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 第808章 56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第808章 56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作者:Ann泠善然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08 18:47:24 来源:文学城

暮春时节的蜀地峨眉,晨雾还未散尽,像一匹被揉皱的素色绢绸,轻轻裹着青灰色的山峦。山间石阶被夜雨润得发亮,缝隙里钻出的青苔带着潮气,沾在路过者的鞋履上,留下点点深绿的印子。云栖寺后的竹林长得正盛,新抽的竹笋裹着褐黄色的笋衣,顶端的嫩芽泛着浅绿,风一吹,竹叶便簌簌作响,落下的露水滴在青石上,敲出细碎的声响。

苏景行背着半旧的布囊,站在竹林尽头的普贤殿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囊口磨损的棉线。他今年二十有二,身形清瘦,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月白长衫,领口处用同色的细棉线缝补过,针脚细密整齐。他的头发用一根素银簪子束着,簪子尾端刻着一朵小小的兰草,是他母亲生前亲手所制。苏景行的眉眼生得温和,鼻梁挺直,嘴唇偏薄,只是脸色有些苍白,眼下带着淡淡的青影,显是连日赶路未曾好好歇息。

他望着普贤殿门口那对汉白玉石狮,石狮身上雕刻着繁复的卷云纹,历经岁月打磨,边角已有些圆润。殿门是深褐色的木门,门板上绘着金线勾勒的普贤菩萨坐骑六牙白象,白象神态庄严,象牙洁白如玉,只是部分金线已有些褪色,露出底下的朱红底漆。殿内传来隐约的诵经声,伴随着木鱼“笃笃”的轻响,混着殿外的竹声与露水滴落声,倒让这山间多了几分安宁。

“这位施主,可是要进殿礼佛?”一个温和的声音从旁边传来。苏景行转过身,见是一位身着灰色僧袍的僧人,僧袍袖口缝着补丁,却浆洗得干干净净。这僧人约莫五十岁上下,面容清癯,额间有几道浅浅的皱纹,双眼明亮,透着几分悲悯。他左手托着一个铜钵,右手握着一串木质念珠,念珠颗颗光滑,显是常年持诵所致。

苏景行连忙拱手行礼,声音带着一丝旅途的疲惫,却依旧温和:“大师有礼,晚辈苏景行,自江南而来,特来拜谒普贤菩萨。”他说话时,目光微微垂下,显得有些拘谨——他自小在江南水乡长大,家中世代行医,此次北上蜀地,一是为寻一味只在峨眉山区生长的草药“云芝”,给卧病在床的父亲治病;二是母亲生前常说,普贤菩萨象征大行愿,心怀善念者诚心拜谒,便能得菩萨庇佑,他便也想替家人求一份平安。

那僧人闻言,眼中露出几分温和的笑意,颔首道:“施主远道而来,辛苦了。此时殿内正在早课,施主若不着急,可先在殿外稍候,待早课结束,再进殿礼佛不迟。”说罢,他指了指殿旁的一张石凳,石凳旁放着一个陶制的水壶,“那有水壶,施主若渴了,可自行取用。”

苏景行连忙道谢:“多谢大师体谅。”他走到石凳旁坐下,布囊放在腿边,手指轻轻碰了碰囊壁——里面除了几件换洗衣物和行医所用的银针、药臼,便只有一张泛黄的药方,药方上“云芝”二字被他用红笔圈了出来,边缘已有些磨损。他想起临行前父亲躺在床上,气息微弱却仍笑着嘱咐他:“景行,不必急着回来,山路难走,你自己要多加小心。”母亲的牌位摆在桌案上,供着她生前最爱的白梅,那时他对着牌位磕了三个头,心里默念:娘,我一定能找到云芝,治好爹的病,也替您来拜一拜普贤菩萨。

正想着,一阵脚步声从石阶方向传来,伴随着清脆的环佩叮当声。苏景行抬眼望去,见一个女子正沿着石阶走来。这女子约莫十**岁,身形窈窕,穿着一件水绿色的襦裙,裙摆绣着细碎的白梅,行走时裙摆轻轻晃动,像是有花瓣在随风起舞。她的外衫是半透明的薄纱,淡紫色的纱面上绣着缠枝莲纹,阳光透过薄雾洒在纱衫上,泛起淡淡的光泽。她的头发梳成垂挂髻,插着一支赤金点翠步摇,步摇上的翡翠坠子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发出细碎的“叮咚”声。

女子的容貌十分秀美,肤如凝脂,眉如远山,眼似秋水,瞳孔是极深的墨色,眼尾微微上挑,带着几分灵动。她的嘴唇涂着淡粉色的唇脂,嘴角微微上扬,像是含着笑意。只是她的神色间带着几分急切,脚步也比寻常女子快些,手里提着一个精致的竹篮,竹篮外裹着一层浅蓝色的棉巾,隐约能看到里面放着些纸张。

女子走到普贤殿门口,看到站在一旁的僧人,连忙停下脚步,敛衽行礼,声音清脆如莺啼:“□□大师,早啊。今日早课还未结束吗?”她说话时,目光扫过坐在石凳上的苏景行,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但很快便移开了视线,依旧望着僧人。

