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越到安史之乱当医生 > 第17章 第 17 章

穿越到安史之乱当医生 第17章 第 17 章

作者:向晚鲤鱼疯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4-22 01:18:49 来源:文学城

张敛决然的目光,却因这句话而蓦地震动。

李明夷口中的“伦理”,显然有别于众人心中嘀咕的人伦,但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

世上没有绝对无情无欲之人。

即便是解剖过数百具尸体的张敛,谁又能保证他面对自己父亲的遗体时仍能无私,不为任何感情所拖累?

“他说的不无道理。张敛,你身为人子,所做的判断未必理智,且你也是此案的嫌犯,本官更不能采信你的调查。”兼任司法参军的谢敬泽,显然比年轻的官员更为老道,考量得也更全面。

他看向站在堂中、始终未曾下跪的李明夷,正色道:“你方才说自己是医,可为何本官任功曹参军事数年,却未曾听过你的名字?”

“回禀谢公。”一旁的谢照生怕这人再口出狂言,赶紧替他抢答了这个问题,“这位李郎本是游医,曾在养病坊中任职,后来亦于官医署中向博士求教,很得裴公赏识。他如今虽在张敛手下做事,不过也不足一日,所以并不算熟识。”

短短几句话,把李明夷的履历粉饰得很有其事。

这人要是生在二十一世纪,一准是把修简历的好手。

谢敬泽却敏锐地抓住重点:“照你所说,他现在也仍只是个游医。”

“是。”这次出声回答的是李明夷本人。

谢照暗暗瞥他一眼,提醒他注意分寸。

在一州副长的威压之下,李明夷仍旧立定不动,昂首相对。

他坚持道:“也因如此,我和此案的任何人都没有利益相关,可以保持绝对中立。”

听闻此言,谢敬泽抚着胡须,长久地不语,似乎仍在考虑这个建议的可行性。

直到谢照疑惑地抬眼请示,他才重重拍案:“此案仍有疑点,暂且退堂,择日审理。至于张敛……”

他看一眼这位跟随他十数年、怆然站在风口中的青衫故交。

“暂且押入大牢,等候发落。”

虽没有马上保下张敛,但有了转圜的机会,谢照的脸色终于松弛下来。

从后厅回来找到李明夷的时候,他按下腰刀,恳切地道了歉:“今日办案时多有得罪,还望先生海涵。只是事情关系到州府人员,谢公不得不严查疾办,以免传扬出去,使百姓不安。”

的确,地方最高司法部门的人员竟然涉嫌杀父,这在哪个时代都是会掀起轩然大波的新闻。

按说从案发到庭审,中间也就一个上午的时间,谢敬泽便已经将人证物证搜齐,案件的时间系梳理清晰,这样的雷霆重压,可见谢照等人办案的压力多大。

“没有关系,谢公肯让我解剖死者了吗?”李明夷更关心的是这个。

“你还真是……”谢照哑然失笑,随即慢慢摇了摇头。但也并没有直接否定对方,只道,“按以往的规矩,只有凶案才可验尸,须法曹发文允准。谢公认为此案须验尸以证,发文不是问题。不过。”

他话锋一转,目光无奈地落在面前眼神迫切的李明夷身上:“你暂时还不行。”

暂时不行?

李明夷立即明白:“那我还需要怎么做?”

“说来也不难。”和聪明人谈,可以省去很多口舌,谢照索性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现在没有仵作身份,又只是游医,所以验尸也不足采信。但除了仵作,州府中还有可行解剖、可以作证之人。”

李明夷凝眸,随即了然:“官医署。”

念出这三个字的同时,他已经明白了对方的办法。

“只要能有官医出具结果,就会被官府采信。”

至于下刀的究竟是谁,那只有尸体知道。

“郎君果然一点即通,谢公也是这个意思。”然而这才是谢照头疼的地方,他抬眸看向对方,眼神之中颇有些无奈,“此案关系到州府的脸面,谢公不便亲自出面。”

这正是谢敬泽为官圆滑的地方,既给了真相查明的余地,又全然置身事外,做一个冷眼睥睨的判官。

但只要是机会,李明夷就不打算放过:“好,那我现在就去拜访官医署。”

“等等。”谢照忙拉住他,“你家那小妹就没教过你求人办事的道理?”

