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奕往骏深 > 第1章 回忆

奕往骏深 第1章 回忆

作者:只学文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4 18:52:36 来源:文学城

北方的天空早早褪去了最后一丝暖意,冬天的第一场雪便裹挟着凛冽的寒风悄然而至。细密的雪沫子像碾碎的盐粒,随着呼啸的北风斜斜地扑打在行人的脸上,带来一阵刺骨的寒意。气温在短短几小时内骤降至冰点,路边的梧桐树早已落尽了枯叶,光秃秃的枝桠在风雪中抖索着,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寒冬的严酷。

他裹紧了身上深灰色的羊绒大衣,依旧抵挡不住那无孔不入的寒意。雪花落在他高挺的鼻梁之上,瞬间便融化成冰凉的水珠,顺着脸颊滑落,带来一阵战栗。脚下锃亮的黑色皮鞋踩在初积的薄薄雪地里,发出“沙沙”的轻响,这细微的声音在寂静的墓园里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时间的琴弦上,弹奏着无声的思念。

夜色如墨,沉沉地笼罩着大地。不远处,“春山墓园”那座平日里庄严肃穆的汉白玉牌坊,此刻已完全消融在浓稠的黑夜之中,只隐约能辨出一个模糊的轮廓,仿佛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伫立在黑暗里。然而,与牌坊的沉寂不同,墓园入口处那一片精心栽种的红玫瑰,却丝毫没有因为夜色的降临而褪去半分光彩。它们一朵朵昂首挺立,花瓣在朦胧的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那抹鲜艳的红色,如同跳跃的火焰,又似凝固的热血,在这寂静的黑夜里显得格外醒目,顽强地绽放着生命的热烈与执着。

他缓步走到那块熟悉的墓碑前,碑身洁白如玉,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雪,像是披上了一件素雅的素纱。他伸出那双白皙而略显单薄的双手,轻轻拂去墓碑上停留的白雪,指尖触及冰冷的石面,那寒意瞬间从指尖蔓延至心底。墓碑中央清晰地刻着“爱夫汪骏尧之墓”七个镏金大字,在暮色中泛着淡淡的光泽。下面则是一长串娟秀的字迹,那并不像一封传统意义上的墓志铭,更像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日记,上面细细密密地写着他和先生从相识到相恋的整整三年时光。

“到今天,是第五年了吧……”他在心中默默念着,声音轻得几乎要被风吹散。是啊,从他们相遇的那个冬天开始算起,已经整整五年了。虽如今天人永隔,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爱会因此褪色,那份深埋心底的情感,早已融入骨血,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缓缓蹲下身,将那束红玫瑰小心翼翼地放在墓碑前的石台上,然后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碑上先生的名字,指尖在冰冷的字迹上反复摩挲,仿佛想要透过这坚硬的石碑,触摸到那个曾经温暖的灵魂。

“宝宝,今天店里招了一个新的前台小姑娘,叫什么佳来着,”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像是许久未曾开口一般,“听她说,她竟然是你的高中同学呢。今天下午她和店里的同事聊天,不知怎么就聊起了你,我当时站在柜台后面,听着她们的对话,感觉挺稀奇的,又有些恍惚,好像你从未离开过一样。”

他顿了顿,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温柔的笑意,眼中却闪烁着晶莹的泪光:“我在旁边听了一会儿,听到了好多我们以前的故事,那些被时光尘封的记忆,好像一下子就鲜活了起来。对了,我还听到了一个你的外号呢,她们都叫你‘小马’,你说你,这么可爱的外号,以前怎么从来都不跟我说过呢?”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带着一丝嗔怪,又夹杂着无尽的思念。他伸出手,轻轻拭去眼角的泪水,继续说道:“今天是我们的第五年纪念日啊,宝宝。还记得吗,你以前总说喜欢那种loft小房子,楼上楼下的,既温馨又有格调。前几天,俺终于把它买下来了,就在我们以前常去的那家咖啡馆附近,视野可好了,站在阳台上就能看到远处的公园。俺本来想,等你回来,我们一起装修,一起把它布置成我们梦想中的样子,一起在那里过每一个属于我们的纪念日……”

