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八识规矩颂 > 第16章 第16集《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第16章 第16集《八识规矩颂》

作者:妙音0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5-04 17:59:12 来源:文学城

好,我们看补充讲表第二,法执。

这个法,我们先作一个说明。什么是法呢?就是:

轨生义解,任持自性。

这个法它的性质有两个。第一个它有一定的轨范,这个轨范能够使令我们生起我们对它的了解。比如说抚尺,抚尺有它的轨范、它的相貌,它有一定的相貌。第二个它要任持自性,它要能够去保持它这个性质,不能经常改变。这抚尺,昨天的抚尺就是这个样子,今天的抚尺也是这个样子,这叫作法。第一个它有轨范,能够使令我们生起对它的理解;其次,它能够任运去保持它的性质。当然这个法包括了色法、心法,也包括了有为法、无为法,这一切的都是法。

这个法执也是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分别法执,第二个是俱生法执。先看分别法执,看释名:

谓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

这个分别的法执是由现在,就是现生的外缘力故。这个外缘力就是□□跟邪分别。这个是发生在第六意识,就是由第六意识的分别才有的。第六意识入无想定,这个分别的法执就暂时不起现行了。

看种类:

一、缘□□所说蕴界处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

我们看到外道或世间的学问,说有这个蕴、有处、有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的相貌,我们认为这个相貌是真实的,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成唯识论》是说,□□也包括了小乘在里面了,这个法执。

二、缘□□所说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

举出一个例子,像数论派,数论派说这个自性。前面的蕴处界是指一个有为的,有为法,这个是多数是指无为法。就是这个自性,生起一个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

在禅宗里面,有一个禅师他去参访一个开悟的祖师,说:《楞严经》讲常住真心,这个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的,但是到了坏劫的时候,这个大三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大火生起把须弥山都烧坏了,那么那个时候常住真心坏不坏呢?

这个祖师说:坏,会破坏。这个禅师很不高兴,这个常住真心怎么会被火所坏呢?他就离开了这个祖师,又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问,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某一个祖师地方来。那个祖师有什么法语呢?我问他常住真心坏不坏,他说坏。

这祖师说,是的,你心中所认为的常住真心是会坏的,为什么?佛陀讲常住真心,那是无我无我所的,那是跟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相应的,没有一种自性执的。那个常住真心不是一个你所想象那么一个独立自主体性的,不是这样子的。你认为有一个常住真心,那是很独立的,它不受因缘改变的,是一个很真实独立的东西存在的,那个东西就是会坏,因为那个是你捏造出来的,那个东西跟真理不相应,是会坏的。

所以这个外道,今天我们并不是说他的名词定义的问题,不是说这个名词讲得好,讲得多玄妙,自性真如都没关系,就是你讲的东西的内涵是不是合乎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这种缘生无性的道理,这个是重点。外道也能讲出自性,但是他那个自性是有独立自主体性的,这个问题在这个地方,而这种独立自主的体性多数都是在禅定当中他自己发现的,在禅定当中发现的。事实上,那个都还是因缘所生法的。

所以说□□所说的自性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不过当然这样的一个自性,已经比前面的蕴处界的执着更加地精妙了,这个法的执着更精妙了,更精致了,但是都还是执着。

看伏断:

此二法执粗故易断,入初地时,观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灭。

这都是由第六意识的分别所生的,是比较粗显的,你从前面的资粮、加行位到了见道位的时候,这个时候在禅定当中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这个智慧就能够除灭。

再看俱生法执,看释名:

谓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

这个俱生法执是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就不是今生的分别才有的,无始劫来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就从这个真如开始动了,那一念开始动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执着了。这个执着它是生生世世跟着我们,我们到天上去,它也跟到天上去,到人间它也到人间,恒与身俱,不必等待你的□□、邪分别,它就能够任运而转,故名俱生。

它的种类也是两种。第一个常相续,第二个有间断。这个常相续指的是:

在第七意识,缘第八识的见分起自心相,执为实法。

第七意识看到第八识的明了性是如此的微细而相续,就认为这个法是真实的,这个法是不受因缘的改变。

不受因缘的改变,说,你造了重大的罪业,第八识的相续心还是这样,你造了重大的善业它明了性也是这样,它不随顺任何的因缘而有变化,这就是实法。但事实上不是这样,你阿赖耶识是受熏的,你造了善业的时候,它的明了性会变化的,造了恶业它也会变化的,这叫受熏。所以这个是第七意识执第八识的见分以为实法。