李明夷很想答一句他没求过人。

但这个情景下,说这话显然讨打。

他喉结滚动,梗了一梗,最终选择附和对方期望:“没有。”

谢照就知道他和自己那兄长一样不擅交际,意有所指地朝着西市的方向扬一扬刀。

“走,我教你。”

西市里很快地走了一趟,到官医署的时候,正是寅时。

这个时节,申时是下午最热的时辰,阳光直射。前阵子被大雨洗刷过的书院建筑,伫立在烈阳之中,檐角熠熠有光。

里面遥遥传来学子读书的声音,读的却不是孔孟的圣贤书,而是《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书声朗朗,在这蝉鸣夏日中很有生气。

看门的是个老态龙钟的大爷,一见有人来,笑容便攀上了脸:“谢小郎君,今天什么风把您吹来了?怎么还带了东西,是给你兄长捎的吧?”

一边说着,他一边佝偻着腰让开门路,拍拍谢照那挺拔的背脊,又瞧瞧他怀里抱着的一卷东西,很是亲切。

看来谢照的人缘倒是很好。

然而这好脸色到了李明夷跟前,便忽然变了天。

“这位郎君,我们这里是官医署,不迎外客,请回吧。”

李明夷终于明白谢照之前为难的原因了。

他这个害得前任助教谢望摘了乌纱幞头的人,显然不是对方欢迎的来客。

“您误会了!”眼见二人即将僵持,谢照忙弯了腰,压低声音在老人耳边说了句什么。

看门老人的表情这才略有缓和,斜着眼瞟着李明夷,宽宏大度地道:“行了,你进去吧。”

“你和他说了什么?”

走在官医署的道上,李明夷不禁发问。

他的话算不上质问,纯属好奇。

“裴先生就在前头。”谢照熟门熟路地把李明夷领到一个院中,选择性的忽略了对方的问题,把那卷刚从西市买回来的长轴塞进李明夷怀里,说了句等着,自己一个人先敲门进去了。

李明夷也知道在求人办事方面,谢照至少比他强了十个谢望,索性就地站住,等着他出来。

日照当头。

历经大雨之后,阳光越发显得明烈,视野也在切切的读书声中,慢慢被汗水模糊。正当他准备找个地方避一避的时候,却忽然听见身后传来一道不屑的哼声。

“阁下可真有诚意,损人之道,现在又在这里装模作样。别以为这样,我们官医署就能容下你!”

李明夷转过头去,说话的正是当日对他诸多不满的生徒林慎。

林慎似乎也只是路过,丢下一个白眼之后,只留给他一个脚步飞扬的背影。

李明夷歪了歪脑袋,回顾着他刚才的话,很难得地品尝到迷惑的滋味。

“行了。”就在这时,谢照也从裴之远的书房中走了出来,三步并两步走到李明夷的面前,脸上看起来并没有成功的喜悦。

“事情办的不顺利吗?”不太像谢照能办砸的事。

“那倒不是。”谢照挑眉,眼珠回望了一下,“只是裴博士说兹事体大,需要王公定夺。”

王公,在官医署中,几乎特指王焘。

涉及到刑事案件,又与州府牵连,裴之远不敢轻易点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那我们只能继续等?”

“也不是。”谢照以手撑胯,站姿洒脱,脸上露出一个颇灿烂的笑容。

“裴博士那里已经派人传了话,王公说要亲自见你。”

说着,他拍了拍对方怀里的卷轴,不无珍惜地道:“一两银子买的呢,你可千万好好说话!”