说着说着,他的声音突然哽咽了,失了声,再也说不下去。积压在心底的悲伤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将他淹没。滚烫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从两颊滚滚滑落,滴落在冰冷的雪地上,融化了一小片积雪,留下一个个深色的印记。

寒风依旧在耳边呼啸,卷起地上的雪沫,打在他的脸上,生疼。他却仿佛毫无察觉,只是静静地蹲在墓碑前,任由泪水肆意流淌。墓碑上先生的名字在暮色中静静伫立,仿佛在无声地凝视着他,给予他无声的慰藉。

雪越下越大了,很快就在他的肩头、发梢堆积起来,将他笼罩在一片洁白之中。他却丝毫没有想要离开的意思,只是紧紧地依偎在墓碑旁,仿佛这样就能离心中的那个人更近一些。远处的城市渐渐亮起了万家灯火,温暖的光芒透过风雪隐约可见,而在这片寂静的墓园里,只有他和那块冰冷的墓碑,在寒风中相守,诉说着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恋。

五年前的元旦,朱奕然和汪骏尧走到了一起。那个冬天异常寒冷,却让两人的爱情显得格外炙热真诚,仿佛能撼动天地、克服一切阻碍。那时的他们都尚显年轻气盛,十六岁的汪骏尧,少年心事根本藏不住;二十岁的朱奕然,也从未认真思考过两人的未来。就这样,两个不够成熟的少年,懵懂地开始了他们的恋情。

最初的他们,像被命运安置在地图两端的星子——一个在朔风凛冽的北方小城,一个在温润潮湿的南方都市。那年十六岁的汪骏尧,正困在父母婚姻破裂后留下的冰窖般的原生家庭里。客厅里摔碎的瓷碗碎片还沾着干涸的酱油渍,父亲醉酒后的咆哮声仿佛还在天花板上盘旋,而母亲红着眼眶收拾行李的背影,成了他记忆里最后一抹暖色。就在这样的窒息感中,严重的精神疾病如同藤蔓般缠绕上他的神经,让他常常在深夜睁着眼睛盯着窗帘缝隙透进来的月光,觉得整个世界都在旋转、崩塌。

直到朱奕然像一束猝不及防的阳光,穿透了他密不透风的灰暗生活。那是在一个线上兴趣社群里,对方发来的第一条消息带着南方人特有的温和:“你的摄影作品里,天空总是灰蒙蒙的,下次试试在傍晚六点拍,云朵会变成橘子汽水的颜色。”这句带着生活气息的话,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汪骏尧死寂的心湖里漾开了圈圈涟漪。他开始疯狂地依恋这份突如其来的温暖,每天抱着手机等待对方的消息,把朱奕然随口提到的喜好记在笔记本的第一页,甚至学着对方的语气说话。这种依恋像溺水者抓住的浮木,成了他摇摇欲坠的生活里唯一的新寄托。

汪骏尧的人生仿佛一直是在寻找“锚点”——靠着疯狂地依恋某个人或某件事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小学时他依恋过校门口卖糖画的老爷爷,每天省下早饭钱买一只小兔子糖画,只为听老爷爷说一句“小伙子今天真精神”;初中时他依恋过班级里的学习委员,对方借给他的半块橡皮被他珍藏在铁盒子里,直到橡皮发硬开裂。而现在,朱奕然成了他生命里最沉重也最甜蜜的“锚”,他甚至在日记本里写下:“如果能让他永远留在我身边,我愿意把眼睛里的光、血管里的热,全都掏出来给他。”

