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习的教室静悄悄的,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夏知予趴在桌子上,对着一摞古集译注本奋笔疾书,笔记本上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从《诗经》中的“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到杜甫笔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隐含的建筑阶级差异,再到《营造法式》里对斗拱、飞檐的详细记载。
她一边写,一边忍不住想起白天在图书馆的场景。林溪认真的样子其实很吸引人,尤其是她讲解物理知识时,眼神专注,语速虽快,却字字珠玑。只是那股子“理科生的严谨”,实在让文科生有点招架不住。
“知予,还在忙互助小组的课题呀?”后桌的男生探头过来,“听说你搭档是林溪,要不要我帮你问问理科班的朋友,给你划划重点?”
“不用啦,”夏知予笑着摆手,“林溪已经帮我整理知识点了,虽然有点难,但慢慢看还是能懂的。”
她翻开林溪给的草稿本,看着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的公式,还有那个画得歪歪扭扭的“彩虹桥”,忍不住弯了嘴角。这位理科大神,好像也不是那么“不近人情”嘛。
与此同时,理科实验班的教室里,林溪正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屏幕上是她整理好的物理知识点,条理清晰,公式准确,可她却想起了夏知予白天说的“像念公式”。
她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如何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物理原理”,翻了几页后,又觉得那些比喻太幼稚,不符合课题的严谨性。纠结了半天,她拿出一张新的草稿纸,试着把“梁的抗弯强度”改成“房梁的‘承重能力’”,把“拱结构的压力传递”改成“像拱桥一样,把重量分给两边的桥墩”。
写着写着,她忽然想起夏知予亮晶晶的眼睛和笑起来时浅浅的梨涡,指尖的笔顿了顿,在草稿纸的角落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刚画完,她就像被烫到一样,连忙用橡皮擦掉,耳尖却不受控制地红了。
她从来没有和文科生合作过,也不擅长和人沟通。以前参加物理竞赛,只需要和公式、实验数据打交道,逻辑清晰、步骤正确就能拿到高分。可这次,她需要和夏知予配合,需要把冰冷的物理原理,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林溪,还没走?”同桌拍了拍她的肩,“在想互助小组的课题?听说你搭档是文科班的夏知予,作文写得超级好,你们这组简直是‘文理天花板’组合啊!”
林溪关掉电脑,拿起书包:“还好。”
“不过你可得悠着点,”同桌调侃道,“别把人家文科生吓跑了,你的语速和逻辑,一般人真跟不上。”
林溪没说话,心里却默默记下了这句话。
第二天下午,图书馆三楼的阳光依旧温暖。夏知予刚坐下,林溪就递过来一本新的草稿本。
“这是修改后的知识点,”林溪的声音比上次柔和了一些,“我尽量用了通俗的比喻,你看看能不能懂。”
夏知予翻开草稿本,眼睛瞬间亮了。上面的公式依旧清晰,但旁边多了很多注释——“σ(正应力):可以理解为材料‘扛住压力的能力’”“M(弯矩):比如掰筷子时,中间受力最大的地方”,甚至在拱结构那一页,画了一个完整的拱桥示意图,旁边标注着“参考赵州桥,压力沿拱圈传递到桥墩”。
“林溪!你也太厉害了吧!”夏知予抬头,眼底满是惊喜,“这样我一下子就懂了!”
女生的夸赞像一束暖光,照进林溪清冷的世界。她不自然地移开目光,手指轻轻摩挲着草稿本的边缘:“懂了就好。你的文学素材整理好了吗?”
“整理好啦!”夏知予连忙把自己的笔记本递过去,“我分了三类,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文学作品中建筑的象征意义,还有不同朝代建筑的力学特点记载,你看看有没有能用得上的。”
林溪低头翻看,夏知予的字迹娟秀,页面排版整齐,重要的句子用荧光笔标注出来,旁边还画着小小的符号——花朵代表美学,书本代表典籍,齿轮代表力学。那些枯燥的文字在她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力。
看到“飞檐的弧度既符合力学平衡,又蕴含‘展翅欲飞’的美学意境”这句话时,林溪的指尖顿了顿。她从未想过,物理中的“弧度”和文学中的“意境”能如此自然地结合。
“很好,”林溪合上笔记本,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这些素材可以和物理原理对应起来,我们可以从‘力学与美学的统一’这个角度切入。”
“我也是这么想的!”夏知予兴奋地说,“比如赵州桥的拱,既利用了压力传递的原理,又像一轮新月,特别有诗意。还有故宫的房梁,不仅坚固,还象征着皇权的威严,这就是文理的碰撞呀!”
林溪看着她眉飞色舞的样子,嘴角微微上扬了一个极淡的弧度。阳光落在她的脸上,融化了眉宇间的清冷,多了几分柔和。
接下来的合作顺畅了许多。夏知予不懂的物理知识点,林溪会用通俗的比喻耐心讲解;林溪觉得文字表达不够精准时,夏知予会帮她润色,让严谨的原理变得生动。
夕阳西下时,夏知予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忽然想起什么,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桂花糕,递到林溪面前:“这个给你,谢谢你今天这么有耐心。我妈妈做的,可好吃了!”
桂花糕带着清甜的香气,像夏知予的笑容一样温暖。林溪愣了愣,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过来:“谢谢。”
“不用谢!”夏知予笑得眉眼弯弯,“明天我们继续呀,争取早点把课题框架定下来!”
林溪点点头,看着她蹦蹦跳跳离开的背影,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桂花糕。小巧的糕点被放在油纸里,上面还印着小小的桂花图案。她轻轻咬了一口,甜而不腻的味道在舌尖化开,像有一股暖流,慢慢淌进心里。
回到家,林溪把夏知予的笔记本放在书桌前,又拿出自己的草稿本,在“力学与美学的统一”旁边,写下了一行小字:文字,让原理有了温度。
而夏知予回到家,对着镜子忍不住笑了起来。她想起林溪认真讲解的样子,想起她耳尖泛红的瞬间,还有她接过桂花糕时略显笨拙的模样,忽然觉得,这位理科大神,好像也没那么“高冷”。
文理的温差,在公式与文字的碰撞中,悄然缩小。两周的课题合作,似乎不仅仅是完成任务那么简单,某种微妙的情愫,正在两个女孩的心底,悄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