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冬夜海鸥:我们的春天未曾到来 > 第20章 榆钱儿闹春

冬夜海鸥:我们的春天未曾到来 第20章 榆钱儿闹春

作者:林晦明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7-07 20:29:50 来源:文学城

刚开春儿,地皮儿还没化透呢,它就憋不住劲儿了。瞧那枝头,昨儿个还光秃秃的,今儿个就冒出一嘟噜一嘟噜的榆钱儿,嫩得能掐出水来。

要说这北方的老榆树啊,就是比其他树都机灵。别看它平时闷不吭声,可心里头门儿清。地气儿一转暖,它就头一个知道,紧赶慢赶地要把这春信儿报给大家。

风一吹,满树的榆钱儿哗啦啦地响,像是在笑话那些还在睡懒觉的杨树柳树。

三个孩子在树下忙活,一个比一个欢实。这老榆树呢,也不吝啬,可劲儿地往下掉榆钱儿,乐得枝桠直颤悠。要不说这北方的榆树最懂事儿呢,知道孩子们盼了一冬天,就等着这口鲜亮。

"哎呦喂!"李柏川大呼小叫地,"这老榆树可真够麻利的!"他踮着脚,伸手就够那最低的枝杈。那榆钱儿水灵灵的,阳光一照,跟挂了一树的小铜钱似的。

小榆儿蹲在树根底下,捡着被风刮下来的榆钱儿。这丫头手巧,专挑那饱满的往布兜里装。"姥姥说了,"她学着大人的腔调,"这头茬榆钱儿最是香甜。"

王磊仰着脖儿,眼巴巴瞅着树梢上最肥的那串:"这要是搁点儿面蒸上,保准儿香掉牙!"

采榆钱得使巧劲儿,拇指食指这么一掐,嫩生生的榆钱儿就下来了。可不能贪心,一枝上最多采七分,得给秋蝉留口粮——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道理。小榆儿最懂这个,她采榆钱时总念叨:"给蝉儿留点儿,给蝉儿留点儿。"

姥姥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在灶台前翻飞,每个动作都利索得像在变戏法。

"妮儿,看好了。"姥姥边说边往粗瓷盆里舀面,手腕一抖,面粉就堆成个小雪山。打鸡蛋时,她单手持蛋在盆沿轻轻一磕,"咔"的一声脆响,拇指一掰,蛋清蛋黄就滑进了面堆里。那动作快得让小榆儿眨个眼就能错过。突然,她扶住桌沿的手顿了顿——后脑勺那根熟悉的血管又开始突突直跳,像有把小锤子在敲打脑壳。

她甩甩头,试图甩开那种戴了铁箍似的胀痛。手指捻起一撮榆钱儿时,蝉鸣般的耳鸣声却从右耳钻进来,搅得眼前的面团都晃出了重影。

她想起大夫的警告,那根脆弱的脑血管在片子上像条扭曲的蚯蚓。但此刻更让她心焦的是,案板边缘那碗拌好的馅料正在晨光里渐渐褪去鲜亮——就像她越来越容易忘记关火的记性。

花椒面是现磨的。姥姥从蓝布口袋里捏出一小把花椒粒,放在石臼里"咯吱咯吱"碾。她碾三下就停一停,把石臼转个方向,这样磨出来的花椒面才匀实。小榆儿凑近闻,被呛得直揉鼻子,姥姥就笑:"这才够味儿!"

拌面糊时,姥姥的右手像个小旋风。三根筷子在盆里划着圈,面糊越搅越亮,最后能扯出金黄的丝来。榆钱儿整朵儿撒进去,姥姥的手从下往上轻轻一抄,翠绿的榆钱儿就均匀地裹上了面衣。

最绝的是烙饼的时候。姥姥把铁鏊子烧得冒青烟,舀一勺面糊往上一甩,手腕顺势一转,面糊就自己摊成了完美的圆。"滋啦——"白气腾起的瞬间,姥姥已经抄起了竹铲。她烙饼不爱用油,就靠火候。待饼边儿微微翘起,竹铲一插一翻,金黄的饼底上嵌着的榆钱儿还保持着鲜亮的翠色。

"滋啦——"油锅突然爆响,惊得她手一抖。铁铲翻动间,金黄的饼皮上泛起细密油泡,每一个破裂的小泡都幻化成血压计上跳动的数字。眩晕袭来时,她猛地抓住窗框,指甲在木框上刮出几道白痕。远处传来学校的上课铃声,她数着心跳等这阵晕眩过去,就像数着榆钱馍该翻面的时间。

出锅前,姥姥总要用铲子轻轻拍两下饼面。那"啪啪"的脆响,就是最好的火候证明。小榆儿趴在灶台边,看姥姥把烙好的饼往盖帘上一甩,饼还在空中转了个圈,稳稳地落成一摞。

"趁热!"姥姥撩起围裙擦擦手,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那榆钱饼的香气,混着灶膛里柴火的烟火气,在小院里久久不散。

三个小脑袋凑在饭桌前,六只小手捧着粗瓷碗,碗里冒着腾腾热气。

姥姥端着刚出锅的榆钱饼进来,金黄的饼皮上还冒着油泡泡。李柏川那小子眼最尖,鼻子一抽就嚷起来:"姥姥!今儿配的是羊杂汤是不是?"