第二个,有间断:

在第六意识,缘识所变蕴界处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法。

这个是发生在第六意识,缘八识所变现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或者是总相或者是别相,生起它自心的影像,就把这个自心的影像认为是真实的,就叫实法。

看伏断:

此二法执,细故难断,后十地中,数数修习胜法空观,方能除灭。

这两种俱生的法执是非常微细的,因为他这个一念不觉的时候才有的,非常微细的,是在初地以后的这个十地位中,十地菩萨他还要数数地入观,修这个法空观,才能够慢慢地慢慢地去消灭。

这个我执跟法执,法执的范围是比较广大了,一定要有法执才会有我执的,说我们一开始一定认为这个五取蕴——色受想行识都是有独立自主的体性,他都不是因缘所生,每一个法都是真实的,然后我们才会认为说在这个五蕴当中有一个主宰性。所以这个我执的范围比较窄,法执的范围比较宽。

在这个小乘的阿毗达磨,阿含经论里面讲到我空,但是不明显讲到法空的,不明显,在大乘讲我空也**空的。

所以我们看这个业,看这个业性,诸位也在研究南山律,对于业性,大小乘的看法不同。小乘,特别是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认为业是有独立自主的体性。这个业,就像你造了罪业以后,这个业是不能改变的,一定要得果报。所以你破了根本罪,一定要到三恶道去,重忏不亡,这个业是有自性的,这个法是有自性的。

但是大乘它认为说,业是被心所保存。所以小乘不建立阿赖耶,就讲到前六识,这个时候你造了业以后这个业就存在法界当中,虚空当中法界当中,这个业你就不能改变了,这个业都是有独立自主的体性的。

但是唯识的思想是认为,你造了业以后,业是以种子的这种方式被第八识保存下来。那么,既然它被第八识保存,而第八识也受熏,你就能够靠你的忏悔的力量来转变它的势力。因为业是被心识所摄持,而心识会变化,阿赖耶识也会变化的。

我们学过唯识就知道,阿赖耶识它受熏的,你生起了善念阿赖耶识也会变化,你生起了恶念阿赖耶识也会变化。因为你生起善念的时候,你第六意识会发动一种善的业力,这个业力它有一种势力会去熏习第八识,它的气氛就会变化了。你发动一个恶业,这个恶业的势力也会熏习阿赖耶,阿赖耶也会变化。这个阿赖耶识一变化里面的种子也会变化。

所以,以大乘唯识的思想,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不管是我不管是法都没有自性,都是随着你的因缘。我们看唯识学,它很明显讲到这个因缘观主要是第六意识,它很强调第六意识的力量,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乃至于你到临命终的时候都还有转变的可能。

比如说净土法门那是最明显讲到我空法空了,你看《观经》,观经的下品下生他也不是一个善人,是个造恶凡夫,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这个人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做过好事情的,到临命终的时候,深重地忏悔。因为这个时候地狱的火现前了,地狱的中阴身现前了,下一刹那就到地狱去了,阿赖耶识的种子几乎是要得果报了,那个快要成熟了,已经酝酿到一种程度了,中阴身的火都现前了,这个时候他以惭愧忏悔的心,对弥陀生大皈依的心,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念阿弥陀佛,具足十念,这个时候业就转变了,就是这十句佛号,念念去熏习阿赖耶,那个阿赖耶识本来已经要去变现地狱了,这个时候阿赖耶的势力又改变了,就是火焰化红莲,地狱的火变成金莲花。

所以小乘他很难接受带业往生的思想,因为他认为这个业是如此的真实,是有独立自主体性的,怎么能够改变呢?你造了业怎么能够改变呢?因为他不建立第八识。

所以大乘,我们在上一堂课讲到《百法》: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就是说,在大乘的思想就是你的念头,你动了一个恶念能够创造恶业;但是你动了一个惭愧心,也能够折损你过去的业力。世界上业都可以忏悔的,没有一个业不能忏悔,因为业都没有自性,而净土法门也就是从这个地方建立起来的。

如果业有自性,那么我们跟弥陀的感应道交变成不可能,因为弥陀是万德庄严,我们是业障深重,这件事情怎么能够在一起呢?如果说,业障深重是有自性,万德庄严也是有自性,你想想看,这两个事情怎么感应道交?怎么能够感应道交呢?一定要能念所念性空寂,才能够感应道交难思议。

