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花妖医经 > 第69章 结愿香·楔子

花妖医经 第69章 结愿香·楔子

作者:清旷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22:01:19 来源:文学城

东晋咸和二年,义兴郡,氿河畔。

“三郎君,且忍一忍,前头就到阳羡了。”

深秋天气,连夕阳都寒瑟瑟的,薄薄的余晖落下来,红而淡,像氿河里化开的血色一般。河畔官道上,一匹高大的黑驹不知是累得还是饿得,委委屈屈驮着背上的一老一少,慢吞吞地小步跑着。

那老者五旬出头,却肩直背挺,眼神烔锐,一看即知是个练家子。那怕眼下独自带着受伤的小主人逃难,他也并未慌了手脚,只是在又一股凛冽寒风刀子似的迎面割过来时,替孩子把身上的氅子拢了拢,遮住了伤肿的右腕。

“我无碍。”七八岁模样的孩童出了声,懂事得过分,有股子少年老成的冷静,“这伤并未动筋错骨,即便不药不医,几日之内也当自愈。”

那驭马的老者目光垂下去,落在孩童暗红中泛起乌青、肿得骇人的右腕上,心底沉沉叹了口气……建康城乌衣巷里长大的小公子,几时遭过这等罪?

也亏得三郎君性子坚韧,若换个娇气些的,势必要耽误脚程。

眼下这兵荒马乱的境地,一耽搁,兴许命就撂路上了。

“前方有人。”孩童忽然低低出了声,“在东南边五十步外的芦苇荡里。”

老者心中一警,朝小主人示意的地方扫过去,果然看到了官道右边儿半人多高的芦苇荡里,佝偻身子半蹲着个人。那人蹲得很低,身上又裹着破旧的灰褐色葛布衣裳,几乎和寒秋里枯褐的芦苇融为一色,半点儿都不打眼。

直到愈来愈近,才渐渐看得清楚起来——从身形上,依稀看得出是个十余岁的少年,而他之所以佝身半蹲,是因为怀里还搂护着一个更小的孩子,顶多三四岁,脑袋埋在兄长怀里,整个身子寒瑟瑟地蜷着,只自不能蔽体的破烂葛衣里露出一截瘦得活骷髅似的细柴胳膊。

看清情形后,虞伯暗自松了口气。

下一刻,却听小主人低低地问:“他们,躲在芦荡里,是……为了避寒么?”

“不是避寒。”老者看了那佝着身子的少年一眼,干涩的嗓音仿佛更哑了些,“是走不了了。”

——为何?

小主人仿佛不大明白,遂仔细看向那少年,他们的马已经近到了十步之内,足够他看得清清楚楚,以至于瞳孔陡然瞪大——

那少年因为半蹲的姿势而屈折的两条腿,极诡异地肿胀着,腿肚子有常人两个那么圆,又胀又亮,仿佛生生灌进了半桶水似的,骇人极了!

乌衣巷里长大的小公子从没见过这等情形,仿佛被氿河里带着血腥味儿的冷风冻得打了个寒战,过了好一会儿,他深吸了口气,勉力冷静地问:“他患了甚么病?”

“水臌。”渐渐走远了,虞伯才答,“不是病……是饿出来的。”

“饿,不是应当饿瘦么?”七岁的孩子尚未从方才的震骇中回过神来,声音还微微带颤。

自小,他自零零总总的书简上、绢画上看到过的饥民,都是骨瘦如柴的……就像,蜷在兄长怀里那个孩子。

“人,不是一下子就饿死的。”虞伯嗓音仿佛更苍老了些,又替小主人拢了拢氅子,“更多呵……是一点儿一点儿饿死的。”

“起初的时候,是家中粟米谷糜愈来愈少,便会每顿多掺些野菜充饥。渐渐地粮瓮见底空了,便只好去寻河里的泥鳅、田里的蚂蚱、蝗虫、地龙,树上的榆钱儿、椿芽儿……煮了烧了或是生吃,而且,能寻到的愈来愈少。一日日地捱下来,先是瘦成一把骨头,再久些,大多就会患水臌。女人从头脸开始肿,男人从腿脚开始肿,所以才有‘女戴帽,男穿靴’的说法儿。一路上,我们瞧见的氿河里的那些尸首,未必都是泡胀的,许多生前只怕就患了水臌。”

大约是被“尸首”两个字刺激到了,七八岁的孩子忽然仰起脸,用没有受伤的左手揪住了老者的袖子,急切看着他,问——

“那,那他——方才那位阿兄,还能救么?”