跟着谢照穿过长廊,走到正东,支着的窗下正坐着瘦骨青衫的一位老者。

谢照领人走到门口,恭恭敬敬地叩了叩门,在得到对方应允后,将李明夷一个人推了进去。

临了,还不忘用口型对他再三交代——好好说话!

李明夷一个踉跄进了门。

王焘正坐在案前。

年逾八十的他满头白发,颧弓支离,双眼亦有些微微泛青。然而写作的时候,仍然背脊端直,一丝不苟。

他的面前,摊着一幅字,看不太清内容,但笔画之间遒劲有力,朴而不拙,隐隐藏着笔者的傲骨。

李明夷想起谢照的拳拳叮嘱,尽力用生平最卑微的语气道:“叨扰先生了。”

门外的谢照倍感欣慰,孺子可教地长长点头,这才放心往后退了一步。

“是老夫要见你,应该是老夫叨扰。”王焘倒显得颇随和,转眸间目光落在李明夷怀里的卷轴上。

李明夷马上递过去。

这时该说什么话,谢照在西市买礼物时便教过他。但一席说词卡在喉咙里,怎么也说不出口。

倒是王焘搁下笔,接过卷轴,将之徐徐展开。

他自上而下,以欣赏的目光打量着:“字不错。”

看来谢照那一两银子花得很值。

“花了不少钱吧?”

李明夷还在准备中的话被堵回去了。

王焘将展开的卷轴倾斜,把内容展示给呆在一旁的李明夷看。

纸上写着两行工整古朴的字。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这话李明夷很熟,出自汉朝医学大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意思是精研医术,往上可以治疗父母长辈的疾病,下可以帮助穷困的百姓。

王焘放下了字,双手落在膝上,目光却看向面前的年轻人:“这字用是汉初曹仲则的悬针垂露笔法,功力不错。”

李明夷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曹仲则是汉初的书法家,而张仲景是汉末的医学家,所以这幅字必然是赝品。

夸谢照真是夸早了。

王焘却似乎并未因此而恼怒,也没有退拒的意思。他慢慢卷起卷轴,将字装了起来,又将桌上那幅字拿起,递给李明夷。

“你送我一幅字,我也还你一幅。”

李明夷不明就里地接过来,纸上只有两行笔画端庄、笔锋收敛的行楷。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虽然有意藏了锋芒,但即便是李明夷这样的外行,也看得出这字风骨清正,功力深厚。

两相对比,那幅还算看得过去的仿曹仲则的字就相形见绌了。

只是这话,若说是王焘的自我评价,未免显得自负。可要说是对李明夷的期望,又实在太过突然,他自问自己还没有那么大的名望。

“……先生的意思是?”

王焘重新落座,拿起一块印着徽字的烟松墨锭,在砚台上慢慢磨着。磨好了墨,他将墨锭轻轻放在一旁,看向李明夷,唇角微微勾起:“裴之远说,你问过他一个问题。”

这话提得有些突然,李明夷却自问没什么可掩饰的:“是,我曾问过博士,行医之道,以何为根基。”

裴之远给出的答案是五行,而他回答裴之远的则是解剖。

就是这个问题的分歧,让他拒绝了官医署抛来的橄榄枝,选择了另一条孤独的道路。

“这是我的回答。”

李明夷一怔:“什么?”

王焘看着眼前的青年,微笑的脸上多了一分庄重。

“祖父王珪曾官拜宰相,为万民敬仰。我虽不曾为相,但也历任徐州司马、邺郡太守,而今从医近半百年矣。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便是我的道。”

不等李明夷琢磨透这句话的意思,王焘取下一支笔,重新开始写字。

这回递给李明夷的却是一封简短的小信,被折了两折,握在手中很轻。然而李明夷知道,张敛的清白,就寄托在这张菲薄的纸笺上了。

“你拿这信去找婴城,他会帮你。”

作者有话要说: 小照:我的四个月薪水,终究是错付了!

下一章这个小单元就结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