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金镶玉 > 第5章 衡策

金镶玉 第5章 衡策

作者:今天开始不挑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4 18:15:35 来源:文学城

邹秦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私语,嗡嗡之声如蜂群过境。楚辰玖此名字不甚熟悉,但“温”这个姓氏却唤起了他对朝堂世家的记忆。

温家,亦是五大世家之一。说起来,孙家近几十年的崛起,温家功不可没。

先皇登基未久,温家嫡长女便嫁予了孙家当时的年轻俊彦,也就是如今的孙家家主孙劭。

自此,孙家风头日盛,温家则似有意退居幕后,韬光养晦。

邹秦既言此人是军旅出身……楚辰玖的目光下意识投向武将班首的顾昭。

果然,顾昭那张棱角分明的脸上,原本的平静早已被阴云取代,眉峰紧锁,薄唇抿成一条冷硬的直线,周身隐隐散发出凛冽的寒意。

“温宗明?”楚辰玖的声音在空旷的金銮殿上响起,带着一丝探究,“那你说说,为何举荐他?”

“回陛下,”邹秦躬身言道,“此人乃军中参军,武艺自不必多说。臣听闻他于此番战役中,退而有序,紧随顾大将军之后,力挫十六部,功不可没。

且他常驻西北边陲多年,对十六部的山川地势、部落民情了如指掌。若陛下擢其为西北总兵之职,也不过只升两阶,乃人尽其才,众望所归之选。”

“人尽其才,众望所归之选?”

邹秦话音刚落,顾昭轻笑一声,话语里不自觉含了一丝讥讽之意,“邹尚书难道不知,温宗明昔日正是前任西北总兵麾下的副将吗?为何今朝沦落至参军之位?”

他锐利的目光如刀锋般扫过邹秦和孙岭,字字如锤,敲在殿内每个人的心上。

“当日就是因其调度失宜,救援迟缓,致使前西北总兵身陷重围,孤立无援,最终力竭殉国,这才依军法将其贬职。此中缘由,邹尚书恐怕不知罢!”

群臣议论纷纷,如沸如羹。邹秦面色一僵,额角渗出细汗,神色也略显慌乱,不由自主地瞥向孙岭。

孙岭却依旧气定神闲,直到议论声稍歇,才不疾不徐地出列,语气沉稳:

“顾将军此言差矣。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岂能事事尽如人意?温宗明之所以未能及时率援军抵达,是因为总兵欲冒险行奇袭之策,意图攻十六部于不备,却不幸为敌所察,反陷危局。

总兵大人之陨落,乃是谋略失策所致,岂能全然归咎于温副将驰援稍迟?”

“一派胡言!总兵大人征战沙场数十载,深谙兵略,原定乃是里应外合之策,环环相扣,以破敌阵。

若不是温宗明贪生怕死,不敢迎敌,何至于让总兵大人陷入孤军奋战之绝境?又岂会让战局糜烂至需朝廷紧急调派援军的地步!”

顾昭闻言,语气骤急,反驳道,“何况,若非温宗明本人亲口承认其救援迟缓之过,又有数样铁证,我岂能仅凭臆测便将其贬为参军?”

“勇于自承其过,实乃敢作敢当,身先士卒之典范。”孙岭语气依旧平和,转而望向楚辰玖,拱手深深一揖。

“陛下,臣以为,总兵决策有失之时,温宗明身为副将,确有未及时谏阻之过。但总兵捐躯之时,他收拢残兵,毅然领兵守城,未曾有丝毫退缩,直至顾将军领朝廷援军至。他护佑百姓免受更多涂炭,也可谓是将功赎罪。仅以参军之位待之,恐有赏罚失衡之嫌。”

“陛下明鉴,臣亦以为然。”邹秦紧随孙岭之后,急声附和,“此番西北大捷,温宗明功大于过,且其位已压了许久。于情于理,于才于功,擢升其为新任西北总兵,倒是再合适不过了。”

顾昭自邹秦提及温宗明这个名字起,眉宇间便未曾舒展,此刻更是沉声反驳,字字如冰珠砸落:

“孙尚书身居京都,何以洞悉西北之微末?无论温宗明昔日为副将抑或是参军,身为军中一员,未能遵循总兵之谋,勇战十六部,反因总兵殉国被十六部狼骑围困,才不得不龟缩城内死守,本就有过。

‘未曾有丝毫退缩’?孙尚书此话可谓贻笑大方,这分明是临阵脱逃!”

“顾将军此言差矣。臣身处京都,对西北边陲之境详情确难洞悉。但将军奉旨领兵前往西北之前,总兵已然殉职多日。将军所闻所见,亦是事后推断,又怎知何为真、何为假呢?”

孙岭依旧不紧不慢地说道,“总兵大人决策过于激进,一意孤行,温副将审时度势,念及麾下将士性命与一城百姓安危,为免更多无谓牺牲,方才行此权宜之计,暂缓驰援。此举虽非大功,却也绝非大过,实属无奈之下的保全之策。”

“倘若军中诸将皆效仿他,视军令为无物,动辄以‘上级之策有误’为由,各行其是,那军纪何在?秩序安存?岂非天下大乱?”

