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八识规矩颂 > 第9章 第9集《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第9章 第9集《八识规矩颂》

作者:妙音0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03 18:17:28 来源:文学城

《八识规矩颂》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六面:丙二、无漏清净识。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前五识的偈颂总共是有三个偈颂,前面两个偈颂是讲到凡夫有漏的杂染识的情况,这个偈颂是讲圣人他这个无漏的清净识的一个活动的情况。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这个地方是讲到佛菩萨在观察这个空,就是真如,二空真如的时候,他必须要变相观空。因为前五识它只能够在这个有相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活动,它不能够观察这个无相的真如,不可以。这个时候,佛菩萨有时候他出定跟众生接触、说法,但是他有时候入定,游于甚深法性三昧。这个时候,佛菩萨跟真如相应的时候,这个前五识是不能观察真如,不能够观察正如应该怎么办呢?变相观空。变带真如的相状来观察空,所以这个前五识只有后得智来收摄。

在这个八识当中,第六、第七识、第八识都具足了根本智跟后得智,只有前五识只有具足后得智,前五识没有根本智。因为为什么呢?因为果中犹自不诠真。不要说是凡夫,乃至于初地、二地、三地……十地菩萨,乃至于成佛,这个成所作智都不能够直接去亲证真如理的。我们不要说观真如了,就是佛菩萨入定,到了二禅的时候前五识都不能活动。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前五识的范围,它只能够在这种有相的境界分别,不能够去分别无相的真如。

第二句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这一段是说明前五识转成无漏的成所作智它的一个时间,以及它所表现出的作用。

圆明初发成无漏。圆明初发成无漏是说前五识的转依要等待这个圆明,就是大圆镜智发动以后,它才能够转成无漏的成所作智,这个前五识是随第八识转的,这个待会儿会说明。

三类分身息苦轮,它转成成所作智有什么作用呢?前面是说明摄用归体,成所作智观察真如是变相观空,那么他从真如出来以后做什么事呢?三类分身息苦轮。这个成所作智能够分成有三类的分身来教化众生,来度脱一切有情出离生死之苦轮,是做这种事情。

前半段的偈颂我们上次讲过了。我们现在看下半段的偈颂,看蕅祖的注解,圆明初发成无漏:

未成佛时,一向有漏。

就是还没有成佛之时,乃至于初地,乃至于十地,这个时候前五识都处在有漏当中。那么前五识是什么时候转成无漏呢?

直俟金刚道后异熟识空,转成大圆镜智相应之庵摩罗识,名为圆明初发。尔时庵摩罗识所持五根成无漏故,依根所发五识亦成无漏,名为成所作智相应心品。

成所作智的转依,前五识的转依,要等到金刚道。这个金刚道是在这个等觉后心,等觉后心所入的这个定特别的坚固,能够破坏一切的法,破坏一切的障碍,金刚能够破坏一切,那个禅定特别的深。在这个金刚的禅定当中生起这个道,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一念的相应就是异熟空,第八识就破坏了。

异熟空这个异熟就是果报。第八识在有漏的时候,第八识它会受前七转识业力的熏习而有变化,你造了善业第八识的善功能就增长,你造了恶业第八识功能也增长,这是异熟,因为它的变化是会受前七识的业力的熏习。

但是到了成佛以后,这种异熟的功能就消失了,成佛以后第八识就全部是无漏了,不再受熏了。你再造善业不能够增加它的善功能了,它圆满了,所以这个时候第八识的异熟识的功能就消失掉了,转成大圆镜智。这个时候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相应的庵摩罗识,又称作庵摩罗识,这叫做圆明初发。

圆明指的是大圆镜智,这个时候智慧特别的圆满光明。

第八识转成无垢识或者庵摩罗识的时候,这个时候庵摩罗识所持的五根成就无漏的缘故,所以依止这个无漏的五根所发动的五识也成为无漏,就叫做成所作智。前五识的转依跟第八识是有关系的。

