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冬夜海鸥:我们的春天未曾到来 > 第63章 石头学堂

冬夜海鸥:我们的春天未曾到来 第63章 石头学堂

作者:林晦明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2:46:53 来源:文学城

哥哥修补好那幅古画后,家里的安静不同以往。

那不是寻常的宁静,不是午后慵懒的打盹,也不是夜深人处的安眠。这安静里仿佛藏着无数双窥探的眼睛,连空气都变得稠密,每一次呼吸都需要格外用力。巷口卖豆腐脑的老陈,往日里那声洪亮的梆子声能穿透三条街,如今却像是被人捂住了嘴,只余下闷闷的、小心翼翼的轻响,仿佛生怕惊扰了什么。

整个世界都在用一种心照不宣的方式,敬畏着,也疏远着我们这个小小的院落。

正是在这片令人屏息的寂静里,姥姥把我拉到了弥漫着蒸汽与米香的灶间。她粗糙温暖的手掌握着我的小手,另一只手将一块刚出锅、还烫手的米糕塞进我掌心。她弯下腰,花白的头发几乎蹭到我的额头,声音压得极低,像在分享一个不容外传的秘密:

“榆儿,你看见了没?你哥哥是个心里能存住事、沉得下心的人。那样的心性,是做学问的料。你没事多看看他是怎么念书的,跟着学学,沾沾他那份静气。”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米糕的香甜在口中化开,心里却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于是,我不再只是心安理得地窝在暖和的炕上,抱着娃娃自言自语,而是搬来了那个属于我的、矮矮的小板凳,小心翼翼地放在了哥哥书桌的对面,不敢靠得太近,也不敢离得太远。

他占据着靠窗最亮堂的位置,那是整个屋子光线最好的地方,仿佛所有的阳光都心甘情愿地汇聚在他周围。他的背影总是挺得笔直,握着笔的手指因为长期用力,指节微微泛白,像一株在贫瘠土地上依然努力向上、拼命汲取阳光的幼苗,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认真。我学着他的样子,把属于自己的那本皱巴巴的课本在膝头摊开,假装全神贯注,目光却总是不由自主地、一次又一次地,越过他的肩头,飘向窗台那个不起眼的角落——

妈妈的旧针线篮被挪到了那里,孤零零地待在阳光几乎照不到的阴影里。篮子里,那些曾经被哥哥指尖摩挲得温润光亮的顶针、线轴,都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唯有那半掩在碎布下的剪刀,偶尔会从缝隙里透出一点凛冽的寒光,像一颗被遗落在人间、再也无人拾取的孤寂星子,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起初,我们之间隔着一条无形的、宽阔的河流。河这边,是我假装构建的、摇摇欲坠的学习堡垒;河那边,是他沉默而坚固的知识城池。连接两岸的,只有他笔下永不停歇的、细密的沙沙声,像是春蚕在啃食桑叶,又像是细雨轻敲窗棂。还有他偶尔翻动书页时,那极其轻柔的、仿佛怕惊扰了文字安眠的声响。我看我的连环画,他算他的奥数题,我们各自守着一方天地,互不打扰,也互不侵犯。

转机,发生在一个被阳光浸泡得有些慵懒的周末午后。

金色的光柱透过古老的木格窗棂,斜斜地照射进来,在他摊开的草稿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流动着微尘的光斑。他正对着一道复杂的几何证明题发愁,眉心拧成了一个浅浅的“川”字。雪白的草稿纸上,已经被他用铅笔画满了纵横交错的辅助线,它们彼此缠绕、重叠,像一团被猫咪玩弄过的、找不到线头的乱麻,将他困在了中央。

我百无聊赖地啃着铅笔头,木质和石墨的味道在舌尖弥漫。我的目光没有焦点地在那团“乱麻”上游移,顺着这条线滑到那条线,像是在玩一个无形的迷宫游戏。忽然间,不知是哪根神经被触动,福至心灵,我几乎是未经思考,就伸出了那只沾着些许口水、还留着铅笔灰和米糕甜味的手指,怯生生地越过那条无形的河,指尖准确地点在了其中一条辅助线的延伸方向上。

“哥,”我的声音比蚊蚋也大不了多少,带着不确定的试探,“这条线……要是从这儿,连到那儿,是不是……就通了?”

哥哥握着笔的手顿住了。他抬起头,有些诧异地看我一眼,那眼神像是在看一个突然开口说话的木偶。他没有作声,只是拿起尺子,按照我指的位置轻轻画了一条线。

奇迹发生了。

刚才还纠缠不清的图形,瞬间变得清晰明朗,各个角度严丝合缝地对应起来。他紧绷的嘴角松弛下来,侧过头,用一种全新的、带着探究的目光仔细打量我。那不是平时看小妹妹的温和眼神,而是像他端详一块陌生布料时,那种专注而审慎的神情。

“嗯。”他从喉咙里发出一个短促的音节,算是认可。

我的脸颊有点发烫,心里却像有只小鸟扑棱着翅膀要飞出来。从那以后,我这个小影子,正式升级成了他的“小学徒”。

哥哥很快发现,我这颗榆木脑袋,在某些方面似乎并不算太笨。那些需要反复演算的题目,我有时能凭直觉找到捷径;那些他觉得拗口的古文,我听几遍就能咿咿呀呀地背出个大概。他不是个多话的老师,指导我的方式,仅限于用笔杆点点我的草稿纸,或者把他写得密密麻麻、条理清晰的笔记本推到我面前。