苏景行认出这便是方才与自己说话的僧人,想来法号是□□。□□大师对着女子温和点头:“清沅施主来了。早课还有约莫一刻钟,施主稍等片刻便是。”

被称作清沅的女子闻言,轻轻“啊”了一声,有些无奈地跺了跺脚,水绿色的裙摆随之晃动,露出裙角绣着的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怎么还要等一刻钟呀?”她语气带着几分娇憨,却不显得失礼,“我今日要把抄写的《普贤行愿品》交给住持大师,还想着早些交了,去后山看看我前几日种的那几株药草呢。”

□□大师闻言,笑着摇了摇头:“施主一心向佛,又常在后山种植药草,供寺里的僧人煎服,这份心意,菩萨定会知晓。不过片刻功夫,施主莫急。”他说着,指了指苏景行的方向,“这位是从江南来的苏施主,也是来拜谒普贤菩萨的,你们可先在此处稍作交谈,打发时间。”

清沅这才又看向苏景行,脸上露出礼貌的笑容,再次敛衽行礼:“苏公子有礼,小女子林清沅,就住在山脚下的村落里。”她说话时,目光清澈,带着几分真诚,没有寻常大家闺秀的拘谨,也没有山野女子的粗鄙,显得十分大方。

苏景行连忙站起身,拱手回礼:“林姑娘有礼,在下苏景行。”他看着林清沅,想起自己方才在心里猜测她的身份,此刻听她说住在山脚下,倒有些意外——她的衣着精致,言谈举止也透着几分教养,不像是普通村落里的女子。

林清沅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笑着解释道:“苏公子是不是觉得我不像是山里人呀?”她眨了眨眼,语气轻快,“我爹娘原本是在成都府做生意的,后来我娘身体不好,大夫说山里空气好,适合休养,我们便搬到山脚下的村落住了。我娘信佛,常来云栖寺礼佛,我也跟着学了些,平日里无事,便会抄写经文,或是在后山种些药草,既能修身养性,也能帮衬着寺里。”

苏景行闻言,心中了然,点了点头:“原来如此。林姑娘心善,实在难得。”他想起自己此行的目的,犹豫了一下,还是问道,“姑娘常在后山活动,不知是否知晓一种名为‘云芝’的药草?”他说话时,目光带着几分期待,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布囊的带子——这几日他在山里转了不少地方,却始终没找到云芝,心里难免有些焦急。

林清沅听到“云芝”二字,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收,眉头轻轻蹙起:“云芝?我倒是听说过,据说这种药草只长在背阴的崖壁上,而且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又十分稀少,很难找到。苏公子找云芝,是为了入药吗?”她的目光落在苏景行苍白的脸上,带着几分关切——她自小跟着母亲接触药理,知道云芝有滋补强身的功效,想来苏公子是有家人需要这味药。

苏景行点了点头,声音低沉了几分:“是为了家父。家父卧病在床,大夫说云芝是对症的药材之一,只是江南一带没有,我便想着来峨眉山区碰碰运气。”他说着,眼神有些黯淡,“只是我来此处已有三日,在山里转了不少地方,却始终没找到。”

林清沅闻言,眼中露出几分同情,她沉吟片刻,说道:“苏公子莫急。我虽没亲眼见过云芝,但听后山的药农说,在西侧的飞泉崖附近,曾有人见过类似云芝的药草。不过飞泉崖地势险峻,崖壁陡峭,又常有雾气缭绕,很是危险,寻常人轻易不敢去。”她说话时,语气十分认真,还特意提醒道,“若是公子要去,一定要多加小心,最好能找个熟悉地形的药农带路。”

苏景行听到有云芝的下落,眼中顿时亮起了光,苍白的脸上也多了几分血色。他连忙对着林清沅拱手道谢:“多谢林姑娘告知!这份恩情,苏景行记下了。”他心里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一块,想着明日便去飞泉崖附近找找,若是能找到云芝,父亲的病便多了几分希望。

林清沅见他如此激动,笑着摆了摆手:“苏公子不必客气,举手之劳罢了。大家都是为了家人,能帮上忙,我也高兴。”她刚说完,殿内的诵经声便停了下来,紧接着传来木鱼的最后一声轻响,随后是僧人们起身的脚步声。

□□大师见状,对着两人说道:“早课结束了,施主们可进殿礼佛了。”

苏景行和林清沅一同道谢,随后跟着□□大师走进普贤殿。殿内光线有些昏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让人心神安宁。正中央的佛台上,供奉着一尊普贤菩萨像,菩萨像由汉白玉雕刻而成,高约丈许,面容慈悲,双目微垂,似在俯瞰众生。菩萨身披天青色的袈裟,袈裟上雕刻着繁复的花纹,手中握着一柄如意,坐骑六牙白象匍匐在菩萨脚下,神态庄严。佛台前摆着三个蒲团,蒲团上绣着“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六个金色大字,边缘有些磨损,显是常年有人跪拜。

殿内还有几位香客,都在低声祷告,神情虔诚。苏景行走到佛台前,从布囊里取出带来的线香,用殿内的烛火点燃,待香火燃起淡淡的青烟,他双手持香,对着普贤菩萨像深深一揖,随后将香插入香炉中。香灰落在香炉里,与其他香灰混在一起,像是无数人的心愿在此汇聚。

