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金阙尘中碎玉锁 > 第1章 两世缘牵三生债 昆仑月冷破庙雪

(醒木一拍,声震堂前)

列位看官,您道今日说的是哪一段故事?非是那隋唐英雄逐鹿,也不是那水浒好汉聚义,要说的是一段跨了三界、缠了两世的痴缘——是昆仑巅日月相望的孤寂,是破庙中狐丹换命的决绝,更是昭宁年间金阙与泥沼里,那半块暖玉锁不住的爱恨纠葛。

先吟一首定场诗,权作开篇:

“昆仑日月隔云巅,破庙狐裘覆雪寒。

半块玉锁牵两世,一场痴念落尘烟。

金阙有女凝眉冷,泥沼有姝抱恨绵。

若问此缘何时了?且听吾辈说周全。”

话说这天地初分,清浊剖判,便有了日月二神——曦和掌日,常羲掌月,共居昆仑瑶台,却因天道所限,永世不得相见。您道这是为何?只因日出则月隐,月升则日沉,昼夜交替间,唯有那短短一炷香的功夫,曦和的最后一缕霞光,能擦过常羲刚升的清辉,像极了两个隔着重山的人,这辈子只能远远望一眼,连指尖都碰不到。

(略顿,指尖虚点,似指瑶台方向)

这曦和女神,每日清晨驾着六龙车,从东海扶桑木出发,把金光洒遍九州;那常羲女神,每夜黄昏提着玉兔灯,在月窟桂树下徘徊,把银辉铺满山河。她俩住的瑶台,就隔了一道云障,曦和在东,常羲在西,白天能听见东边长庚星的亮,夜里能看见西边织女星的闪,却就是迈不过那道云。有一回,曦和驾着龙车经过云障,看见常羲正蹲在桂树下捡落叶,她心里一动,想把车停住,可那六龙却嘶鸣着往前跑——天道不许啊!常羲也听见了龙车的声响,抬头往东边看,只看见一片云影,连曦和的衣角都没瞅见,手里的桂叶“啪嗒”掉在地上,被夜风卷着,飘向东海,最后落在了乱坟岗上。

(声音沉了沉,带几分怅然)

列位您记牢了,这昆仑日月的错过,不是不爱,是不能爱;不是不想见,是不敢见。就像后来昭宁年间,有个人在金阙里坐着龙椅,有个人在云中阙弹着琵琶,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明明心里都揣着对方,却被血海深仇隔着,连说句“我想你”都要绕着弯子——这便是第一世的缘,也是第一世的债,埋下了后来两世纠缠的根。

(醒木再拍,转了话头)

咱们再说说第二世,这一世不在昆仑,在凡间的一座破庙里。话说大靖年间,有个寒门书生,姓沈名砚秋,家住江南水乡,自幼丧父丧母,靠邻里接济才读了几本书。这年他要去京城赶考,偏偏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雪,下了三天三夜,把路都埋了,连个脚印都留不住。沈砚秋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青袍,冻得嘴唇发紫,手里的书都拿不稳,好不容易看到前面有座破庙,便跌跌撞撞地跑了过去。

(模仿书生踉跄的模样,语气带几分急切)

这破庙啊,早没了香火,供桌上积了厚厚的灰,梁上的蛛网挂着雪粒,风一吹“哗啦”响,像哭似的。沈砚秋刚进门,腿一软就倒在了地上,只觉得浑身发冷,连眼皮都快睁不开了。他心里想:“完了,我这一辈子,怕是要交代在这破庙里了,爹娘的期望,十年的苦读,都成了泡影。”想着想着,眼泪就下来了,混着脸上的雪水,冻成了冰碴。

就在这时,庙梁上“哗啦”一声,掉下来个东西,落在他面前。沈砚秋眯着眼一看,嚯!是只白狐!这狐通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尾巴有九条,像九团棉花糖似的,眼睛亮得像浸了寒泉的星子,正歪着头看他,嘴里还叼着一根枯草。

(语气转柔,似见那白狐模样)

您道这白狐是谁?她叫灵汐,在这破庙里住了五百年,修了些道行,能化人形却偏不化,就爱拖着九条尾巴在雪地里跑。她见沈砚秋快冻死了,心里不忍——倒不是因为他是书生,是因为三百年前,有个猎户想抓她,是个江南书生救了她,那书生的眉眼,和沈砚秋有几分像。灵汐围着沈砚秋转了三圈,鼻子凑到他嘴边闻了闻,知道他快没气了,便往后退了两步,仰起头,喉咙里发出“呜呜”的声儿。