那时的汪骏尧还是个困在十八线小城市里的高中生。教室后墙的“距离高考还有586天”的红色标语像一条鞭子,每天抽打着他紧绷的神经。父母虽然早已分居,但在“望子成龙”这件事上却达成了诡异的统一——父亲喝醉后会拍着桌子喊“老子这辈子没出息,你必须考上985”,母亲则会在电话里哽咽“妈在外面打工被人欺负,你一定要争气”。他的成绩单永远排在年级前七十名,数学卷子上的红勾密集得像一片小树林,但每次拿着奖状回家,迎接他的只有空荡荡的房间和冰箱里冷冰冰的剩菜。他趴在书桌上望着窗外掠过的麻雀,心里像压着一块浸了水的海绵,沉重得喘不过气——他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不想成为父母弥补遗憾的工具,不想在名为“前途”的轨道上一直跑到窒息。

朱奕然的出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生锈的心锁。他们开始分享彼此的生活:汪骏尧会拍下晚自习后空旷的街道发给对方,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朱奕然则会拍下大学图书馆窗外的香樟树,说“这棵树的叶子落到书页上,像给笔记盖了个绿色的邮戳”。在这些细碎的分享里,汪骏尧第一次感觉到,原来生活可以不是只有公式和分数,还可以有橘子汽水味的云、盖邮戳的树叶,和一个愿意听他说废话的人。他开始在笔记本的糖画和橡皮旁边,画下一棵小小的香樟树。

相爱的第一年,汪骏尧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休学。为了这个决定他与父母争吵了千次万次,终于,他在一个飘着小雨的清晨收拾好书包,把课本整齐地码在教室后排的储物柜里,然后背着简单的行李登上了开往北方的火车。车窗外,熟悉的小城渐渐变成模糊的色块,他却觉得胸口第一次如此开阔。他要去朱奕然的城市,要在那个有香樟树的地方,为他们的未来搭一座小小的房子。他在城郊租了个带阳台的单间,找了份奶茶店的工作,每天下班后背着手踱步,想象着阳台以后要摆一张小桌子,夏天可以和朱奕然一起吃西瓜、看星星。

而那时的朱奕然,还是北方一所大学的大二学生。他的感情史像一本被水浸湿的旧书,每一页都写着潦草的结局,这些失败的感情像细密的伤口,在他心里结成了一层薄薄的痂。所以当汪骏尧在电话里带着哭腔说“我好像喜欢你”时,他沉默了很久才说“好”,心里却早已做好了“这段感情也不会长久”的准备。他会在周末坐公交车去看汪骏尧,会带对方去吃学校门口的螺蛳粉,会笑着听汪骏尧讲后厨的趣事,但他从不把对方的照片设成手机壁纸,也很少在朋友圈提到这段关系。他像一个站在河对岸的观望者,既贪恋河这边的温暖,又怕脚下的冰面突然裂开。

但这真的能怪谁呢?汪骏尧的沉迷,是因为他从未被好好爱过,所以把对方递来的一颗糖当成了 entire 世界;朱奕然的独立,是因为他被爱划伤过太多次,所以不得不长出坚硬的铠甲。就像沙漠里的旅人会疯狂追逐海市蜃楼,而被海浪打湿过的人会本能地远离深水,他们不过是在用各自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那颗千疮百孔的心。

汪骏尧的孤独,其实从八岁那年就开始生根发芽。父母离婚那天,他躲在衣柜里,透过门缝看到父亲把结婚证撕得粉碎,纸片像白色的蝴蝶落在母亲的脚边。后来母亲要去远方打工,给他买了一个印着奥特曼的新书包,把他送到乡下外婆家。外婆的村子藏在连绵的青山里,村口的老槐树下只有一个卖杂货的小卖部,别说中学,连小学的影子都看不到。于是外婆在县城边缘租了一间带阁楼的老房子,墙皮斑驳得像老人脸上的皱纹,阁楼的窗户正对着一条嘈杂的马路。每天清晨,外婆会提着竹篮从乡下赶来,给他放下热乎乎的红薯粥和腌萝卜干,然后又匆匆赶回去侍弄那片种了一辈子的水稻田。