他走到蒲团前跪下,双手合十,闭上眼睛,在心中默念:“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弟子苏景行,自江南而来,求菩萨保佑家父身体安康,也求菩萨庇佑,让弟子能早日找到云芝,治好家父的病。弟子承诺,若家父痊愈,定会广施药材,救助贫苦百姓,以报菩萨庇佑之恩。”他念得十分认真,声音虽轻,却字字恳切,额间抵在蒲团上,久久未曾起身。

林清沅站在一旁,看着苏景行虔诚的模样,眼中露出几分赞许。她也取了线香点燃,插入香炉,随后跪在另一个蒲团上,双手合十,低声祷告:“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弟子林清沅,求菩萨保佑母亲身体康健,也求菩萨保佑山中百姓平安顺遂,无病无灾。弟子定会继续抄写经文,种植药草,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负菩萨教诲。”她祷告时,神色庄严,平日里的灵动少了几分,多了几分肃穆,阳光透过殿门的缝隙照在她身上,水绿色的襦裙泛着淡淡的光晕,竟有几分像菩萨身边的侍女。

祷告完毕,苏景行起身,见林清沅也刚好站起来,两人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真诚。这时,一位身着红色僧袍的僧人从后殿走出,这僧人约莫六十岁上下,面容慈祥,眉宇间带着几分威严,正是云栖寺的住持慧能大师。林清沅见到他,连忙走上前,从竹篮里取出一叠抄写整齐的经文,双手递了过去:“住持大师,这是弟子近日抄写的《普贤行愿品》,请大师过目。”

慧能大师接过经文,翻看了几页,只见字迹娟秀工整,墨色均匀,没有一处涂改。他满意地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清沅施主心诚,字迹也愈发工整了。这份心意,菩萨定会感知。”他说着,将经文递给身边的小沙弥,嘱咐道,“好生收着,归入藏经阁。”

小沙弥接过经文,恭敬地应了声“是”,便退了下去。林清沅闻言,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对着慧能大师福了福身:“多谢大师夸奖,弟子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慧能大师目光转向苏景行,眼中带着几分探究,问道:“这位施主看着面生,可是远道而来?”

苏景行连忙拱手行礼:“晚辈苏景行,自江南而来,特来拜谒普贤菩萨,也为寻一味药草。”他简要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没有隐瞒。

慧能大师闻言,点了点头,眼中露出几分悲悯:“施主一片孝心,难能可贵。只是峨眉山区地形复杂,施主若要寻药,还需多加小心。若是遇到难处,可来寺里告知,寺里的僧人或许能帮上一些忙。”

苏景行连忙道谢:“多谢住持大师关心,晚辈记下了。”

这时,殿外传来一阵喧哗声,伴随着几声孩童的嬉笑。林清沅好奇地走到殿门口,向外望去,只见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孩童正围着一个卖糖葫芦的小贩,吵着要吃糖葫芦。小贩穿着蓝色的短褂,肩上扛着一根插满糖葫芦的草靶,糖葫芦红彤彤的,裹着晶莹的糖霜,在阳光下格外诱人。

林清沅看到这一幕,脸上露出笑意,转头对苏景行说道:“苏公子,要不要去看看?那糖葫芦是山脚下王老伯做的,味道极好,我小时候常吃。”她说话时,眼中带着几分怀念,像是想起了儿时的趣事。

苏景行闻言,心中一动——他自小在江南长大,虽也见过糖葫芦,但总觉得北方的糖葫芦更为地道。而且连日赶路,他也确实有些饿了,便点了点头:“好啊,多谢林姑娘推荐。”

两人向慧能大师和□□大师道别后,便一同走出普贤殿。阳光已渐渐驱散了晨雾,洒在山间,竹林被阳光染成了浅绿色,竹叶上的露珠折射着阳光,像是散落的碎钻。石阶上的青苔在阳光下更显翠绿,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清香,还夹杂着一丝糖葫芦的甜香。

走到小贩面前,林清沅笑着对小贩说道:“王老伯,给我两串糖葫芦。”

王老伯抬起头,见是林清沅,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是清沅啊,好久没见你买糖葫芦了。今日怎么有空出来?”他说着,熟练地取下两串糖葫芦,用干净的油纸包好,递给林清沅。

林清沅接过糖葫芦,递了一串给苏景行,随后从袖中取出几枚铜钱递给王老伯,笑着说道:“今日来寺里交经文,刚好遇到苏公子,便来买两串尝尝。王老伯的手艺还是这么好,闻着就香。”

苏景行接过糖葫芦,咬了一口,酸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糖霜酥脆,山楂软糯,确实十分美味。他忍不住点了点头:“确实好吃,多谢林姑娘。”

林清沅见他喜欢,笑得更开心了:“好吃就多吃点。对了,苏公子,你若是明日要去飞泉崖,我可以帮你找李伯带路。李伯是山脚下最熟悉地形的药农,飞泉崖那一带他常去,有他带路,能安全不少。”

苏景行闻言,心中十分感激,连忙说道:“那真是太好了!多谢林姑娘,屡屡麻烦你,我都有些过意不去了。”

