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李二凤,刀下留人 > 第11章 进可欣赏才子、退可不婚不育

李渊所说的分封、李渊疑似被李元吉“气晕”,尚还隐隐错错传出了一些风声。

秦王党无不欢庆。觉得这是夺取皇位的一小步,却是反攻太子的一大步——圣人的心,已经开始扭转了,圣人,有德啊。

而太子党说是哀鸿遍野有点夸张,但核心人物痛斥分封祸国,中层人员人心惶惶但仍觉得可以一战,边缘人士已经开始伸出脚踏两只船的试探脚步了。

在一片纷杂之下,父子三人密谈的决定朝局走向的大事,一丝风声也没透露,连他们的妻儿也不知情。

李建成回东宫时,脸上的泪没了,情绪平静,已新换了一身衣服,是李渊的常服,李世民同样如此。

李世民亲自将李建成送回东宫,二人在门外依依惜别,似乎恢复了数年前亲密无间的感情。

这一情景,把身处漩涡附近的朝臣们再次弄蒙了,一瞬间无论什么立场,见了政敌都得露出三分笑,也不互相抬杠了,就怕动作大点,成了这兄弟俩“秀恩爱”的踏脚石。

魏征要急死了,这是在做什么?圣人晕了头,太子也失了斗志,皇位啊,就这么不值钱吗?

他对李建成暗示了好几次先发制人,就差没说“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是唯一解法”。

李建成十分感动,但不敢动,觉得魏征一片真心待他,总得给他留个好前程。

先生爱我,我又何尝不爱先生呢,李建成叹气,已经在考虑怎么向李世民推荐人才了。

当然,在此之前,他先要考虑对孩子们的安排,儿子们还好,他这个耶耶都没事,儿子们虽说婚事上差些、前途受限些,但只要不昏了头,还是能过舒服日子的,寄情山水也好,寄情书画也罢,再没出息点,看个乐舞好个美色,说不得还更让人放心些。

女儿们呢?若是嫁个势利人家,怕不是要受气。

李婉顺还好,迫在眼前的就是李妙真的婚事。

郑家的确还不错,世家轻易难倒,舅家总得护着外甥女,除了规矩多些,没旁的坏处。

李建成开始拉着妻子说小话,重启和郑家的联姻谈判,浑然不记得前些日子他刚搪塞了此事。

郑观音心下震动,她知道前些日子李建成为何咬死不松口,但彼时她不敢让李建成发掘自己心中的隐忧——万一太子位不稳,要给女儿找个护得住的人家。因此并没多劝。

而他突然松口,怕是也有了同样的担忧。

系统冷不丁开口:

“宿主,李建成夫妻正在讨论你的婚事。”

“和谁?”

“郑玄瑾。”

“我不要。”

李妙真本来在慢悠悠收拾小金库,想着等事情尘埃落定后,出去和他们画社的小伙伴聚一聚,画画大饼,验收一下进度,但一听系统的话,顿时也没空操心这些了。

家人们,谁懂啊,我辛辛苦苦考虑国家大事、历史走向,劳苦功高,他们在安排我嫁人!

李妙真抱着脑袋思考破局之法。

她不确定李建成和郑观音会不会问她的意见,即使问,估计也是把大方向定下后,明面问意见实则难以反对的那种——李承宗的婚事就是这么来的,父母定下人家和人选,让两个小孩见了一面,就算成了。

而她也不能提前去表示不愿意,消息来源不好讲。

那就只能找个难以违背的拖延理由了。

等拖延几年,她的话语权上升,到时候再想别的办法。

李妙真想到李唐皇室最爱用的借口——做女冠。

武则天和李治的小妈文学用过这招。

李隆基这老登强抢儿媳用的也是“乃令妃自以其意乞为女官,号‘太真’”,更缺德的还是“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把杨贵妃后路彻底断了。

当然,唐朝的公主们也很爱做女冠,还会顺便和有才华的文人们交交朋友,可以说是进可欣赏才子、退可不婚不育,美极美极。

毕竟,做了女冠,世俗中的婚嫁规矩就暂且无效了,但世俗中的华服美食,还可以民不举官不究地享用。

做了女冠,还能积累政治资本——比如为魂灵不宁的太穆皇后祈福,孝顺;比如为刚被李元吉气晕的李渊祈福,还是孝顺;如果再说个为大唐江山祈福为受灾群众祈福,那就更可以在履历中多写好几页了。

而且地方也是现成的,太极宫就有皇家道观,让亲祖父李渊给她在附近安排个院子,成全她一片孝心,问题不大吧?

等他们一家搬出东宫,李渊肯定要给安排大房子,到时候就更自在了。

李妙真又细细思考了一下,觉得没什么坏处,可行。

那就要快,要在李建成他们商量好婚事之前去提。

李妙真照搬了亲爹李建成的唱念做打一全套,表明了为祖父和耶耶分忧的拳拳孝心,哭得情真意切,都快把自己骗过去了。

然后被郑观音劝回去洗脸了。

夫妻俩留在屋里面面相觑。

郑观音没替李妙真讲话,却提了下之前几个孩子争执的事情。

“我本想着,大郎心高气傲又性急,偏又在这个当口说了这话,即使没被外人听到,也有隐患,还不如以清修祈福的名义避避风头。大娘一同去,兄妹俩静静心,也不错。”

