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重生后怀了前夫上司的孩子 > 第21章 SubChannel

重生后怀了前夫上司的孩子 第21章 SubChannel

作者:玉米布丁_yumi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4 21:34:54 来源:文学城

21

周六清晨,空气还残留着未散尽的水汽,阳光尚未完全爬满医院的外墙,只在窗边斜斜洒下几缕温柔的金光。沈蕙刷卡入院,熟悉的消毒水味混着人声嘈杂扑面而来,将她瞬间拉回了这座城市最日常的肌理里。

她正要走向自助挂号机,却在人群的缝隙间停住了脚步。

一个修长的身影站在机器前,指尖在触屏上操作着挂号界面。

是他,薛均。

他今天没有穿前夜Livehouse那件风衣,而是随意套了一件灰色连帽卫衣,配深色牛仔裤,头发似乎比之前略长一点,戴着一只黑色口罩,遮住了大半张脸。看起来和平常来复诊的大学生别无二致,甚至隐隐透着一点不易察觉的疲倦。

两人视线在这片嘈杂之中短暂交汇。他微微偏了偏头,那双藏在口罩上方、眼型清隽的眼眸静静地看着她。没有寒暄,没有多余的惊讶,只是轻轻点头——一种“原来你也在”的了然,像是无声地说:“我们都还在处理那点耳朵的小毛病。”

沈蕙心中微微一动,也回了一个点头。Livehouse里那种突如其来的身体不适,此刻竟悄悄在他们之间勾连起一种说不清的默契。

随后,他们各自取了号,前后脚进入耳鼻喉候诊区。

沈蕙拿到的是8号,薛均是6号。两人中间隔着一位拎着保温杯、时不时望向门口的奶奶,和一个低头打瞌睡的中学生,空气中弥漫着药味与咳嗽声的回响,候诊区的时钟滴答作响,每一分钟都拖得格外漫长。

她找了个靠墙的座位坐下,将肩上的帆布包放在膝头。今天她穿得很简单,一件米色针织外套,头发松松盘在脑后,看起来有些没睡醒的慵懒,眉眼却依旧清醒专注。她没说话,只是掏出手机,点亮屏幕,翻起存下的几篇专业文献,试图将思绪从医院的喧嚣中抽离。

她坐下时,薛均刚好抬起了头。那双眼神沉静的眼眸穿过人群,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而后又平静地移开。他安静地坐在那里,仿佛与周遭的一切噪音都隔绝开来,散发着一种清冷而自持的气场。

等她再抬头时,他已经进了诊室。沈蕙收回目光,继续翻看手机,然而思绪却不自觉地飘远了些。她想到他身上那股独特的香气,想到他 Livehouse里静默站立的侧影,想到他帮她开储物柜时指尖的微凉。他们之间似乎总有一种无声的、恰到好处的牵引力。

几分钟后,诊室的门被拉开,薛均从里面走了出来。

她正翻着屏幕,没注意到他靠近,直到听见他那温润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带着一丝疲惫却又关切的轻柔:“医生说是压力性耳鸣,要多休息。”

沈蕙抬起头,看见他已经走到她旁边。他没有居高临下的压迫感,也没有过度关心的眼神,只有克制的礼貌和那种“我只是顺口说一下”的自然分寸感。他将口罩稍微下拉了一点,露出下巴的线条,唇角带了一丝极浅的笑意。

她轻轻一笑:“我猜的就是这个。”

他点头,仿佛默认了他们正在悄然建立一种共享语境——是一种基于现实经验、却又慢慢通向私人边界的理解。

“8号,沈蕙。”广播叫到她的名字。

她起身朝诊室走去,原以为他会离开,毕竟诊看完了。

可当她出来时,却在走廊尽头、靠近消防楼梯的栏杆边,又一次看到他。

他还在。手里多了一杯刚买的咖啡,热气尚未散尽;另一只手低垂着手机,像是在翻阅网页,也像只是随意地放空。阳光从走廊的窄窗照进来,打在他肩膀上,勾勒出一层淡淡的光晕。他看上去松弛、沉静,甚至有些不真实,像是一幅偶然走进尘世的画。

沈蕙朝他走近一步,没有开口。

他抬眼望向她,那一眼里,没有意外,也没有预设的邀约,只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笃定——如果是其他人的话,沈蕙会觉得有点太自信了,但是任何表情出现在他脸上似乎都不奇怪。

他轻声问:“你也没什么大事吧?”