林清沅摆了摆手,眼中带着真诚:“苏公子不必客气,大家互相帮忙是应该的。明日一早,你在山脚下的茶寮等我,我带李伯过去找你。”

苏景行点了点头,将剩下的糖葫芦吃完,随手将油纸扔进旁边的竹筐里——那是林清沅平日里放在那里的,专门用来装游客丢弃的杂物,以便定期清理。他望着眼前的青山绿水,听着山间的鸟鸣和竹声,想着明日或许就能找到云芝,又遇到了林清沅这样热心的人,心中的疲惫和焦虑渐渐消散,只剩下对未来的期许。他再次在心中默念:“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多谢菩萨庇佑,弟子定会坚守善念,不负所愿。”

次日天还未亮,峨眉山间仍浸在浓得化不开的雾里,连近处的竹影都只剩模糊的轮廓,空气里满是湿润的凉意,吸一口都带着草木的清苦。苏景行背着收拾妥当的布囊,提前半个时辰到了山脚下的茶寮。茶寮是用粗木搭建的,屋顶铺着青瓦,屋檐下挂着两串晒干的玉米和红辣椒,在晨雾里泛着暗哑的光。寮内已生了火,陶罐里的水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店主是个留着短须的中年汉子,见苏景行进来,笑着招呼:“这位公子来得早,是等熟人?”

苏景行点点头,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布囊放在脚边,指尖又习惯性地摩挲着囊口的旧棉线。他夜里没睡安稳,满脑子都是飞泉崖的景象,一会儿想着云芝会不会长在崖壁的石缝里,一会儿又担心地势太险不好攀爬,直到天快亮才迷糊睡去。此刻喝着店主递来的热茶,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才稍稍压下了心头的焦躁。

没等多久,门外就传来了清脆的脚步声,伴随着环佩轻响。苏景行抬头望去,只见林清沅提着一个竹篮快步走进来,身上换了件浅青色的短打,裙摆裁得更利落,方便行走,头上也只插了支简单的银簪,少了昨日的精致,多了几分干练。她身后跟着个身材高大的老者,穿着深褐色的粗布衣裳,袖口和裤脚都挽着,露出结实的小臂和脚踝,皮肤上是常年日晒雨淋的深褐色,手里握着一把磨得发亮的柴刀,背上还背着个竹编的药篓。

“苏公子,让你久等了!”林清沅笑着走上前,额角带着细密的薄汗,显然是走得急了,“这位就是李伯,后山的路他闭着眼睛都能走。”

李伯对着苏景行拱了拱手,声音洪亮如钟:“苏公子客气,清沅这丫头说你要找云芝救父亲,这事我义不容辞。飞泉崖那地方是险,不过有我在,保准让你安全上下。”他说话时眼神锐利,透着常年在山里行走的沉稳,让人不自觉地安心。

苏景行连忙起身道谢,又给两人倒了热茶:“多谢李伯肯帮忙,也多谢林姑娘特意跑一趟。”他看着林清沅,见她竹篮里放着几个麦饼和一个水壶,心里明白她是特意准备的,暖意又添了几分。

三人歇了片刻,待天微亮,雾气稍散,便沿着山路往飞泉崖去。起初的路还算平缓,两旁的竹林越来越密,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伯走在最前面,柴刀时不时挥一下,砍断挡路的藤蔓,嘴里还不停念叨着:“这时节山里的蛇虫刚醒,你们跟紧我,别踩那些颜色鲜艳的草,有些是有毒的。”

林清沅跟在中间,时不时给苏景行指认路边的药草:“苏公子你看,那是蒲公英,清热解毒最管用;还有那边开着小蓝花的,是溪黄草,能治肝炎……”她说起药草来眼睛发亮,语气里满是熟稔,显然是平日里没少研究。苏景行听得认真,还时不时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下来——他本就懂医术,这些知识对他来说很是有用。

走了约莫一个时辰,山路渐渐陡峭起来,脚下的石头也越来越多,有些地方还覆盖着青苔,稍不留意就会滑倒。李伯放缓了脚步,走得愈发谨慎,还不时回头叮嘱:“这里的石头滑,踩稳了再走,手可以抓着旁边的树干。”

苏景行紧紧跟在后面,手心已经沁出了汗。他虽从小也走山路,但江南的山大多平缓,哪里见过这样陡峭的路,走了没一会儿,腿就开始发酸。林清沅见他脸色发白,便放慢脚步,从竹篮里拿出个麦饼递给他:“苏公子,先吃点东西歇会儿,补充点力气,前面到了山腰的平台,那里能歇脚。”

苏景行接过麦饼,咬了一口,麦饼带着淡淡的麦香,还夹着些许芝麻,很是顶饿。他感激地看了林清沅一眼,又喝了口热水,感觉力气恢复了些。三人又走了半个时辰,终于到了山腰的平台。平台不大,中间有块平整的大青石,周围长着几株矮松,风一吹,松针簌簌作响。

从平台往远处望,能看到云雾在山谷间缭绕,像是奔腾的白色河流,远处的山峰只露出顶端,像是浮在云海上的小岛。林清沅走到青石边,指着远处一个隐约可见的崖壁说道:“苏公子你看,那就是飞泉崖,崖壁上有水流下来,所以叫飞泉崖。云芝喜阴湿,又怕积水,应该就长在水流附近的石缝里。”

苏景行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那崖壁高耸,颜色是深灰色的,崖壁上隐约有银白色的水流,像是一条细长的银带。他心里一阵激动,握紧了拳头:“终于快到了!”

