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高岭之花偏爱我 > 第19章 第十九章

高岭之花偏爱我 第19章 第十九章

作者:一个汉堡包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2:44:27 来源:文学城

清晨,薄雾还未从青平古镇的河面上完全散去,八位嘉宾已被召集到客栈临水的小院里。节目组导演笑眯眯地宣布了今日的特殊任务。

“各位老师,经过两天的沉浸体验,相信大家对评弹和昆曲都有了更深的感受。今天,需要你们深入古镇,寻找四位隐于市井的民间艺人。”导演递上一个信封,“这里是线索。她们分别是:一位能绣出昆曲戏服上‘补子’绝活的绣娘,一位能用琵琶弹奏出古镇四季变迁的老乐师,一位擅长制作昆笛的匠人,以及一位曾红极一时、如今深居简出的评弹‘响档’(名角)。请说服她们,参与今晚在戏楼举办的汇报演出。”

任务一出,众人既觉意外又感兴奋。这无疑是让她们更深入地触摸这座古镇的文化脉络。

“分组的话,”导演继续道,“就按照评弹组和昆曲组来吧,每组寻找两位艺人。评弹组负责老乐师和评弹响档;昆曲组负责绣娘和制笛师。线索需要你们自己解读。”

两组立刻围拢,拆开信封。

评弹组的线索是:

1. 老乐师: “琴音绕梁三日,四季在心弦。” 附一张模糊的老照片,背景似是一座石桥,桥洞下有鸭子游过。

2. 评弹响档: “一曲描金凤,何处觅丹青?” 附一张褪色的戏报一角,印着“金凤”字样,表演者名字处模糊不清。

昆曲组的线索是:

1. 绣娘: “针下百花开,衣上春秋来。” 附一片极其精致的刺绣小样,图案是昆曲《牡丹亭》中经典的蝶恋花图样。

2. 制笛师: “竹鸣引鸾凤,清音渡寒潭。” 附一小截打磨光滑的竹管,散发着淡淡清香。

“四季在心弦?琴音绕梁?” 林疏月沉吟,“可能是指这位老乐师的琵琶曲里包含了四季的意境?石桥鸭子……青平古镇这样的石桥可不少。”

程黎抢答:“我知道!‘描金凤’是评弹经典曲目!‘何处觅丹青’……是不是和画画有关?或者叫‘丹青’的人?”

另一边,昆曲组也在分析。沈依澜拿起那片蝶恋花刺绣:“绣工极好,非一日之功。‘衣上春秋’,可能指她绣的戏服能演绎故事。” 顾砚秋指尖拂过那截竹管:“竹鸣鸾凤,形容笛音美妙。渡寒潭……青平古镇西面好像有个地方叫碧竹潭。” 许南星点头:“制笛师很可能住在靠近竹林和有水的地方。”

目标大致清晰,两组即刻出发。

评弹组:寻音之旅

评弹组五人决定分头行动。柳青云老师、陈雯和林疏月负责寻找老乐师,周予微、苏漾和程黎负责寻找评弹响档。

陈雯和林疏月拿着石桥照片,询问了多家临河茶馆的老人,终于有位老茶客眯着眼认出:“这像是镇东头的福聚桥,桥洞下常年有家养鸭户的鸭子。你们说的弹四季的老周吧?他好像就住在桥那头不远,门口挂了个旧琵琶做招牌。”

她们依言寻去,果然在聚福桥畔找到一间低矮老屋,门口一把褪色的琵琶模型轻晃。敲门而入,一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人正在擦拭一把老琵琶。屋内墙上挂着不少旧照片,多是老人与琵琶的合影,还有手绘的古镇四季图。

说明来意后,老乐师周爷爷哈哈一笑:“节目组还真会找地方。是啊,年轻时没事就爱用琵琶学学春水声、夏蝉鸣、秋风叶、冬雪簌。老了,自娱自乐。” 他即兴拨弄琴弦,一段轻快流水般的旋律泻出,仿佛春风拂过河面。陈雯和林疏月由衷赞叹。邀请过程异常顺利,老人爽快答应:“能让更多人听听老家伙的声音,好事!”

