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炊金馔玉不足贵 > 第1章 玛瑙团

炊金馔玉不足贵 第1章 玛瑙团

作者:沈霁川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03-29 02:13:39 来源:文学城

永明十二年的春天来得要比往年早一些。

也不知道是谁在杨柳梢头点了一点,青绿色便迅速染透了一堤一岸。等到滴落在水中时,湮开来比枝头渐生的柳芽儿更淡一层,澄出碧玉一样通透的颜色,柳安镇顿时热闹起来。

但这份热闹与东栅无关。

不仅无关,巡检司还专在此处又派了军士。门两侧的望楼派驻了人,日日夜夜的巡岗,不曾有半分停歇,只因东门旁那一片野地里如今安置了一大批从西南山里涌来的流民。

一个个衣衫褴褛,饿得只剩皮包骨头,偏生大多都是青壮汉子,给点饭吃恢复了力气,便是游手好闲的流浪子。

这防前防后,也没防住黑天夜里,进了两只漏网之鱼。

二月底的天还冷着,两人从河里出来,浑身水淋淋的,说话忍不住打颤。

最大的包袱背在池小秋身上,好在还有两身换洗衣服裹在油纸包里,正好拿出来换上。

“这是哪里?”

池小秋左右打量着这一片苇塘,有些迷茫。

眼下鸡叫三遍,附近住着人家,此时已经有门扉关了又开的声音。天色泛了白,像晒着的盐霜,一点点析出来。

逃难这一路,眼下算是离二姨家最近的时候了。千里迢迢投奔,饶是池小秋一路胆大,也有些惴惴不安。

“这里近东桥,东面就是曲湖。”钟应忱一直沉默,终于开了口:“你二姨家住中桥十二街燕里弄第三家,可是?”

池小秋哑然,使劲回想了一下。

要是没记错的话,这段话她娘让自个背了好多遍才记下,只跟钟应忱说了一遍,还是在大半年前。

钟应忱径直道:“有两条路,从西南过安华桥穿十四街北行,或是绕过这片地从东北过安延桥穿十三街再北行。”

池小秋使劲看了他两下,明明他两手空空,却像是拿图指路一般。

池小秋怀疑是自己眼花,问道:“你有地图?”

“数年前在...看过。”

他中间有个字说得极为含糊,一下便带过去了,池小秋只注意着前面的时间,由衷赞叹道:“怪不得你要去四羲书院。”

这记性,就跟印书似的,先生只消放他在旁边,连翻书也不用了。

这一年来,钟应忱落了一个毛病,但凡别人说话,他一定要看其色辨其音,分出个真假。

只是池小秋和他算是相依为命七八个月,也算是一起啃过树皮吃过土的交情,连着半月没入口的粮食,池小秋便是想法讨着一碗粥,也没落下他半碗,倒比世间多少男儿多了义气。

池小秋说话,一听便是真心,钟应忱微微一笑,话也多了一些:“四羲书院并不收没功名的学子,最少也要过了院试进了学,还要在三十以下。”

“你要进学得花几年功夫?”

“少则两三年,多则三四年。”

造黄册,一年以后,是最好落户的时候,童试三场,三年两试,便可筹谋入书院。

尽够了!

钟应忱抬头望向北方,天色微明,流水声分外清晰。

他要一步一步稳稳的走回去,为自己,为母亲,讨个公道!

若让别人听见,八成要羞他一番:哪里来的小子,竟然这么大的口气!

可池小秋听不明白这个,只是点头笑道:“便是再过个十年八年,你这年纪都能进得,到那时,咱们便办个三天的流水席,我亲自做个桃花宴!”

钟应忱一笑,池小秋在吃食一道最是精通,总说她是池家菜多少代传人,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也不知学厨能不能上了锅灶,他十分好奇。

两人沿着苇塘一路往桥上走,钟应忱道:“院试在八月。”

“桂花宴也好。”

太阳初升,转到了安华桥上,市集愈加热闹起来,这会多是人挑着担儿或是推着车,卖些杂色小玩意。

这一摊是竹器,劈成蔑丝编成的小筐小篮子,一样样做得小小只,格外可爱,蝈蝈笼子里还趴着一只草蝈蝈,一看就是给孩子玩。

那一摊卖的是通草染出来的各色花卉,腊梅丁香,蕙兰秋菊,都攒在一起插在草编做的花瓶上。

来来往往的人都穿了春衫,喜气洋洋的,衬着池小秋和钟应忱两人,越发显得灰扑扑不着颜色。

“柳安镇是江南大镇,只因多水多河才慢慢聚拢起了烟火万家,别的镇或是分乡,或是分图,唯独柳安镇分东西南北中五桥四栅,北到京城,南到泉州,多有在此设牙行的。”

