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被大佬退婚后[八零] > 第5章 投稿

被大佬退婚后[八零] 第5章 投稿

作者:秦朝独立的榛子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9 13:49:13 来源:文学城

既然要花钱,那就一次性花到位。

陈芳华先是将顾卫东替她垫付的一块钱押金还清,接着去了新华书店,买了一支钢笔、一瓶墨水和一沓稿纸,又花去了三块一毛五。

钢笔买的是最普通的牌子,两块五;墨水一毛五;稿纸一百页,五毛钱。

这么一来,她从家里带来的钱迅速缩水到只剩八毛五——只够寄一封信的邮资了。她之前去邮局问过,市内寄信要八毛。

刘淑珍见她抱着这些东西回来,瞪大了眼睛,觉得她简直是疯了,“你钱多烧的?还真把自己当文化人了?”

刘淑英也颇有微词,“就算我们家双职工,平时也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你咋敢一声不吭就花出这老些!”她自然知道就光是一支钢笔都不便宜。

对于质疑,陈芳华倒是表现的很平静,“我准备向杂志社投稿,看能不能赚个零花钱,这些都是必需品。”

“投稿?”

刘家姐妹俩只觉得她是异想天开。

刘淑英委婉劝道:“城里跟咱们老家不一样。在咱那儿,小学毕业就够光宗耀祖了,可这儿是京市,初中生也就比文盲强点儿。咱还是脚踏实地的好。”

文盲刘淑珍一听这话,瞬间脸红到了脖子根儿,狠狠瞪了一眼陈芳华。

陈芳华对这些泼冷水的话一律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抱着东西回屋去了。

刘淑英家有严格的作息时间,一到九点就要拉灯睡觉,坚决不浪费一度电。陈芳华想要写作,就只能充分利用白天的时间。

经过前几天的观察,陈芳华发现,现在流行的爱情小说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受时代背景影响,爱情与伤痛交织的“伤痕文学”;另一种是来自港台的大众言情。前者情感沉重,与现实纠缠紧密;后者则以琼瑶为代表,充满诗情画意,浪漫唯美,像一场大众的言情盛宴。

不过,读者对这两类的态度两极分化严重。喜欢前者的,觉得后者肤浅;沉迷后者的,又嫌前者太压抑。陈芳华有点贪心,她想同时吸引这两类读者。

迎合大众口味的本事,她早在现代网文市场的残酷竞争里就练出来了。现在做起大纲来驾轻就熟——嫌言情肤浅?那就加强人物的精神内核;嫌伤痕文学太沉重?那就把浪漫和戏剧性贯彻到底。

花了两天时间,短篇小说的框架终于成型——《忆知青岁月》,全文预计两万字,目标刊物也选好了:《青年报》。

一来《青年报》更多的是面向年轻读者群体,风格明快,注重时代气息和年轻人的价值观,二来它的总部位于京市。综合比较下,在一众备选刊物里成了陈芳华的首选。

陈芳华埋头写作的这两天,刘家姐妹意外地没怎么打扰她。最多是晚饭时,刘淑珍会在屋里故意咳嗽两声,暗示陈芳华该出来帮忙。

陈芳华也清楚自己寄人篱下的身份,平时屋里屋外的杂活,只要看到就会主动去做。刘家是水泥地,原本一周才拖一次,她来了之后,每天趁他们出门就把地拖得干干净净,连门外的走廊也一并打扫。一来二去,左邻右舍都知道刘家来了个手脚勤快的亲戚。

活儿都被陈芳华干完了,刘淑珍反而闲得发慌。在老家时,她每天喂鸡、拾柴、下地,忙个不停,现在无所事事,就开始琢磨陈芳华到底在写些什么。

可她识字不多,陈芳华并不担心泄稿,但为保险起见,每晚睡觉前还是会把稿子压在枕头底下。这是她眼下唯一的出路,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大纲敲定,陈芳华正式动笔。

《忆知青岁月》,从名字就能看出它的时代底色——当下社会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知青返城,故事核心则是人物的成长与爱情。

高途是前途光明的大学生,下乡到北方一个叫“红星农场”的地方做知青。农场民风淳朴,人们勤劳肯干,其中有个叫晓月的姑娘,纯洁善良,两人在朝夕相处中渐生情愫。

高途来自城市,晓月既喜欢他的英俊和绅士——那是一种不同于农村后生的优雅气质,又欣赏他事事担当、处处争先的精神。晓月长相清秀,身材娇小,做事却雷厉风行,极有主见。高途第一眼就被这种反差吸引,后来更被她那种永远昂扬向上的乐观心态深深打动。

然而,这段浪漫而朦胧的感情,在黄土地遍布的红星农场显得格格不入。这里的人更习惯一步到位的婚姻——到年纪就相亲,看一眼就结婚生子,一辈子不提“爱”,仿佛爱是一种禁忌。

晓月的生活在拥有爱情的窃喜与不安中悄悄继续。她深爱高途,爱到愿意付出一切,却又被恐惧折磨。这样的感情在红星农场并非没有先例,那个“先例”曾被冠上“搞破鞋”的罪名,永世不得翻身。

高途清楚恋人的矛盾与痛苦。他从不轻易许诺,只是每次见面,都会轻声为她讲述那些他读过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简.爱》……他握着她的手教她认字,拥着她陪她读书,告诉她红星农场之外还有一个世界,那个世界热烈而自由。他说,总有一天她会走进那个世界,会发现那里有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人,活得热烈而肆意——在那里,爱情不是罪,是药。

