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陛下也想知道 > 第41章 久久未能落笔

陛下也想知道 第41章 久久未能落笔

作者:郁茵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3 04:28:33 来源:文学城

夜色中的林府,不似皇宫那般金碧辉煌,却自有一种沉淀了岁月与权势的厚重威严。

青砖黛瓦,飞檐斗拱,在清冷的月光下静默矗立,如同其主人一般,内敛而深沉。

府内庭院深深,回廊曲折,唯有书房窗口透出的暖黄灯光,在秋夜的寒凉中晕开一小片安稳的光域。

书房内,紫檀木书架上典籍林立,空气里弥漫着陈年书卷与上好墨锭混合的醇厚气息。三朝元老林阁老并未穿着朝服,只一身深青色家常锦袍,须发皆白,面容清癯,正临窗而坐。

他手中并未持书,只是望着窗外庭院中一株叶片已落尽的老枣树,目光沉静,似在思索,又似只是静观。

烛火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投下明暗交织的阴影,使得那平日里在朝堂上不动声色的面容,此刻更添了几分难以揣度的深邃。

几案上,一杯清茶已然微凉,袅袅热气早已散尽。

轻微的叩门声打破了室内的寂静。

“进来。”林阁老并未回头,声音平和,却自带一股久居上位的威仪。

门被轻轻推开,进来的是他的学生兼心腹,御史崔明。

崔明年纪不过四十上下,面容端正,眉宇间带着一股读书人的清正之气,亦有言官特有的锐利。

他官阶不高,却因敢于直谏、心思缜密而深得林阁老信赖。此刻,他神色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与急切。

“老师。”崔明躬身行礼,声音压得较低。

“坐。”林阁老这才缓缓转过身,指了指对面的梨花木椅子,目光落在崔明脸上,“何事如此匆忙?夜已深了。”

崔明依言坐下,身体微微前倾,并未寒暄,直接切入正题,语气带着压抑的激动:“老师,学生日前暗中查访,关于秦岳一案,似乎……有了一丝转机。”

林阁老端着茶盏的手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眼皮微抬,眸中精光一闪而逝,但很快又恢复了古井无波的状态。

他轻轻吹开并不存在的浮叶,呷了一口凉茶,才缓缓道:“哦?说来听听。”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崔明见老师如此反应,心知他素来谨慎,便也收敛了些许急切,尽量使语气平稳:“学生查到,当年指认秦枢密使与北戎私下往来、传递情报的那个关键证人,那个号称在边境被俘后侥幸逃脱的边军校尉……王猛。”

他顿了顿,观察着老师的反应。

林阁老只是静静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紫檀木椅扶手上轻轻敲击着,节奏平稳。

崔明继续道:“案发后,此人因‘戴罪立功’,并未受到严惩,但也被调离军职,安置在京畿附近的一个闲散位置上。”

“可是,就在秦家被抄没后不到半年,此人便在一次酒后失足,坠入河中溺毙了。当时只当作意外处理,并未深究。”

林阁老敲击扶手的手指停了下来,目光锐利地看向崔明:“溺毙?”

“是。”崔明点头,声音更低,“学生觉得此事太过巧合。便设法找到了当年经办此案的地方衙门的旧档,又暗中询问了当时参与打捞的几名老衙役。”

“其中一人酒后失言,透露……王猛被打捞上来时,虽泡得肿胀,但脖颈处似乎有不易察觉的……勒痕。只是当时上官有令,此事不宜声张,便以意外结案了。”

“勒痕……”林阁老重复着这两个字,眼神变得幽深起来。书房内一时寂静无声,只有烛火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

窗外秋风掠过枯枝,发出呜呜的声响,更衬得室内气氛凝重。

良久,林阁老才长长吁出一口气,目光重新落回崔明脸上,带着审视与告诫:“明儿,你可知,仅凭一个老衙役的酒后之言,和一份语焉不详的旧档,意味着什么?”

崔明迎上老师的目光,眼神坚定:“学生知道。这意味着王猛之死很可能并非意外,而是灭口。若真是灭口,则他当年指认秦枢密的证词,其真实性便大打折扣。秦案……或许真有冤情。”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振奋,仿佛在无边的黑暗中终于看到了一线微光。

然而,林阁老的反应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老阁老缓缓摇头,脸上并无喜色,反而笼罩着一层更深的忧虑:“意味着你触碰的,可能是一个足以将你我,乃至更多人都卷入万劫不复深渊的漩涡。”

他站起身,踱步到书架前,苍老的手指拂过一排排整齐的书脊,仿佛在触摸着历史的脉络与沉重。“秦岳一案,是陛下登基之初,亲自下旨定性的铁案。”

“陆承恩经办,证据‘确凿’,朝野上下,无人敢置喙。如今陛下虽对陆承恩之流渐生掣肘之意,但对此案本身……”

他顿了顿,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已然明了。叛国罪是年轻帝王心头最敏感的一根刺,轻易触碰不得。

“可是老师!”崔明也激动地站起身,“若秦岳真是被冤枉的,那真正的通敌者或许至今仍逍遥法外,甚至身居高位!此乃国之大蠹,社稷之危啊!难道就因惧怕触怒圣颜,便任由忠良蒙冤,奸佞当道吗?”