所以我们一定要很认真地、很深刻地去体会一切法空,你就相信了,我们这一念心跟弥陀的那一念大悲心感应道交是可能的,这件事情是可能的。因为能念所念性空寂,能念的这一念心是业障深重,我们能够念佛的这一念心,哪一个人是圣人呢?念佛的人多数都是凡夫嘛,那一念心具足了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它性空寂;所念的佛万德庄严,也性空寂;好,一空无二空,虚空是没有差别相的,所以这一切法毕竟空当中,我们跟阿弥陀佛的大悲心就能够接触,是这样子的。

一切法空,在小乘不是很重视,但是在净土法门倒是很重视这件事。你不能观一切法空,你很难深信净土法门,很难的。因为这个带业往生,也正是建立在一切法无自性。所以这一点倒是很重要的,这个法执。

好,我们恢复到讲义第二十六面。

我们刚刚引用《成唯识论》解释人我相跟法我相,是解释的第一段: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第七意识的心王,因为它恒审思量的缘故,产生了这个我相,这个人我相跟法我相。这个人我相法我相有分别的,有俱生的。这种种我相就跟随着第七意识而转,使令有情的众生日夜处在这个昏迷的状态。

我们再解释第二段: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先看蕅祖的注解。四惑,就是这个第七意识相应的我贪、我痴、我见、我慢。当然它主要就是我痴,由这个痴产生见,由这个见产生爱跟慢。八大,就是八大随烦恼,这个说过了。再解释这个六转呼为染净依:

前六转识修施戒等诸善行时,由此第七念念执我,令所修善不能亡相,故名染依。若此识转为平等性智,则前六识所修诸行,皆成无漏,名为净依。

这个地方是说明六转呼为染净依。说我们在这个凡夫位,前六转识有时候会起善念,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这个时候我们没有熏习般若波罗蜜,我们没有学这样的教授,这个时候会有什么问题呢?就是说你第六意识在造善,但是你第七意识那个恒审思量我相随并没有消灭,那么这样子会有什么过患呢?

使令你所修的善业都不能够亡相,不能够熄灭那个我的相貌,这个时候就是染依了。就是说,你修了很多的善业,但是那个善业是从无明所发动的,这个我所发动的。这个时候你那个业力就是一个有漏的业力了,不能够在清净的涅槃里面成就,就是在有漏的地方得果报了。

那么如果说此识转为平等性智,假设我们这第七意识靠着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转成平等性智,这个时候前六识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时候不是无明发动的,是由圣人清净的大悲心所发动的,不是无明。这个时候这个业都是无漏的,都是能够成熟众生、庄严国土的,这个叫净依。

所以说前六转识呼此第七识为染净依也。前六识是染污是清净,是谁做决定呢?以第七意识的染净做决定。第七意识是染位,前六识都染污;第七意识清净,前六识都清净。这个是说明第七意识它的影响力,它能够决定前六识的染净。

佛法对这个功德,把它分成两类,第一类叫作增上生,这个生是生命的生,增上生;第二个叫决定胜。说我们起了善念,去做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善法,做了很多慈善的事业,但是我们第六意识不能修我空观法空观,这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发动这样的业力,这样子的果报是增上生。你下辈子能够得到一个天的果报,转轮圣王的果报,但是,不是决定殊胜。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果报享尽以后掉下来,那个果报是暂时的殊胜。

就是说增上了,你的生命由于这样的善业使令你的生命比今生更好了,因为你加上这一分的善业在里面。这个善业的势力能够让你暂时地快乐一下,就是这样子,快乐完了以后就掉下来。

但是你修我空观法空观,它就能够引导你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到这个不生不灭的境界去了,永远就不再掉下来,就是这个人生命里面永远没有苦恼,就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就是这样的境界,这个以后的生命都是。

一个人成就圣道以后,他未来的生命里面没有痛苦这件事情了,没有这件事情了。他愿不愿度众生是一回事,他成佛的快慢也是一回事,但是他没有痛苦的感受了。入了圣位的菩萨,那个痛苦非常微细非常微细的,那是俱生的。

所以说只有圣道才能讲决定殊胜,这个殊胜是决定的,不能改变的。这种快乐是决定的,那种圣道的快乐是决定的。那么如果我们不修我空观法空观,那这件事情就不决定。你说你到天上去,不决定,不决定是永远快乐。这个差别,凡圣的差别就在于第七意识的我相是不是能够转变,是这个意思。所以讲六转呼为染净依,你的生命是杂染是清净,就看第七意识它的我相是不是被转变。

