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青瓦》
-by白糖方糕
-2025.10.26/晋江文学城首发
*
受台风天气影响,从香港飞往北京的CU5367次航班延误五小时后取消,裴准被迫在机场滞留两天一夜。
落地北京时天色微亮。
不同于台风肆虐的香港,北京天气晴好,一片祥和。
裴准叫了辆出租车送陪同出差的两个实习生回家,自己则上了肖正阳早早候在路边的车前往律所向合伙人述职。
上次回北京是二月份的除夕,节后裴准作为主办律师带着俩实习生前往香港持续跟进一个跨境并购项目。
一季度过去,除了气温升高,北京没什么变化。
道路交通状况一如既往地糟糕。
裴准刚下飞机时接到常法客户关于两份股权转让限制协议的咨询电话,上车后他开了一个简短的视频会议回复客户疑问,会议结束后,车内陷入短暂的宁静。
裴准放下背椅打算小憩一会儿。
这三个月他人跟着项目走,前期与同并购项目组的审计频繁往返重庆和香港对目标公司开展尽职调查和风险分析,现在忙着准备和目标公司的谈判和各种交易文件,日均凌晨两点下班。
他困得眼皮打架,刚闭眼,前排的肖正阳冷不丁来了句:
“老顾跳槽了。”
裴准花了两秒琢磨这话。
他并不感到意外。
选择做他们这个业务方向的,一开始大多抱着坚持到底直至升par的想法,但这行基本靠献祭健康换成果,工作节奏快,强度大,加班是常态,高频率出差,时不时长期在外地驻场,对身体和精神都是巨大的考验。
出路无非两个。
要么继续硬熬混资历和人脉成为律所合伙人,要么中途跳槽去甲方或者转去做诉讼。
肖正阳接着说:“他老早就找好下家了,是家互联网公司的法总。”
“现在在走离职流程。”肖正阳突然“呸”了声,“这孙子一直憋着瞒着,朝我们扔了个地雷然后他拍拍屁股一走了之,这算什么?”
肖正阳越想越气。
老顾这事儿做得真不厚道。
中高年级律师断层是现在头部律所的通病,团队里目前就姓顾的和裴准两个senior,两人负责承办大部分业务,本来团队里有三个中年级律师,但这几年资本市场不景气,无论金圈所红圈所还是各大精品所都刮起一股降薪裁员的风,团队里两个中年级辞职转去干诉讼了,就剩他一个中年级苦巴巴地带着四个junior。
老顾这一走,为了消化老顾那部分工作量,实习生会被当低年级使,低年级会被拉出来当中年级用,中年级会被当高年级用,裴准……裴准大概率会被当驴用。
所有人不仅要持续跟进自己原来的项目,还要腾出手去接老顾的业务。
想想都够呛。
肖正阳气得胸口疼,后排传来衣料摩擦的声音。
透过后视镜,肖正阳看见裴准脱了夹克朝后一仰,老神在在地阖上了眼。
“我寻思老李怎么左一个电话右一个微信问我什么时候到北京呢。”裴准的语气带着些许调侃的意味,“闹半天,搁这儿等我呢。”
肖正阳心想能做到资深律师的果然都不是一般人,譬如后排这人对什么都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
“他挑的辞职时间卡挺准。”路遇红灯,肖正阳停车,“他手上那个IPO项目快申报了,临到驻场,他跑了。”
裴准有些好奇:“驻场地在哪儿?”
“绩河市。”肖正阳忿忿道,“那地方偏得很,在徽州。”
*
小雨接连下了一个星期,早上放了会儿晴。
气候使然,每到五月底,江南地区连绵的雨天将会持续近一个月。
自从入梅开始姜瑜笙就没关过家里的除湿机,但没什么效果,空气依旧湿漉漉的,卧室有股淡淡的霉味,挂在院外的衣服三四天了都没晾干,早上出门的时候她发现堂屋拐角处白色墙皮上生出一大片霉斑。
姜瑜笙把家里大大小小的窗户全部敞开通风,之后又把衣柜里的衣服抱出来放走廊下晒,前前后后折腾了好大一会儿,到店的时间比平常晚了一个半小时。
她住在市区外缘的柏溪镇,店开在市中心步行街,两地离挺远,骑电动车四十分钟的路程。
店名叫山间月,主卖手作茶点。
茶点铺子开了四年,在当地小有名气,去年荣登当地大众点评必吃榜榜首。
最近姜瑜笙准备把店搬到市南的古城去。
绩河古城建成于唐朝,说是古城,但相比于凤凰古城、平遥古城这些大型古城更像是一个小镇,唯一一点名气源于诗人李白经过这里时作了首诗,出了徽州的地界没几个人知道这里还有一座千年古城。
这两年国家大力提倡旅游经济,上面下了政策,文旅局决定对绩河古城重新规划建设,年初工程竣工,现在正在给新增的店面招商。
市中心的店铺租金水涨船高,年年翻倍,古城政策好,租金对半折,发展前景一片大好,而且离柏溪镇近,姜瑜笙看中了一个靠近古城大门的店面,店铺装修已经完成,她计划下周搬过去。