歇了片刻,三人继续赶路。接下来的路更险,有些地方几乎是垂直的,只能踩着前人凿出的浅坑往上爬。李伯在前面开路,用柴刀在树干上砍出缺口,方便两人抓握。苏景行跟在后面,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布囊在背上晃来晃去,他生怕里面的银针药臼掉出来,只能用手紧紧扶着。

林清沅虽然是女子,却走得很稳,时不时还能伸手拉苏景行一把。走到一处特别陡的地方,苏景行脚下一滑,身体瞬间失去平衡,他心里一慌,下意识地抓住了旁边的藤蔓。林清沅连忙伸手拉住他的胳膊,李伯也回头伸手稳住他:“苏公子别急,踩稳我脚下的这个坑,慢慢上来。”

苏景行定了定神,按照李伯说的,慢慢踩稳石头,才渐渐稳住身体。他喘着粗气,额头上全是冷汗,心里一阵后怕:“多谢李伯,多谢林姑娘,刚才真是惊险。”

李伯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山里的路就这样,习惯就好了。前面再走一段,就到飞泉崖了。”

又走了约莫半个时辰,三人终于到了飞泉崖下。崖壁比从远处看更显高大,水流从崖顶落下,砸在下方的石头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在崖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水潭。水潭周围的石头上长满了青苔,空气里满是湿润的水汽,带着淡淡的凉意。

李伯放下药篓,走到崖壁边,仔细观察着石缝:“云芝的颜色是深褐色,上面有白色的纹路,长得像云朵,你们仔细找找,就在这附近的石缝里。”

苏景行和林清沅连忙散开,仔细搜寻着崖壁上的石缝。苏景行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一丝一毫,他的手指轻轻拂过崖壁上的青苔,心里默念着:“南无大行普贤菩萨,一定要让我找到云芝,一定要救父亲。”

时间一点点过去,太阳渐渐升高,雾气早已散尽,阳光照在崖壁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苏景行找了半天,却连云芝的影子都没看到,心里渐渐有些失落,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记错了药草的样子。

林清沅也找了许久,见苏景行神色沮丧,便走过来安慰他:“苏公子别急,云芝本就稀少,咱们再仔细找找,说不定在上面的石缝里。”她说着,抬头望向更高处的崖壁。

李伯也直起身子,擦了擦额头的汗:“上面的石缝更隐蔽,说不定真在上面。只是上面更险,我上去找,你们在下面等着。”说着,他便拿起柴刀,准备往上爬。

苏景行连忙拦住他:“李伯,还是我去吧,您年纪大了,太危险了。”

李伯摆了摆手:“你不懂这里的地形,上去更危险。放心,我爬了几十年的山,没事的。”说着,他便踩着石缝,灵活地往上爬,像只老猿猴一样,很快就爬了好几米高。

苏景行和林清沅在下面紧张地看着,手里都捏着一把汗。突然,李伯的声音从上面传来:“苏公子,找到了!你看是不是这个!”

苏景行连忙抬头,只见李伯从一个石缝里摘出一株药草,药草的颜色是深褐色,上面果然有白色的纹路,形状像一朵小小的云朵,正是他要找的云芝!他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是!就是它!李伯,您小心点下来!”

李伯小心地将云芝放进随身的小布袋里,然后慢慢爬下来。他将布袋递给苏景行:“幸不辱命,找到了。这云芝长得很壮实,药效肯定好。”

苏景行接过布袋,小心翼翼地打开,看着里面的云芝,眼眶瞬间湿润了。他想起父亲卧病在床的样子,想起母亲的嘱咐,想起这几日的奔波,所有的辛苦在这一刻都有了回报。他紧紧握着布袋,在心里郑重地默念:“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多谢菩萨庇佑,弟子定不会辜负这份恩情!”

林清沅见他找到云芝,也由衷地为他高兴:“苏公子,太好了!叔叔有救了!”她的眼睛亮晶晶的,笑容格外真诚。

三人歇息了片刻,便沿着原路返回。有了云芝,苏景行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走起路来也轻快了许多。一路上,他和林清沅、李伯说说笑笑,之前的紧张和疲惫都烟消云散。

回到山脚下的茶寮时,已是傍晚。夕阳西下,将天空染成了橘红色,山间的竹林也被镀上了一层金边。苏景行拿出银子,想要感谢李伯,却被李伯坚决拒绝了:“苏公子,我帮你不是为了钱,只是见你一片孝心。你拿着钱,赶紧把云芝送回去给你父亲治病,这比什么都强。”

林清沅也在一旁说道:“苏公子,李伯说得对,你就别客气了。若是以后叔叔的病好了,你再来峨眉,给我们说说好消息就行。”

苏景行见他们态度坚决,便不再坚持,只是对着两人深深鞠了一躬:“多谢李伯,多谢林姑娘。这份恩情,苏景行永生难忘。等家父痊愈,我一定再来峨眉,亲自道谢。”