终于,知青返城的政策为这个压抑的世界撕开了一道口子。高途作为知识分子,年年被评为农场劳模,所学专业更是对国家未来的事业至关重要。于是,他成为第一批被召回城的知青,甚至没来得及与恋人见上一面,就被一纸调令连夜带离了农场。

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

上篇写完了,导语只有一句:“他们的生活充实而奋斗,他们的爱情隐秘而热烈。”

陈芳华对成本斤斤计较,下笔时慎之又慎,全文不敢出现一个错别字。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不浪费稿纸再誊抄一遍就是最大的节约。

她到邮局寄出稿子,将等待回复的时间定在了半个月之内。

报刊方给出的时间一般是一个月,但这是将稿件在路上的时间也算在了里面。

她之所以选择《青年报》,最大的原因就是投稿地在本地,稿件寄出后第二天报社就能收到,大大节省了路上的时间。

如果半个月内没有收到回信,大概率就是石沉大海了,她没有再投一次的经费,就得另做打算,先赚足本钱。

京市计划经济已经有了苗头,之前去图书馆时,她发现旁边的友谊商店门口,有年轻人用生涩的英文问从里面走出来的外国人,"Are you here for tourism? Do you need a tour guide or interpreter? The price can be negotiated."

您是来旅游的吗?需不需要导游或是翻译呢?价钱好说。

也许她也可以去做这个,不用成本就能起摊儿。

等待回信的日子里,陈芳华并没有闲着。她又伏案两日,一鼓作气将《忆知青岁月》的下篇写完。待从头梳理一遍,确认没有明显的逻辑矛盾,这篇两万多字的短篇才算真正完成。

事实上,她这么投稿是有风险的,原稿寄出去,要是报社没有采用,大概率是不会寄回的,那她就要重新将上篇回忆出来,或者一整篇心血直接付诸东流,连带着下篇也白写了。但陈芳华别无选择,只能冒险一试,一来她对自己的文笔有信心,二来经济实在拮据,备份的成本太高了。

刚完成《忆知青岁月》,陈芳华正筹划着再开一篇新稿,刘淑英已为妹妹刘淑珍找了个学手艺的去处——去纺织三厂的食堂做帮工。虽没有薪水,但能跟着大厨学些烹饪皮毛,一日三餐也全包。

食堂工作很辛苦,早上五点多就要从床上爬起来,其他工人上班之前,早餐就要做出来。但这对刘淑珍来说算不得辛苦,甚至还没她在家时下的苦力多。熟悉了几天工作环境,发现同事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相处后,刘淑珍乐呵呵的投入到了工作中。

家里无所事事之人便只剩下陈芳华一个人了,然而半个月的回信期还早得很。

陈芳华沉下心又写了一篇短篇,稿纸也用没了。没钱买稿纸,意味着无法再开新文,这下只能静侯回音了,扳着手指一算,离预估日期还有七天。

刘淑英连着两日下班回来,都没再见陈芳华伏案写作。夜里躺下,她忍不住同丈夫低声絮叨:“看样子是三分钟热度过去了。可惜了,花那么多钱买的东西,都白费了。”

顾卫东打了个哈欠,“乡下刚来的,估计是头一回手里攥着些钱,看什么都新鲜。”话虽如此,他心里倒有几分理解,“不过她也算机灵,知道买这些东西做给贝家看。”只可惜,贝家对她在此处的情况不闻不问,他们夫妻也不敢主动提起半句。

刘淑英想起陈芳华曾想给自己一块钱的房租,她没要,那时是真心的,如今看她花钱没个算计,又觉得有些后悔。这话她没对丈夫说,转而操心起更紧要的事:“这都多少天了,贝家就真这么沉得住气?”

顾卫东心里也有些着急,他本来是想顺手帮对方解决一个小麻烦,落个人情,没想到现下落在了自己手里,成了个甩不掉的烫手山芋。家里供应粮紧张,哪里经得起再添了一张嘴。

见丈夫不吭声,刘淑英也明白这事催不得,只是感叹:“那丫头也真是沉得住气,贝家不急,她也不急,真不知道心里是怎么盘算的。”

话音落下,夫妻二人一时无话。静默在黑暗中蔓延,直到刘淑英快要睡着时,顾卫东翻了个身,含糊地咕哝了一句:“过几天送淑珍过去的时候,你再顺便问问吧。”

刘淑英睡意顿消,怔了一下才回过味来,心头不由泛起一丝微妙的不满。这个丈夫千好万好,唯独在这种需要出面周旋的时刻,总是不动声色地将她推到前头。她一面生出几分“这个家离了我不行”的隐形成就感,一面却又涌起一股丈夫缺乏担当的淡淡失望。

半月之期已过,陈芳华每天傍晚都掐着邮局下班的点儿赶去询问是否有自己的信。为免麻烦,她特意将收信地址写到了邮局,注明“自取”。

然而连着去了三回,回回空手而归。

得,收拾收拾去友谊商店门口拉客吧。也不知道那件唯一没有补丁的外套赶明早能不能干透。

陈芳华一脚已踏出邮局大门,身后却突然传来一声询问:“刚才是不是有个叫方舟的问信?方舟——方舟在吗?有你的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