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读心术在边疆失灵后 > 第12章 微光汇聚时

读心术在边疆失灵后 第12章 微光汇聚时

作者:Kitty猫儿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6 03:01:14 来源:文学城

晨光透过木格窗,在办公室的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张笑笑推开窗,山间的清冽空气涌进来,带着露水和青草的味道——风里还混着阿依家炒茶的淡香,从东边山坳飘过来,若有似无地绕在鼻尖。

王老师正坐在窗边,手指在旧风琴的键盘上轻轻抚过,流淌出一段轻柔的旋律。即便穿着洗得发白的棉布裙,她微微侧头时优美的颈部线条,依然带着当年音乐舞蹈学院系花的余韵。李老师则在墙角做着平板支撑,小臂绷得紧实,动作标准得像个专业运动员,额角的汗珠落在水泥地上,晕开小小的湿痕。

笑笑正低头翻看手机里昨天直播的片段,忍不住叹了口气。

"怎么了我们张老师?"王老师停下弹奏,声音温柔得像山涧清泉,"这一大早就唉声叹气的,是嫌山里的鸟儿叫得不好听?"

"在看昨天直播的录像。"笑笑把手机递过去,"孩子们是可爱,就是我这拍摄技术实在太业余了,画面晃得跟坐拖拉机过坑似的——苏曼昨天还发消息调侃,说以为我在拍'云巅村过山车vlog'。"

王老师接过手机,纤细的手指轻轻点着屏幕:"这里,阿依递茶叶的瞬间其实很美,手臂抬起来的弧度很有韵味......可惜镜头一晃就没了。"她说着,不自觉地用双手比划了一个框取的姿势,眼神专注。

【之前跟李老师闲聊,他还笑我拍照片太讲究"韵味",说山里的东西拍清楚就行。现在看看这晃得模糊的镜头,就知道没点美学功底,连孩子的灵气都抓不住——不过笑笑这手机确实该换了,防抖功能跟摆设似的,也不知道后续李老师找朋友要设备,能不能寄到这山窝里来。】王老师心里的小嘀咕,像羽毛似的飘进笑笑脑海,让她忍不住憋笑。

"哟,我们王老师这是要改行当导演了?"李老师做完最后一组平板支撑,利落地起身,带着一身热气走过来,"让我也看看,什么画面能把我们系花都惊艳到了。"他凑过来看手机,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下巴,【这镜头晃得也太厉害了,阿依递茶叶那下明明很有感觉,愣是没拍清楚。回头得跟户外品牌的朋友说,要个轻便的稳定器,孩子能轻松拿动的那种,不然再好的设备,孩子用着费劲也白搭。】

王老师轻轻白了他一眼:"李老师这话说的,好像我们学艺术的就不懂镜头似的。当年在影视学院蹭课的时候,某些体育生还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呢。"

李老师也不恼,反而笑了:"那是,我们体育生实在,不像某些艺术生,拍个茶叶还要讲究'韵味'。"他拿起笑笑那个晃悠悠的手机支架,"看看,设备不行再讲究也没用。我这有几个户外品牌的朋友,回头帮你们弄点专业的来——就是得等半个月,咱村只有每月1、15号有供销社的车去镇上取件。"

"那就先谢谢李老师了。"王老师微微一笑,语气却带着调侃,"不过设备再好,也得看谁用。别到时候某些人拿着顶级设备,拍出来的还是运动员视角,满屏都是跑跳的后脑勺。"

"哎哟喂,"李老师夸张地摆手,"我们王老师这是要开战啊?行,到时候让你们见识见识,什么叫运动摄影的美学——保证把孩子们拍得跟小运动员似的,活力满满!"

看着两人斗嘴,笑笑忍不住笑了:"好了好了,你俩别争了。所以王老师,你是真的懂拍摄?"

王老师优雅地撩了下头发,语气依然温柔,却带着藏不住的小得意:"当年跟着导演系的同学拍过几部短片,不小心还拿了个最佳摄影。怎么,张老师有兴趣?"

三人一拍即合,微电影计划立即升级。

王老师的"艺术素养课"成了孩子们的最新期待。她教课的方式很特别,总是用最温柔的语气说着最专业的话。"小军娃,"她轻轻拉着男孩的手,"如果你是想让大家看到整个茶园,就像这样——"她优雅地展开双臂,"如果我们只想看这片茶叶上的露珠呢?"她的手指轻轻收拢,做出一个聚焦的动作,【这孩子眼神亮,就是手有点抖,得慢慢教,急不得。】

李老师在一旁看着,忍不住调侃:"我们王老师这教学,跟跳舞似的,孩子们都快被你带得踮脚尖了。"

王老师头也不回,声音依然轻柔:"总比某些人教投篮动作强,孩子们拍个照还要先扎马步。"

"嘿!"李老师不服气地挽起袖子,"投篮怎么了?稳定性、协调性,这都是相通的!小军娃,来,我教你什么叫'铁手'——拍的时候胳膊别晃,跟举篮球似的稳!"