古德讲一个偈颂,说八识的转依,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中圆。说我们在转识成智、转凡成圣,在因地的时候转的是谁呢?六、七。就是说,你现在是一个凡夫,但是你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从外凡到内凡,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然后一念的相应,这个时候就跟真如相应了,一念的相应就证入了我空、法空的智慧。这个到初地的时候,第六意识就下品转,第六意识修我空观,第六意识一转,第七意识也跟着转,它同时转成平等性智,也是下品转。就是初地的时候它能够破分别的我、法二执,这个时候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都成就了下品的妙观察智跟平等性智。到了八地的时候,这个不动地,这个时候俱生的我执也消灭了,就是中品转,到了第八地的时候又转了一次,转成中品。到了成佛的时候上品转,全部都转成无漏的妙观察智跟平等性智。

所以六七识的时候是在因地的时候它就慢慢转,但是这整个过程五识、八识都不能转。为什么呢?五、八只有在成佛那一刹那才突然转过来。这当中有一个理由就是,因为第八识为什么因地的时候,初地到八地都不能转呢?因为这个时候你的阿赖耶识还有很多有漏的种子。这个有漏的种子,无漏的识不能执持有漏的种子,所以既然有漏的种子还在,第八识就必须处在有漏当中。第八识为什么在因地不转的理由,是因为它在成佛之前,他还有一些微细的有漏种子在,这是第八识不转的理由。

为什么前五识不转呢?因为前五识的根是第八识的相分,第八识的相分:根身、器界、种子。第八识处在有漏,它的相分表现出来的这个根身也是有漏,有漏的根身不能发动无漏的清净识,不可以。所以前五识的根它在成佛之前是有漏,所以它也处在有漏当中。所以它只有在成佛的时候那一刹那,金刚道后异熟空的时候,第八识那一刹那突然间转成大圆镜智,这时候前五识也突然间转成成所作智。这叫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中圆。

我们看佛在世的时候,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他要供养佛陀三个月安居,就去请佛陀,三个月当中不要托钵,由这个国王来供养。由于这个国王被魔王所迷惑,就是沉迷在五欲当中,就把这个供养佛陀跟大众师的事给忘掉了。忘掉以后就在花园当中,这个时候没东西吃。因为佛陀已经答应受这个国王供养,就拒绝所有居士的供养。这个时候有一个养马的人,有一个马夫,看到佛陀跟大众师的清净庄严,就把他养马的这些粗的糠,马麦,粗糠就拿来供佛,供养大众师。

这当中有点分别,就是说这些大阿罗汉,当然大阿罗汉的第六意识是跟我空、法空相应的,但是他在因地的时候,五八果中圆,阿罗汉吃到的的确是马麦。换句话说,阿罗汉他那个身心世界都还有漏。当然他的第六意识能够修我空观,他能够入灭尽定,于一切法不受,他可以以这个分别心来降伏自己的执着分别,他可以,但是从现实的生活来说,他吃到的的确是马麦。

但是佛陀不一样,佛陀那个第八识是无漏的,他变现的种子、根身、器界都是无漏的,他没有马麦这件事情。这马麦一到佛陀的嘴巴,入此人口,成甘露味。阿赖耶识是清净的,他没有马麦这种境界出现。但是你要等觉菩萨在那个地方吃马麦,就真的吃到马麦。吃到马麦当然,他可以以第六意识入我空观、法空观来消灭他的分别。

这个第六意识、第七意识它能够在因地就成就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但是这个五、八识只有成佛才完全没有这些染污的境界出现。所以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中圆,这句话是说明圆明初发成无漏,说前五识的转依要到圆明初发,大圆镜智出现以后,它的根是清净的,所以这个前五识才能转成清净。

转成这个清净的成所作智有什么作用呢?做什么事情呢?三类分身息苦轮。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能于尽未来时,遍十方界,示现三轮不思议化,度脱一切有情生死苦轮也。