随后,苏景行又去了云栖寺,特意到普贤殿拜谢菩萨。殿内的檀香依旧浓郁,普贤菩萨像在烛火的映照下,面容愈发慈悲。他跪在蒲团上,双手合十,轻声说道:“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弟子已找到云芝,即将返回江南为家父治病。弟子定会谨记菩萨教诲,日后广施药材,救助贫苦百姓,以践行今日之愿。”

拜完菩萨,苏景行便收拾行装,准备连夜启程返回江南。林清沅和李伯特意来送他,林清沅还给他准备了不少干粮和草药:“这些草药都是常用的,路上若是有个头疼脑热,能用得上。还有这些干粮,你路上吃。”

苏景行接过东西,心里满是感激:“林姑娘,谢谢你。我走了,你们多保重。”

“你也多保重,路上小心。”林清沅挥了挥手,眼中带着不舍。

李伯也说道:“一路顺风,祝你父亲早日康复!”

苏景行点点头,转身踏上了归途。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他回头望了一眼峨眉的方向,心里默念着:峨眉,云栖寺,林清沅,李伯,我一定会回来的。

半个月后,苏景行终于回到了江南的家中。他来不及休息,立刻将云芝熬成药汁,给父亲服下。奇迹般地,父亲的病情一天天好转,半个月后,竟能下床走动了。

又过了半年,苏景行的父亲已完全康复。苏景行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他在镇上开了一家药铺,专门为贫苦百姓免费施药。药铺的门口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大行堂”——取“南无大行普贤菩萨”中的“大行”二字,既是纪念菩萨的庇佑,也是提醒自己要践行普度众生的善念。

这年冬天,江南下了一场大雪。苏景行正在药铺里给百姓抓药,突然听到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苏公子,别来无恙啊?”

他抬头望去,只见林清沅站在门口,身上穿着一件淡紫色的棉袄,头上戴着一顶毛茸茸的帽子,脸上带着笑意。她身后跟着一个中年妇人,面容温和,正是她的母亲。

苏景行又惊又喜,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迎了上去:“林姑娘,伯母,你们怎么来了?”

林清沅笑着说道:“我娘的身体好了,我们想着来江南看看,顺便来看看你。没想到你真的开了药铺,还免费给百姓施药,真是说到做到。”

苏景行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当初若不是你们帮忙,我也找不到云芝,家父也不会好得这么快。快请进,外面冷。”

说着,他将两人请进药铺,给她们倒了热茶。林清沅看着药铺里来来往往的百姓,看着苏景行忙碌却满足的身影,心里暗暗想着:苏公子果然是个心怀善念的人,普贤菩萨的庇佑,从来都是给那些愿意践行善念的人啊。

窗外的雪还在下,落在药铺的屋檐上,积起厚厚的一层。药铺里却暖意融融,百姓的感谢声、苏景行温和的叮嘱声、林清沅清脆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了冬日里最温暖的风景。而“南无大行普贤菩萨”这几个字,也成了苏景行心中永远的信念,指引着他在行善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江南的雪总带着几分缠绵,落在“大行堂”药铺的青瓦上,慢慢积起一层薄白,像给屋顶覆了层糖霜。苏景行忙着给排队的百姓抓药,指尖翻飞间,当归、甘草、陈皮等药材从药斗里簌簌落下,精准地落在戥子上。他如今比半年前沉稳了许多,月白长衫虽依旧素净,却浆洗得干净挺括,素银兰草簪衬得他眉眼间多了几分温润,唯有眼下淡淡的青影,还能看出他时常熬夜配药的辛劳。

“苏大夫,这药要怎么煎啊?”一个穿着粗布棉袄的老妇人接过药包,声音带着几分急切。苏景行停下手中的活,耐心解释:“张婆婆,这药得用砂锅煎,水要没过药材两指,先大火烧开,再转小火煎半个时辰,早晚各服一次,记得空腹喝。”他说话时语速放缓,眼神温和,生怕老妇人记不住,还特意在纸上写了煎药步骤递过去。

老妇人连连道谢,刚走出门,就见林清沅扶着母亲走进来。林母穿着一件藕荷色的棉裙,外面罩着件藏青色的披风,脸色比半年前红润了许多,只是眉宇间仍带着几分柔弱。她看到药铺里热闹的景象,眼中露出几分赞许:“苏公子这药铺开得真好,能帮到这么多人。”

苏景行连忙迎上去,给两人搬了椅子,又倒了两杯热茶:“伯母客气了,当初若不是您和林姑娘帮忙,我也找不到云芝。快坐,外面雪冷,暖暖身子。”他看着林母,想起林清沅说过她身子弱,便又问道,“伯母这一路过来,可有不适?若是累了,我这后院有厢房,可先歇着。”

林母笑着摇了摇头,接过茶杯暖着手:“多谢苏公子关心,我身子好多了,这一路坐着船过来,倒也不觉得累。只是听说你这药铺免费施药,心里实在过意不去,特意带了些峨眉的特产,给你和百姓们尝尝。”说着,她示意林清沅把带来的竹篮递过来。

林清沅打开竹篮,里面装着几袋晒干的竹笋、木耳,还有一小罐蜂蜜,都是峨眉山区的特产。“这些竹笋和木耳是李伯帮忙晒的,炖肉、炒菜都好吃;这蜂蜜是后山养蜂人给的,纯度高,用来泡水喝能润喉,冬天喝最好了。”她说话时眼睛弯成了月牙,带着几分雀跃,像是在分享宝贝。

苏景行看着竹篮里的东西,心里暖意融融。他知道这些东西虽不贵重,却是他们的一片心意,便不再推辞:“多谢伯母和林姑娘,这些东西我收下了,回头分给百姓们,让大家也尝尝峨眉的味道。”

正说着,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穿着短打的汉子背着个孩童冲进药铺,脸上满是焦急:“苏大夫!快救救我家娃!他刚才在雪地里玩,突然就晕倒了!”

