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八识规矩颂 > 第7章 第7集《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第7章 第7集《八识规矩颂》

作者:妙音0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03 18:17:28 来源:文学城

《八识规矩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四面: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这个偈颂是前五识的第二个偈颂,这个偈颂的主要大意,是说明前五识它生起了别的功能所必须具足的因缘。五识同依净色根。这个识要生起了别的功能,它要依止这个根,这个根指的是净色根,是微细的四大。

为什么讲同依呢?这个同是怎么说呢?就是说虽然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这五识,它所依止的根是各别依止自己的根,比如说眼识依止眼根,耳识依止耳根,乃至于身识依止身根,他们有各自所依止的根,但是它们都是属于色法,所以讲同依净色根,不像第六第七第八,它们的根是属于心法。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明前五识共同的根它的性质都是属于质碍的色法。

它除了所依止的根以外,还必须有其它的条件。这以下说出它的条件,九缘七八好相邻。就是前五识了别的时候它是分成了三类:有九种因缘的,有七种因缘,有八种因缘,这几种因缘互相的资助,才能够使令前五识生起了别跟造业的功能。

这个观念我们在蕅祖的注解已经说过,我们看附表第三,把这个诸识生起的因缘跟它的差别作用作一个补充说明。看附表第三。

这个附表第三等于是广泛讲到八识,八识的生起的因缘以及它差别的作用。我们先看第一个是识,这个识总共是分成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是属于比较粗显的识,第七、第八是属于比较微细的、比较深层的一种了别功能,我们不容易了解的,总共八个识。八个识的生起有四种因缘:亲因缘、所缘缘、增上缘跟等无间缘。先看亲因缘。

每一个识的生起一定要有它自类的种子。这个种子,什么叫种子呢?在《成唯识论》上说:

于本识中,亲生自果差别功能。

种子就是在这个本识,这个本识指的第八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都有一个很微细很微细的心识的流动,这个心识就是第八识。第八识不造业的,它也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但是它可以把你一生所造的业力都保存下来,它做这种储存业力的功能,这种功能就是种子。它在本识中亲生自果,这个种子累积到一种能量的时候,他就会使令你去得到自类的果报。这个种子,在唯识学根据它的功能分成两类:一个是属于业种子,善恶业的业,业种子;第二个是属于名言种子。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这个造业,第七识是也不造善也不造恶的,第七识是有覆无记的,它只是执我。这个造业是谁造业呢?就是第六意识,你现在能够听闻佛法的,能够明了一切法的那个第六意识,那个是我们能够感觉得出来。这个第六意识它可能会跟烦恼相应,贪瞋痴的烦恼相应,就造了罪业,造了罪业的时候就被第八识保存下来。你也可能会造善业,你会去拜佛、诵经、持咒,或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你也能够起善心去造善业。造了善业以后可能也没有人知道,但是这个业也保存下来。

这个业力以后是干什么呢?它会使令你到三恶道或者到人天去得果报,就得这个异熟果。这个叫业种子,它是一种善恶的业力所成就的种子。这个种子的功能可以引你到天上去得可乐的果报,也可能引你去地狱去得刀山油锅的果报。这个就是属于业种子,它有明显的善业跟恶业的差别。

第二个是属于名言种子,这个名言种子是属于由我们的思想名言的分别所熏习的。这种果,它以后得的果报叫等流果。这个等流是怎么说呢?这个等就是平等。什么叫平等呢?我们举这个水流来说。这个水流,上游的水流是干净的,流到下游它也是干净的,这叫平等。如果这个山上的水是脏的,流到山下它也是脏的。所以这个水呀,你现在的水流是怎么有的呢?是从前生流过来的。说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如我们讲有些人贪烦恼重,他动不动就起贪烦恼,但是他没有什么瞋心,你触恼他,他无所谓,但是他遇到那些五欲的境界他就是一定要贪的。有些人瞋烦恼重,有些人个性很淡泊,对名利很淡,但是脾气很大,有各式各样。

我们讲佛法的善根也是这样子,过去生有出家的因缘,他今生遇到三宝的境界他就控制不住,一定要出家。你说他为什么要出家呢?他讲不出个道理,但是他内心当中就是要出家。这是什么呀?等流性,就是他前生有栽培这样的善根。这个善根,虽然他今生的果报跟前生的果报不一样,但是他内心流动的那个水,那个心识的流动,从过去生流到今生。

