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缠枝【雍怡】 > 第3章 生辰礼

缠枝【雍怡】 第3章 生辰礼

作者:吉三金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2 05:29:34 来源:文学城

毓庆宫的赏赐送到时,胤祥正与胤禛在窗下对弈。听得太子遣人来,胤禛指尖黑子稍滞,旋即“嗒”地一声落定。

小太监满脸堆笑,传达太子对十三阿哥的“关切”,又说三贝勒胤祉行事有失,令十三阿哥受屈,太子很是挂念兄弟之间的情谊。紧跟着抬进两只紫檀木箱,里头文房古玩、典籍字画,无一不投胤祥所好。最打眼的是一方斫成简瓦样的老洮河砚。

待人走后,殿内一时只剩棋子轻响。

胤禛拈着枚棋子,眼风扫过那砚,语气平淡,听不出波澜,“太子这回倒是舍得。”

胤祥随手拿起端详片刻,指腹抚过砚首浮雕的蝠寿图,鸭头绿晶莹如玉,如婴儿肌肤般润滑,确是难得的珍品。他将砚往桌上一放冲胤禛咧嘴笑道,“搁我这儿总比在小库房里落灰强。”

胤禛不紧不慢地将棋子归罐,似笑非笑,“放在他手里,确实明珠暗投。”

胤祥嘿嘿一乐,挥手让侍从进来将箱子抬走小心归置,自己又凑回棋枰前,盯着棋局看了半晌,忽然伸手按住胤禛将要落子的手腕:“这步不算,四哥你故意引我分神!”

胤禛被他扯得一晃,笑骂:“是谁只顾着新书,不专心还怪起我来了?快松手!”

兄弟俩闹一阵,才重新坐正。太子背后的拉拢之意,彼此心照不宣。

储君已开始留意这些逐渐长成、渐显锋芒的弟弟们。康熙似乎也默许着,像在评估一只刚离巢的幼虎能否在明枪暗箭中立足,他时而会当众特意问几句胤祥对时政的看法,或指定晦涩难懂的典籍令其研读奏对。这般态度更增添了几分耐人寻味,各方势力对胤祥的打量愈发微妙。

胤祥依旧每日准时上书房点卯,对或明或暗的试探坦然自若。闲暇时不是去寻两个妹妹,就是往胤禛那儿跑,

院中的银杏叶落了一地金黄。

胤禛对着满园秋色诗兴大发,撂下笔将宣纸一推,“来看看这首。”

胤祥正歪在软榻上把玩前日胤禛替他刻的一方玉印,闻言凑过去。纸上墨迹未干,是首咏秋诗,词句清峭,意趣冷峻。胤祥细读一遍,道:“四哥这诗,格律是好,意境也高,就是……瞧着比外头的秋风还凉。”

“这是夸还是贬?”胤禛弹了下胤祥的额头。

“自然是夸!弟弟是说四哥的诗风骨内蕴,就是还缺点东西。”胤祥捂着脑门,不知哪会儿将手中的玉印蘸了红,“啪”地盖上去,“这样便暖和了。”

“皇十三子胤祥”不偏不倚落在宣纸最顶正中央,胤禛挑眉失笑,“胡闹。”

秋日匆匆,转眼已是孟冬,初一日,是胤祥生辰。

按规制,皇子生辰可免一日书房课业,其余自有内务府操办例赏宴席,兄弟间的私谊则另看交厚。胤祥一早向康熙和各宫母妃磕头领赏,又应付了几处官面上的热闹,回到住处时已过晌午。院中静悄悄的,唯有廊下两盆金盏菊开得正盛。门口胤禛的贴身太监见他回来,忙打千儿高声道:“奴才请十三阿哥安,十三阿哥生辰吉乐。”

胤祥笑着扔去几个银锞子,掀帘进屋。

屋内炭盆烧得正旺,桌上摆着热腾腾的锅子并两只素釉盏,见胤祥脸颊被风吹得泛红,胤禛直接上前帮他解下斗篷,又将暖炉塞进他手里,招呼他快上暖炕。胤祥由着他四哥动作,一股暖流裹着鲜香扑面而来,他眼睛一亮,“是羊肉锅子?”