(模仿狐鸣,声音低哑)

紧接着,怪事发生了!灵汐的胸口突然亮起一道光,从嘴里吐出一颗内丹——那内丹有鸽子蛋那么大,通体莹白,还带着温热,像颗小太阳似的。她吐内丹的时候,九条尾巴像是被抽了力气,一条一条垂在雪地里,沾了雪的毛结成冰碴,嘴角还流出血来,染红了身边的雪。可她顾不上疼,只是用鼻子把内丹推到沈砚秋嘴边,眼里的光一点点暗下去,像快灭的灯。

沈砚秋迷迷糊糊中,觉得有个温热的东西碰自己的嘴,他下意识地张开嘴,内丹就滑进了肚子里。瞬间,一股暖流从心口散开,传遍四肢百骸,冻僵的身子慢慢有了知觉。他睁开眼,看见那只白狐瘫在雪地里,尾巴耷拉着,眼睛半睁半闭,像是快不行了。

(语气带几分感动,又有几分惋惜)

沈砚秋这才明白,是这白狐舍了内丹救了自己。他赶紧爬过去,把白狐抱在怀里,用自己的青袍裹住她,声音发颤:“狐仙姐姐,你这是何苦?我一个穷书生,值得你这样吗?”灵汐用头蹭了蹭他的手,没力气说话,只是眨了眨眼——那意思是,值得。

接下来的几天,沈砚秋就在破庙里陪着灵汐。他把身上仅剩的干粮掰成小块,泡在雪水里喂她;夜里怕她冷,就把她揣在怀里,用体温暖着。灵汐的内丹没了,道行大损,尾巴从九条变成了三条,毛色也没以前亮了,可她看着沈砚秋的眼神,还是亮得像星子。沈砚秋摸着她的白毛,心里有了个主意,他对着灵汐发誓:“狐仙姐姐,你放心,等我金榜题名,必回来接你,八抬大轿,娶你为妻,一生一世,绝不相负!”

(醒木一拍,语气转冷)

列位看官,您听听这话,多掷地有声!可这人心啊,最是经不住考验,尤其是那功名利禄一缠,什么誓言都成了空话。沈砚秋带着灵汐给的内丹(那内丹在他肚子里,能帮他驱散寒气,还能让他头脑清醒),一路顺顺利利到了京城。他本就有才,再加上内丹的助力,竟一举考中了状元!

这状元郎一出炉,可把宰相大人给乐坏了——宰相有个女儿,年方十八,貌美如花,正愁找不到女婿。他见沈砚秋一表人才,又是寒门出身,没有背景,好拿捏,便派人去说媒,许他高官厚禄,还说要把女儿许配给他。

(模仿沈砚秋的犹豫,语气带几分挣扎)

沈砚秋一开始还想着破庙里的白狐,他对宰相的人说:“大人美意,在下心领,只是在下已有婚约,不敢辜负。”可那媒人笑了:“沈状元,您说的婚约,莫不是山里的精怪吧?您想想,娶了宰相的女儿,您就是皇亲国戚,前途无量;若是守着一只狐狸,您这状元郎的名声,怕是要毁了,连官都做不成!”

这话像根针,扎在了沈砚秋的心上。他摸了摸怀里的内丹(这些日子,他把内丹从肚子里吐了出来,用锦缎包着藏在怀里),想起灵汐在破庙里看他的眼神,又想起自己十年苦读的不易,想起邻里的期望,心里的天平慢慢歪了。他闭了闭眼,对媒人说:“我……我答应了。”

(语气沉到谷底,满是惋惜)

婚礼定在一个月后,丞相府张灯结彩,红烛高燃,宾客满座,热闹得不得了。沈砚秋穿着大红的喜服,戴着官帽,对着宰相的女儿笑,笑得一脸春风得意。他端着酒杯,对着宾客敬酒,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那里曾藏过灵汐的内丹,现在却换成了宰相府的玉佩。他偶尔会想起破庙里的雪,想起白狐的眼睛,可转念一想:“都过去了,人总得往前看,一只狐狸,怎么能和宰相的女儿比呢?”

