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和嫡女的种田日常 > 第17章 红松村文盲持续减少六位

第二日,红松书院一大早就迎来了多人参观。

陈良当时还在洗漱,就有人陆陆续续到她们院子参观,和她有一搭没一搭聊天。

冬季实在是太闲了,红松书院开始上课是唯一的新鲜事,还是村民没见过的领域——读书识字。所以整个村子的人都来了参观了。

小孩也跟着来参观,他们拿着张金钗她们写的木片翻来覆去地看,惊奇又羡慕。

“这是什么?”有小孩问。

“是笔画,多种笔画就组成字。”陈良说。

“就像官府公告一样的字吗?”镇上官府门口张贴的公告是村民接触文字的唯一方式。

“没错,一样的字。”陈良被七八个孩子围着转,他们七嘴八舌地问问题。

顾卿姿就好一些,她面对众多人的询问,选择了主动出击,带着一群大人把书院里里外外转了个边,详细介绍了书院的课程。

关外没有读书考取功名的氛围,一听说读书,大多数人认为还不如种地。可一听到能教孩子写自己名字和算术,认为这个课程很实用,纷纷表示要给自家孩子报名。

大人们围着顾卿姿问讨论束脩的事。他们知道张家和高家孩子几乎没有给钱,他们认为这两家的小孩是第一批学生,又是第一个相信她们能教书的,她们不受束脩很正常。

现在孩子多了更难管教,大家都很自觉地交束脩。

顾卿姿意识到小孩太多了,两人教不过来,加上她们是没有足够经验的新老师,这两天教学中还发现了一些问题。所以顾卿姿不敢轻易答应。

张家人和高知良到书院准备上课时,发现小小的木墙院子里全是人。顾卿姿与人交谈甚欢,游刃有余。陈良被一群孩子问得晕头转向。

“顾老师,陈老师,我们来了。”张金钗与她们打招呼。

一众大人看向他们,见孩子来上课了,纷纷自觉地让路,但是又不离开,一副要围观上课的架势。

“我们要开始上课了,请大家不要打扰。”顾卿姿一边说,一边往外赶人。

村民才不舍地往外走,有人回头说:“顾老师,考虑一下我们家孩子,我们家孩子可听话了,好教。”

“好的,肯定会考虑的,”顾卿姿微笑地回应,又三言两语提点了书院的问题:“大家也看到了,我们的书院不够大,只有两个老师,没办法教全部学生,我得先和陈老师先商量一下以后的事再做决定。”

所有闲杂人退出了小院,学生们自觉入座,陈良点起火堆,她们摆好木片,顾卿姿开始上课。

顾卿姿先是与三个小孩温习了昨天学的笔画,再教了一个新的笔画,给大家布置了练习任务。等学生埋头练习笔画的空隙,她才有时间与陈良商量。

“有多少个小孩?”

“想来读书的有二十五个。”陈良大概数了一下,真的有这么多。

她们村子是流民迁移过来的,大多数人到这里后才安定下来,再考虑养育后代的事,所以村里小孩多,年青壮年多。

“这可怎么办?我们的院子倒是够大,但是要建木棚和火坑又是一件大事。”顾卿姿心里还是想全部孩子都有书读。

“先不考虑场地的事情,想想这么多孩子怎么办吧。”陈良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重要。

“张金钗家里三个小孩,加上高知良,四个小孩,三个年龄阶段,大家的学习阶段肯定也是不一样的。”顾卿姿觉得教学变得更难了。

“如果只是让孩子识字和算术的话,其实学起来也不难,而且学习时间不用太长。”陈良沉思了一下,心里有了主意“给学生定一个入学年龄,这样的话,大家年纪差不多,学习速度也就差不多,我们两个还是可以一人一门课。”

“好主意。”顾卿姿看向陈良的眼神带着欣赏,“就定张金钗的年纪吧。”

