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暖瑜下到一楼,走出电梯了,理智忽然回归了几分。
她是又在闹别扭吗?
是的话,是和谁?梁齐吗?
她凭什么和人家闹别扭?
梁齐刚才在楼上的每一个行为都必要且正确,合情合理。就算要无理取闹,她也没那个特权啊。
可不是在闹别扭的话,她为什么就这么走了?
她是依照纪萌的吩咐,代表被赞助方来露脸表态的。虽然梁齐似乎已经看到了她,但毕竟她还没正式打过招呼,不算任务完成。
……对吧?
她就这么离开,是不太合适的。对吧?
电梯厅里安安静静。
姜暖瑜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她在自欺欺人;可感情上,她是真的不舍得错过能和梁齐说话的机会。
另一边,她又懊恼自己这样未免太被动了。
她在电梯口踌躇着,是走是留一时没个选择。
犹豫间,其中一部电梯到了楼层,在身后“叮——”一声。
姜暖瑜心一横,转身要迈步进去,打算返回宴会厅,却见彭泽从电梯里出来了。
“姜编辑。”彭泽看见她,似乎松了口气,“我正要去找您呢。”
姜暖瑜意外:“找我?”
彭泽点头:“待会儿有一个核心媒体交流会,到时候梁总会亲自和媒体朋友解读这次合作,不知道您是否有意参加?”
姜暖瑜愣了两秒,有些许疑惑:“……我可以参加?”
彭泽略带歉意地说:“我的工作失误,事先没邀请《Florian》,刚才在楼上看到您才想起来。您时间方便的话,可以直接上去,我已经打过招呼了。”
姜暖瑜没有拒绝的理由,说:“方便的。”
彭泽立刻微笑:“那就好,待会儿见。”
姜暖瑜也抿唇一笑:“待会儿见。”
*
交流会的场地设在会展中心四楼的一间会议室,正是姜暖瑜上次生理期不适误闯过的那片区域最里头。
会议室不大不小,中间一方长桌,桌头和两侧都设有座位;会议室靠门一侧的墙边还立了一排独立的椅子。
考虑到长桌两侧座位有限,姜暖瑜自觉在靠墙的位置坐下,翻开她的小笔记本,准备着一会儿可能用得上的提问。
她一边准备,一边留意着桌上的其他记者都在聊些什么。
几人正分析梁齐今天致辞中的话术,哪句话是说给市场听的,哪句话又是对董事会的回应。
姜暖瑜听得半懂半不懂,但勉强还能跟上。但当话题渐渐转移到什么合作杠杆率、远期市盈率预估,还夹杂着欧盟反垄断法相关条款时,她就彻底听懵了。
坦白说,她就是个金融小白,顶多能明白几个高频词大概是什么意思,真到了专业领域便只能抓瞎。
她默默做好了旁听一整场、只是来涨涨见识的准备。
没一会儿,会议室门口传来一阵人声。正说话的大家默契停下,侧头望去。
很快,门打开,梁齐到了。
他进来时,人已经往前走了两三步,忽然朝姜暖瑜的方向偏了下头,目光在她身上回看了一秒。
这倒不是因为他刻意去关注她,而是此刻她是唯一一个坐在边上的人。然而长桌两侧明明还有不少空位。
姜暖瑜大窘。
直到这会儿她才意识到,这场交流会一共就只有屋子里这不到十人参加。规格和门槛果然高,亏得她还想充当透明人旁听一场。
梁齐也没就她的座位说什么,径直走到长桌一端同大家打招呼。
姜暖瑜顾不得尴尬自己刚才的憨子行为,趁前面的几位记者起身和梁齐寒暄问好,瞅准时机抓起包,敏捷地几步转移到长桌靠后面的位置坐下。
在座的记者多来自财经或商业领域,提问和交流也集中在合作的资金投入、风险分配及未来市场策略等宏观层面。
这些虽不是姜暖瑜擅长的内容,但她仍认真听着,努力理解,在小本本上记录下来她认为的关键点。
嗐,一回生两回熟嘛。她心想。
在听的过程中她注意到,无论面对哪方面的问题,梁齐的回答始终从容不迫,语言简洁清晰,切题且有信息量。
她莫名想到在梦禾岛的采访,那时他也是这样游刃有余,言谈举止间散发着成熟商人的专业魅力。
是令她信服的、会让她产生崇拜之情的那种魅力。
交流会是自由提问的形式,在场记者有限,姜暖瑜很快发现,全场只有她还没开过口。
其实她并非完全没准备,事先也做了不少功课。可相比桌上这些擅长金融与资本市场报道的大咖记者,她对自己能否准确理解商业合作的能力产生了不自信。
她担心她的关注点太过边缘,莽撞提问反倒会浪费大家宝贵的交流时间。那比沉默一整场更让她尴尬。
进退两难间,她忍不住看向桌子那头的梁齐;他正回答前排记者的问题,中途转眸看了她一眼,很快移开视线。
姜暖瑜心里仍旧没底,问答又过了一轮,她还是没能提问。
前一个记者对梁齐的回答表达完感谢,这个空当,会议室安静了一两秒。
梁齐忽然说:“这次合作,除了经济层面,也有向生活方式层面拓展的考量。在座有相关领域的媒体吗?”