这个佛陀的成所作智能够尽未来时,没有停止的,永远永远地到十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表现出清净的三轮——身轮、口轮、意轮这种不思议的神通变化。这神通变化干什么呢?度脱一切有情出离生死的苦轮。

这个三类我们解释一下:

三类,第一类是针对外凡,外凡位的菩萨,就是散乱心的菩萨,外凡资粮位菩萨,佛陀所现的身是丈六的比丘身,跟我们的身高差不多,丈六,稍微高一点。

佛陀为内凡以上的菩萨所现的是千丈的比丘身,千丈,特别高大。内凡的菩萨这是一类,第二类,内凡菩萨,所示现的千丈比丘。这两类都是有固定的身相。

第三个是随类化身了,就不完全是度化人道的。有时候佛陀现出蛇王的身体,甚至象王的色身,随类化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则现何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就是说随其众生的因缘而示现各式各样的化身,来度化众生,这个色身就不固定。

这三类的化身都是成所作智所成就的。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在《法华经》上讲从本垂迹、开迹显本,佛陀的身有三种身,法身跟报身叫本门。佛陀的本门我们凡夫是不能见闻觉知的,这种本门,这种法身报身。我们凡夫能够见闻觉知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些应化身。应化身的境界我们能够见闻觉知,这些应化身就是成所作智所成就的。所以这个成所作智对我们凡夫是最重要的,因为佛陀的清净的报身跟法身我们根本不能见闻觉知的,所以佛陀也必须要从本垂迹,或者讲为实施权。

在《贤愚经》有一个小故事,我把它讲一下。说这个须达长者证得初果,证得初果以后他的内心有四不坏信,对佛法僧戒有坚固不可破坏的信心,他就来到了僧团,禀白佛陀跟大众师说:我尽未来际供养佛、供养僧,僧团有任何的需要都可以来我家索取,佛陀就默然答应了。答应以后,大众师有什么需要就到须达长者的地方去,或者要一个钵,或者要一件袈裟,或者要一个具。这个须达长者的家很大,一个家院。他有时候也是很忙,比丘去的时候有时候长者刚好在门口,有时候不在。不在的时候比丘就在门口等着,也不好意思进去。

这个时候须达长者的门口有两只鹦鹉,这两只鹦鹉头脑很清楚,看到比丘来了,他就飞到长者的面前说:比丘来了,比丘来了。这个长者,哎呀,这比丘来了,就带着仆人出来迎接,说:你们需要什么呢?我需要一件衣服。长者就给他一件衣服;我需要一个钵,就给他一个钵。那么就经常地就由这个鹦鹉来报告这个长者,说比丘来了。

有一天,佛陀当然是那一念清净光明的智慧,知道这两个鹦鹉得度因缘已经成熟了,就叫阿难尊者说:你呀,去须达长者的地方去,但这次不是要东西了,你为这两只鹦鹉说法,说两个法。第一个是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说这个苦集灭道的道理;然后再告诉它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说这两个法。阿难尊者就去了。

去了以后这两个鹦鹉看到比丘也是欢喜,又要飞到须达长者的地方去,阿难尊者说:我今天不是来要东西的,你先下来。两个鹦鹉就飞到地上来,就为它说法: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世间上是有因果的,这苦集灭道有世间因果,有出世间因果。那么这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怎么抉择呢?应该是要去取世间因果,还是取出世间因果呢?阿难尊者进一步回答说,你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要放弃世间的因果,追求清净的出世间的道、灭。

这个时候这两个鹦鹉听了以后起大欢喜心,听这两个法以后就从地上飞到树上,一方面飞一方面就念: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是从地上飞到树上,从树上又飞到地下,飞了七次,绕着这个树上一直飞,一直讲。阿难尊者承受佛陀的慈命以后就回来了。

到晚上的时候,这两只鹦鹉就被狐狸给吃掉了,吃掉以后这些比丘就有点怅然若失:我们过去去须达长者的地方乞求东西的时候,都是它们为我们报告,现在它们死掉了!有的比丘就问佛陀说:这两个鹦鹉死掉到哪里去了呢?

