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淮阴县主·邯郸道 > 第1章 西风残照里

淮阴县主·邯郸道 第1章 西风残照里

作者:薄荷枸杞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3:18:16 来源:文学城

大魏咸和三年秋,荆州传来捷报,安西将军萧迦叶率军一举夺回自十一年前豫州刺史王恭叛乱以来,被北边趁乱夺取的襄阳城,后乘胜追击将齐兵逐出长江以北,逼近旧都洛阳。两军交战月余,最终齐军投降,愿割让上庸、南阳二郡为条件止战。

朝廷闻讯,举国上下为之欢欣鼓舞,这是自大魏立国以来北伐首次告捷,成功收复故土。心怀故国的侨姓大族们在朝堂上纷纷上表,劝魏帝萧启乘势北伐,一举夺回当年被羯族人攻破的故都洛阳,匡扶汉室,光复神州。

而近年来一直反对新政的士族领袖中书令容铉、侍中许遵,却和主持新政的尚书令桓安在北伐一事上意见一致,都主张接受齐国的条件,立即派使臣前往边境协助谈判、犒赏三军。

魏帝思虑良久,念及边境粮草告急、将士疲敝,下旨以大鸿胪桓宣为使臣,即日前往边境。

次月,西南再传捷报,广州刺史、车骑将军桓宴携桓宣之子安南将军桓俭率军平定百越叛乱,百越一带夷族悉数归顺大魏,奉大魏为宗主国。至此,大魏南北边境实现了立国以来难得的安稳局面。魏帝下旨大赦,再度降低赋税、减轻徭役,与民休养生息。

眼见时局平稳,又有明主在世,金陵内外一片祥和欣荣之象,百姓们辛勤躬耕,安居乐业;贵族们歌舞升平,永享富贵。

秋风渐起,曲江水畔梧桐叶落,芙蓉花发,肃杀秋气亦掩不住红尘紫陌,盎然生机。

这日,许师忙完农事,收拾了箱箧赶到江边的烟霞阁替人抄书。从正午时分直到申时二刻,秋日暖阳悄悄爬上竹简,许师才抬头看了看天色,只见窗外晴空万里,水光潋滟,江岸繁花似锦,游人如织。

此情此景让他想起烟霞阁的镇馆之宝《曲江修禊图》,于是搁笔起身,踱步到正中间的雅室寻访这幅传世名作。

《曲江修禊图》乃当朝尚书令桓安的二弟、时任大鸿胪桓宣于建元六年所作。许师尤记得那年春夏之交,晋国长公主、骠骑将军萧漪清平定王恭之乱,同年秋江南多地大丰收,为庆贺太平之世,桓宣于秋禊日在朱雀航附近城楼上俯瞰金陵,画下了这幅魏帝游幸曲江、与民同乐的修禊图。

从画上可见,在已故的三朝元老、本朝首任录尚书事许衍主持下修建的皇都金陵城,东西南北各四十里,宫墙三重,南拥曲江,北依玄武湖,西临长江,都城东北处园林遍布。

衣冠南渡不过数载,大魏已初显繁华景象。

而在画幅之外,金陵四周陆续建起了石头城、西州城、东府城和白下城,以成拱卫之势。加之新政施行以来,仅三年时间,整顿军政、吏治颇有成效,魏帝厉行节俭,轻徭薄赋,奖励躬耕,京畿一带物阜民丰,水利通达,俨然有盛世气象。

烟霞阁临江而建,放眼望去,曲江沿岸楼宇高耸,酒肆林立,江上大大小小的船只来往不休,或满载货物,顺长江而下经石头城到城南朱雀航贸易金银铜铁、丝绸布帛之类;或去往东南西北各渡口的草市和城郊百姓交易稻米、鱼、羊诸物;又或是运载各地商旅入京、游览金陵繁华者,皆不可计数。

许师静立窗边,看满目秋光,纷繁而过,正打算回去继续抄书,身后却传来烟霞阁掌柜徐归饱含笑意的话音,“刚还跟伙计问起怎不见许兄?原来你又来看这修禊图了。”说着,徐归着人沏茶,“今儿容徐某陪许兄再好好看看这画罢。”

许师摆了摆手,“师正要回去抄书,就不劳徐掌柜破费了。”

“哎。”徐归拦住许师,“就半盏茶功夫,许兄不给我面子,也要给修禊图一个面子罢。”他径自走到茶台前坐下,“过了今日,这《曲江修禊图》就不属于烟霞阁了。”

许师闻言,默默颔首,来到徐归对面坐下,饮茶赏画。

“你也不问问是谁买了这画儿?”

许师淡淡一笑,“其人必定非富即贵,不是我该打听的。”

徐归也笑起来,扭头望着《曲江修禊图》,看了一会儿才道:“是东海王殿下。”

一盏茶过后,许师回到隔间抄书,待日影西斜才收拾笔墨,起身离开。下楼时刚好撞见几名侍卫将装束好的画卷带离烟霞阁,围观的一位华服公子朝同伴低声笑道,“金陵城要变天了。”

“你小子大言不惭。”身旁一人似有不解,“就凭一幅十几年前的破画儿?”