在唯识的经论上说,你要过去生是从欲界天来的,或者你过去生是个大富长者,你今生的贪烦恼会比较重。这个欲界的境界在那个地方,你那个贪烦恼数数现行,熏习了这样的名言的种子,就把过去生的这种贪烦恼带到今生来了。你过去生是阿修罗法界来的,这个瞋烦恼特别重。你要过去生是畜生,这个畜生道它的第六意识很暗钝,长时间的暗钝,你从畜生道来,你刚刚得到人的果报你这个人很愚痴,听闻佛法听不懂。

我看经论上有讲到一个阿罗汉,这个阿罗汉他从小的时候女众绝对不能去碰他,乃至于他的母亲。他从小,这个小孩子很特别,他母亲不能抱她的,任何的女众一接触他,他就哭,他只能够让他的父亲抱。他很小就发心出家就证得阿罗汉果。为什么呢?因为他从梵天来的。这个大梵天长时间修习梵行,女众不能相碰的,不可以的。这个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就是名言种子,他的思想是由于前生的栽培而有的,而这样的思想我们安立作名言种子。

这个名言种子是特别重要的,是很重要的,就像滚雪球一样,如果你不用修行的方法来对治、调整,它生生世世就会不断地增长广大。你过去生贪重,你不对治,今生继续地增长贪情。你过去生是怎么样的情况,今生就继续地相续。所以这个名言种子是很重要的,对我们这个生命影响力很大的。

这个意思讲八识,当然这样的主要的这样的功能就是第六意识的力量最大,第六意识的名言种子它有影响到我们一个人的烦恼的厚薄、善根的浅深,都是由第六意识的种子。事实上八识都有自类的种子。

第二个是所缘缘。八识生起活动,除了自类的种子以外,要有它的所面对的境界,比如说眼识要有颜色——色尘的现前,耳朵要生起听闻的功能,要有声音出现,乃至于香味触法。第七意识它的所缘缘是第八识的见分,因为第八识的见分恒常现起,所以第七意识它的功能也就恒常现起。第八识的相分,这个所缘缘就是相分,第八识的相分就广大了,广泛的根身、器世间、种子,正报依报种子,第八识是昼夜六时地去攀缘这样的广大的依正二报。

再看增上缘。增上缘就比较多了,先看第一个,根。

我们将五识同依净色根,那前五识所依的根是个色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个都是没有明了性的,都是四大所成的一种物质。第六意识所依的根是一个心法,就是第七意识,第七识。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一个人,就是生老病死,慢慢慢慢老了以后你这个根就会慢慢慢慢衰败,眼睛也看不清楚了,耳朵也听不清楚了,乃至于鼻子也闻不到味道了,吃东西这个舌也吃不到什么味道了,这个诸根慢慢慢慢的衰老。所以你这个前五识的功能会随着你的年龄,慢慢慢慢地那个了别性的功能慢慢慢慢地就会退失掉。

但是从唯识的角度来说,第六意识不应该随着你的年龄而有影响,因为第六意识所依的根是第七意识,它是个心法,心法是不老病死的。但是一般没有修行的人,他年纪大的时候他第六意识也没精神,而他没有精神不像前五识。前五识的了别,年纪大的了别功能退失是因为它的根衰败,因为它所依的根是个色法。所以这个色法一老病以后,这个识的了别就受影响。

在家人它的第六意识,年纪大了以后变成痴呆、暗钝,主要是因为心光外泄,耗神太厉害。我们一个人经常追求世间的欲乐,追求名闻利养,都没有修止修观来养神,就把精神耗损掉了,到年纪大了第六意识就不行了。

我看到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住在基隆,他的色身因为过去的罪业,已经败坏到非常严重,他几乎是不能坐,连坐都不能坐,不要说走路了,他躺在床上。但是你一跟他接触的时候,你看他的眼神,那个第六意识明了性非常的明利,但是他的色身是败坏得非常严重了。这表示什么呢?