两人一路行,钟应忱一壁说,慢慢便近了中桥。

中桥多是人家住处,吃食也多,黏着池小秋的眼睛,挪都挪不开。

钟应忱也不自觉看过去,招牌上写的是“虞美人糕饼”,美人虽没瞧见,那从蒸笼里露出来的团子倒是可爱。

一个妇人正牵着个三四岁的女孩儿,买了整整一笼屉。摊主用油纸包时,正漏出小小几团玛瑙红的团子,如同堆了蜜一般,透着琥珀玉石的光泽。小女孩等不及,径自咬了一口,把那圆团子咬成了一个月牙。

钟应忱和池小秋的肚子一起叫了起来。

“这个是玛瑙团,用糯米磨成浆,吊出来粉,活上豆沙一起做的。这个不难,阿爹教过。”池小秋说到此处,眼神不由一暗。

这里桑榆柳树都是嫩绿嫩绿的,池小秋想,要是家里也是这样该多好啊,从灾年里过来,连糠皮都是好东西,只有见过才晓得什么叫做“山上树,赤条条,千里坟,千里草。”

池小秋的父母都死在这一场灾荒里。

爹爹临死前,又瘦又黄又难看,眼窝都凹陷下去,但眼睛还是亮的,笑得还跟在家时一样:“我池大虎的闺女,走哪都不怕!”

她要是知道,爹娘留了所有吃的给她,自家去吃观音土,她是怎么也不愿意的,但等她知道的时候,早就已经晚了。

池小秋是家里独女,从小受尽了宠爱,这会大树一倒,也没了依靠。

娘在最后的时候,把一本书缝进了她的衣裳,把二姨家住哪细细告诉她,叮嘱道:“到了别人家里,可不能像自己家似的没眼色,你二姨跟娘自打会吃饭就在一起,断不会亏待你!”

池小秋忍着泪,死命摇头不愿意走。

但是娘说得很认真,认真到近乎严苛,她说:“你们池家手艺传了上百年,尽在这本书里,要在你这断了,是想让你爹娘死了都闭不上眼睛吗?”

就是这句话,让池小秋咬牙一路撑到了柳安镇。

听娘说,二姨和她生得很是相像,池小秋心里多了几分期盼。

一直到了巷子口,一溜望过去,马头墙,清水檐,青石板,素油门,显见住的都是普通人家。

第二户人家门环雕得十分讲究,黄铜环磨得锃亮,没惹上一点绿锈,还连着过枝花纹的环座,墙上新涂了粉,看着便殷实干净。

池小秋站了一会儿,有点忐忑,转头看见钟应忱远远站在那里,遥遥望着她。

门环只要轻轻一叩,响脆的声音就传到了整个巷弄,有人应声:“来啦!”

甫一开门,两下里都是一愣,池小秋绞着手道:“这里可是涂大郎家?”

“不是。”那个年轻女子摇头,本来甜笑的面孔一收,再打量她时多了几分警惕:“你是他什么人?”

“他是我姨爹...”话还未完,这女子豁得脸一沉,便要闭门。

池小秋眼疾手快,急急抵住门问:“请问阿姐,以前住在这的涂大郎搬去了哪里?”

那女子慌得推了两下,门纹丝不动,越发急了:“谁认识什么图大郎画大郎的!你再闯门,我便叫人了!”

池小秋听着话音不对,还待要说话,那女子果真扯着嗓子一声,池小秋不妨,手下一松,素油门砰得一声关得死紧,这还不算,里面的人又慌忙在里面插了门,咣当上了铁锁。

“倒像见了只老虎似的。”池小秋对着钟应忱苦笑。

“你在这里找,我也去桥东打听。”

池小秋便站在巷口,见了从里面出来的人便问上一声,来去的人虽多,愿意顿住脚搭理她的却不多,有的勉强停下,只听了涂大郎几个字便拔腿便走,再拦时,就变了脸色。

从早上问到晌午,问得口干舌燥,池小秋心里只觉不对。钟应忱回来时,向她摇头:“只说了名字便让撵出来了。”

到底是有什么事,能让一条街上住着的邻居都对二姨夫的名字避之不及?