桌上众人顿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想谁是这方面的媒体。
姜暖瑜再次向梁齐投去目光;梁齐一开始并没有盯着她看,却在她看向他的下一秒抬眼看了过来。
隔着半张长桌,他的眼神沉静平和,似乎没什么额外的、特别的情绪,却莫名鼓励了她。
对视几秒后,她举起手。
梁齐随即颔首,朝她抬了下手,示意她可以发言。
姜暖瑜舔了舔嘴唇,像其他人第一次提问那样,先自我介绍:“梁先生您好,我是来自《Florian》的编辑……姜暖瑜。”
梁齐看着她,表情未变。
“感谢您的提问机会。
天奇云景和康蒂集团此次合作,无疑是本土企业在国际拓展影响力的一次积极实践,也为未来跨区域、跨行业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她下意识按照往常的采访那样,率先打了一通官腔,其中还有不少是在签约仪式上刚听来的。
其他记者看出她的外行,听了几句便低头翻着各自手里的资料,不甚感兴趣的样子。
而梁齐一手搭在桌上,目光始终平静地直视着她,丝毫没有不耐烦的意思。
“……对生活方式领域的媒体来说,这样的合作,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能更好地理解品牌是如何通过具体的商业行为塑造文化价值。”
姜暖瑜硬着头皮把这番套话说完,终于进入正题:“本次合作已经公开的内容中,我注意到,在具体的落地阶段,涉及了不少文化形式的活动。”
她顿了一顿,道:“我想请问,在推进这类跨国、跨文化的合作时,是否提前考虑到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可能引发的文化冲突?特别是我们的本土文化,在这样的合作背景下,是否存在被冲击的风险?”
此言一出,在座的其他记者不约而同地向后仰了仰身子,彼此交换着隐晦的眼神,颇有避嫌的意味。
在这种场合谈文化冲突,多少有些敏感和棘手。换句话说,这问题听上去,着实像是在挑刺儿、找茬儿。
果然是新手。
而梁齐却没有任何不满,亦无被冒犯的表现。
他听完后,点了点头,道:“不同的文化背景,确实会经历互相适应的过程。这其中,也的确会伴随因磨合而产生冲突。但我认为,文化冲突从来不是一个需要谈虎色变的危机,更不该被视作洪水猛兽。”
“那些所谓互相冲突的文化,本身往往是有强韧的生命力的。而强韧的东西,是不惧怕冲击的,甚至能在冲击中自我修复、自我更新,从而变得更强。”
“值得留下来的文化,自然不会那么轻易就被淘汰。就像已经存在了很久的东西,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具备存续更长时间的能力。”
“当然,的确存在一些相对容易收到影响、面临被稀释风险的文化。”
说到这,他稍作停顿,眼神扫过在座每个人,道:“为此,在整个合作周期中,我们会同步推行三项机制。”
众人一听,皆认真起来。
“第一,所有涉及特有、且敏感的文化元素的项目,必须经过全球和本地文化顾问的双重审核才能推进;
第二,项目预算中,双方各有40%的固定资金,同时留有20%的灵活空间,用来应对不同阶段的调整需求,也避免任何一方形成主导;
最后,集团会定期发布合作项目的文化影响报告,内容对公众完全透明,也接受各界的监督和反馈。”
这个问题是姜暖瑜提出的,梁齐在说话时,虽然也会看向其他人,但在一段话的落点,目光都会落回姜暖瑜那里。
姜暖瑜一边与他眼神交流,一边用笔在本子上快速地记下关键词。
对于她的问题,梁齐没有用场面话来糊弄敷衍、打太极。这一点,她不意外。
真正让她意外的是,对于文化冲击和保护这一部分,梁齐显然早有准备。
她甚至在想,他方才引导她提问,除了鼓励她、打破她的边缘感之外,或许本身也有借她的提问向外界传递立场和态度的可能。
如果真是这样,那她似乎……无意之间和他达成了某种默契?
最后,梁齐语气一收,道:“文化冲突本身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只是在跨国合作中,它容易被放大。但本质上,只要是合作,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关键在于有没有机制去平衡和引导这个过程。”
姜暖瑜接着他的话问:“那在这次合作的战略中,天奇,也就是云景方面,是否本身就有借助自身的企业影响力,来推动本土文化传承的考量呢?”
梁齐听完后,看了她半刻,忽然笑了下:“我该当你是在给云景戴高帽子吗?”
他这句看似玩笑的话让会上略显凝滞的气氛瞬时松弛下来。
大佬主动开玩笑,还是和一个年轻姑娘。几位记者纷纷笑着转过头,朝姜暖瑜投去了善意的目光。
姜暖瑜也想跟着笑,却没笑出来。
她感觉她脸都红了。
梁齐看向她,说:“如果非要选一个说法,我更倾向把云景定位成一个可靠的载体。”
姜暖瑜凝神,静静听着。
他接着道:“事物是在发展中变化,文化也是在动态中流动的。如果云景能在这个过程中,用资金、场地、国际市场这些资源,创造出一个能承接这种流动和变化的平台,那姑且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方式。”
姜暖瑜还等着他的下文,梁齐却点到为止,没再多说。
比起她的第一个问题,梁齐的这一回答显得言简意赅,并没有选择借势大谈特谈所谓大企业的责任感之类的情怀宣言。
姜暖瑜稍稍意外,却又觉得,这对梁齐来说是情理之中的事。
过了几秒,她道谢:“谢谢您的解答。”
梁齐回以淡淡一笑,移开了视线。
这时,其他记者似乎也捕捉到梁齐这番回答中隐含的战略意图。有人顺势借题深入,进一步追问,试图挖掘更多的核心信息。
而这正是姜暖瑜相对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她将梁齐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仔细地记录下来,以备后续的报道所用。
整场交流会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梁齐始终掌控全场节奏。会议结束,他起身扣上外套扣子,目光一一扫过众人,颔首致意。
对上姜暖瑜的视线,他稍作停顿,略点了下头。
姜暖瑜也朝他颔首示意,望着他,目光一路追随他离开。
一直到门口,出门前,梁齐回了头,朝她的方向看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