修行人这个第六意识,他不会受你的色身的影响,因为你这个第六意识所依的根是一个心法。从理论上来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四大败坏,你的第六意识应该可以保持正念的,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你第六意识跟你的眼耳鼻舌身——跟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完全没关系的,它是可以当独头意识,它可以独立活动的。那你说我为什么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第六意识也不舒服?那是因为执着。

你说你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你的前五识会有障碍,这个是事实,因为你说我眼睛痛,眼睛不能看东西,这个不能怪你。你说我耳朵痛不能听声音,这个也不能怪你,因为前五识它事实上是依止净色根。根明净故识明净,你的根不明净,你的识的了别就受影响。这个不要说凡夫,圣人也是这样子,这个是很正常的一种作用。

但是你的身体有障碍,你第六意识也提不起来,这个就是你自己的内心的执着,你执着你的色身是我或者是我所。

从理论上来说第六意识不应该受眼耳鼻舌身的影响,不应该,它跟它是完全没关系的,因为它的根是第七意识,所以这个地方也值得我们注意。

第六意识所依的根是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如果是有漏位,是我执法执,第六意识也容易会有这样的思想,就是我去造善业,我去布施,我去持戒。就是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就会影响到第六意识的造业的情况。

那么第七识跟第八识的根是谁呢?它们两个刚好互相为根,第七识以第八识为根,第八识以第七识为根。他们两个都是心法,互为根,你做我的根,我做你的根,是这样子的。这个是讲到增上缘的第一种。

第二个讲空,空间。眼识跟耳识要了别,它这个根跟境界要有一个距离。比如说我现在看这个抚尺,抚尺跟我的眼睛要保持一个距离我才看得到,你把这个抚尺贴到眼睛上就看不到了,就是说眼识的了别要有空间。耳朵也是,你那个根跟声音要有距离。其他的都可以不必距离,所以空间只有两个。

第三个增上缘:明,光明。眼睛要有光明,耳朵就不必光明了。我们念佛的时候在黑暗当中,黑暗当中我们念佛耳朵还是能够听到自己的佛号声音,所以耳朵,耳识在取这个所缘境不必要光明,鼻舌身意都不必光明,第七第八也不必光明。

其次,作意。这个作意是五遍行的第一个,我们也说过了。就是说这个作意它能够警觉心王,警觉应起心种,引心令趣自境。它能够引导这个心王,使令它生起趣向所缘境的相貌。这个作意有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两种。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引生这个作意有四种因缘,有四种因缘能够引生我们的作意。你为什么经常会在五欲的境界作意?为什么有些人经常在三宝的境界,清净庄严的境界作意?这个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有四种因缘:

第一个,欲。欲的力量,就是你的希望,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心中有他的希望。在家人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就是追求世间的五欲,依止这样的希望他从小到大就努力地读书,读完书以后干什么呢?就去赚钱。为什么要赚钱呢?就是要享受五欲,就为了这个目的。他有这样的享受五欲的希望,他的内心就很自然地会在五欲的境界里面去作意,会跟五欲的境界接触,引心令趣自境。

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一个菩萨,他的希望改变了,他观察这个五蕴是不净、是苦、无常、无我,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

我们一个菩萨,我们依止佛陀的开示,知道这个五欲,它就像刀上的蜂蜜,虽然我们去舔这个蜂蜜得到一点点的美味,但是却被这个刀给割伤了。我们就思惟五欲的过患,我们就厌恶这个五欲,就追求无上菩提。你对无上菩提希望以后,你就愿意去在佛法僧的清净的境界去闻思修,去作意。所以我们的希望会影响我们的作意。

第二个,念力,欲胜解念定慧的念力,就是你经常去思惟什么样的境界,它会引生你的作意。就是念,明记不忘,你经常去忆念什么事情,这件事情也经常会生起作意。

第三个是串习力。有些人念佛,念不了几句佛号就丢掉了,他很难在佛号作意,但是他持大悲咒很顺利。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就是过去生大悲咒串习的力量强,跟佛号的串习薄弱。有的人念阿弥陀佛很快,但持咒很慢,这个就是串习。当然这个都可以改变,由生可以转熟。你这个法门你经常不修,也可以由熟会转成生。就是你的串习的力量也会影响你的作意。

第四个是境界的力量,就是环境。前面的三个,欲力、念力、串习力,是属于你自己的力量。我们讲环境,你在世间尘劳的境界,万丈红尘里面生活,你不容易生起正念。为什么呢?你旁边的所有人都在放逸,就像这个水,你这个鱼,这个水流是逆流的,你要很辛苦很辛苦往上爬,很难很难。你来到一个清净的环境,你就很容易,你拜八十八佛也很容易,诵一部经也很容易,打坐也很容易,修止观也很容易。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这样做。就是这个境界的力量会影响我们的作意,外在的环境会影响到我们内心是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