佛陀说:这两只鹦鹉死掉以后先生到四天王天;然后四天王天的福报享尽以后,到忉利天;忉利天福报尽的时候,到兜率天、夜摩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如是的七返,七次,七次以后,天福享尽了堕到人间——这个时候没有佛陀住世,没有正法的住世,也没有出家人——成就辟支佛。

所以我们讲佛法的善根,为实施权,语言文字这个权,但是这个权你吸收进去以后,在你阿赖耶识当中它就会有变化,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这个金刚种子到里面去,它就有力量慢慢慢慢引导你趋向涅槃。我们在律上也讲到,三宝有理体三宝、住持三宝。

理体三宝的佛是什么身呢?那个是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那个是不能见闻觉知的,佛陀那五种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那个不是我们眼睛能看到的。但是住持三宝这个佛就是佛像。佛陀灭度以后,佛像在那个地方,我们眼睛很清楚地看到佛像在前面放大光明,我们恭敬地皈依礼拜,哎,就从这个地方跟佛陀结下一个因缘了,就从这个地方开始忏悔我们的业障,开始积集我们佛法的善根。所以我们还不能够忽略住持三宝。

住持法宝也是。你看那个理体法宝,理体法宝是什么?那个是灭谛无为,那个是涅槃,那个是无为法。但是住持的法宝就是这些语言文字的经典,你从文字当中不断地去读诵,哦,你就能够生起智慧。

这个理体的僧那就是圣僧,声闻学无学功德,那些初果以上的圣人,有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但是在末法时代有几个圣人我们不知道,但至少他剃发染衣现出了清净的幢相,我们看到出家人,乃至于问讯、恭敬、礼拜,哎,跟三宝结下善因缘。

所以这个权也是很重要,权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能有些人说,我不要皈依住持三宝,我直接皈依理体三宝,不可以,你做不到。不是你要不要的问题,理体三宝不是见闻觉知的境界,一定是要施设住持三宝,佛像、经典、出家人,从这个地方慢慢慢慢栽培善根。突然有一天你善根成熟了,一念的相应才悟入理体三宝的。

这个住持三宝是什么东西所成就呢?三类分身息苦轮,成所作智做这种事情。佛陀自受用的清净法身跟报身,那不思议的境界的大悲心,创造一种跟我们色身一样的应化身出来,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跟我们一起吃饭、睡觉、托钵,跟我们一起打坐,这样子慢慢慢慢教导我们,这种应化身是佛陀的成所作智所成就的,所以讲三类分身息苦轮,是这个意思。

前五识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乙二、第六识颂

第六识颂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大家打开原文的本子,原文的本子倒数第二行: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绵,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好,我们回到讲义。这当中总共有三个偈颂。这三个偈颂,前面两个偈颂是讲有漏的杂染识,第三个偈颂是讲到无漏的清净识。先看第一段,有漏的杂染识。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这个是讲到第六意识的心王它造业跟了别的情况,先讲它造业的业性。它造业的业性是三性,通于善、恶、无记,跟前五识一样。第六意识能够起善心,它也能够起恶心,也能够无记,它的造业的情况是这样子的。

三量就是说第六意识去了别境界的时候,它有时候是现量,有时候比量,有时候非量。

这个境就是有三种境界:性境、带质境、独影境。所以说它的范围就比较广了,广大无碍。

前面的前五识是性境现量通三性,前五识只能够了别现在的境界,过去、未来都不能了别的。第六意识能够了别过去、现在、未来,能够在三量跟三境的境界里面活动的,所以它的范围很广的。