孩子们看着两个老师斗嘴,都偷偷笑起来,连最腼腆的阿依都抿着嘴,眼睛弯成了月牙。笑笑赶紧打圆场:"好了好了,你们一个教美感,一个教稳定,都是为咱们的微电影出力,缺一不可。"

周末去茶园拍摄时,这场"艺术与体育"的较量还在继续。王老师指导阿依拍摄炒茶的动作,阿依刚举稳手机,灶膛里的柴火"噼啪"炸了个火星,吓得她手一抖,手机晃了晃。王老师却眼睛一亮:"等等,刚才那个瞬间太好了!火星落在茶叶上,带着烟火气的灵动,比刻意拍的还自然!"【还好没让李老师打断,不然就错过这个镜头了——这就是山里拍摄的妙处,总有意外的惊喜。】

李老师在一旁插话:"手腕再稳一点,对,就像投篮前的准备动作,胳膊别绷太直,留点心劲......"

王老师轻轻瞪了他一眼:"李老师,我们这是在表现劳动的韵律美,不是教投篮——不过刚才那下,确实得谢谢你教的'留劲',不然阿依手一抖,镜头就飞了。"

"嘿,这就对了!"李老师得意地挑眉,【算你有眼光,我这体育知识可不是白学的。】

正说着,陈默巡路经过,肩上扛着柴刀,裤脚沾着泥点,看到这场面忍不住笑了:"哟,咱们云巅村这是要拍动作大片还是文艺片啊?我刚才在坡下就听见你们讨论'韵律'和'投篮',还以为走错地方了。"

王老师转头,露出一个温婉却带着锋芒的笑容:"陈队长来得正好,快来评评理。你说拍摄是该先讲究美感,还是先讲究稳定?"

陈默立刻举起双手:"别别别,你们专业人士的争论,我这个粗人可不敢掺和。我就是个巡路的,最多帮你们赶赶不听话的羊群——刚才看见几只羊往茶园里钻,我给赶回去了。"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几颗野山楂,扔给孩子们,"刚摘的,酸甜,拍累了垫垫肚子。"

李老师一把拉住他:"陈队长别跑!你来试试这个新到的稳定器(临时借的旧款),看是不是比王老师那套'韵律美'实在?"

王老师轻轻"哼"了一声,声音不大却足够清晰:"某些人就知道实在,不懂艺术的浪漫。"

笑笑看着他们斗嘴,心里却暖暖的。她知道,这种轻松的争执背后,是大家对这件事的共同热爱——就像茶园里的老茶树,看似各有姿态,根却都扎在同一片土地里。

拍摄间隙,王老师坐在茶树下休息,李老师递过去一瓶水:"喝点水吧,系花老师。讲那么多话,嗓子都要哑了——刚才那火星的镜头,确实拍得好。"

王老师接过水,语气软了下来:"谢谢。其实你教的稳定性确实很重要,不然阿依那下肯定拍砸了。"

一天的拍摄结束,回校的路上,夕阳把三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王老师轻轻哼着歌,李老师一边走一边还在跟孩子们讲解如何在山路上保持稳定拍摄,"下山的时候别跑,像走平衡木似的,镜头才不会晃......"

陈默走在最后,帮笑笑拎着装满设备的布袋,小声说:"你们这组合挺有意思,一个优雅的刺猬,一个憨厚的老虎,搭配着倒挺合拍。"

笑笑笑了:"他们就是嘴上厉害,心里都很用心。对了,谢谢你刚才赶羊,不然茶园里的茶叶该被啃了。"

"顺手的事。"陈默踢开脚边的小石子,"下次拍星空,我带你们去后山的观景台,那里没遮挡,星星亮得很。"

夜晚,笑笑在整理素材时,发现王老师拍摄的镜头确实充满了艺术感——阿依炒茶时扬起的茶叶、小军娃举着相机的侧脸,都带着细腻的光影;而李老师指导的镜头则格外稳定,茶园全景拍得层次分明,连远处的山影都清晰。她把这两种风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配着孩子们的笑声录音,发布了一篇新的公众号推文——《云巅村小摄影师日记:茶叶上的露珠会跳舞,镜头里的火星会发光》。

推送刚发出几分钟,手机就震动起来。是顾言的视频通话请求。

接通后,屏幕那端的他还在办公室,背景是浦东的璀璨夜景,西装外套随意搭在椅背上,领带松开了些,眼底带着疲惫。"这么晚还在加班?"笑笑轻声问。

"刚开完会,正好看到你更新。"顾言的声音带着疲惫,但眼神很温柔,"看了你们拍的素材,很专业。王老师不愧是科班出身,镜头感很好——那个火星落在茶叶上的画面,很有生命力。"他顿了顿,微微前倾:"不过笑笑,我注意到你出镜的几个镜头,脸色有点疲惫。山里温差大,记得多添件衣服。上次寄的维生素在吃吗?"