苏景行连忙起身,快步走到汉子身边,只见那孩童约莫五六岁,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呼吸微弱。他立刻将孩童抱到里间的诊床上,手指搭在孩童的脉搏上,又翻开孩童的眼皮看了看,眉头微微蹙起:“是风寒入体引发的急惊风,得赶紧施针,再熬药。”

林清沅见情况紧急,也立刻上前帮忙,她从苏景行的布囊里取出银针,递到他手中,又去灶台边准备熬药。林母虽不懂医术,却也没闲着,她走到汉子身边,轻声安慰:“这位大哥别急,苏大夫医术好,定会治好孩子的。”

苏景行接过银针,凝神静气,快速在孩童的人中、合谷、太冲等穴位施针。他的动作娴熟而精准,额间渐渐渗出薄汗,心里却十分镇定——他曾跟着父亲学过治疗急惊风的方法,只是这孩童病情危急,容不得半分差错。他在心里默念:“南无大行普贤菩萨!求菩萨保佑这孩子平安无事,弟子愿多施药材,救助更多百姓。”

片刻后,孩童的手指轻轻动了动,呼吸也渐渐平稳下来。苏景行松了口气,收回银针,又嘱咐林清沅:“药里再加一味天麻,慢火煎,注意火候。”

林清沅点头应下,快步去了灶台。汉子见孩子有了好转,激动得热泪盈眶,对着苏景行连连磕头:“多谢苏大夫!多谢苏大夫!您就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啊!”

苏景行连忙扶起他:“大哥快起来,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不必如此。孩子还需要静养,你先在这儿陪着他,等药熬好服下,再观察一会儿,若是没事,就能带他回家了。”

汉子连忙应下,小心翼翼地坐在诊床旁,看着孩子的眼神满是心疼。林母看着这一幕,对苏景行说道:“苏公子不仅医术好,心也善,真是难得。”

苏景行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伯母过奖了,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当初我父亲病重,若不是大家帮忙,我也走不到今天。现在能帮到别人,我心里也踏实。”

过了半个时辰,林清沅端着熬好的药走进来。苏景行小心地将孩童扶起,喂他服下汤药。又过了一个时辰,孩童渐渐醒了过来,虚弱地喊了声“爹”。汉子大喜过望,再次向苏景行道谢,还拿出随身携带的钱袋,想要付医药费,却被苏景行婉拒了:“大哥,这药钱就免了,孩子刚好转,还需要补补身子,你把钱留着给孩子买些营养品吧。”

汉子推辞不过,只能再三道谢,背着孩子离开了药铺。看着他们的背影,林清沅笑着对苏景行说:“苏公子,你这‘大行堂’真是名不虚传,践行善念,普度众生,这不就是普贤菩萨所说的‘大行愿’吗?”

苏景行点点头,目光望向药铺墙上挂着的“南无大行普贤菩萨”的木牌——这木牌是他特意请木匠做的,每天清晨都会对着木牌祷告,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是啊,菩萨的教诲,我时刻记在心里。只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能帮到的人也有限。”他语气里带着几分遗憾,想起还有许多偏远村落的百姓,因为路途遥远,无法来药铺看病。

林清沅闻言,眼睛一亮:“苏公子,我倒有个主意。我们可以组织一支医疗队,定期去偏远村落义诊啊!我可以跟着去,帮忙抓药、照顾病人;我娘也可以帮忙准备干粮和药品;李伯若是知道了,肯定也愿意来帮忙,他熟悉山路,还能帮忙辨认草药。”

苏景行听了,心中一动:“这主意好!只是义诊需要准备不少药品和物资,还要考虑路途安全,得好好筹划一下。”

林母也赞同道:“这是件好事,能帮到更多百姓,我也愿意出力。我们可以先从附近的村落开始,慢慢扩大范围。药品方面,若是不够,我还可以拿出些积蓄,帮着采购。”

苏景行连忙说道:“伯母,万万不可!药品的钱我来想办法,我这药铺虽不盈利,但也能维持基本开销,实在不够,我再去筹集。您能帮忙出主意,已经让我很感激了。”

林母笑着说道:“苏公子不必客气,大家都是为了行善事,何必分那么清。再说,我这身子能好起来,也多亏了你,这点忙算不得什么。”

接下来的几日,苏景行和林清沅开始筹划义诊的事。他们先去附近的村落打听情况,了解百姓的需求,又采购了大量常用药品,还请了几个熟悉医术的郎中加入医疗队。李伯听说后,也特意从峨眉赶了过来,还带来了许多后山的草药:“苏公子,清沅丫头,我来给你们帮忙!这些草药都是我精心采的,药效好,能派上用场。”