有四种的力量会影响我们的作意。

再看根本依。根本依就是第八识,前七转识要生起了别都要依止第八识。

这个染净依就是第七识,因为它是前六识染污、清净的依止,六转呼为染净依。

其次就是分别依,这个分别依就是第六意识。前五识要生起了别,只有第一刹那,就是率尔心的时候,它一落入寻求的时候,第六意识要生起活动了。就是说前五识不能单独生起了别,一定要依止第六意识当分别依。

再看这个等无间缘。这个等无间缘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心识的流动,它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不常又不断,就像水流一样,前面的水流接下一个水流。前一念的念头消失了,下一念才能够生起,前一念灭是后一念生的等无间缘。

我过去在学唯识的时候,我看注解不懂等无间缘。什么叫等无间缘?不懂。我现在是有一点概念了,我举一个例子。

比如说,什么叫等无间缘呢?说有一个座位,就是他们只有一个座位,后面很多人在排班,但是这个座位只能够坐一个人,这个人上去坐了,下面就在等着。他坐好以后,他要离开了以后,下一个人才能去坐,他要离开这个座位以后,下一个人才能够递补上去,那么他的离开是后面的人他能够坐的等无间缘,因为他要不离开你不能坐的。这样懂吗?

前一念的念头消失,前一念的念头灭了,是后一念生的等无间缘。就是说这个座位只能够坐一个人,他的离开——第一个人的离开是第二个人能够去坐座位的等无间缘,这个叫等无间缘。这个等无间缘就是前念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一个念头是后一个念头的等无间缘。

这个就是八识能够生起了别功能的一个情况。那么它的作用呢?

眼识是见色,眼识能够见到各式各样的青黄赤白的颜色。

耳识是闻声,闻到这些高低曲折的声音。

鼻识是嗅香,香臭的味道。

舌识是尝味。

身识是触,我们的身体能够接触软硬这样的感觉,这个质感。

意识就是广泛地能够去了别前面的色声香味触,都可以。这个第六意识能够跟前五识合作,去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触软硬等都可以,它能够了别一切的五尘境界。

第七意识是执我,它的功能就是恒审思量,他去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我。

第八识的功能有两个:第一个它持种,它把你过去的善恶种子保存下来,而且它是异熟,它能够变现一期的果报。这个第八识的持种跟异熟,前面也说过了。

我们看古德的偈颂,古德把八识的生起因缘作一个偈颂:

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

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

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增一。

眼识要九种因缘,我们看一下,眼识要种子,要色尘当所缘境,所缘缘,眼根、空间、光明、作意、根本依、染净依、分别依这个增上缘,就是种子到分别依总共是九个。

耳识唯从八。这个耳识扣掉光明,它在黑暗中也能够闻声,是光明是黑暗它无所谓。

鼻舌身三七。鼻识、舌识、身识它不需要空间。

后三五三四。这个后三指的是谁呢?指的是六识、七识、八识。六识、七识、八识它的因缘是五个因缘、三个因缘、四个因缘,后三个是五三四,它次第地分别是五三四。

如果再加上等无间缘,那每一个都要再加一个,从前面的眼识乃至阿赖耶识,再加一个因缘,从头各增一。

这一段是说明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是说明五识的活动它所需要的因缘。

这个地方有一个重要观念,我们要了解一下,就是,我们讲万法唯识,万法唯识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就是说,从世俗谛来说,这一切的生命的现象是由心识的流动所决定的。他为什么到三恶道去了呢?因为他的心识里面,染污的心识的力量强。为什么他生天了呢?它的心识里面善的力量强。他为什么到极乐世界去了呢?他内心当中那个信愿持名、对弥陀的皈依、对往生净土的愿力、对阿弥陀佛的名号的那个执持名号的念力,善根特别强,所以他到极乐世界去了,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所以生命的现象是由心识来决定的,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就是你这一念心决定了你的生命。这个是从世俗谛来安立。

要从真谛来说,那就是我空法空。所以我们在修唯识观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从世俗谛观察,哦,万法唯识,我起了一个善念,我起了一个布施的念头,这个念头它有力量使令我生到天上去。虽然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念头,但是它的本质是生天的念头,你慢慢的增长它,它临命终的时候就发挥作用。你现在念一句佛号,临命终的时候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从世俗谛。