好,看下一段,丙二,无漏的清净识。我们看颂文: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这以下是说明第七意识在一个无漏的清净的一个情况。这个初心就是平等性智最初生起那个时候叫初心,那么这个初心是在什么阶位生起呢?就是在极喜地。就是经过资粮位、加行位,到了初地的时候,这个时候平等性智出现了,就是初心的平等性。这个时候把分别的我执跟分别的法执给消灭了,这个是下品的平等性智。

那么再进一步,无功用行我恒摧,这无功用行就是八地菩萨。这八地菩萨的无相行,他是不必作意了,无功用。他那个无相的智慧能够恒常现起,到八地的时候他的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就能把这个我——这个阶段的我是指的俱生我执,这个俱生我执的现行也给破坏了。俱生的我执破坏了,这个是中品的平等性智。就是讲到这个平等性智有两层的转依,初地是一层,八地又一层。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谓此第七末那,无始妄执我法。

这是说明这个第七意识无始劫来妄执我法,我相、法相。

直待菩萨初欢喜地,第六意识入二空观,断尽分别二执种子,亦伏俱生二执现行,此第七意识方得与平等性智相应。

这种妄执的我法要等到菩萨入欢喜地以后,这个时候第六识入二空观,这个第六意识指的是独头。我们也说过,第六意识入空观、入禅定都是独头,不夹带前五识的。入我空观法空观,这个时候断尽了分别的我执法执的现行跟种子,但是这时候对俱生的还是不能调伏,俱生犹自现缠绵,前面说过了,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绵。但是它有时候能够伏,他一入观的时候能够暂时伏住,他一出观的时候又起现行。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入我空观法空观,这个时候第七意识就能够跟平等性智相应了。

再看:

然由俱生我执未断,所以出观之后仍复执我,直至八地无功用行,方不复起现行我执也。

就是在这个初地的时候,俱生我执还没有断,只是暂时伏,所以出观以后还有俱生的我执会活动。不过这个俱生的我执是不招感分段生死,天台宗说,只招感界外的不思议的变易生死。要到八地,无功用行我恒摧,到第八地无功用行,这个无相行的无功用现前,这个时候现行也调伏了,俱生的我执的现行也调伏了。

这个地方有一段话值得我们注意一下,我们看蕅祖的注解:谓此第七末那无始妄执我法。这个第七意识无始劫来妄执,这个妄,虚妄地执着有一个我有一个法。这个虚妄这句话是怎么说呢?我们先讲一个譬喻:

我们晚上要从阅读室到寮房去睡觉,走在路上,因为光线不好,看到地上有一个绳子。它实际上是一个绳子,但是我们的心跟这个绳子一接触的时候,我们心中生起一条蛇的影像,我们认为它是一条蛇,这样子叫虚妄。就是说,它是一个绳子,但是你心中现出的影像是一条蛇。

这个时候旁边人说,它不是蛇,它是一个绳子,你再看清楚。哦,它是一个绳子,这个时候你把心中的蛇的影像给消灭了,又恢复了一个绳子的影像,这就恢复了本来面目。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认为我们的五蕴的生命体有一个我,那个我相是不真实的。然而我们修我空观把它消灭以后,这句话是说明一切法是不生不灭的。

这不生不灭我们不容易了解,为什么一切法不生也不灭呢?

就是说,一切法的自性从来没有生起过。说,我们的本来的生命体是有一个我的,然后佛陀一定要我们修我空观把这个那么真实的我给破坏掉,那么这个就不是不生不灭了。而是说,这个我本来就没有生起,本来就不存在。本来就不存在,我们在一切生命的生灭当中,我们捏造了一个我的相貌出来,然后把那个虚妄的我的相貌也消灭掉,所以说叫不生不灭。这句话懂吗?