先前说话的那位面露不屑,“画儿是小事。今早有一封从江州来的急报,恐怕不出今晚,就能见分晓。”说完便溜去喝酒了。

“哎!齐浔你话说一半是什么毛病?”邱方连忙跟进里间去。

楼道里,一位与之同行的清俊公子,静静看着修禊图远去,仿佛默然叹惋。

“崔迪你快来瞧,这人的字比你写得好!”里头有人朝他唤道。

崔迪微微拧眉,循声而去,路走到一半,回头看了一眼许师,见他衣着朴素,气度沉静,打量一眼又往里去了。

许师走出烟霞阁,一路向东经过朱雀大街,发现沿街有士兵在张榜处揭下前几日才贴上的重开“月旦评”的榜令。

街道两边的商贩瞧了两眼便继续叫卖货物,只当是寻常政令调改;路过的寒门书生们见状却纷纷神情凝重,“本朝开国以来,首次恢复‘月旦评’,怎么才几日光景又撤了?”有人问道。

“午时前后,东海王的车驾急匆匆从朱雀门进了宫,后又仪仗恢廓地出来,这会儿‘月旦评’被撤榜,陛下的意思不言自明了。”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男子回道。

“那新政?”凡关心政事的读书人都知道东海王一向反对新政,若被他得了势,新政越加岌岌可危。

书生摇摇头,不再言语。

许师看了一眼张榜处留下的残痕,依旧低头赶路。

走出朱雀大街,他想起家里的菊花到了采摘时节,打算去城南草市买些决明子和枸杞,给母亲配着泡菊花茶喝。刚走到路口,一架华贵马车从对面疾驰而来,路边白发苍苍的老妪不慎撞倒了自家的一筐柿子,橙红的果实霎时滚落一地,幸好马车及时停下,才没撞上冲到路中央捡柿子的老妪。许师连忙蹲下身捡果子,用月白色的衣裳下摆兜住,装回竹筐内。

马车里传出一名年轻女子的话音,“全叔,出了何事?”

马车夫转头禀明情况,随后一名衣着精致、容貌秀雅的女子走下马车来,和全叔一起把路道两边的柿子捡回,末了女子还给老妪塞了些碎银,含笑致歉道:“惊扰老人家了,还请勿怪。”

老妪自觉撞上了贵人,惊慌之下连忙道谢,又转身拉着许师的手向他道谢。

女子朝许师微微点头,便转身回到马车上。许师俯身抱起装满柿子的竹筐,带着老妪往永安大街方向走几步,找一个更好的摊位。

旁边眼尖的路人说道:“这是桓县主的车驾罢?”

“错不了了。”另一个青衫男子回话道,“其他贵人也没这耐心,为几个不值钱的果子耽误事。”

一个摇着羽扇的白面书生凑过来问道:“你们是说,那个不善清谈的淮阴县主?”

“嘿!”青衫男子皱眉笑骂道:“哪都有你!你脸上搽点白面,摇个羽扇,人家就拿你当清谈名士啦?也不照照镜子。”

许师安置好老妪,才抬头看向一旁与之擦肩而过的马车。恰逢一阵风过,他隐约瞥见车内女子的清丽面容,和她眉间的一抹愁。

回想起在烟霞阁听到的闲言碎语,许师仿佛猜到了是怎么回事。这边厢,老妪坚持送几个柿子给他,许师笑着收下一颗塞进箱箧,拜别老人家后依旧朝城南走去,寻思着脚程快些还能买上新鲜的莲蓬。

桓清与的车驾终于在桓府门前停下。

几日前,父亲桓安让她去国子监祭酒严道林的云水庵协助修书时,朝堂上以尚书令桓安和大司徒容铉为首的两派官员已因重开“月旦评”一事,吵得不可开交。

大魏沿袭前朝旧制,官制上一向偏重门第,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重开“月旦评”,不过是新政一党试图恢复乡举里选的旧制,在不改变现行九品中正制的前提下,为朝廷广纳贤才。但纵是如此,以容铉为首的高门士族视之如洪水猛兽,坚决抵制“月旦评”,并趁机攻讦新政,声称新政施行以来各地官员怨声载道,已让朝廷渐失人心,长此以往恐江山不稳,社稷难安。

双方僵持之下,魏帝仍旧支持新政,自金陵至全国各州县广开“月旦评”。

不过短短几日,已深居山林的桓清与未料想接踵而至的,是一封江州兵变的急报——领江州刺史、掌管江州军政尚不足半年的容铉次子容玦,连夜急报入京称军中各级将领不满新政严苛,联名上表请奏陛下废除新政、罢免桓安。

多年来,父亲为大魏朝廷殚精竭虑,她都看在眼里。大魏门阀鼎立,要在多方角力中一面合纵连横,一面整顿吏治,绝非易事。如今好不容易迎来了南北安定的大好局面,岂料容家不惜掀起战乱也要扼杀新政。父亲和舅舅是否有足够把握回击?