"就你鼻子灵!"姥姥笑骂着,把一海碗奶白的羊杂汤墩在桌子正中间。汤里沉浮着嫩绿的葱花,还有姥姥特意留的几朵完整榆钱儿,在热气里一沉一浮的。

姥姥把蒸好的榆钱馍在蓝边碗里垒成宝塔状,枯瘦的手指在第三个馍上停顿了一下——这个角度最像筱雅小时候爱捏的"月亮馍"。当钱榆林接过碗时,姥姥的视线突然黏在了孩子的手上,那节微微翘起的小拇指,和三十年前从她手里抢馍的女儿一模一样。

"趁热吃。"姥姥的声音突然卡了壳,她看着钱榆林掰开馍的姿势,呼吸不自觉地加快。孩子刚把第一块泡进羊杂汤,姥姥布满老年斑的手已经又拿起一个馍:"再...再蘸点这个汁。"她抖着手指去够辣椒罐,却碰翻了醋瓶子,黑褐色的液体在桌面上漫开,像极了女儿离家那晚打翻的药汤。

小榆儿先把榆钱饼掰成小块泡进汤里,等饼吸饱了汤汁,才用勺子连汤带饼舀着吃。羊杂的醇厚裹着榆钱的清香,烫得她直呵气,小脸都皱成了包子。

蓝边碗在姥姥手里转了三圈,最后把印着"福"字的那面对准小榆儿。"多吃点才能长高。"她和蔼地给李柏川夹菜,筷子却在小榆儿碗沿轻敲出某种节奏——哒、哒哒,这是她们之间的摩斯密码,意思是"再吃三口"。

王磊有他的独门吃法——非得往汤里滴两滴姥姥腌的韭菜花。红瓷碟里的韭菜花酱碧绿透亮,他用筷子尖蘸一点儿,在汤面上画圈,看着绿色慢慢晕开。

"败家玩意儿!"姥姥作势要打,"这么好的汤让你祸害!"可转身又给王磊添了半勺韭菜花。

李柏川吃得最豪迈。左手攥着榆钱饼,右手端着汤碗,咬一口饼喝一口汤。羊杂的油星子沾了满嘴,他还美滋滋地舔手背:"姥姥,明儿还吃这个成不?"

姥姥斜倚在门框上,手里摇着那把磨得发亮的蒲扇,眯缝着眼睛瞅着三个狼吞虎咽的小家伙。她嘴角的笑纹比榆树皮还深,眼角堆起的褶子里藏着说不尽的欢喜。

"慢点儿吃,又没人跟你们抢。"姥姥嘴上这么说,手里却把盛饼的笸箩又往桌中间推了推。她看着李柏川那小子仰着脖子灌羊汤,喉结一上一下的,忍不住念叨:"跟饮驴似的,白瞎了我熬两个时辰的好汤。"

小榆儿吃得最秀气,小口小口地抿,姥姥的目光就黏在她身上挪不开。"妮儿,汤凉了没?"隔一会儿就要问一嘴,生怕委屈了这丫头。见小榆儿摇头,姥姥又得意地晃脑袋:"我算着火候起的锅,羊骨头里的髓油都熬出来了。"

王磊被韭菜花辣得直吐舌头,姥姥"啧"了一声,蒲扇往他后脑勺虚晃一下:"该!让你糟践好东西。"转身却从兜里摸出块冰糖,悄悄塞到他手里。

榆树底下长大的孩子都懂:春吃榆钱夏吃槐,秋打枣儿冬藏菜。这头茬榆钱的金贵,可不光是滋味儿,更是一份念想——念着来年的春风,念着树上的秋蝉,念着这生生不息的老理儿。

晨光透过老榆树的枝叶,在姥姥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她看着三个孩子吃得满头大汗,蒲扇不自觉地往他们那边偏,把带着榆钱清香的凉风一阵阵送过去。偶尔有榆钱儿随风飘落,就歇在她花白的发髻上,她也浑然不觉,只顾着用目光给孩子们碗里添饭加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