世事变化太快,此时的郑观音倒不急着给女儿选婿了,若是早早定下还好,偏在此时要和郑家定下,像是要借郑家避祸似的。

她相信父母不会介意这点,但兄弟们未必没有别的想法。

何必如此呢,让女儿矮人一头。

李建成苦笑,他是有些怕这个妻子的,太透彻,也太机敏。

想必在他坚信耶耶只属意他的时候、在他觉得赫赫扬扬、地位稳固的时候,她已经意识到世民的能力、人望已经到了他很难遏制的程度。

所以才总想着把女儿嫁回郑家。

而当初给承宗订婚时,明明郑家更热切些,李建成自己也没什么反对,郑观音却一句话都没替郑家说。

他当时只以为郑观音对侄女不很满意,却对侄子满意,如今看来,是不想把郑家牵扯进来太多,又想借郑家护持女儿。

她都算到了。

但她什么都没说。

郑观音会猜心似的:

“我该怎么说呢,在我的丈夫做着太子的时候,让他后退一步?还是先一步兄弟相残?这两点你都做不到,我说了,不过是扰乱你心神。”

李建成没有回答,他理智上知道这是最正确的选择,又觉得妻子终归是不和他交心。

对此,他只留下一句:

“长孙长孙女,即使只是入观清修,也得和耶耶说一声。”

次日,等李建成下了朝会,便和在东宫等待着的郑观音、李妙真汇合,准备一起去李渊那里。

李承宗去不了,他身体还没大好呢,而且父母决定让他去清修,到底是伤了他的心,觉得不过是一句错话,父母竟要放弃他这个继承人。

他不情不愿,李建成自然不会带他去李渊那里。

即使往日李妙真也会在逢五、十五的时候和兄弟们一起来给李渊问安,年节时也总来,但她还是觉得最近来的次数也太多了些吧。

尤其是,看着李渊还有些憔悴的神色,再想想宫中流传的,圣人近日多次去道观,还召集高僧进宫讲经。

作孽啊,把小老头吓成啥样了。

李妙真觉得愧疚,正好最近也没什么大事,神谕就不投放给小老头了,李建成和李世民还年轻,给他们看看就行。

听了李建成的打算,小老头的神色更憔悴了,说着说着就落下泪:

“大郎,何至于此啊,你是觉得耶耶护不住你了么?还是觉得二郎会出尔反尔?”

郑观音虽然有所猜测,但听到李渊自曝,还是震惊,她回过神来,深怕女儿流露不好的神色,用余光看李妙真。

李妙真配合地震惊了一下,然后低头,等这父子俩互诉衷肠,她知道,此时的李渊是不会拒绝这个提议的,一方面是他正处于想补偿大儿子的时候,另一方面,他也得让二儿子更安心。

果不其然,这父子俩拉扯几个回合,剧情按李妙真的预计发展了。

李渊让李妙真上前来,李妙真乖巧濡慕脸,坐到李渊身旁的矮榻上。

“好孩子,如此为翁翁费心,想必你们兄妹的一片孝心,也能让你们祖母泉下有知,觉得安慰吧。”

李渊用手拍着李妙真的肩膀,嘴上话不停:

“太极宫的道观到底小了些,附近的宫殿也年久,你们暂且住着,待翁翁给你们在宫外选处宽敞地方,好好安排人建造。大娘,你可听说过阎毗?他于工事上颇有建树,还曾营建东都洛阳,翁翁派他给你们建道观可好。”

阎毗,看姓氏就知道,和阎立本是一家人。

李渊又笑着对李建成说:

“他还有个儿子,阎立德,在世民那里任士曹参军,虽名声不显,却颇具才干。”

李妙真搞明白了,阎毗应该是阎立本的爹。

“阿翁,我曾听说,阎大人还有个儿子,书画一绝。可是真的?”

“哦?他其余儿子岁数尚小,还未出仕,大娘若好奇,倒可以让他给你们作画。”

郑观音不太认同,此时何必多事,让和秦王有关联的人家派子弟来给作画,引人猜想。

李妙真看到郑观音的神色,立刻补救:

“阿翁,我听表兄说,这画技,越磨练越出色,还是让他继续在家中学习吧,何必因我的一点好奇,打乱他家族对他的安排呢。更何况,前些日子,表兄发现了块好颜料,我正想着怎么多造一些出来,到时候拿着新颜料请他替我们一家作画,想必他也愿意。”

李渊消息灵通,立刻就说:

“你表兄,郑家二郎吧,那孩子天真率直,就是太不知愁了些,怕是难以顶门立户。”

这话意有所指,很明显他知道儿媳妇之前曾想和郑家结亲,选的就是郑玄瑾,但他不看好。

李妙真松了口气,李渊都反对了,日后即使家里再想着给她安排亲事,也不会考虑郑二了,她不讨厌他,但和表哥在一起,还是有点突破她底线了。

任务圆满完成,李妙真心里高兴,却没注意到,李建成和郑观音沉默了一路,夫妻俩连句交流都没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今天正式签约啦~~答题答得我都晕了,答了好几次都是错1道,也不知道哪道错了。

写这章的时候查了一些资料,才发现唐朝做女冠真的挺流行,各种各样的原因,感觉有点像GAP YEAR一样。

还有阎立本一家,都挺有才的,父子三人都是工匠和画家。他爹才厉害,政治上站错队了,跟着杨勇受到牵连;因有技术,又被广大帝重用了;最后跟了李渊,得了善终。可见做人,还是得有技术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进可欣赏才子、退可不婚不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