就是说,这个我从来没有出现过。从来没有出现过怎么会有这样的相貌呢?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佛陀要我们修我空观就是把心中所捏造的那个我,把它消灭掉,所以一切法不生也不灭。所以这个蛇从来没有出现过,没有出现过我心中怎么有蛇的影像呢?那是一个绳子,你把心中的蛇的影像去掉,就是这样子。

龙树菩萨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说一切法是无生,它的自性是不存在的。怎么知道呢?如果它有自性,这个自性是怎么有呢?是有因生、是无因生?如果有因生,有三种情况:自生、他生、共生。

说,它自己能够生起吗?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自己能够生起心吗?如果心能够自己生起,那就是一种常见。自生就是常见的思想,我这一念心不必依止种子,不必依止所缘缘,也不依止增上缘,也不依止等无间缘,就能够独立地生起了别,这就是自生,事实上不可能。要自己能够独立地离开因缘,独立地活动,自生,这不可能。

要说他生,有一个上帝,有一个他力能够使令我们生起。这个他生,古德解释这个他生,说他生的思想是断灭见。说,大梵天把我们的心创造出来,是他创造的,他如果不创造,我们的心就断灭,这是有断灭的思想。也不是他生。

自他和合也不是,自生也不能生,他生也不能生,两个和合也不能生。

那么你说无因生,世界上的事情怎么会自然出现?有因生,也不是自生、他生、共生,也不是无因生,所以一切法是无生,一切法是毕竟空。就是说,一切法从自性上来观察是无我无我所的,它只是一种因缘业力所现的假名假相假用而已,所以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还说,亦名为假名,有它的业力所现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时候一切法自性空,因缘有,这个就是中道义。

所以说这个妄执,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不要老是要保护这个我,其实这个我是不真实的。你说我们这个生命体有一个我,佛陀一定要把这个我破坏掉,不是这个意思。是说,本来是没有我的,佛陀是帮助我们恢复本来面目,是这样子的。所以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一切法不生也不灭,那个生灭是虚妄的,虚妄地生起,结果也虚妄地被消灭掉,是这个意思。

我们把这个第六意识入二空观,我们从唯识的角度来解释一下。附表第八。

这个唯识的修观它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容易有一个下手处。唯识的修观在《成唯识论》讲的很多,很详细,也很复杂,我们把这个里面的大意简要地说明一下,先说明这个众生的病态,再说明这个对治的法药。

在唯识的思想,说一切法有这个一念能缘的心,这个能缘的心主要是第六意识,当然也包括了前五识,夹带前五识。当我们这一念心跟这个境界一接触的时候,跟这色声香味触法一接触的时候,心中就有一个相貌,但这个时候的相貌是一种自性分别,就是依他起性。这个时候完全只是业力的显现,过去的业力把这个相貌创造了,我们这一念心把这个相貌取到了,说你是一个人的五蕴,或一个天的五蕴,这个都是一种依他起性,业力所现。

但是第六意识得到这个相貌以后,它第二个刹那就会产生名言。这个名言就是五遍行里面这个想,作意、触、受、想。有名言的时候就会发动分别的我执跟法执。所以这个我执法执要依名言,要施设名言,这个东西是好的,这个东西是坏的,有各式各样的名言。有名言以后就会产生一个义,就会有很多的观念,一切法有它的义。这个义有两类,一个是诸法的自性,一个诸法的差别。这个自性就是一切法它自己的体性,这个差别是指它的作用。它有它的体性,它有它的作用。

这一切法,意思就是说,在内心的状态当中,我们这一念心最初取到境界相的时候,那个是依他起性的。但是当我们名言分别生起的时候,就落入了遍计执了,就是分别变了。

比如说,我们刚开始,这一念心看到榴莲,榴莲的相貌在我们心中生起,这个时候我们还不能讲话,说它是榴莲,还没有这样的分别,只是一个相貌。但是当我们的名言分别以后,就会有差别了。喜欢榴莲的人,就会有好的名言来安立它:哎呀,这个榴莲太好了,颜色也美妙,味道也美妙,讲得跟天上的食物一样,增益它的功能,这个义跟自性差别都把它提高了;不喜欢榴莲的人,他用不好的名言来安立:这个榴莲味道也不好,颜色也不好,就减损了它的势力了。我们那个名言一活动以后,就是失去它的本来面目了,就是由这个我相法相的执着在里面了。

我们上次也讲过,说一个母亲她爱着她的儿子——小儿子,他对大儿子不欢喜。所以她同时看到两个儿子拿回书本的时候,她对这两个儿子安立的名言不一样。她说这个大儿子是怎么回事呢?说这个大儿子实在是没有出息,一拿到书本就睡觉。你看这个孩子,他不拿书没事的,一拿到书就睡觉;她对小儿子安立的名言呢,这个小儿子实在是不得了,睡觉的时候还拿着书本,你看,已经是睡觉了,他还不忍心把书本放下来。

