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怎么敲人竹杠,一无所有的却是我? > 第4章 曲径通幽

时序踏入五月,中都城正式步入了夏季。一连数日,天光晴好,日头明显烈了起来,将街巷间的青石板晒得微微发烫,反射着白晃晃的光。空气里开始浮动着初夏特有的、带着些许燥意的暖流,树上的蝉似乎也刚刚惊醒,试探性地发出几声稀疏的鸣叫。

自那日画舫题诗,墨云清以一幅《春江烟云图》及一手好诗好字,可谓一举成名。他的名字不再仅仅局限于积翠客栈这方小天地,而是悄然在中都的文士圈中流传开来。

私下的雅集清谈,少不了提及这位横空出世的寒门才子;馨兰书肆的正堂之内,那幅诗画合璧的作品更是引人驻足;往来于中都的鸿儒名士,或多或少,都对“墨云清”三字有所耳闻。声名,如同一阵无形的风,开始环绕在他周身。

然而,身处漩涡中心的墨云清,却仿佛浑然未觉,或者说,是刻意地不为所动。他的生活轨迹依旧如故:天光未亮便起身温书,晨露沾衣时已在院中诵读;午后易生困倦,便在廊下寻一竹椅小憩片刻,任疏影斑驳落在眼睑;日影西斜后,便紧闭房门,埋首于经史子集之中,案头灯火常常摇曳至三更时分。

外界的喧嚣赞誉,似乎都被那扇薄薄的木门隔绝,未能扰动他心绪分毫。

十三也依旧是那个忙碌的客栈掌柜,里外操持,算盘珠子的脆响与迎来送往的寒暄交织成她日常的乐章。闲暇时,她会与烟青在后院煮一壶消暑的凉茶,或是于暮色初临时,信手拨弄几下琵琶,弦音清越,融入渐起的晚风。

偶尔,她与墨云清在回廊转角不期而遇,也只是略略颔首,交换一个短暂的眼神,便擦肩而过,匆匆离去,留下一缕若有若无的、清雅的香气。

每每看着那道或月白或浅碧身影毫不留恋地消失在廊柱之后,墨云清总会不自觉地微微挑眉,心下思量:那日在画舫之上,姚雨灵出言相激时,她眼中分明流露出清晰的担忧与维护,为何船一靠岸,那份关切便如同被风吹散的薄雾,瞬间无踪,转而又换上这般刻意保持距离的疏淡?难道真应了那句俗语,商人重利,最是无情,之前的相助与提携,都不过是她长远投资的一部分,无需掺杂多余的个人情谊?

这疑问如同细小的藤蔓,在他心底悄然滋生,却找不到破土而出的契机。

这日午后,因城中新设了一处热闹集市,客栈里住的学子们大多按捺不住好奇,三五成群地结伴出了门,原本略显拥挤的客栈顿时清静下来。

十三将店内一应事务仔细交代给烟青,亲自去后厨小心地煮了一壶今春的明前茶——此茶性寒,正适合渐热的天气。她捧着那套素雅的白瓷茶具,缓步朝着墨云清房间所在的方向走去。

廊下,几丛翠竹被微热的南风拂过,发出沙沙的轻响,筛落下一地细碎晃动的光斑。墨云清正身着那件月白素衫,闲坐于廊前的阴影里,避开逐渐毒辣的日头,目光落在院中那几株开始滋蔓绿意的花草上。望见十三端着茶具袅娜而来,他唇角不受控制地微微向上一扬,一抹极淡的笑意掠过眼底。

“先生大才,如今声名在外,文士争相结交,却能摒弃浮华,守得心中这一方清静书桌,实在难得。”十三走近,示意手中将托盘,声音清润,如同凉茶解暑。

墨云清起身,拱手一礼,态度谦和:“十三姑娘谬赞了。若非姑娘当日于雨中收留,后又多方提携安排,墨某至今恐怕仍是那个无人问津的落榜书生。”

言语间,十三将墨云清请至后院僻静角落,那里设有一张石制小几和两个蒲团。此地地势略高,坐在此处,客栈庭院的景致可尽收眼底,却又因竹影深深掩映,阻隔了暑气,自成一方清凉私密天地。

“先生气度恢弘,见识不凡,十三也不敢再有所藏私,当以诚相待。”她跪坐于蒲团之上,素手执壶,为他斟了七分满的碧绿茶汤,热气携着清香袅袅升起,“先生既决心再赴秋闱,可知今年主持礼部试的主考官,已然定下了?”

墨云清端茶轻嗅,一股清凉之意沁入心脾,答道:“略有耳闻,听闻是礼部尚书杜成之杜大人。”

“正是此人。”十三点头,放下茶壶,神色稍正,“杜尚书出身并非高门,乃是寒窗苦读跻身朝堂,故而……尤为爱结交望族,以此弥补根基之薄。于文章一道,更是挑剔异常。文辞若过于朴素平实,他便嫌寡淡无趣,缺乏文采;若辞藻过于华丽铺陈,他又会斥之为浮夸轻靡,失了根本。可谓左右为难。”

她顿了顿,指尖轻轻划过温热的杯壁,唇角弯起一抹几不可察的讥诮:“然而,此规却有一例外。若遇考生本身名声显赫,才名远播,那么无论其文章是朴素还是华丽,在他眼中便皆成了优点。朴素是返璞归真,华丽是文采斐然。他往年所出策题,多不离‘仁政’、‘德化’之类冠冕堂皇的题目,考生文章之中,若能不着痕迹地显露自身才名,或是对其学识渊源稍加点染,便极易得上乘评价。”