“知道你爱吃,特意让他们备下的。先用碗汤暖胃。”胤禛在他对面坐下,亲自盛了碗奶白醇厚的羊汤,几叶芫荽青翠地浮在面上。

“四哥!”胤祥捧着汤碗满足地啜了一口,鲜香直透心底,“我还以为四哥今日随汗阿玛且有得忙呢,不过来了。”

十月初一日亦是大清定鼎燕京的日子,康熙今日要去太庙祭拜。

“今日咱们的寿星最要紧。”胤禛从身后取出一个黑漆描金绘西番莲缠枝纹的书盒推至胤祥面前,眼底含笑,“看看。”

胤祥解开铜扣,盒内青绸衬底,妥帖地卧着书册。他小心取出最上一本,触手便是上乘宋纸特有的温润柔韧。书页边缘虽微有些损伤,却保存得极平整,墨色沉古,书封贴黄写着《宋刻邵子观物内篇上》,内里白口双边版式,刻工信息俱全,确是宋版珍品无疑。他接连取出几本,轻轻抚过书封,难掩惊喜,“竟是全套的宋刻!四哥从哪寻来的!”

“前些日子偶遇南边来的书商,说是家传旧物。想着你近来正读易理,便留了下来。”胤禛语带随意,好像这不过是寻常礼物,“这书析理精微,你读时若有不解之处,可与四哥一同参详。”

胤祥摩挲着书页爱不释手。他心知这般完整的宋刻绝非“偶遇”可得。心头暖意涌动,话到嘴边却拐了弯带出难得的促狭,“邵雍观物,重在格物致知。四哥莫不是嫌弟弟我看人看事还不够明白?”

胤禛没好气地曲指,不轻不重按住胤祥凑过来被热气熏红的脸,“偏你话来得多!这锅子再不用,汤可就要熬干了。”

胤祥“哎哟”一声,忙将书册仔细收回盒内,置于炕桌里侧生怕摔了,这才重新执起筷箸。羊肉蘸了酱料送入口中,满足地眯起眼。

“浑河发源山西,自黄土高原而下沿途与洋河汇集,在三家店出山后一泻千里,素有“小黄河”之称,河道飘忽不定,每到雨季水患频仍,淹没无数村镇田地,致使百姓流离失所,遂又称“无定河”,是朝廷心腹之患。三十七年,康熙命直隶巡抚于成龙治理水患,为期盼浑河从此安平,特赐名“永定河”,如今秋汛已过,康熙意欲前往巡视,核查工程,以确保河务无虞。

初十日,銮驾出西直门向南而行。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着紫禁城,风里带着深秋的肃杀。仪仗卤薄简化了许多,除几位部院重臣外,皇子中只点了直郡王胤禔、四贝勒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伴驾,本就不平静的局面随着这份名单又泛起涟漪。

胤禔在众皇子中最年长,多次领兵出征,在朝中威望素著,浑身上下带着挥之不去的武人悍气。他骑着一匹青海骢,身着石青色五爪蟒袍,意气风发地紧跟着康熙御辇,顾盼间尽是睥睨之态。胤祥骑在马上,跟在胤禛侧后方。这是他第一次以近乎“办差”的身份出行,心中不免有些紧张,他下意识夹紧马身,马蹄踏在略显泥泞的官道上,发出沉闷声响。

永定河河堤已然在望。宽阔的河床里水色黄浊,夏秋汛期后水位下降,露出两侧被水流冲刷得嶙峋起伏的黄沙。工部官员和河工早已跪迎在堤下。

康熙下了御辇,并未立即接受官员叩拜,而是率步登上堤坝,胤禔、胤禛、胤祥及一众大臣紧随其后。堤坝宽阔,寒风裹着河水的湿腥气毫无遮挡地吹过,打在脸上又冷又重,胤禔站在康熙侧后方半步的位置,听着原河道总督、现管理永定河工官员王新命絮絮叨叨禀报那些堤坝尺寸、土方用量、夫役调配,眉头越皱越紧,他久在行伍,讲究的是令行禁止,刀剑见红,对这些需要耐心精细计算的事务天然缺乏兴致。在他看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河水再凶顽,多召集旗人、征发民夫,加固加高便是,何须如此繁琐?他不耐地挪动了下脚,靴底碾着堤坝上的碎石子发出轻微的嘎吱声,看到身旁神色专注的胤禛和努力聆听略显紧绷的胤祥,不自觉撇了撇嘴。老四惯会装模作样,十三这小子,倒是学得快。