李伯比半年前黑了些,也瘦了些,但精神依旧很好,穿着件新做的粗布衣裳,背着个更大的药篓,里面装满了草药。他的到来,让苏景行和林清沅更有信心了。

正月十五那天,医疗队正式出发,前往第一个义诊的村落——王家村。王家村距离镇上有十几里路,路面被大雪覆盖,十分难走。苏景行和李伯走在前面,用柴刀清理路上的积雪和树枝;林清沅和林母走在中间,背着药品和干粮;其他郎中跟在后面,互相搀扶着前进。

一路上,雪越下越大,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林清沅的脸冻得通红,手指也有些僵硬,但她依旧咬牙坚持着,还时不时给大家鼓劲:“快到了!大家再加把劲!”

苏景行看着她,心里有些心疼,便把自己的披风脱下来,递给她:“林姑娘,你穿上吧,别冻着了。”

林清沅推辞道:“苏公子,不用,我不冷,你自己穿吧,你还要给百姓看病,可不能着凉。”

两人互相推辞着,李伯在一旁笑着说:“你们俩就别推了,清沅丫头,你就穿上吧,苏公子身强力壮,冻不着。再说,你要是冻病了,谁给我们帮忙抓药啊?”

林清沅听了,才接过披风穿上,对着苏景行笑了笑:“那多谢苏公子了。”

走了约莫三个时辰,终于到了王家村。村民们早已在村口等候,见他们来了,连忙热情地迎了上去:“苏大夫!你们可来了!我们都盼着你们呢!”

村长是个头发花白的老者,穿着件深蓝色的棉袄,握着苏景行的手,激动地说:“苏大夫,多谢你们冒着大雪来给我们看病,我们村好多老人和孩子都病了,却没钱去镇上看,真是苦了他们了。”

苏景行连忙说道:“村长客气了,我们就是来给大家看病的,快带我们去祠堂吧,那里宽敞,适合义诊。”

村民们连忙领着他们去了祠堂。祠堂里生了火,暖意融融。苏景行和郎中们立刻开始给百姓看病,林清沅和李伯负责抓药,林母则帮忙照顾病人,给他们倒热水、递干粮。

一个穿着破棉袄的小女孩,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又得了风寒,脸色蜡黄,不停地咳嗽。苏景行给她诊脉后,开了一副滋补又治风寒的药方,又嘱咐林清沅:“这药要熬得浓些,分三次服下,服完后再给她喝些蜂蜜水,润润喉咙。”

林清沅点头应下,小心地把药方收好,又去给小女孩抓药。小女孩的母亲看着苏景行,眼里满是感激:“苏大夫,真是太谢谢您了!您真是个好人啊!”

苏景行温和地说:“大嫂别客气,好好照顾孩子,过几天就会好的。”

义诊一直持续到傍晚,共诊治了五十多位百姓,分发了大量药品。村民们过意不去,拿出家里的鸡蛋、红薯等食物,想要送给他们,却被苏景行婉拒了:“乡亲们的心意我们领了,但这些东西你们留着自己吃吧,我们还有药品和干粮,够用了。”

离开王家村时,村民们依依不舍地送他们到村口,直到他们的身影消失在风雪中,才慢慢回去。路上,林清沅看着苏景行,笑着说:“苏公子,今天虽然累,但看到百姓们康复的笑容,我心里真的很开心。”

苏景行点点头,眼中满是坚定:“是啊,这种感觉真好。以后我们要多组织义诊,帮更多的百姓。”他抬头望着漫天飞雪,在心里默念:“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弟子定会坚守善念,践行大行愿,救助更多百姓,不负菩萨庇佑之恩。”

此后,苏景行的医疗队定期前往各个村落义诊,足迹遍布江南的山山水水。林清沅始终跟着医疗队,帮忙抓药、照顾病人,她的医术也在苏景行的指导下渐渐提高,成了苏景行的得力助手。林母则在药铺里帮忙,打理药铺的日常事务,让苏景行没有后顾之忧。李伯也留在了江南,负责采购草药,还教村民们种植药草,让他们能自己治病。

几年后,“大行堂”药铺声名远扬,不仅江南的百姓知道,连周边省份的百姓也慕名而来。苏景行还在各地开设了分号,培养了许多年轻的郎中,让“践行善念,普度众生”的理念传播得更广。

这年春天,苏景行带着医疗队回到了峨眉,特意去了云栖寺。普贤殿依旧庄严,普贤菩萨像在香火的映照下,面容愈发慈悲。苏景行、林清沅、李伯和林母一起跪在蒲团上,双手合十,轻声祷告:“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弟子们已践行善念,救助百姓,往后也定会继续坚守大行愿,不负菩萨教诲,不负初心。”

祷告完毕,他们走出普贤殿,只见山间的桃花开得正盛,粉色的花瓣随风飘落,像是漫天飞舞的蝴蝶。阳光洒在身上,温暖而明亮。苏景行看着身边的伙伴,看着这美好的春光,心里满是平静和满足——他知道,只要坚守善念,践行大行愿,这世间的美好,定会永远延续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