这是表示什么?表示已经失去了他们的本来面目了。所以这个遍计执是怎么来的?是名言。所以说,我们今天要破遍计执,破我法二执。我们看下一个,无分别智,遍计本空,依他如幻。

从胜义谛的观察,一切法是我空法空的。这个遍计执,一个我,一个自我,一个是法的执着,那个自性是不存在,但是依他起这个因缘所现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梦如幻,这个世俗谛,唯识学是要保存的,那个相貌是要保存的,但是你心中的名言是要破坏的,所以这是合乎中道,非空非有。遍计本空所以一切法非有,依他如幻一切法也非空,正是合乎中道。

这件事情是这样,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说我们这个障碍,无量无边的生死的业障,主要的就是妄想,无明妄想。那么什么是妄想呢?唯识学就很明确地讲出来,就是我们的名言,我们过去所施设的名言。这是说这个业障不是从外境生起的,是你心中的名言,要调整这个名言。

不过调整名言,我们看这个世间法,《了凡四训》,儒家的思想也强调要调整自己的名言,但是这个浅深不同。你看《了凡四训》它说,说一个人的福报的厚薄,厚道的人多分都是有福报的。

说这个人看到这个人事,他会以一种比较包容、宽厚的名言来安立,有些人触恼他:没关系呀,他也不是故意的,他会讲出这样的比较厚道的名言出来;有些人的名言刻薄。所以从你内心的名言当中可以看出这个人是薄福之人。世间法它也强调一个人的祸福不是外境决定的,是你的名言决定的,妄想。但是他不能够把名言停下来,不可以,他就是一种粗重的调整。

但是佛法的思想是观察到空性上去,名言全部都停下来,可以把这个妄想的相续停下来。不过当然你要能够破坏名言,你一定知道你心中的名言妄想是没有自性的。我们经常讲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从佛法的观念说,就是我们这一念的清净心的妄想是没有自性,妄想无自性,所以一切法是清净的,就是妄想无性。

这妄想无性在修习净土法门是非常重要。说我们这个禅净双修,我们禅净双修,印光大师说一句佛号,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出声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他消灭。说妄想生起的时候,一定要断除它的相续。

那么如果你只是用止的方法,用佛号,很强迫你自己把这个名言不能断要它断,也可以,用很多的力量,很辛苦,入道多辛苦,而且搞不好它还反弹。因为你无始的名言的势力很大,就像那个瀑布,他从高山上四十公里流下来,你要把它斩断是不容易的。那么你有般若波罗蜜,知道一切法因缘生无自性,知道这个妄想是无自性的时候,你那个佛号切入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

就是说,你同样用这句佛号来切断你名言的相续,那妄想相续的时候,你知道妄想无性这件事情,那个力量就不一样。所以这个禅净双修是很重要的。

总之,我们的遍计执生起的一个关键,就是你名言生起的时候,你就开始生遍计执了,这个知见是这个意思的。

所以,以佛法的态度,佛法的态度是说,说你一个初学者,先否定你自我,先否定自我,先大死一番,你把你心中的名言都破坏以后,这个时候再大活,这个时候你又学习佛法的清净名言,这个是重新安立,这个时候一切法的诠释又是另外一个诠释方法,而这个时候诠释是从无我无我所,依止佛法的因缘观来安立假名假相假用,而这个时候的名言是无我无我所的。但是你现在的名言都有问题,你不应该相信你现在的名言,因为你现在的名言是无明发动的。

从佛法的角度是说,初学者要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你所起的任何的念头都要消灭,除了你这个思想是佛法学习来的以外,那种清净的名言,其它都要停止下来,因为这个都带动了你的无明。佛法是这个态度,先大死一番。当然你这个要有法宝,就是以佛号为主,夹带般若波罗蜜。

这个是说明我空观法空观的下手处,就是从你心中的名言这个遍计执,把它停止下来。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前面的偈颂是说明平等性智的一个转依的阶位,这以下是说明平等性质的功能。那么这个平等性智有什么功能呢?如来现起他受用。就是这个佛陀的平等性智,能够现起他受用的报身。这个他受用报身是干什么呢?十地菩萨所被机。来教化、摄受十地的菩萨。前面我们讲到前五识,三类分身息苦轮,那个三类分身是教化凡夫的菩萨还有阿罗汉,二乘的圣人。平等性智他是教化十地菩萨。看蕅祖的注解:

谓若是四智菩提,皆是如来自受用报身所收摄,而用各不同。

如果拢总来说,四智菩提都是如来自受用报身,这个报身有自受用、他受用。佛陀自受用的那个无量功德庄严的报身,都具足四智菩提,只是四智菩提各有各的作用。但是就着他受用来说,若为地上菩萨所现的他受用报身则完全是平等性智所表现的妙用。这个他受用报身是干什么呢?其所被机,惟是十地大菩萨也。这不是凡夫能够见闻的,只有十地菩萨才能够去见闻觉知他受用报身。

所以这个前五识它那个成所作智是变现应化身。第六意识是观察圆明照大千,它是总持一切法,一方面观机逗教,第七意识是现他受用报身。

这一段主要的是介绍第七意识在凡位跟圣位的一个差别,就是一个我空跟法空的差别。

我们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这无明妄想是无始劫来因缘力故,一次一次的生命的串习,就是说我们过去生不管是一个天人,就是以我来分别一切事。你是一个人,也是以我来分别事,三恶道也是以我来分别事。所以这个我的分别是很重很重的。

很重很重的时候,我们刚开始要跟这个敌人对峙的时候,你要有次第。你不可以在你起烦恼的时候修观,不可以,因为这个我已经带动了爱见痴慢,也带动了贪瞋痴的时候,那个强大的势力,不是你一个初学的止观能够去对峙的,不可能。这怎么办呢?

你刚开始修止修观要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就是在坐中修。

说你现在身体也健康,心情也愉快,这个时候正是你修行的时候。你就在这个寂静的心中去思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个妄想是无自性的,但是为什么它因缘所生?它不是自性就会生起的,它要假借因缘而有,所以它本性是空的。我们这个五蕴是无我无我所的,就像你打妄想一样。这个修止观,那个观就跟打妄想一样,你就是不断地想,一次一次地串习这样一个佛法清净的名言。

你刚开始慢慢慢慢栽培,慢慢一天慢慢地熏习,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因缘所生,你熏习一次,阿赖耶识就把你的这样一种清净的力量给保存下来,你又发动一个清净的名言,它又保存下来了。

慢慢慢慢地你这个清净的力量就稍微好一点,这个时候能够多少跟你的一些现行烦恼,就能够稍微能够对峙了。也还会起烦恼,但是会淡薄一点。但有时候会失败,失败的时候没关系,去外面走一走,去竹山走一走,鹿谷走一走,回来的时候再继续修。

继续修,你又不断地在心平气和的时候,没有人干扰你的时候,你就这样思惟:照见五蕴皆空,色是因缘所生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这个生命体我是不可得的。这是一个明了性跟一个色法,两个和合而已,而这些都是过去的因缘累积而有的,都是可以改造的,都是无我无我所的。

你一次一次思惟以后,这个时候你那个无明的势力就开始松动了,不像以前那么坚固了。这个时候慢慢慢慢你那个观的力量慢慢加大加大,到最后的时候,你烦恼就变成是一个薄弱的势力了,正念是强大的势力了。偶尔起烦恼,稍微正念一现前就调伏了,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这个修行,你要把握的时间是什么呢?就是你现在现前这个时候。现在的局势也安定,信施的供养很正常,环境也很清净,人跟人都是修行人,你也是修行人,我也是修行人,都不是世间人,你也不干扰我,我也不干扰你。就是在这个心平气和的时候正是修行的时候。

你这个时候你不修行,你等到境界开始干扰你的时候,你永远没办法修行了。

因为智者大师讲,你刚开始要栽培那一念的正念就是在坐中修,就是在一个很寂静的环境才能够栽培。当然你的正念强大的时候,任何环境都好修,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那是一个久修大士的境界,老修行的境界。

所以我们不要随便地去浪费你现在这样的大好时光。你现在的情况也没有任何的责任,刚出家,对众生、对佛法的住持都没有重大责任,人跟人之间僧团也和合,这正是修行的时候,正是你栽培清净善根的时候,正是你为临命终栽培正念、积集资粮最好的时候。你临终的正念,那个正忆念是你现在栽培起来的。

所以我们不要随便浪费这样的一个清净的光阴,特别是年轻的时候最好,精神体力那个造业力最强,第六意识。所以应该要好好地把握时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