姜瑜笙洗好手正准备进后厨和面团做荷花酥,学徒曹梦洁挤开门一瘸一拐地走了进来。
姜瑜笙回头,两人对视。
曹梦洁嘴一瘪,眼眶红红,哇啦哇啦开始哭。
姜瑜笙被吓一跳,慌慌张张从后厨撵出来,走近一看,曹梦洁浑身没一处是干净的,头发上,脸颊上,白衬衫上,帆布鞋上,全是泥点。
阔腿裤膝盖那地方还被刮出条一公分左右的裂口。
“摔了?”姜瑜笙扶曹梦洁在椅子上坐下。
“谁能想到冒出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在拐弯那地方挑担子卖土鸡蛋?”曹梦洁在脸上抹了把眼泪,“路又滑,我没刹住,就在镇子口三岔路那边摔的。”
那边路况确实混乱。
那里是当地居民自发组成的一个小菜场,不少大爷大妈每天清早挑着担子在那边摆摊,卖的都是自家的东西,比如菜地种的小青菜,院子里种的橘子,自己腌的糖蒜,家养的鸡蛋……
做生意本就人来人往,偏偏那里还是青石板铺成的老路,梅雨季的雨水把板砖浸泡得锃亮反光,别说曹梦洁了,姜瑜笙自己小时候骑自行车上学的时候在那里不知道摔了多少次。
“我摔了个人仰马翻,电瓶车脚踏板都飞出去了。”曹梦洁边说边从裤兜里掏出两鸡蛋揣姜瑜笙手里,话题陡然一转,“你拿去和面团。”
姜瑜笙怔了怔。
曹梦洁一抽一噎地解释:“老太太坚持要赔我钱,转手摸出一大把五角一块的毛票,我不好意思拿八十岁老太的钱,收了两个鸡蛋跑了。”
姜瑜笙哭笑不得:“不知道你急哄哄地急什么,我们开店的又不像上班族要按时打卡,你骑那么快干什么?”
这话也不知道触了曹梦洁什么逆鳞,她“噌”一下站起来:“我还不是急着找你吗?”
姜瑜笙不解:“找我干什么?”
“我就知道你肯定没刷到。”曹梦洁垮着脸去解锁手机。
“你看!”她点开短视频软件,将一段两万多赞的视频递到姜瑜笙面前,“说在咱们的姜枣奶里吃出了蟑螂!”
一段十三秒的视频,画面里是一碗没吃两口的姜枣奶,拍视频的人用勺子撇开上面浮动的红枣片,一只还在爬行的大蟑螂就这样明晃晃地暴露在镜头里。
视频最初的发布平台是外卖软件的评论区,配文只有一句话:
“卫生条件太差。”
对面是匿名评价,姜瑜笙只能看见评论发布的时间,事情发生在前天晚上,具体发布时间是凌晨一点三十二分。
后来这段视频和评论被一个探店博主转载到了短视频网站上,点赞数直逼三万,评论区骂声一片。
曹梦洁指着视频笃定道:“这人铁定跟我们是同行,眼红我们生意好,故意害我们。”
“四月糖水铺?多巴胺小店?”曹梦洁掰着手指头念叨附近几家同样卖糕点饮品的店名,“难不成是岁月与甜?”
姜瑜笙直觉不是同行。
她对前天晚上那笔订单有点印象。
那是她接过最晚的一次外卖单子。
店铺挂的是官方打烊时间是每天晚上十二点,但店里九点左右就没什么人了,外卖单子一般不会超过九点半,她一般会留到十二点左右清洁后厨和打扫店面。
前天晚上那单卡在十二点前一分钟付的款。
那会儿姜瑜笙刚锁好店门准备回家,因为这笔黑糖姜枣奶的订单被迫折返回了店里。
姜枣奶的底料黑糖她都是每天早起现熬的,白天营业一整天,早就一滴不剩。
于是她在外卖平台上找到单主的联系方式,跟他协商能不能把黑糖姜枣奶换成蜂蜜姜枣奶。
单主手机号是北京的,说话带点北京那边的腔调。
多半是来这里旅游的。
况且附近的同行就那么几家,人也都是知根知底的,徽州本地人居多,剩余的大多来自江浙沪,虽说是竞争关系,但是大家关系还不错,不至于做这种下三滥的事。
再结合这则差评的发布时间,姜瑜笙确定这就是那个单主。
曹梦洁知道这笔订单背后还有这段曲折后,沉默了会儿说:“我们店里根本不可能有蟑螂。”
姜瑜笙心里也这样想的。
她平常非常注重店里的卫生环境,餐具一律用进口消毒柜消毒,后厨的操作台,收银台,餐桌,店里每一个角落,她和曹梦洁每天都要清洁无数遍。
怎么可能有蟑螂呢?
她捉摸不透。
但不管怎么说,店里的食品出了问题,第一件事是要向顾客道歉。
她打开外卖软件,从前天晚上的订单记录找到那笔订单,手指在键盘上打字:
【您好,对于您在我店遇到的不良消费体验我们深感抱歉,如果您愿意的话,我们可以就这件事详细沟通一下吗?】
姜瑜笙点击发送键的瞬间,正在开晨会的裴准手边手机“叮咚”一响。
裴准正在听对面的券商安排下一步的工作,因为这则消息思绪被打断,他抬眸,扫了眼手机屏幕。
看完聊天框里的文字,他眉心紧锁。
回忆起那晚碗里的蟑螂,他直犯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