张金钗今年十二岁。正是半大不小的年纪,把村里的娱乐活动都玩遍了,又还没到承担家庭重担的年纪,外面大雪还限制了他们外出。

“好,就定这个年龄。”陈良同意。

“束脩呢?”顾卿姿提出问题后,转头看陈良,刚好陈良也看向她。

两人对视一眼,从对方眼里读出了不想手束脩的意思。

“我们是第一年教书,先看看教学成果吧。反正冬季闲着也是闲着,我们就当给自己找了个事情做。”陈良主动提。

顾卿姿点头同意。

“我们的学堂不够大,得扩建。”陈良说起学堂的事情。

顾卿姿也是想同的看法,两人围着学堂转过去转过来地看,最终定了扩建方案。

当然,扩建任务就交给加下来入学学生的家长了。

陈良上午没事做,就去村里找想识字的孩子,确定了学生人数,一共五个人。

这五个人是年龄超过十二岁并且还没有结婚愿意学习的孩子。

陈良和大人们讲了不收束脩但是需要大家帮忙扩建学堂,大人们热情高涨,纷纷同意。

和孩子们确定了明日早上去上学,并且需要自己带薄木片和木炭,交代了一些小事,把不收束脩的事情讲清楚了,才返回家里。

她回去时已经到中午了,没有时间做饭。张家小孩和高知良被放了半天假,已经回去了,因为下午要扩建学堂。

顾卿姿随便烤了两个红薯做午饭。两人一边啃红薯,一边规划课桌板凳的摆放

原本,陈良是建议大家自带板凳和桌子,平日就放在学堂,等学习结束时在搬回去。这个办法得到了顾卿姿的赞同。

秋天被野猪咬伤的王家兴是个木匠,他家小孩来识字没有给束脩,他腿上的伤没有好完全也不方便参与学堂的扩建,再加上记着陈良把野猪猎来给他补身体的事,他在家做了八套桌椅送给书院。

桌椅是她们必需的设备,最后还是收下了。

学堂扩建很简单,只需要把书院的一面墙扩大一倍,再增加一个取暖的火堆,这些活儿一下午就完成了。

隔日早上,顾卿姿也起了大早,快速吃完饭,和陈良早早去了学堂。学生们很自觉地到学堂做好,开始上课。

只有八个孩子,加上张奶奶带着的张玉镯,课堂纪律很好。识字和算术的课程要为五名心里的同学从头开始。

识字很复杂,需要用脑记忆字的结构笔画,也需要用手练习,最好是把字融合到文章里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也巩固了记忆。

顾卿姿用农官李钢锅的书作为识字教材,学生们既学了写字,又学了农业知识,以后种地也能用上。

算术很简单,十以内的加减法用手指都可以教。所以经过上午沉重的练习,下午的课程就轻松很多。

陈良会给大家读一段书里的故事,再教几个算术题,再读一个故事。

五天下来,陈良和顾卿姿找到了教学的节奏,熟悉教学流程,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速度。老师和学生都很满意。

——

村长李德柱不识字,原先李钢锅想教他,他都不想学,但是他看了红松书院的课程,突然觉得识字是件很轻松的事,于是动了识字的念头。

他一个大人,也不是一穷二白,象征性地交了一百文钱的束脩。

他人高马大,带了自己的桌子板凳,坐在学堂的进风口,给屋里的孩子挡风。

李德柱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不用学算术,只学识字。他虽然不识字,但是脑子灵活,很聪明。他学了两天的笔画,就能勉强写字了。

“写字就图哥能够表达,好看倒是其次的。”李德柱说。

字写得一样稀烂的陈良点头附和,“对对对,村长高见。”

李德柱借着丰富的农业知识,结合书本内容,识字速度飞快。顾卿姿忙于其他小孩,但是陈良和李钢锅喜欢围着他,给他指导。

半个月后,李德柱就能读半本农业书。进步可谓神速。

李钢锅的妻子她是北方人,擅长做面食,隔三差五给书院送包好的新鲜饺子。饺子皮轻薄又劲道,里面是腊肉酸菜馅。陈良她们把饺子当下午的零食,煮给学生吃,满学堂的饺子香味。

红松书院如此上了一个月的课,李德柱已经能读一整本农业书了。其他学生的算术已经能算百以内的加减法了,也能写自己名字和一些常用蔬菜动物的名字。

红松书院冬季学期的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雪越下越大,鹅毛大雪变成大团棉花砸在地面,寒风呼呼刮得人脸生痛,出门变成了一件苦难的事,她们的教学活动不得不告一段落。

上课的最后一天,她们在学堂里做了一顿大餐,和学生们总结了学习成果,并且展望了未来,算是散伙饭。

送走学生后,望着晦暗天空里肆意起雾的雪花,顾卿姿说:“我们明年早点开课,可以多教一些字。”

“没错,明年就收一些束脩,我们就可以当穷酸老师了。”陈良很期待明年的到来。

“没错,我们明年就是有经验的老师了。”

陈良和顾卿姿是一户人家,只有两个人,偏偏不同姓,村里人提到她家就是一起说两个人的名字。

现在方便了,大家都叫她们:书院那一家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