"在吃呢。"笑笑心里一暖,"你那么忙,还惦记着这个。"

"再忙也要惦记。"他语气认真,"看你公众号更新,是我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下次多放点你自己的镜头,好吗?想看看你在山里的样子。"

这时,屏幕上突然弹出苏曼的微信消息:"啊啊啊顾总在看你的公众号!他刚刚点赞了!还转发到公司群了!说要向'云巅村教育创新'学习!"

笑笑忍不住笑了:"苏曼说你在看我的公众号,还转发了。"

顾言也笑了,眼角泛起细纹:"嗯,不仅看,还让助理整理了读者反馈。大家都说你们团队很专业,就是担心孩子们在茶园拍摄的安全——李老师考虑得很周到,让孩子们穿了防滑鞋,这点很好。"

两人又聊了几句,直到顾言的助理进来提醒下一个会议。挂断前,顾言轻声说:"笑笑,你做得很好。等我忙完这个并购案,就去看你——把你上次说的野山楂也尝尝。"

结束通话后,笑笑心里暖暖的。她点开公众号后台,果然看到顾言的账号不仅点了赞,还打赏了一个可观的金额。在最新推送下,他的留言很简单:"为云巅村的教育创新喝彩。"

就在这时,她注意到另一个熟悉的头像——沈哲。他不仅点了赞,还留了一段评论:"从孩子们的眼神里看到了光,从老师们的付出里看到了教育的本质。特别欣赏王老师将艺术融入教学的方式,我们机构最近在做乡村艺术教育调研,或许可以提供些课程资源参考。"

笑笑点开沈哲的主页,发现他几乎每篇推送都点了赞,偶尔还会分享一些乡村教育类的文章。她想起今早收到的一个包裹,里面是几本最新的《乡村艺术教育实践案例》,寄件人写着"沈",附言"供云巅村教学参考"。她心里了然,原来沈老师是为了调研提供资源,而非单纯个人关心——【这样也好,多一份资源,孩子们就能多学一点。】

"笑笑,还没睡啊?"王老师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半块荞麦饼,"厨房温着的,你肯定没吃晚饭。"看到她对着手机发呆,凑过来一看就笑了:"哟,顾总这是千里送温暖呢。不过......"她指了指沈哲的评论,"这位沈老师也很用心啊,还提了课程资源,正好能补补咱们艺术课的短板。"

笑笑连忙收起手机,接过荞麦饼:"嗯,我刚还在想,要是有艺术课资源就好了。对了,李老师呢?"

"在操场上测试那个旧稳定器呢,说要琢磨出最适合孩子的角度。"王老师无奈地笑了,"你看他,嘴上跟我争,心里比谁都上心。"说完,她朝窗外喊:"李老师,别测了!进来吃点东西,明天再测!"

窗外,李老师的声音传来:"马上就好!你们先吃,我再试最后一次!"

笑笑咬了一口荞麦饼,温热的口感裹着麦香,心里也暖暖的。她给顾言发了条消息:"看到你的留言了,谢谢。别忙太晚,记得吃晚饭。"几乎同时,顾言回复:"你也是,早点休息。ps:下次直播,记得把我送你的那条丝巾系上,山里风大,别吹感冒了。"

看着这条消息,笑笑不自觉地摸了摸床头柜上的丝巾——那是顾言送她的毕业礼物,天蓝色的,像云巅村的天空。

远处,陈默巡逻的手电光在山路上闪烁,像一颗移动的星;王老师和李老师的说笑声从隔壁传来,混着窗外的虫鸣;手机屏幕上,还留着远方朋友的牵挂。

这一刻,笑笑觉得,无论是身边并肩的伙伴,还是远方温柔的牵挂,都是这条支教路上最温暖的微光。而这些微光汇聚在一起,便照亮了整个云巅村的夜晚,也照亮了她前行的路。她要做的,就是继续记录下去,把每一份温暖、每一次成长,都写进属于云巅村的故事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