这般直指核心的评点,将那位杜大人的秉性与选材偏好剖析得淋漓尽致,言语间虽未直言褒贬,但那不着痕迹的“骂”意,已然表明此君绝非易与之辈。

墨云清听得入神,不由得轻轻抬眸,目光落在十三认真的侧脸上。恰一阵穿堂风过,带着竹叶的清新,卷起她鬓边几缕不听话的发丝,在她莹白的颊边轻挠。她下意识地抬手将发丝掠至耳后,那一瞬间,午后明亮的日光透过竹叶缝隙,在她低垂的羽睫和挺翘的鼻梁上投下细小的光影,趁得她一双澄澈的杏眼越发明亮灵动,宛若浸在清泉中的黑曜石。

墨云清微微侧目,敛去眼底一闪而过的惊艳与笑意,续问道:“姑娘对此人脾性喜好,似乎颇为了解。”

十三低头,用杯盖轻轻拨弄着浮起的茶叶,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淡然:“在中都这些年,三教九流接触得多,听得多了,自然而然也就记下了几分。”

话题既已打开,她便不再保留,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杜尚书好清议,常以道德文章自诩,故而最忌考生在策论中讽刺时政,针砭弊端,那是触其逆鳞;中书舍人卢启方,出身范阳卢氏,真正的世家子弟,向来瞧不上杜尚书这等靠苦读上位的‘寒门’,常利用职权,越级设题,意在掣肘;吏部的萧给事,因其子新入翰林,正是爱惜羽毛之时,凡举子文章中多引古圣先贤经典、少论当下兵事武备的,大抵都能得他青睐……”

她语调平稳,条理分明,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仿佛在墨云清面前徐徐铺开一张无形的、错综复杂的仕途棋局,将那些能够决定考生命运的座师、房官的脾性、偏好、忌讳乃至彼此间的微妙关系,一一剖明。

“……至于兵部方侍郎,乃是文武双全之辈,曾亲镇边疆,是真正从鲜血和战火中拼搏出来的人物,最是厌恶那些华而不实、空洞无物的文章,认为那是书生误国。”她稍作停顿,总结道,“科考,即是朝堂之缩影。既身在此局,埋头苦读固然重要,但审时度势,知悉规则,或许更为关键。”

十三陈词暂告段落,端起自己那杯已温凉的茶,浅浅啜了一口。

墨云清却似意犹未尽,身体微微前倾,目光中带着探询与一丝棋逢对手的兴致:“姑娘剖析入微,令人茅塞顿开。那依姑娘之高见,面对如此错综之局,当如何落子,方能破局?”

十三将茶盏放回几上,指尖无意识地在光滑的釉面上画着圈,沉吟片刻,边思边道:“中都的文人,嘴上多标榜‘清流’,骨子里却大都渴望‘贵显’。清与贵,往往两难周全,这就须得懂得取舍之道。若一味孤高自许,不屑经营,只怕才华埋没,徒留悲叹;但若全然趋炎附势,丧失本心,即便侥幸得中,也不过是又一个迷失在权力场中的傀儡,非长久之计。”

她抬起眼,目光清亮地直视墨云清:“先生之才,如璞玉浑金。须得比他们更懂得,何时该笔落千钧,锋芒毕露,以才学震慑人心;何时又该退一步海阔天空,巧妙留白,以风骨赢得尊重。刚柔并济,进退有度。如此,方能在浊世中立足,将来才能真正实现济世救民之志,为自己,也为这天下,谋得一方清明天地。”

风吹竹摆,疏影在二人素雅的衣袂间斑驳跃动,仿佛也在聆听这番关于前途与初心的对话。

墨云清凝视着她,目光深邃,仿佛要透过她清丽的面容,看清她内里那颗七窍玲珑心。

片刻后,他唇角缓缓勾起一抹真切的、带着叹服的微笑,轻声道:“姑娘洞明世事,胸有丘壑。若身为男子,必是宰辅之才,可登庙堂,运筹帷幄。若来日墨某有幸得沐天恩,身入仕途,或该诚心请姑娘为幕僚参军,时时请教。”

十三闻言,先是一愣,随即掩唇轻笑,眼波流转间带着几分戏谑与自嘲:“只怕到时,先生囊中羞涩,请不起我这等索价不菲的‘积翠掌柜’呢。”

墨云清听出她话中的调侃,亦不辩解,只是唇角的笑意更深了些,眼波微闪,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声音也放得更缓了些,带着一种试探性的亲近:“一直称先生,听着未免有些生分。十三姑娘,若不觉墨某唐突,日后……不如唤我‘云清’即可。”

十三握着茶盏的手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颤,显然是被这突如其来的、逾越了东主与宾客界限的亲近提议扰乱了心神。

她抬起眼帘,对上他那双含笑的、却带着坚持的眸子,心跳莫名漏了一拍。静默在初夏的暖风与竹叶的沙沙声中蔓延了半晌,她才像是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带着一丝生涩与不易察觉的慌乱,轻唤出声:

“云清……先生。”

那最后的“先生”二字,像是下意识地想要拉回一些距离,却反而更显得欲盖弥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