另一路,周予微、苏漾和程黎解读着“描金凤”和“丹青”。她们走访了古镇上的画坊,甚至问了裱画师傅,都无线索。程黎灵机一动:“‘丹青’会不会不是人名?‘一曲描金凤,何处觅丹青’——唱了《描金凤》,但哪里去找那画中的凤凰呢?是不是指这位响档曾经唱《描金凤》出名,但现在难觅踪迹?”

周予微想起戏报上的金凤:“或许她的名字里带“凤”字?”

苏漾看到路边有老人下棋,上前礼貌询问:“老人家,请问镇上以前有没有一位唱《描金凤》特别出名的女先生?名字里可能带“凤”?”

一位执棋的老人家抬头:“唱《描金凤》的女先生?哦,你们是说“小金凤”吧?徐金凤!当年可是红透半边天,后来嗓子倒了,就隐退了。住得有点偏,在……水巷里头,好像开了个小杂货铺。”

三人惊喜道谢,立刻赶往水巷。巷子深处,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一位衣着朴素、气质却沉静温婉的中年女子正在整理货架。她们说明来意,并送上那张模糊的戏报复印件。

女子愣了一下,眼中掠过一丝复杂追忆,轻轻抚摸那戏报:“多少年没见这个了……是我。不过,早就不是台上的“小金凤”了。” 她婉拒了邀请,“好汉不提当年勇,我这嗓子,也唱不了了。”

程黎赶紧说:“徐老师,不需要您唱整段,哪怕只是露个面,说几句话,对我们也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传承的象征。” 周予微和苏漾也诚恳相劝,谈及她们这两天的体验和对评弹的新认识。

徐金凤看着眼前几个年轻人真诚又急切的脸,沉默片刻,终于微微一笑:“好吧。你们这份心,难得。我去。”

昆曲组:寻艺之旅

昆曲组决定一起行动,先根据“潭”的线索寻找制笛师。

古镇西面确实有一片小竹林环绕的水潭,名唤碧竹潭,潭边附近只有几户人家。他们叩响其中一家的木门,一位精神抖擞的老人家开门,手中还拿着一个半成型的笛子,屋内堆满竹料和各种工具,清香扑鼻。

“竹鸣引鸾凤?”顾砚秋出示那截竹管。老者笑了:“是节目组派来的吧?这竹子就是我上次送去的样品。进来吧。” 这位姓郭的制笛师很是健谈,展示了制笛的繁琐工艺,还即兴用新做的笛子吹了一段《牡丹亭》,笛声清越悠扬,穿透力极强。邀请他参与演出,郭师傅一口答应:“正好让你们试试我新调的好笛子!”

接下来寻找绣娘。那片蝶恋花的刺绣太过精致,他们走访了镇上几家绣坊,绣娘们皆摇头,表示这等功夫非她们所能及。沈依澜仔细看那刺绣:“这针法极其精细耗神,一般不用于商品,多是个人雅好或定制。”

顾砚秋提议:“去古镇民俗博物馆问问看?”

在博物馆,一位老管理员认出这绣片:“这像是梅姨的手艺!她就住在后街,平时不怎么出门,但有着一手刺绣功夫,尤其擅长绣昆曲戏服。不过她脾气有点怪,不太见生人。”

他们找到后街一处院落。敲门良久,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才开门,神情略显疏离。看到沈依澜手中的绣片,她眼神动了动:“这是我的绣活。你们有什么事?”