好容易走到了这里,她眼下兜里无钱,身上无衣,周边无亲,下一步要往哪里去,要怎么活着,都是个问题。

投亲无门,池小秋坐在河岸边,一时有些茫然,正在发呆时,旁边有人碰了碰她胳膊。

原来是钟应忱,他递过一个粗陶碗,边缘许多大大小小的豁口,里面扯得细细的游丝面浮在碗里,洒了翠色的青菜,还加了一勺子虾油。

“这是哪里来的?”池小秋愣愣问道。

“买的。”

“你还有钱?”池小秋忙推回去,摇头道:“你吃便好。”

“不过几文”钟应忱撤回手,也不辩,不知哪里用拿了另一个碗,分了一半出来,仍将原来那碗给池小秋:“等你找到了姨爹,再还我不迟。”

池小秋这回没再推辞,吃上一顿还是两天前,两人早就饿得前心贴后背,这会香气勾着,如风卷残云一般,半碗面就见了底,连口面汤也没剩下。

有了口热的垫在肚子里,池小秋比先前精神了许多,心里盘算片刻,觉得先找个落脚地是当务之急。

钟应忱起身,跟她一处去还碗,听了她的话点头道:“我已经打听过了,自家不住往外租的房子尽有,只是价格贵些。”

“多少?”

“曲湖边的杂院,一两半。”

“一年?”

钟应忱摇头:“一个月。”

“这么多!”池小秋大惊:“我们县里的,临街铺子也不到这个价!”

“柳安是大镇,来往商户最多,除了客栈,其他多是长租的地方,一交便是一年半载......”

两人正低声说着,不妨有人直插过来话来:“小哥,你们要找落脚地?”

钟应忱眼神一肃,往旁边看时,却是卖面的娘子,容长脸,大眼睛,十分利落,此时满面笑看着他们。

“正是,”钟应忱未及说话,池小秋已经开了口,他心里一紧,生怕池小秋竹简倒豆子,都说了个干净。

“我阿爹打发我们来找人,总要花些功夫,要先找个落脚地方。”

池小秋也不傻,抬眼看人时候大大方方,让人没来由信她。

卖面娘子笑容更盛:“你们若是没有住处,不如到我家那附近来,喏,从这桥上下去,再走一柱香就到,整个柳安镇再没比这更便宜的房子了。”

池小秋来了兴致,便仔细问询起来。什么样的,都哪些人住,谁租出去的,多久一交银钱,直到余光瞄到悄悄出去又悄悄进来的钟应忱,对她点了点头,这才道:“还要烦阿姊带我们去看看。”

一处消息百家问,是池小秋和钟应忱一处久了,养出来的默契,这会钟应忱点了头,消息总有八分真,饶是如此,池小秋仍走在了前头。

毕竟,论起拳头,还是她更硬些。

等到了跟前,他们才算明白,这便宜究竟便宜在哪了。

说是房子,其实不过是用苇草糊上湿泥盖出来的棚子,进进出出只能半弯着腰,此时晚饭时分,多半人家空着。

卖面娘子笑道:“虽然简薄了些,住着的人却比别处干净些,都是这附近巷弄挑担摆摊做小买卖的,你们两个半个孩子,再合适不过了。”

钟应忱听了半日,终于开了口:“请问娘子,要签租契该与谁签?”

市井间少有开口称小姐娘子的,卖面娘子平时听惯了人叫阿嫂,阿姐,听了这话不由多看他两眼。

还未说话,早有个人过来道:“与我签便可,你要租个几年的?”

这房子虽看着不起眼,却冬暖夏凉,又省钱,便是后来多挣了些钱,但凡没到大手大脚的时候,住惯了便也少动搬走的心思,并不愁无人来租。

钟应忱和池小秋对看一眼,知晓最难的一步来了。

钟应忱低声问她:“你有几钱?”

池小秋伸出两个手指。

钟应忱把手摊开给她看,四个铜板孤零零躺在那里。

他碰到了自出生以来最难的一道破题:

论如何用六文钱租下来一间六百文的房子。

作者有话要说: 小剧场(池小秋VS柳安镇)

池小秋:初来贵宝地,请多关照!

柳安镇:不必客气,你自求多福便好~

池小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