三界轮时易可知。我们的生命在三界轮回当中,第六意识是最容易了知的,它的行相是最容易了知的。我们解释这一段大意。

这个前五识,当然我们眼睛去看一件事情,我们也知道:哦,前五识有了别的功能,耳识来听声音,我们也能够感觉到:哦,有耳识的存在。但是前五识有一个问题,眼耳身三二地居,前五识在三界九地当中,只有在前面的两地活动,在五趣杂居地跟离生喜乐地前五识能够生了别,等到二禅定生喜乐地以上,前五识都不能活动。所以它的活动有限制,这前五识不能说是三界轮时易可知,不可以。

第七识跟第八识,不管你是在欲界的散乱心,还是在□□无□□高深的禅定的寂静的状态,都不容易了知,这个第七识第八识是不容易了知的。

第六意识不同,第六意识不管你在散乱的情况,你能够感觉它的存在,你入了禅定在寂静明了的状态,你也能够感觉它的存在,它等于是三界九地里面的一个主角,也可以这样讲。这个八识当中,处在三界的凡夫的情况,第六意识是最明显的。这是讲三界轮时易可知。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三性,先解释三性。即善恶无记。

第六意识能够跟善的心所相应,造了很多的善法,发菩提心行六波罗蜜是它;但是它也可以跟烦恼相应,起贪瞋痴造五逆十恶也是它;它有时候入了无记,不思善不思恶也是它。所以这个第六意识造业的范围很广大的,它能够积集广大的资粮,它也能够积集广大的罪业,这个都是第六意识来作主宰的,它通于善恶无记。

三量,再看它那个能缘的心:

三量,谓现量、比量、非量也。

这个三量,是指的第六意识能缘的心。

这个能缘的心,我们先把这个附表解释一下,看这个附表第四,附表第四讲到这个第六识的差别行相。

第六识差别行相:

一、五俱意识(明了意识)

1、五同缘意识。2、不同缘意识

二、不俱意识(独头意识)

1、独散意识。2、梦中意识。3、定中意识

第六意识它有两种主要的差别行相,第一个是五俱意识,又叫明了意识,就是第六意识它跟前五识一起活动,这是第一个比较明显的行相。第二个叫不俱意识,或者叫独头意识,一般我们多数都是讲独头意识,就是说它也可以不必前五识,它单独生起了别的功能。这是第六意识有两种比较明显的情况。

在五俱意识的情况之下,又分成两类,一个是五同缘意识,第二个不同缘意识。这个五同缘意识是说,第六意识它能够同时夹带眼耳鼻舌身一起去了别色身香味触,不过这种情况是不多的。或者他能够不同缘,不必具足五个,或者一个,或者两个,或者三个,或者四个,跟其中的几个识来生起了别,叫不同缘——不具足五个识。

再看第二个叫独头意识,独头意识有三种。

第一个是独散意识。这个独散意识就是,比如说我们打坐,打坐的时候专心在我们心中的所缘境,或者是佛号,一句佛号念诵听,这个时候眼睛也不再了别色尘,耳朵也不听外面的声音了,但是我们有时候会打妄想,就把佛号失掉了。这个时候就攀缘过去、攀缘未来,这个独散意识。第六意识单独地攀缘过去,攀缘未来,叫独散。但是它是散乱的阶段。

第二个梦中意识,就是做梦。我们做梦的时候是不夹带前五识的,完全是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来了别梦境。

不过这个梦境在唯识的经论,它提出有两个因缘会有梦境出现:

第一个是业种所现,业种,就是你过去曾经造了某种业,这个业的功能被保存下来,可能是过去生所造的某种业。这个时候你看到很多的境界,而这个境界正是你前世所造业的情况。

在《成唯识论》里面讲这个梦讲得很清楚,大致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是第八识里面罪业重的人,做的梦多数都是比较黑暗、比较粗重。你要是能够看到你的梦境,你能够看到你这个第八识的,你的梦境都是黑暗的,都是一些阴深深的,在水沟里面,在那里干什么,那种没有光明的境界,或者你在梦境当中多数都感到粗重的,就感到身体往下坠,很粗重,这个就表示你这个阿赖耶识里面的罪业比较重。