顾昭气极反笑,继续言说:“军中法度严明,铁律如山,赏罚有据。不论何种缘由,温宗明延误军机,致使主将阵亡、战局恶化,此乃不争之事实。

既已失职,自当依律惩处,贬其官职,正是为明正典刑,以儆效尤。孙尚书指责我赏罚不公,我却要问,温宗明之功绩,岂能掩盖因其过失而殒命的数千将士与无辜的百姓!”

楚辰玖端坐龙椅之上,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句的争论,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冷的扶手上的龙首刻纹。

他深知顾昭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温宗明身上的疑点确实难以洗清。

温家与孙家是姻亲,利益捆绑极深,总兵之位空缺,温宗明作为副将便是最大受益者,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昭然若揭。

然而,正如孙岭所言,顾昭抵达时一切已成定局,缺乏直接证据指证温宗明有不轨之心。

更棘手的是,环顾朝野,无论从资历、对西北的熟悉程度,还是世家背景的支持来看,温宗明似乎又是眼下最“合适”的人选。

可若任命一个刚被主将以军法贬职的人为新任总兵,无异于当众打了顾昭的脸,更会动摇军中法纪的威严,日后将令又要如何推行?

楚辰玖感到一阵头疼。殿内争执愈发激烈,双方僵持不下,空气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

就在此时,一个沉稳苍劲的声音响起,打破了胶着的局面:“陛下。”

这声音并不高亢,却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与不容置疑的穿透力,瞬间让满殿的窃窃私语归于寂静。众人目光汇聚之处,正是当朝首辅,孙家之主——孙劭。

“陛下,微臣认为,论及西北总兵重任,不论是蓝守备抑或是温参军,皆乃堪当大任之才。温参军虽曾有过,然值此朝廷用人之秋,若擢升其为总兵,其久历边陲,深谙敌情地势,乃上上之选;又为军中宿将,在西北将士心中素有威望,根基深厚;何况此擢升品阶跨度适中,也合乎常理。”

他腰束玉带,虽已年过花甲,鬓发染霜,但身姿依旧挺拔,双目深邃,自带慑人威仪。其声音平缓而有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蓝守备固然卓绝,然若升其为西北总兵,品阶连跃数级,跨度之大,恐难以服众。且其虽在西京政绩斐然,但毕竟初涉西北边情,于彼处风物、军情、人事皆属生疏。骤然掌握数万雄兵,调度指挥,号令一方,其间磨合适应,恐非一朝一夕之功。”

他看向正想反驳他的顾昭,带着洞悉一切的深意:“想必这一点,顾将军应当深有体会。”

顾昭顿时哽住。几月之前,他临危受命,接掌西北军权之时,资历尚浅,不知遭遇了多少明里暗里的不服与掣肘。幸得父亲顾老将军的余威尚在,加之前几年一直在军中历练,熟悉军旅,又接连打了几场硬仗,才艰难地站稳脚跟,凝聚了军心。

孙劭此言,精准地戳中了他的软肋。

孙劭见楚辰玖眉宇间仍有犹豫之色,继续进言,语气带着不容拖延的凝重:“陛下,如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良将难求。西北边陲军情如火,总兵之位悬空一日,便多一分动荡之险。此职任命,刻不容缓!请陛下抉择!”

众臣依言附和。楚辰玖压力倍增,目光下意识地投向文官班列最前方,一位同样身着绯红仙鹤补服,气质却截然不同的长者身上。

那人年约五旬,面容清癯儒雅,眼神温润平和,虽位高权重,却无半分骄矜之气。腰间玉带上挂着一个精致的金丝仙鹤纹锦袋,与他通身的清正之气相得益彰。

他名韩钶,字子晞,虽出身寒微,但凭自身才学,二十七岁就成为文科状元,四十五岁被先帝钦点为太子太傅,是楚辰玖最为敬重信赖的恩师。

韩钶至今未娶妻生子,一直兢兢业业,洁身自好,且从不参与任何世家宴饮朋党之争,是朝中公认的清流砥柱。

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年轻帝王投来的目光,神色平静,缓缓出列,步履沉稳,仿佛自带一股安定人心的力量。

“陛下,”韩钶的声音不高,却清晰沉稳,瞬间抚平了殿内些许躁动,“臣有一言。”

楚辰玖心中一喜:“太傅但说无妨。”

韩钶恭敬地躬身施礼,随后抬头,目光坦荡地迎向御座。

“陛下,微臣细思之下,以为孙首辅所言,确有其理。就西北总兵一职而言,温宗明其人,无论资历、经验、对敌情之熟悉,乃至在边军中的根基,确比蓝虞更为适合。”

楚辰玖其实也知道,从现实角度看,温宗明确实是更“合适”的选择。既然连从不偏私的太傅也如此认为……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殿内神色各异的群臣,最终做出了决断:

“既如此,便依众卿所议。擢温宗明为西北总兵。退朝之后,即命翰林院草拟诏书,昭告天下。”

众臣附和:“陛下圣明!”

“陛下,微臣还有一事要启奏。”

就在楚辰玖以为尘埃落定之际,韩钶再次开口,声音依旧平稳,“据臣所知,西北边城城门领亦随前总兵共赴国难,以身殉职,至今空缺。

今既已钦定温宗明为西北新任总兵,何不趁此吉时,一并擢选贤能,充任此职?如此文武并重,方可确保边城安泰,共襄盛举。”

顾昭闻言,心领神会,立马接话:“陛下,太傅所言极是。城门领一职关系城池门户安危,至关重要。既然如此,不如调任蓝虞为西北边城的城门领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