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璨的腿伤好利索后,接了个烫手山芋——某卫视要办个传统文化竞技综艺,请他当常驻导师。消息一出,网上炸了锅:"顶流也配当导师?""这是要毁了传统文化啊!"
李姐看着舆情报告直嘬牙花子:"要不推了?你这刚摔断腿..."
"推什么推!"崔璨对着镜子试节目组送来的中山装,"谢老师教了我这么久,是时候展示真正的技术了。"
节目录制第一天,崔璨就碰上个硬茬。评委席里坐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姓郑,看崔璨的眼神跟看苍蝇似的。选手表演传统戏曲时,郑老直接发难:"崔先生觉得这段唱得如何?”
全场目光聚焦过来。崔璨慢悠悠放下茶杯:"《牡丹亭》游园惊梦,唱得不错,就是身段差点意思——杜丽娘这时候该是‘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是‘老娘最美’。"
现场一片哄笑。郑老脸都绿了:"你懂戏曲?"
"略懂。"崔璨翘起二郎腿,"跟我老师学过点皮毛。"
节目播出后,#崔璨毒舌点评#上了热搜。有夸他专业的,有骂他装逼的,最绝的是戏曲协会官微转发表情包:"年轻人有点东西.jpg"
谢清发在修复室看回放时,王晓东凑过来:"谢老师,崔先生这波装得可以啊。"
"没装。"谢清发暂停画面,"他确实学过。"
画面定格在崔璨讲解昆曲水袖的瞬间,那手势,那身段,分明是下过苦功的。
麻烦来得猝不及防。第三期录制时,有个选手表演古琴曲《高山流水》,弹到一半琴弦突然断了。郑老当即发难:"节目组准备的什么劣质乐器!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导演急得直冒汗,崔璨却溜溜达达走上台,接过断弦的古琴看了看:"良琴配知音,弦断说明选手功力不够。"
全场哗然。郑老拍案而起:"你什么意思!"
"意思是,"崔璨从道具箱里找出新弦,手法娴熟地换上,"《高山流水》讲的是知音难觅。伯牙摔琴是为子期,您这摔话筒是为哪般?"
他随手拨了下新弦,清越琴声流淌而出。镜头特写他修长手指在琴弦间翻飞,腕间红绳若隐若现。
这段视频被疯传,#崔璨古琴#再上热搜。有专业琴友扒出他换弦的手法极其专业,没十年功底练不出来。
李姐在后台激动得直拍大腿:"你什么时候学的古琴?怎么不早说!"
"小时候我妈教的。"崔璨对着镜子补妆,"她以前是剧团琴师。"
谢清发看到热搜时,正在修复一把唐代古琴。苏师姑过来看了一眼:"这孩子,跟他娘一样倔。"
"您认识他母亲?"
"何止认识。"老太太叹气,"当年最好的古琴手,为了爱情跟家里决裂,最后..."
窗外突然下起雨。谢清发看着视频里崔璨弹琴的侧影,突然想起很多年前,师父带他去听的一场私人演奏会。那个穿着素色旗袍的女子在台上弹《流水》,指尖起落间尽是风华。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崔璨的母亲,那场演出后不久她就病重离世了。
节目录到决赛夜,出了个大事故。选手展示明代缂丝技艺时,郑老带来的"明代真品"突然被崔璨指出是赝品。
"郑老,"崔璨举着放大镜,"这缂丝针法是清代的,线料也是现代仿古工艺。您这是...打眼了?"
现场一片死寂。郑老脸色铁青:"你凭什么这么说!"
"就凭我上个月刚修过一件真正的明代缂丝。"崔璨掏出手机,"要不要我现在打电话给谢清发老师求证?"
最后节目被迫中断录制。崔璨回到休息室,发现谢清发不知什么时候来了,正站在窗边看雨。
"你怎么来了?"崔璨眼睛一亮。
"来看看。"谢清发转身,目光落在他脸上,"你母亲的事,为什么不说?"
崔璨笑容僵住:"没什么好说的。"
"十年前在江南会馆,我听过她弹《流水》。"谢清发声音很轻,"你弹琴的样子,很像她。"
崔璨怔在原地。他记得那场演出,母亲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却坚持要完成最后一场表演。台下有个穿校服的少年坐在前排,全程认真做着笔记。
"那个记笔记的小古板...是你?"
"嗯。"谢清发走近,"她谢幕时说过一句话——'愿我的孩子永远不必为艺术低头'。"
就这一句话,让崔璨红了眼眶。他想起母亲临终前,枯瘦的手还虚虚做着弹琴的动作。那之后他再没碰过琴,直到遇见谢清发。
"谢老师,"他把额头抵在对方肩上,"我有点想我妈了。"
雨声淅沥,窗外城市灯火朦胧。谢清发轻轻拍着他的背,像修复一件珍贵的古琴。
这一刻,什么顶流光环,什么文化人设,都不重要了。他们只是两个残缺的人,在雨夜里互相修补着生命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