阅世颇深的老人听了这话,却并未讥嘲小主人的天真……这是素以儒显的诗礼之族养出来的小郎君,从小读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长大的孩子呵。

他只叹了口气,又替孩子拢了拢氅子:“他膝间的肿处已经开始溃烂化脓,救不了了。”

“那、那他怀里那个幼童……”天真仁善的小公子并不放弃,仍执拗地带了几分希冀问。

虞伯并不直接回答他的话,而是转眼看向了夕阳之下浊流滚滚的氿河:“三郎君,他们随身没有水囊,也未见火石之类的用具,想必近些日子,饮的都是生水。”

河里有浮尸,凡饮了生水,都会染疫。

那少年和他怀中瘦骨嶙峋的孩子,从成为流民起,眼前便只有绝路了。

几日之后,他们就会成为这河边新死的尸首,大半会因为尚且新鲜,又是鲜嫩的孩童,而被路过的其他流民分食,继而引发新一轮疫疾蔓延,十天半月后,更多的人枕尸河畔……

七八岁的孩子愣愣地,嘴角几翻翕动,却抖不出一个字来。过了一会儿,终于颓然松开了手,像是一只陷入囹圄,终于明白无论怎么拼死挣扎都无法脱困的幼兽。

天边的落日又坠下去了几分,薄红的夕晖渐渐更深了几层,愈似血红,巨大的半轮悬在山头,仿佛某种血瞳的巨兽半阖了眼,冷觑着这荒时暴月里炼狱般的人间。

“外面,”过了许久,孩子干涩微哑的声音又响了起来,带着一丝瑟瑟的茫然,“建康城外面……以前也是这样的么?”

马蹄声里,老者缄默了一会儿,才轻轻叹了口气:“ 以前啊……多久以前呢?”

“自从一百来年前,汉室一天天衰弱,这天下就一锅粥似的乱了起来,董卓、袁绍、曹操、刘备、孙权……一个个儿乱哄哄地打,一直打到四十年前,司马家坐了天下。”

“那可真算是个好时候儿啊,武皇帝还在位,胡人们都还老老实实待在边陲,天下太平,日子安稳。”说着,他神情里不知不觉就带了几分怀念,声音都轻了起来,“老家主在国子监任祭酒,谢家就住在上东门外的永和里,离北宫近得很,到明堂也就一盏茶的工夫。再往南边儿过了洛水,便是永桥市,临近太学,士子云集,到处都是笔墨坊店和书肆。旗亭楼下有一家笔坊呵,门口用大大小小的各色笔颖串成了一幕帘子,极是别致,却怎么都不肯出手。老家主爱极,每回到那儿都走不动趟儿……”

“好吃的就更多了,尤其出名的是白马寺的石榴,坊间有言‘白马甜榴,一实值牛’,小孩儿都贪甜,郎主他们那会儿还小,总要闹,老家主无奈,年年都嘱人去买几颗回来予儿童解馋……”

小小的孩子听得一时怔然,他知道老者口中那个“老家主”是自己的祖父,正病逝在他出生的那一年。

据阿父说,祖父在病榻上看了一眼甫出生的孙儿,颤着声说了句:“惟愿这孩子有生之年……能见着河山恢复,天下安澜。”

于是,在三月后的命名礼上,依祖父遗愿,父母为他取名为“安。”

七岁的谢安嘴角抿成一线,定定看着天,与那半轮血瞳似的夕阳对视——

如果当真有一天,河山恢复,天下安澜,那么,天底下就不会再有这么多的流民,不会再有这么多的人饿到水臌,不会再有逃难路上,死无全尸的孩子了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