八岁的汪骏尧就这样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放学后他会在学校门口的小吃摊买一个五毛钱的烤红薯,揣在怀里暖着手走回家。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迎接他的永远是空荡荡的客厅,桌子上的粥碗已经凉透,收音机里沙沙的电流声是唯一的活物。他爬上阁楼,趴在吱呀摇晃的木板床上写作业,窗外的汽车鸣笛声、小贩的叫卖声、邻居夫妻的争吵声,像潮水一样涌进来,却让房间里的寂静显得更加锋利。深夜里他会抱着奥特曼书包缩在被子里,想象着母亲的手是什么温度,父亲有没有后悔把结婚证撕碎。这种深彻见骨的孤独,像一粒种子在他心里长成了大树,根系蔓延到四肢百骸。

所以当有人对他释放出一点点善意时,他就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死死不放。小学时卖糖画的老爷爷会笑着多给他捏一个小尾巴,他就每天雷打不动地去蹲守;初中时学习委员借给他半块橡皮,他就帮对方抄了一个学期的笔记。而现在,朱奕然只是说了一句关于云朵的话,就被他当成了可以栖息的树洞,当成了照亮整个世界的太阳。他不知道的是,太阳也有自己的运行轨迹,而他这颗紧紧追随着太阳的小行星,会不会有一天被灼伤,或者迷失在茫茫宇宙里。但至少在这一刻,他怀里揣着烤红薯的温度,心里装着橘子汽水味的云,觉得自己终于不再是那个趴在阁楼上数汽车的孤独小孩了。

朱奕然的童年,像被罩在一层透明的玻璃罩里。父母感情和睦,家中从不缺温和的笑语,餐桌上永远有热气腾腾的饭菜,衣柜里的衣服总被叠得整整齐齐。他们并非不爱他,只是这份爱更像精心打理的盆栽——按时浇水、施肥,却忘了俯身倾听根系生长的声音。记忆里,父亲总在接不完的工作电话里皱眉,母亲的身影则在厨房与阳台间循环。家长会永远是“下次一定”,睡前故事停留在小学三年级,连他第一次换牙时偷偷藏在枕头下的牙齿,最后也在搬家时混进了杂物堆。

十五岁的夏天,蝉鸣聒噪得让人烦躁。朱奕然攥着那张印着陌生城市名字的职高录取通知书,独自挤上绿皮火车。车窗外,父母的身影渐渐缩小成模糊的黑点,他没有挥手,只是把脸埋进带着汗味的背包。那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在陌生的宿舍铺床板,对着说明书组装简易衣柜,在食堂排队时因为分不清东南西北而端着餐盘转了三圈。第一个夜晚,窗外的霓虹灯透过窗帘缝隙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抱着膝盖坐在床沿,直到凌晨三点才在室友的鼾声中浅浅睡去。从那天起,他学会了把情绪藏进沉默里,学会了用“没事”两个字打发所有关心,像给自己裹上一层坚硬的铠甲。

青春期的荷尔蒙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猝不及防地浇透了他看似平静的生活。那时的他,眉眼间还带着少年人的青涩,却已习惯用冷漠的外壳伪装自己。

然而,这场被他视为“全世界”的初恋,却在高三那年戛然而止,等来的是他初恋的断崖分手。

两次重创像两把钝刀,反复切割着他本就脆弱的信任。他开始觉得,感情是世界上最不可靠的东西——它会过期,会变质,会被现实轻易击垮。于是,他亲手关上了心门,还在门外加了一把沉重的锁。如今的朱奕然,早已不是那个会为了一句承诺而奋不顾身的少年。他学会了在感情里计算得失,会在心动之前先衡量利弊:对方的家庭背景、工作稳定性、性格是否合拍,甚至连未来几十年的养老规划都要在心里过一遍。有人说他“现实”,他只是淡淡一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