来了,叫上对方的孩子,一起去吃。
对方很实诚地没推辞一二,还建议道“京城的羊肉,多数是从口里进关的,我们吃不惯,膻,还不嫩。倒是我一直听说北平的烤鸭好吃,想去尝尝烤鸭。”
倒也不用这么实诚吧,那他们这群吃惯了口里羊肉的人成什么了,没品味吃不出膻味的二傻子吗?
虽然如此,在请客上面,还是要考虑客人的意思的,杨大金让伙计去烤鸭店订位置,然后供货商回去接孩子,杨大金进去找老爹和妹妹。
杨金穗想做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给妙笔生的炒作加一把火,不是要拉踩吗,不是要营销吗,不是要火吗,那就感受一下烈火烹油的快乐吧。
踩她一个新作者的第一部作品算什么本事,脚踩所有写武侠的文人才是真英雄。
只和楚惊鸿比大侠风采多无聊啊,干脆也和霍元甲比一比喽,霍元甲是平江不肖生在小说《近代侠义英雄传》中塑造的人物,在这样一个饱受外国欺凌的时代,霍元甲以其“用中华武术和外国大力士比武”的形象,受到了此时民众的欢迎,可以说是既有楚惊鸿的家国情怀,又有妙笔生所谓的大侠风采。
而此时受欢迎的武侠角色还有燕子李三,民间传说中一位行侠仗义的侠盗;俞剑平,是宫白羽的小说《十二金钱镖》中的老侠形象代表人物......
虽然这些人物在塑造时更偏现实主义的武侠,也就是说,没那么苏爽,武功也属于此时练武之人使劲够一够可能会达到的境界,但因为出道早,人设鲜明,已经有了很深的大众基础,而且以杨金穗的眼光来看,这些人物可比妙笔生那个王傲君要更符合普罗大众对大侠的审美需求。
王傲君那篇小说,杨金穗已经抽空看了报纸上的第一章,怎么说呢,杨金穗能看出来,的确有模仿她的情节设定和人物设定的痕迹,王傲君是一位风度翩翩能诗善文的大侠,还拥有楚惊鸿同款的事故体质,第一章就开始碰到案子,节奏也有点后世的网文那样的快节奏,必须得说,抛开人品不谈,妙笔生真的是很善于发现闪光点并加以运用。
按理说,人物设定讨喜,剧情进展也快,的确很不错吧,但是,有个很重要的隐患是王傲君对家国仇恨的轻慢。
其实杨金穗大概能猜到妙笔生这么设定的意图,一方面,是需要家国仇恨这个剧情推进器,还能塑造楚惊鸿同款的“美强惨”人设;另一方面,着重于家国仇恨情节的描写,就会和文章中王傲君那种轻松探案四处留情的浪子形象有冲突,所以妙笔生干脆只是把这个设定当做一个时髦挂件,轻飘飘地略过了。
这样的写法,杨金穗在后世的网文也不是没见过,那个时候承平日久,读者们没有太多切身体会,也不太能联想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勉强还能接受,但此时呢,现实中王傲君王大侠明明有能力报仇却只顾着谈情说爱,现实中的自己没有能力只能忍受仇人作威作福,你就说可恨不可恨吧。
尤其是,这可是武侠小说啊,继承了传统武侠“快意恩仇”“除暴安良”的内核,又因为时期特殊而饱含对民族危机的深深忧虑,是此时很多百姓对理想化社会和自我的期待,王傲君这么一个披皮武侠的浪子文学,很容易踢到铁板的。
如果是杨金穗给妙笔生提建议,她可能会建议对方干脆写成**小说,这样就能用大段的露水姻缘遮掩这种问题,毕竟很多看**小说的人,就是为了那一哆嗦,对其他剧情都是随意一扫就过去了。
但他俩又没有友好关系,还有矛盾,杨金穗只想给他再添一把火,把他将要面临的雷埋得再深一点。
杨金穗不想花多少营销费用在妙笔生身上,有这钱,她当然要留给自己的作品了。
而报童们的宣传费用恰好踩在她的心巴上,比较便宜实惠,传播范围还广。
而这,也不违背妙笔生让报童们做的事,对方无非是让他们宣传《王傲君探案录》正在连载,比楚惊鸿更好看,那稍微夸张一点地赞美《王傲君探案录》,重点突出一下王傲君的“以德报怨”“累累情缘”,还算是买一送一,物超所值呢。
杨大金答应得很利索,他能用的人多,都不用找自家伙计,找个熟悉的常在路面上跑的小子去做就行,他们反而比伙计更会做这种活。
做完这事,杨大金的新合作伙伴苏赫才带着一个脸蛋黑红的高壮男孩过来,男孩叫腾克,年龄比杨金穗大两岁,看起来却像大十岁似的,尤其是杨金穗最近刚剪了头发,齐眉刘海,齐颈短发,看着就更显得小很多了——她绝不承认是身高差距导致的,这就是理发师的锅。
虽然不承认,腾克这小子的高也是客观可见的,竟然比杨大金还高一些,这小子吃的什么啊?饲料吗?长得这么快。
坐在烤鸭店里,大人们推杯换盏,勾肩搭背,杨金穗和腾克两个小孩就负责吃吃吃。
腾克偷瞄杨金穗,一眼又一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原来京城的人日子也不好过啊,瞧把孩子饿的,这么瘦,这么矮,跟他弟弟差不多高,插嘴说一句,他弟弟今年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