此刻,她并无头绪。

下马车后,桓清与一路穿过大堂,沿回廊快步来到桓安的书房前,只见房门大开,父亲褪去了官服,收好行囊,着一袭灰白衣衫坐在厅中。仿佛已等候她许久。

桓安年过不惑,远看去身姿清逸,但早年的英姿勃发已了无踪迹,换做长年案牍劳形之下的倦意和寂寥,鬓边几缕华发,更是十年来追寻萧漪清行踪未果对他的刑罚。

桓安看着匆忙赶来的女儿,展眉而笑,朗声道:“消息挺灵通了,比我预想的回程更快。”他背上包袱,走出门来,轻轻抚过桓清与的发顶,欲抚平她眉间愁绪,轻声叹道:“把桓家暗卫交给你,果然不错。”说罢,回身将房门阖上。

待转过身,他不再是金陵城里百姓称颂的桓相,从此一人,一剑,寥寥书卷,行脚天涯。

桓清与站在一旁看着陌生的他,几乎说不出话来。一切难道已无转圜的余地?

“爹爹一定要这么急动身么?”她还是忍不住问出了口。

“嗯。”桓安不急不慢地朝外走着,“午时陛下急召我入宫,商议妥当后,我便回尚书省写下辞呈。”既然魏帝不愿和江州起正面冲突,他赶在消息传遍各地之前辞任离京,无论是新政落幕还是兵变偃旗息鼓都有一个台阶可下。

他转头看了看桓清与,“家中事务一向都由你二娘料理,我走后一如往常便好。”

桓清与点了点头,“是。”

桓安步伐稳健,斜阳穿过房梁洒落满身,他的心中平静无波。大魏立国根基不稳,最初他推行新政只是为了制衡以容铉、许遵为首的门阀势力,未料一路走到今日,成效已超出了当初他和萧启所期待的局面。此时结束他虽有不甘,但于人于己亦已无愧。

两人登上马车,徐徐驶过永安大街,又转朱雀大街,一路向南。眼看快到南门口了,桓清与仍旧心中不服,低声问道:“不用多久哥哥就能班师回朝了,难道......我们真的怕一个江州?”

桓安闻言沉默了一会儿。类似的话,他在大殿上对魏帝萧启也说过,他甚至还说了一句“若漪清在,绝不会忌惮区区江州。”

可惜,那时萧启避开了他的目光,只道:“若她在,便不会是今日局面。”

大魏皇室衰微,前朝覆灭后,是会稽王萧启和其妹萧漪清四处征战,广结盟友,在南北士族拥护下建立的大魏。建国后,萧启坐镇金陵,萧漪清对外守卫边疆,对内镇压叛乱。十年前晋国长公主萧漪清离奇失踪,桓安失去了妻子,桓清与失去了母亲,魏帝萧启不仅失去挚爱的妹妹,也失了左膀右臂......

“陛下以为眼下时机不对。”桓安默默注视着手中剑柄,又看向女儿,劝慰道:“你不必怨怪陛下。”

桓清与垂头,“女儿明白。”

马车缓缓停下,到达南门口了。

下车后,桓安背上行囊,遥望前路,回身对桓清与嘱咐道:“庭檐不出半年便可回京,你的仕途,等他回来再做打算罢。”

桓清与默默点头。

桓安似乎有数不尽的话要交代女儿,思来想去,却又无话,只道:“诸事多与你二娘商量。”

桓清与又点了点头,见临别在即,急忙问道:“祭酒让我帮他写《庄子》注疏,我看得一知半解,可否给我换个活儿来做?”

桓安明白她心有不舍,故意找话说,耐心回道:“此事你与祭酒直说便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无须跟他老人家见外。但也别因为不爱清谈而误读了老庄。”

桓清与继续点头,又道:“我沿路安排了几批暗卫接应你,爹爹是带着他们一块儿走,还是借他们金蝉脱壳,都随你的意。”

“好。有劳了。”桓安笑着点头,牵了马,缓步走在夕阳下。

“难得摆脱一身俗务,爹爹要好好照顾自己。”

“好。”

“你何时回来?”

桓安驻足片刻,“我尽快。”

桓清与还想说什么。桓安却先笑道:“你的唠叨话还是等庭檐回来了,留给他听罢。”他回头注视着女儿,“终须一别。请清与务必照顾好桓家的掌上明珠。”

桓清与认真应下。

看着桓安远去的背影,她忽然唤道:“等你把娘带回来。”

桓安停下脚步,背对着她挥了挥手。

桓清与静静凝望着,一人一马消失在道路尽头。

南门草市,许师正拿枯树枝在黄土上认真写画着,教几名幼童识字,偶一抬头,望见桓清与孤身立于夕阳下,直至暮色霭霭,西风残照。

初来乍到~感恩每一位看到这篇文的小伙伴,祝万事顺意。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西风残照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