但他看我的眼神不一样了。那里面除了惯有的温和,还多了一丝极淡的、发现璞玉般的惊喜,甚至比当初王婶夸他手艺时还要亮上几分。

我们这安静得只有翻书声的两人世界,很快就被打破了。

第一个闯入者是李柏川。他是个坐不住的,以前放学总抱着足球满街窜。那几天,他总假模假样地抱着球在我们院门口晃悠,脖子伸得老长。终于,他忍不住凑到窗边,指着哥哥笔记本上那幅用不同颜色笔画的知识结构图,啧啧称奇:“小军,你这图画的,比老师黑板上的明白多了!这脉络,跟蜘蛛网似的,清清楚楚!”

哥哥没抬头,只是把笔记本往他那边推了推。

第二天,李柏川的足球就安静地待在墙角了。他郑重其事地背着书包来报到,自己搬了个马扎,坐在我旁边,开始对着哥哥的“蜘蛛网”图抓耳挠腮。

王磊的到来则更具戏剧性。他是被李柏川生拉硬拽来的,满脸不情愿,屁股像长了钉子,在凳子上扭来扭去。尤其是面对他最头疼的物理题时,那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又是力又是加速度的,跟我有仇吗?”他哀嚎着,几乎要放弃。

一直沉默的哥哥忽然放下笔,拿起桌上的一小块碎布和针线。他一边穿针引线,一边轻声说:“你看,这块布破了,你不能胡乱下针。得先看清它的纹理,经纬在哪儿。顺着经纬走针,就能补得平整,要是逆着来,只会越扯越破。”

他手里的针顺着布料的纹路穿过,动作流畅而精准。“这道题也一样。它的‘纹理’就是基本的公式和逻辑。你得先找到它,顺着它去解。”

他三言两语,用最朴素的比喻,把那些抽象的物理概念讲得生动无比。王磊听得眼睛都直了,第一次安安静静地趴在桌上,顺着哥哥指的“纹理”,一步步解完了那道题。从那以后,他成了学习小组最忠实的成员之一,虽然依旧坐不住,却再也没说过要逃跑。

我们的“石头学堂”,就在这棵老槐树下正式开课了。

哥哥是这个小小世界的定海神针。他因材施教,给善于归纳的李柏川画各种知识脉络图;给我点拨思路,鼓励我天马行空的猜想;对坐不住的王磊,则总能用他那些“缝补式”的奇妙比喻,把知识编织成有趣的故事。

学习的间隙,是我们的“歇针”时刻。当大家都被难题困住,眉头紧锁时,哥哥会放下笔,拿起铅笔,在草稿纸的空白处随意勾勒。我们几个会立刻围过去,脑袋凑在一起。他画的不是什么辅助线,有时是一件袖子的流畅褶皱,有时是一个繁复精巧的盘扣结构,线条精准而优美。

“换换脑子。”他轻声说。

说来也怪,盯着那些充满美感的线条,被公式定理塞满的、发胀的头脑,真的像被清冽的泉水洗过一样,变得清明而松弛。王磊甚至开始收集这些“废纸”,说比连环画好看。

期中考试的成绩下来那天,我们的小院像炸开了锅。

李柏川举着试卷,嗷嗷叫着冲进来,他破天荒地挤进了班级前十!王磊跟在他后面,脸涨得通红,挥舞着及格的物理试卷,比进球了还兴奋。而我,那个数学满分的成绩,让哥哥拿着成绩单反复看了好几遍,嘴角控制不住地向上扬起,露出两排整齐的白牙。那是我见过的,他最灿烂的笑容,比七月的阳光还要晃眼。

“小军!以后我俩就跟你混了!”王磊勾着李柏川的脖子,兴奋地大喊。

哥哥被他们围着,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耳根却泛着高兴的红晕。

姥姥坐在门槛上,手里纳着鞋底,看着我们这群闹腾的少年,脸上的皱纹也笑得舒展开,像一朵秋日里的菊花。她没说什么,但那天晚上,每个人的碗里,都多了一个她悄悄煎的、金黄流油的荷包蛋。

墨香混着院子里泥土和花草的气息,在老槐树的荫蔽下静静流淌。那只旧针线篮依旧放在石桌的一角,顶针在穿过叶隙的日光下,闪着温润如玉的光泽。

可他指尖那份能耐,好像顺着铅笔杆,悄悄传给了我们几个。他不仅能补衣裳补画,如今连我们几个歪歪扭扭的成长路子,都被他不动声色地捋顺了不少。

这根看不见的线,一直没断。从妈妈的针线篮里出来,穿过哥哥那双满是口子的手,把我们几个娃紧紧拴在了一块儿。我们寻思着,日子就能一直这么安安稳稳地过下去了。

谁也没想到,打破这安稳的,会是王磊他爸。

那天刚下过雨,王磊他爸蹬着二八大杠来到院门口,车把上晃晃悠悠挂着条开线的劳保裤。他瞅了瞅正给我们讲题的哥哥,又望了望屋檐下晾着的"三好学生"奖状,突然把裤子往车筐里一塞,搓着手凑到姥姥跟前:

"老太太,跟您商量个事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