林阁老转过身,看着自己这位血气方刚的学生,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欣赏,亦有无奈。“忠良?奸佞?”

他苦笑一下,“明儿,在这朝堂之上,有时候,真相并非最重要。重要的是局势,是平衡,是圣心。”

他走回案前,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灼灼地盯着崔明:“你以为陛下对陆承恩就全然信任吗?非也。”

“陛下雄才大略,亦有猜忌之心。他留用陆承恩,是用其鹰犬之利,铲除异己,巩固皇权。但同时,亦对其势力膨胀心存忌惮。”

“这才是为何陛下近来会对我们这些老臣稍假辞色,为何会默许你在都察院对一些小事发出不同声音。这是帝王制衡之术。”

“那秦家小子……”崔明忍不住提到秦彬。

“秦彬……”林阁老眼中掠过一丝极淡的惋惜,随即被更深的谨慎取代,“他活着,本身就是一个信号,一个连陛下自己或许都未曾完全明晰的信号。”

“是杀是留,是磨是用,皆在圣心一念之间。他现在是陛下手中的一枚棋子,亦可能是各方势力眼中的焦点。”

“你此刻若贸然深查王猛之死,打草惊蛇是小,若被陆承恩反咬一口,扣上个‘为叛国罪臣翻案、图谋不轨’的帽子,不但你自身难保,更会彻底断送那秦彬可能存在的、极其渺茫的一线生机!”

“甚至……会迫使陛下为了维护旧案的权威,不得不……”

后面的话,林阁老没有说出口,但崔明已然明白。

若查证行为触怒了皇帝,为了维护天子威严和既定案件的“正确性”,周澹然很可能非但不会重审旧案,反而会彻底清除掉所有可能引发争议的隐患——包括秦彬的性命。

一股寒意自崔明脚底升起,瞬间传遍全身。他方才因发现线索而沸腾的热血,渐渐冷却下来。他意识到,自己想的还是太简单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案件的真相,更是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每一步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看着学生脸上露出的挫败与不甘,林阁老语气缓和了一些,带着长者劝慰的口吻:“明儿,你的心思,老夫明白。心存正义,是好事。”

“但欲速则不达。此事,需从长计议,等待时机。眼下,你要做的,是稳住自身,在职权范围内,多看,多听,少言。”

“积蓄力量,等待那真正可以撬动局面的契机出现。而非凭一时血气,以卵击石。”

崔明沉默了片刻,最终沉重地点了点头,向林阁老深深一揖:“学生……明白了。谢老师教诲。”他脸上的激动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沉毅的凝重。

林阁老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吧。今日之言,出我口,入你耳,再无第三人知。”

崔明再次行礼,悄然退出了书房。

林阁老独自一人,重新坐回窗前,望着那株在夜风中伫立的老树,久久不语。

烛光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投在布满书籍的墙壁上,仿佛与那些沉淀了无数智慧与阴谋的故纸堆融为了一体。他喃喃自语,声音低得几乎被风声淹没:

“秦家小子……确是可惜了。只是这盘棋,才刚刚开始啊……”

就在林阁老与崔明书房密语的同一片夜空下,千里之外的西北边陲,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这里没有京城的繁华与暗流,只有苍凉的大漠、凛冽的寒风和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边关重镇,肃州城。

城墙在月光下显露出斑驳而坚硬的轮廓,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戍边老将。夜巡士兵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城墙上回荡,铠甲摩擦发出沉闷的声响,间或夹杂着刁斗敲击的清脆声音,划破寂静的夜,传递着森严的戒备。

城中心,定远侯府邸(亦是镇守将军府)的书房内,烛火同样未熄。

与林阁老书房的儒雅厚重不同,这里的陈设更显粗犷简朴,墙上挂着巨大的军事舆图,案几上除文房四宝外,还摆放着一柄出鞘寸许的宝剑,寒光凛冽。

定远侯韩震,年约五旬,身材魁梧,面容被边塞的风沙雕刻得棱角分明,一双虎目即便在烛光下也炯炯有神,不怒自威。

他此刻并未身着甲胄,只一件半旧的藏蓝色箭袖袍,但久经沙场的杀伐之气依旧扑面而来。他眉头紧锁,正反复阅读着手中一份刚刚收到的军报,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军报上的字迹潦草,显然是在紧急情况下书写。内容大致是:一支精锐的北戎骑兵小队,于前日深夜,绕过常规哨卡,突袭了距离肃州百里之外的一处小型辎重转运点。

守军虽拼死抵抗,但寡不敌众,转运点被焚,粮草损失不大,但守卫的三十余名将士全部殉国。敌军来去如风,等援军赶到时,早已遁入茫茫大漠,无踪可寻。

这已不是近月来的第一次骚扰。北戎人似乎改变了策略,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对抗,而是化整为零,不断利用其骑兵的机动优势,进行闪电般的偷袭、骚扰,攻击边防薄弱环节,劫掠粮道,焚毁村落。