可他不知道,此刻的破庙里,灵汐正等着他。灵汐的道行慢慢恢复了些,尾巴从三条变成了五条,她每天都坐在庙门口,望着京城的方向,等着那个说要娶她的书生。雪又下了,和去年一样大,她把自己缩成一团,怀里揣着半颗内丹——那是她剩下的半颗,另一半给了沈砚秋。她想着:“他肯定是遇到难处了,等他处理完,就会来接我的。”

(声音带几分哽咽,似替灵汐不平)

就这么等啊等,等了一个月,没等来沈砚秋,却等来一个路过的商人。那商人说:“京城最近可热闹了,新科状元沈砚秋娶了宰相的女儿,婚礼办得可风光了,听说皇帝都去了呢!”

灵汐听完,浑身一僵,像是被雷劈了似的。她慢慢站起身,朝着京城的方向走,走了三天三夜,终于到了丞相府外。府里张灯结彩,红烛的光从门缝里透出来,映在她的白毛上,像染了血。她听见里面传来沈砚秋的笑声,还有新娘的娇嗔,那声音像刀子一样,扎在她的心上。

有个家丁看见她,拿起棍子就打:“哪来的野狐狸,敢在丞相府外晃悠!”灵汐没躲,棍子打在她身上,疼得她龇牙,可她只是望着府里的红烛,眼里的光一点点灭了。她没进去,也没叫沈砚秋的名字,只是转身走了,走了三天三夜,回到了那个破庙。

(模仿灵汐枯坐的模样,语气缓慢而悲凉)

从那以后,灵汐就坐在破庙的供桌底下,再也没出去过。庙外的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换了不知多少茬;庙外的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换了不知多少拨。灵汐的白毛渐渐变得有些灰,眼睛也不像以前那么亮了,尾巴从五条变成了一条,可她还是每天都摸着怀里的半颗内丹,看着庙门,等着那个不会回来的人。

偶尔有过路人进来躲雨,她会凑过去,用头蹭蹭人家的裤腿,小声问:“你见过沈砚秋吗?一个穿青袍的书生,是状元郎。”路人都摇头,说没见过,她就又缩回供桌底下,把脸埋在尾巴里。

就这么过了一百年。沈砚秋当了大官,娶了宰相的女儿,生了孩子,最后老死在了任上。他死的时候,怀里还揣着那块宰相府的玉佩,早就忘了破庙里的白狐,忘了那颗救他性命的内丹。

(醒木一拍,语气转轻,带几分宿命感)

沈砚秋死的那天,破庙里的灵汐突然就知道了。她慢慢从供桌底下爬出来,把怀里的半颗内丹吐了出来,放在供桌上。那内丹失去了光泽,变得灰蒙蒙的,像块普通的石头。灵汐看着内丹,笑了笑,眼里流出两行泪,那泪落在雪地里,瞬间就冻成了冰。

然后,她化作一阵风,飞出了破庙,朝着昆仑的方向飞去。风里带着她的声音,很轻,却很清晰:“沈砚秋,这一世,我救你性命,你负我情深,这债,咱们来世再算。”

风过之后,破庙里只剩下供桌上的半颗内丹,和一片落在内丹上的白毛。又过了几十年,那半颗内丹慢慢变成了一块暖玉,断成了两半;那片白毛,变成了一株梅树,长在破庙门口,每年冬天都开得特别艳,香味冷冽,像极了灵汐的眼神。

(语气陡然一转,拉回现实)

列位看官,您以为这故事就完了?没呢!这两世的债,哪能这么容易了?那半块暖玉,后来被一个女人捡到,系在了手腕上,成了她的念想;那株梅树的香味,后来被一个女人闻到,成了她唯一能缓解头痛的药。

您要问了,这两个女人是谁?那半块暖玉,怎么就成了斩不断的羁绊?那阵走了的风,又吹到了哪里?

别急,咱们这就把话头拉回昭宁年间的上陵城——您看那城中最繁华的云中阙里,正有个美人弹着琵琶,腕间系着半块暖玉,眉梢藏着勾魂的柔,眼底埋着蚀骨的冷;再看那金阙深宫里头,正有个女帝坐在龙椅上,穿着墨色龙袍,手里捏着玉玺,眉锋如刀,眼尾却带着桃花似的艳,唯独闻着冷梅香,头痛才能缓解。

您猜,这云中阙的美人,是不是当年那只白狐灵汐转世?这金阙里的女帝,又是不是当年负心的书生沈砚秋投胎?那半块暖玉,能不能牵起她们两世的缘?那血海深仇,又会不会让她们再续前世的债?

(醒木最后一拍,声落留韵)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宣乐血烬·暖玉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