终于,王新命的汇报告一段落,躬身请旨,是否要亲临几处险工查看。

康熙早就注意到胤禔的动作,抬手让王新命前头带路,又侧首对胤禔道:“保清,你于工程之事有些无措,但治河如治军,须统筹调度、明察秋毫,你随朕近前,仔细听一听。”

胤禔精神一振,连忙应声上前一步,几乎与康熙并肩,他心中不免有些得意,汗阿玛终究还是更看重他这个长子的阅历。

所谓“险工”段,道路泥泞不堪,堤坡上裸露着新旧土层和草埽,空气中弥漫着河水特有的土腥气和腐烂的味道。康熙却浑然不在意,时而俯身查看堤坝夯土的结实程度,时而询问老河工历年水势情况,银钱物料可有足额到位,夫役工食是否克扣。

胤祥耳朵竖得尖尖的,将康熙的每一句问话、王新命及河道官员的每一句回话,甚至那些老河工带着浓重口音、略显磕巴的应答,都牢牢刻在脑子里。

小雪降临,乾清宫西暖阁内,地龙烧得暖融融的,驱散了外面的寒意。康熙褪去了朝会时的威严,穿着一件酱色江绸袍子,坐在炕上。胤祥恭立在侧,呼吸都放轻了几分。

“前几日去看永定河,有何感触?”康熙端起茶盏,吹了吹浮沫,语气随意像是在拉家常。

胤祥稳了稳心神,将早已在腹中打过几遍的草稿说出,“回汗阿玛,儿臣亲眼所见,方知河工艰巨,更感念汗阿玛为民生疾苦,不辞辛劳,亲临巡视。至于王新命等官员所述,儿臣虽未能尽解,但知是前人经验积累,旨在因势利导,保境安民。儿臣以为,治河需持之以恒,非一日之功。”

康熙静静听着,末了,放下茶盏,目光落在胤祥身上带着审视,“嗯,能看出些门道,不算白去。”他顿了顿,手指敲着炕桌,“你年纪渐长,读书明理是根本,但终究要经历实事才能成才。”

胤祥的心跳骤然加快,屏气凝神。

“太子协理政务,诸事繁杂,需得力之人帮衬。”康熙语气平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朕看你近日功课尚可,人也稳重了些,便去太子那边吧,听他吩咐做些力所能及之事,也算为你二哥分忧,为你自己长些见识。”

这番指派如同平地惊雷,在胤祥耳边炸响,胤祥只觉一股热流猛地冲上头顶,去帮太子做事完全超出他的料想。他下意识抬头,撞上康熙深邃无波的目光,只有帝王居高临下的安排。

“儿臣……儿臣遵旨。”胤祥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连忙跪下,声音略带沙哑,“儿臣必谨遵汗阿玛教诲,尽心竭力,辅佐太子二哥,不负汗阿玛重托。”

“起来吧。”康熙挥了挥手,“太子是你兄长,亦关乎国本,你去了要谨守本分,勤勉做事,多看多学,少言少语,明白吗?”

“儿臣明白!”胤祥再次叩首,这才站起身,后背已沁出一层薄汗。

“去吧,明日就去毓庆宫。”康熙说完便重新拿起一份奏折,不再看他。

直到走出乾清宫,胤祥被冷风一激才重新找回呼吸。汗阿玛此举是何意?是真的觉得自己“稳重”,可以历练了?还是……因此前胤祉之事,对自己另有考量?亦或是,帝王平衡之术的一步棋?

雪又开始零星地飘落,细小的冰晶沾在胤祥的睫毛上,模糊了视线。胤祥走得很快,无暇顾及身后为自己撑伞的内侍,几乎带着小跑,他没有回延禧宫,而是有目的绕过几道宫墙。此刻,他急需要见到一个人,只有在那人面前,他才能卸下所有防备,将满腔的惶惑尽数倾吐。

1.洮河砚,产自甘南,在四大名砚中储量最少、最难采集,特级老坑石在宋末就已经断采。太子出手很大方呦。

2.邵子观物篇,作者邵雍,最早的宋刻本藏于怡王府,现在上海图书馆。作者菌没有找出来是什么时候入怡府的,干脆就安排是雍胖送的。后面还有这本书的剧情。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生辰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