但是我们不能够只是这样观察,最主要的你要观察这个心识本身,其实心识它的流动,它的本身也是缘生缘灭的,我们看这个表可以清楚地看到。你看这个八识,不要说是眼耳鼻舌身意这种粗显的意识,乃至第七第八,它的生起的了别都要假借种种的因缘。这表示什么?它要假借因缘,表示它无自性,就表示这个观念。它要有它的种子,有它的境界,有它的根,有它的作意。所以我们讲观心无常,这个是很重要,观心无常。

我们观察我们这一念了别的心,它的生起,我们讲观第六意识好了,因为第七第八观不到。这个第六意识它的生起要有种子、有境界,不同的境界第六识的了别不同,这个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得出来。你去思惟你的亲人你会生慈悲心,你思惟你的冤家你会生瞋恨心——这个人真是对不起我,我对他这样的好,他这样的忘恩负义,起瞋恨心。那么这表示什么?我们的内心会随着我们所攀缘的境界会有变化,这是观心无常。其实观心无常就等于是观心无我,是这个意思。因为它的变化性就表示它本身是无自性的。这个我们要天台宗讲是要从假入空。

所以我们在修唯识观的时候,你观万法唯识,一开始是破所取相,一切法都是我心识所变化,我们所取的境界是如梦如幻的,这个境界是你的心变现的。比如说一滩水,人看到是水;饿鬼道看到是火,它的罪业重,看到的是火;天人看到水是琉璃地;鱼看到水就是它房子一样,就等于是观法无我的意思了。

所以说,我们在修四念处的时候,以唯识观法,是先观法无我,观外境是心识所变化。但是如果你只是观法无我,而不观心无常,就会有问题,就是很容易落入外道的这种神我外道:这一切法都是生灭变异的,我这一念心是明静不动、常住真心的,会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我们再进一步观心无常,观察能取的这一念心,它也是假借因缘而有的,它也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你的心安住在毕竟空里面,这个时候就入了从世俗谛进入到胜义谛,唯识的胜义谛,这个时候内心当中是无我无我所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个时候外境不可得,内心也不可得。这个是很重要的,从假入空。

所以我们在了解道理的时候,是知道一切法是空有无碍,即空即假即中,但是你下手的时候要先修从假入空。下手的时候先不要去分别假观,先修我空观跟法空观。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长时间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活动,那个自性执太坚固了,你经常修空观就能够去消灭你心中的我执跟法执。

我们看临命终的时候,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障碍,但事实上从《瑜伽师地论》上说,临命终的时候那个诸根暗钝,临命终的障碍主要的是来自于内心的执着。他那个时候身的苦受已经没有了,因为那个时候他的根已经败坏,他已经感觉不出身体是痛苦、快乐,他已经没办法感觉了,只是麻木了,因为他的根那个神经系统都败坏了。

那么他为什么——经典上比喻作生龟脱壳呢?这怎么回事呢?那是一种心苦,内心的心,是内心的执着,内心坚固执着自己的色身、自己的眷属,这个时候你要离开你的色身,离开你的眷属,就像这个生龟脱壳一样。

所以我们经常能够观心无常,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这个生灭变异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你经常这样子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观这一念心是因缘所生,毕竟空,你慢慢慢慢你内心的执着就松脱了,你的思想就会有很大的变化了。所以我们讲,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

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我们长时间在这个烦恼的燃烧当中,要紧就熄灭心中的烦恼,主要是修我空法空。

那么这个空观怎么修呢?主要是修这个缘起性空。我们观察我们每一个心法的活动都要假借因缘,这个因缘有变化,这个心的了别就变化,可见得心的本身是没有自主性的,没有自主性它本性就是空,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有独立自主体性的我,那个我是不可得的。我们从诸识的生起因缘也能够看得出,识的流动是无自性、空的。

好,我们再看下一个偈颂: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合三离二观尘世,这个观尘世是指这个前五识它所能够了别的境界是一种尘劳的世界,色声香味触这个五尘的境界。前五识不能观察真如,不可以的。前五识在观察这些尘劳的世间,它是什么观察法呢?也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合,这个合是指根跟境界相合,这个识是——不是讲识跟境界相合,识是遍一切处的,跟境界没有界限的。这个合是指根境的和合。有三个识,鼻舌身这三个识的根要跟境界和合。另外一类的观尘世要离,要分离,根境要分离,就是眼识、耳识。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一般的凡夫外道,乃至于与法的声闻很难分别识跟根的差别。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鼻舌身三,合中取境。眼耳二种,离中取境。故曰合三离二观尘世也。观者,能缘之见分。尘世者,所缘之相分。