沈依澜说明来意,希望她能展示这门技艺,甚至可能为今晚的演出提供一件绣品展示。梅姨直接拒绝:“老手艺,登不了台面,自己看着玩罢了。” 语气冷淡。

许南星上前一步,真诚地说:“梅姨,您的针线里藏着故事。我们昨天尝试表演了《惊梦》,杜丽娘身上的刺绣就像会说话一样。如果能让大家看到这背后的手艺,会让更多人明白昆曲的美不止在唱念做打,也在方寸丝缕之间。” 她提到自己作为导演对细节和视觉的感悟。

顾砚秋也轻声说:“一针一线,皆是春秋,值得被更多人欣赏和铭记。”

梅姨看着他们,又看看那精致的蝶恋花,沉默了一会儿,叹口气:“罢了。我有一件以前绣的杜丽娘帔风(戏服外套),可以借给你们展示。但我人就不去了。”

这已是很大突破。众人道谢。

傍晚,戏楼后台。

两组组人马成功汇合。周爷爷带来了他的老琵琶,郭师傅带来了数支新笛,徐金凤老师略施淡妆,气质已然不同,梅姨的绣品——一件精美绝伦的杜丽娘帔风(戏服外套)被小心悬挂起来,上面的蝶恋花图案栩栩如生,引来阵阵惊叹。

晚上的汇报演出更加精彩。评弹组的表演因为周爷爷的加入和徐金凤老师的短暂亮相而意义非凡。

昆曲组的《惊梦》片段,则用上了郭师傅的新笛,音色动人。演出时,那件华美的绣品帔风就展示在台侧,灯光下,丝线流光溢彩,仿佛无声地讲述着杜丽娘的梦与情。

演出结束后,戏楼内的掌声如潮水般涌动,久久不能停息。灯光柔和地洒在台上,八位嘉宾与四位民间艺人并肩而立,脸上洋溢着温暖与自豪。这一刻,舞台不仅是表演的场所,更成了文化传承的见证地。

镜头缓缓推近,首先定格在老乐师周爷爷身上。他怀抱琵琶,眼中闪烁着慈祥的光芒。“谢谢大家喜欢这些老声音。”他微笑着说,手指轻抚琴弦,流出一串清泉般的音符,“琵琶不只是乐器,装着咱们古镇的流水、风声、鸟鸣。希望年轻人也多听听,别让这些老声音断了线。”

随后,镜头转向评弹“响档”徐金凤老师。她站在话筒前,神情温婉而感慨。“离开舞台很多年,今天再站在这里,心里百感交集。”她声音略微沙哑,却透着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柔和与力量,“评弹是一门‘说、噱、弹、唱’的艺术,它用吴侬软语讲述悲欢离合。‘描金凤’里不只有传奇,更有世情百态。非遗传承,传的是艺,更是心。希望大家能走进书场,感受方寸舞台上的千秋万象。”

接着,制笛师郭师傅举起了手中一支昆笛,笑容爽朗。“做笛子四十多年,每一根竹子都有自己的脾气。”他对着镜头说,“昆笛的音色要‘松、脆、透、润’,差一丝一毫都不行。非遗不是老古董,它活在每一首曲子里,每一次呼吸间。欢迎大家来我的小作坊看看,听听竹子是怎么变成鸾凤和鸣的。”

最后,镜头对准了那件精美的杜丽娘帔风,虽然绣娘梅姨未亲至,但她的绣品已然说话。主持人代为转达了她的心意:“梅姨说,针线无言,却能绣出山河岁月、至情至性。昆曲的华美,离不开戏服上一针一线的坚守。她希望这门手艺能传下去,让以后的杜丽娘们,还能穿着倾注心血的衣裳,去游园,去惊梦。”

镜头缓缓扫过台下观众感动而专注的面庞,有老人眼含怀旧的热泪,有年轻人拿着手机认真记录。最终,画面定格在台上并肩而立的身影——他们是匠人,是传统艺术的守护者与接力者。

屏幕上缓缓映出一行字幕: “非遗不息,薪火相传。看见,是最好的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