这种战术如同附骨之疽,虽每次造成的直接损失不大,却极大地消耗着守军的精力,动摇着军心民心,更使得边境地区终日人心惶惶。

韩震将军报重重拍在案上,发出一声闷响。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舆图前,目光锐利如鹰,扫过上面标注的山川河流、关隘城池。他的手指最终落在那个被袭击的转运点上,又缓缓移向更北方那片代表北戎势力范围的阴影区域。

“狼崽子……越来越狡猾了。”他低声咒骂了一句,声音沙哑,带着压抑的怒火和深深的忧虑。

这种战术,他并不陌生。多年前,当他还是秦岳麾下一员副将时,就曾与秦岳一同研究并成功遏制过北戎类似的骚扰。

秦岳用兵,既重正合,亦善奇袭,尤其擅长料敌先机,布设疑阵,对北戎人的习性、战术了如指掌。那时节,虽边境亦有摩擦,但大体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与威慑。

可如今……秦岳早已身败名裂,含冤九泉。

而朝中对边事的态度,也似乎变得微妙而谨慎。陛下登基未久,根基未稳,对军权更是敏感。他韩震虽被委以重任,镇守边关,但来自兵部的粮草辎重调配,却时常迟滞或不足。

奏请增拨军备、加强边防的折子递上去,往往石沉大海,或只能得到些许敷衍的补充。

他深知朝中有人,或许就是那权倾朝野的陆承恩之流,一直在暗中掣肘,生怕边将坐大。

而陛下……陛下对秦岳旧部,恐怕也未必全然放心。这次北戎异动,他接连上奏,陈明利害,请求增兵固防,但最新的旨意下来,却是“严加防范,酌情处置,军械补给,分批调拨”。

“分批调拨……”韩震咀嚼着这四个字,嘴角泛起一丝苦涩的笑意。

远水难解近渴,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等那“分批”的补给运到,不知又要付出多少儿郎的性命。

他想起了秦岳。若秦兄还在,以他在枢密院的威望和对边境局势的洞察,断不会让前线将士陷入如此被动境地。可如今,秦岳成了叛国罪臣,他韩震即便心中存疑,又岂敢轻易为旧友发声?

那不仅是引火烧身,更可能被曲解为边将勾结“罪臣”,图谋不轨。

一种无力感,如同冰冷的潮水,漫上这位沙场老将的心头。

他不怕马革裹尸,却怕麾下儿郎因朝堂争斗而无谓牺牲,怕这用无数鲜血换来的边关安宁,毁于一旦。

他回到案前,提起笔,却久久未能落下。

最终,他还是重新铺开奏折,以极其凝练克制的笔触,再次详细禀报了此次袭击的经过、造成的损失,并再次强调北戎战术变化带来的潜在威胁,以及前线军备、尤其是应对小股骑兵突袭所需的轻型弩箭、火器及战马补充的紧迫性。

在奏折的末尾,他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加上了一句看似例行公事、实则暗含深意的话:“……臣等必当竭尽全力,恪尽职守,以报皇恩。然敌情诡谲,恐非寻常防范可制。伏乞陛下圣断,早定方略,以安边陲,以固国本。”

写罢,他放下笔,长长叹了一口气。

这封奏折,能否引起朝廷真正的重视,他心中并无把握。他只希望,那位远在京城、心思深沉的年轻帝王,能够真正看清这边境阴云背后潜藏的巨大危机。

他唤来亲信副将,将奏折用火漆封好,命其以六百里加急,速送京师。

副将领命而去,脚步声消失在走廊尽头。韩震独自站在窗前,望着边关清冷孤寂的月色,心中那份忧虑,如同窗外无边的夜色,浓得化不开。

他仿佛能听到,远方的风声中,夹杂着北戎铁骑隐隐的蹄声,以及……无数戍边将士无声的呐喊。

京城,养心殿。

连日来的低气压似乎并未消散,反而因边境那封加急军报的到来,而变得更加凝滞。周澹然端坐于御案之后,明黄色的龙袍衬得他面容愈发俊美,也愈发冷峻。

他手中拿着的是定远侯韩震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折,目光快速扫过上面的字句,眉头微蹙,看不出具体情绪。

秦彬依旧如同往日一般,垂首侍立在侧,专注于手中的墨锭,努力将自己化作一道无声的影子。

膝盖处因前夜的罚跪,依旧残留着隐隐的酸痛,提醒着他帝王的喜怒无常与自身的卑微处境。

他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研磨的动作上,控制着呼吸,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再被抓住错处。

然而,当周澹然低沉而清晰的声音在殿内响起,念出“定远侯韩震”以及奏报中关于北戎骚扰的简要情况时,秦彬研磨的动作,还是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

那停顿极其短暂,短暂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连他自己都未必意识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