“没事,就是昨晚演出音量太大了,休息几天就好了。”她答。

他点了点头,把那杯咖啡递过来:“早上有点冷,喝点热的。”

沈蕙迟疑了一下。那杯咖啡显然是为她买的。她没有推脱,只是接过来,手指触碰杯身时传来的温热,让她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安定感。

“谢谢。”

两人并肩靠在走廊边。楼下是救护车进出的马路,医院早高峰的人声嘈杂,像遥远的背景音,被这一方窄窄的空间隔绝开来,只剩窗外树影在光线中缓缓摇晃。她低头看着手里的纸杯,咖啡的热度通过杯壁传递到掌心,带着一种奇妙的安定感。

“你上次讲座上提的问题……”他忽然开口,语气缓慢而平静,目光望向窗外斑驳的树影,“我后来查了一点资料,有个论文挺有意思。可以发你看看。”

沈蕙抬眼看他。阳光从走廊的窄窗照进来,打在他肩膀上,照出淡淡的光晕。他没笑,但眼神有一丝不动声色的温柔。那是知识的共享,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邀请。

“好啊。”她轻声回应。“其实那天我抄了你的电子邮箱,我给你发个消息吧。”

他顿了一下,像是思索了几秒才继续道:“方便加一下其他联系方式吗?邮箱收到的信息太多了,可能回得不及时。”

她唇角弯起一个浅浅的笑,报了手机号,眼底带着一丝轻微的调侃意味:“好呀,手机号就是微信。”

他很快找到了她,递过屏幕确认。

她点了点头:“是我。”

他们就那样站在医院的楼道尽头,不算亲密,也不疏远。一杯咖啡,一个微信联系方式,一段未完的讨论。

像是某种“保持合理距离但愿意开启频道”的信号刚刚建立——无声的暗流从脚边缓缓扩散,连接着他们尚未交汇的世界。

————

下午,沈蕙回到宿舍,将书包随手放在椅子上。洗漱过后,她坐在书桌前,脑海中仍旧回放着医院走廊的那一幕。咖啡的温度,窗外的噪音,阳光落在身上的触感……每一个细节都像被慢放了一样。她拿起手机,翻出他的微信名片,备注上“薛均”。

然后,她打开电脑,点开技术论坛,准备继续处理课程项目。

却在侧边书签栏中,无意识地点进了昨晚自己参与过的那个匿名帖——GlassRoom 上有关“导师评价平台设计”的讨论串。

GlassRoom,正如其名“玻璃教室”,是一个建立在去中心化架构上的匿名评价平台。页面极简,仅以黑白灰三色构成,没有点赞、转发、关注这些常规社交结构,只有纯粹的发布区与评论浏览区。

每一条发言都附有匿名的DID和精准时间戳。评论内容被储存在 IPFS上,并通过链上签名完成时间锁和不可篡改的存证——没有平台审核员,没有后门删帖,也没有像传统互联网那样可以被轻易追踪或审查的痕迹,也没有“内容违规”之说。

沈蕙记得,自己昨天只是随手留下了几句反思:关于匿名与责任的权衡、关于权力与表达之间的裂缝,她并没有太在意有没有人回应。

但此刻,她注意到那条评论下多出了一条新的回复,时间显示是今天上午——大约是她刚从医院回来不久。

回复来自一个匿名DID,没有头像,没有网名,只是文字本身。但她第一眼读下去,便警觉地感受到某种熟悉的思维路径和论证方式,像是一种气味,一种只属于同类的逻辑手感。

那段回复写道:

“感谢深刻洞察。您提到‘影响力’与‘柔性表达’的平衡,确实是GlassRoom当前迭代中的关键议题。平台在架构设计初期即决定优先确保‘信息的不可篡改性’与‘个体发声的匿名性’,因为我们相信,只有足够真实、无法追溯的表达,才有可能承载真正重要的声音。

尤其在某高校性骚扰事件发生后,GlassRoom成为了受害者匿名发声的重要渠道。虽然我们无法逐条验证发言真伪,但系统性的声音聚合,正在构建一种‘匿名共振’——它无法被迅速封禁,也不依附于任何权.力结构。

正如您所说,这种‘可见’与‘生存’之间的关系,不靠算法推动,不靠中心化平台保驾,而靠生态本身的自我净化与成长。我们也在思考:未来是否可以引入更具温度的结构,例如建立更具伦理感的DID声誉曲线,去维护‘匿名中的信任’。”

沈蕙的目光在那段回复上停顿了片刻。她没有去深究这个匿名的开发者是谁——那种“掘地三尺找到某个人”的好奇心,从来不是她的风格。她尊重这种技术架构所带来的**保护,因为它恰恰是实现真正自由表达的前提。

沈蕙看着屏幕,神情微微一凝。她并没有试图去推测这个开发者是谁她太明白GlassRoom 这种平台的核心价值,不在于“谁”说了什么,而在于“有人终于可以说”。

但她无法忽视,字里行间透出的清醒、克制与思辨,那是一种熟悉的气质,一种和她一样始终关心“技术伦理与结构正义”的人才能写出来的语言节奏。她甚至能想象到,这个回复背后的开发者,一定和她一样,在为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复杂性而苦恼。

她忽然想到——这个人,是否也在那个频道中,看见了她?

没有证据,也没有必要去验证。但某种静默的共识,已经在这一问一答之间生成。

她知道,一个比教室更安静,比讲座更锋利的频道,正悄悄建立起来。这个频道,不靠语音和视频,也不靠“你在吗”这种即时性确认,而靠一篇文章、一句评论,或一个未曾署名的技术草案。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个人感觉科研/研发之类的听力受损的人还挺多的,可能因为戴耳机太久了[可怜]

第一次写小说,所以决定让他们在医院看耳朵重逢了[奶茶]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1章 SubChannel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