我们先解释观跟尘世。这个观是指前五识能分别的功能,叫见分,前五识是能观。所观的是这些尘劳的世间,是所缘的相分,就是五尘的境界。它是怎么个观法呢?鼻舌身三,合中取境。分成两类,鼻识、舌识、身识是合,根境的和合才能够取到境界。眼睛跟耳朵要离,就是要有空间,我们前面说这有空间,眼识跟耳识它了别的时候根境要分离,这之中要有个空间,所以讲合三离二观尘世也。这是解释第一句的偈颂,合三离二观尘世。

再看这个:愚者难分识与根。

我们一般人对这个识跟根很难分别出来,所以蕅祖把它作一个分别。先看,他把根跟识作一个简别,先看根。

无根对境,无缘虑用故。

这个五根去接触境界的时候,它没有缘虑的作用。这个根,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跟身体,这个是一个臭皮囊,四大所成的一种臭皮囊,它会老病死的,它没有了别的作用。不要说我们欲界的色身,就是□□、无□□的禅定的那个精妙的色法都没有了别作用,它没有缘虑的功能。没有缘虑功能,以下蕅祖就引证:

大佛顶经云,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楞严经》上说,这个根它在取境界的时候,是不能够生起分析的功能,不可以。它就是把这个境界取到,它就像镜子把这个境界取到,但是它不能分别。你一个男人在那个镜子上它现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站在镜子上它就是一个女人,但是他心中没有男人、女人这样的分别,没有,它取到这样的相貌而已,就像这个镜子在取像一样。

《圆觉经》云,其光圆满,得无憎爱。

《圆觉经》也是把这个根说明,说这个根取这个境界是圆满的。为什么讲圆满呢?得无憎爱,它没有爱憎的分别。

有些人,世间人有时候的看法的确是有障碍的。有些人说佛法,出家人离开世间的五欲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男女的**本来就合乎生理需求的。讲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我们的**是来自于内心,佛法讲是内心的烦恼,跟根没关系。根怎么会有爱欲的烦恼呢?根是没有了别性的,根它只是一个质碍。虽然这个心识的活动要依止根,但是不表示说根有了别性,真正了别的功能是心识。

我们看修禅定的人,刚开始修禅定是散乱心,欲界的境界有欲,但是他慢慢慢慢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初禅,他得到初禅的时候心中的欲就熄灭了,离欲了。但是他的色身还是这个色身,看他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完全一样,但是他心中没有欲了。他修禅定之前的根跟禅定之后的根是完全一样,但是他的心识有变化,他的第六意识跟禅定相应把这个欲给调伏了。所以我们心中的欲是从心识所发动的,不是根所发动的。

这个医学界的确是,愚者难分识与根。他以为说,哦,这个是一种生理的需求,生理里面哪会有需求呢?四大败坏的东西,它根本没有了别的功能,其光圆满,得无憎爱,我们的色身是没有爱也没有恨的。所以有些人说,我喜欢赌博,我把我这个手剁掉,这错了。赌博跟手没关系,你那个心识是烦恼的根本。这个身根它是听你第六意识招呼的,推动你去作恶业的。

所以我们在对治烦恼不要伤害色身,它没有错。色身不能发动善心,也不能发动恶心,它都完全没有错,它完全没有意见的,问题在你的心识。说你开车去撞到树,你不能怪车子。没有错,是它去撞树,但车子不会自己动,是人控制的,你要怪这个开车子的人。是人有问题,不是车有问题。

外道修这个无益的苦行,说我这个色身有很多的烦恼,怎么办呢?用这个身体泡在冷水当中。我内心有很多烦恼怎么办呢?我不吃饭。这个色身有很多的烦恼怎么办呢?就躺在有荆棘的有刺的上面。

佛陀说,这个都错了。佛陀讲一个譬喻,那个时候没有汽车,佛陀不能举汽车。佛陀说这个牛车,它走错方向了你不能怪车子,怪那只牛,你要打那一只牛。你要用四念处来调你的烦恼,不是用无益的苦行来破坏你的色身,这个是不对的,那个是没有用的。

所以我们讲其光圆满,得无憎爱。这个根面对境界的时候,它没有任何的分别,没有。它也没有爱,也没有恨。好,我们先讲到这个根、境,这个识下一堂课再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