有些人在梦境里面看到光明,宫殿、光明,或者自己看见在花园里面走过来走过去,或者经常就梦到各式各样的宫殿,宫殿都是有光明的,自己的色身感到特别的轻安,轻松又安乐,安乐又轻松,那么这个人的第八识多数善业是强。所以这个梦境,第一个因缘业种所现,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他力所使。就是不是你自己的业种子,就是他力,他力就是佛菩萨跟鬼神的力量。你修行到一个情况,佛菩萨跟你感应道交,或者是,一般都是鬼神。

这鬼神,在《瑜伽师地论》讲得是很清楚的,说我们有过去的亲属,他要到天界去他无所谓,他的衣食具足。他做人也无所谓,他到畜生道做畜生也不能跟你感应道交。但是他过去的祖先、冤亲债主在鬼神道,就有事情,就有一些事情。什么事情呢?这个鬼神道衣食匮乏,吃也吃不到,喝也喝不到,整天在饥渴当中。而他有神通,这也是一个问题,他知道他过去的亲属,某某人在阳间,而刚好七盼八盼这个人刚好在修行,有资粮。这个时候他内心当中很期望你能够做一点功德来加持给他,非常的期望。

这鬼神道的世界是这样子的,他很希望阳上的人,他的子孙里面有人学佛,有这个资粮能够回向给他。但是你可能没想到这件事,那他怎么办呢?他在梦中给你一点消息。当然他可能有障碍,在梦中不能讲什么话,但是他会用各式各样的因缘来告诉你,说我现在在鬼神道了,你现在是修行人,有功德的境界,请你分一点功德给我,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放蒙山的确是很重要,特别是有祖先在鬼神道,这个注意了,因为他的确是需要我们的回向,的确是有这样的需要。他力所使,他会在梦境里面告诉你一点消息。这个就不是你的业种,是外在的力量给你消息的。

这两个都属于梦中意识。这个时候我们去攀缘梦中的境界,都是第六意识的独头,不夹带前五识的。

第三个是定中意识。这个定中意识他是二禅以上,因为你初禅的时候还有前五识——还有眼耳身三种识,不能讲定中意识,这个定中的独头是二禅以上。

这个独散意识、梦中意识、定中意识都属于独头意识所收摄。第六意识就有这几种差别的情况。

讲到这个附表,我们把上一个附表也修正一下,看附表第三。附表第三,上次讲到古德的偈颂,有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地方说明一下: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若加等无间,从头更增一。这说明这个诸识生起的因缘。眼识九缘生,大家一算就知道了。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这个都没问题。问题在这个后三:六、七、八,我们看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的因缘有:亲因缘是种子,所缘缘是法尘,他的增上缘有第七意识、作意、根本依、染净依。那第六意识这样算起来,一二三四五六,有六个,为什么讲后三五三四,为什么它是五个呢?因为第七意识跟染净依这两个重复了,这第七意识就是染净依嘛,这两个是合并为一个。第七意识它后三五三四是三个,但是你这样算起来是五个,但是五个这当中有三个重复,因为第八识的见分这是第一个,第八识又重复,根本依也重复,所以事实上只有三个,第八识就是四个,这样就没有问题了。这样大家懂吗?有重复的要合并起来,所以这个偈颂是没错的。

这个是讲到八识的生起的因缘。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

回答问题一

金刚道,金刚道是在等觉的最后一个心,初心、住心、后心。就是金刚道后,你要注意那个后字,金刚道以后,金刚道以后就是成佛了。是不是?因为每一个位都有一个初心,你刚刚进入等觉菩萨叫初心,等觉菩萨继续用功叫住心,但是他已经慢慢要脱离等觉菩萨,趋向成佛的时候叫后心,最后一刹那。最后一刹那在这个金刚道再以后,那就是异熟空,那就成佛了,是这样子的。

我们最后再把这个讲义标题念一念,就准备下课了。这个三量,现量、比量、非量有三种。三种量我们下一堂课再讲好了,先休息十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