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 第807章 55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暮春时节的五台山,晨雾还未散尽,青灰色的山峦像被浸在淡墨里,只露出半腰以上的松柏轮廓,松针上凝着的露珠顺着枝干滑下来,滴在青石阶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山腰间的文殊禅院还没敲晨钟,唯有东侧的香积厨飘出一缕浅淡的炊烟,在雾中缠缠绕绕,最后融进头顶的云层里。

灵均提着半竹篮刚采的春笋,踩着湿滑的石阶往禅院走。他今年十七岁,是禅院里最年轻的沙弥,眉眼生得清俊,两道眉峰微微上挑,却因常年低眉诵经,添了几分温和。身上的僧衣是洗得发白的灰布,领口处缝着一块同色的补丁,针脚细密——那是前几日禅院里的慧明师父帮他补的。他的头发剃得干净,头皮在晨光下泛着淡淡的青,唯有耳垂上还留着一点少年人的圆润,走在石阶上时,脚步放得极轻,生怕惊到藏在松枝间的雀鸟。

“灵均师弟,等等我。”

身后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伴着清脆的女声。灵均停下脚步,转过身时,脸上已露出温和的笑意。来的是住在禅院山门外的苏晚,她比灵均小一岁,梳着双丫髻,发髻上系着浅青色的丝带,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她穿着一身淡粉色的襦裙,裙摆上绣着几枝细碎的桃花,腰间系着同色的腰带,上面挂着一个小巧的银铃,走一步便叮当作响。她的皮肤是春日里刚剥壳的春笋般的嫩白,眼睛像山涧里的清泉,亮得能映出周围的松柏,此刻正举着一个用荷叶包着的东西,快步朝灵均跑来,裙摆扫过石阶上的露珠,溅起细小的水花。

“苏晚施主,”灵均双手合十,微微躬身,声音温和如晨雾,“今日怎的来得这样早?”

苏晚跑到灵均面前,停下脚步时还微微喘着气,银铃叮当地响了一阵才停下。她抬起头,眼睛弯成了月牙,把荷叶包递到灵均面前:“我娘今早蒸了豆沙糕,我想着师父们爱吃甜的,就给你们带了两块。你看,还热着呢。”

荷叶的清香混着豆沙的甜香飘进灵均的鼻尖,他低头看了看苏晚递过来的手,她的手指纤细,指甲修剪得圆润,指尖沾了一点荷叶的绿。灵均轻轻摇了摇头,语气依旧温和:“多谢苏晚施主好意,只是禅院有规矩,出家人不可随意接受俗家的吃食,还望施主见谅。”

苏晚脸上的笑意淡了些,她收回手,低头看了看荷叶包,小声说:“我忘了……那好吧。”但她很快又抬起头,眼睛里重新亮了起来,“那我今日来,是想求你一件事。我听说禅院里的文殊菩萨像最是灵验,我想进去拜一拜,你能带我进去吗?”

灵均愣了一下,随即点头:“自然可以。只是晨钟还未敲响,佛殿尚未开门,需等慧明师父来开锁。施主若不介意,可随我先去禅院的偏殿等候。”

“不介意!”苏晚立刻点头,眼睛里满是期待,“我听说文殊菩萨是管智慧的,我想求菩萨保佑我弟弟能好好读书,明年考个好功名。”

灵均闻言,脸上露出了然的神色。他知道苏晚有个弟弟叫苏墨,今年十岁,性子有些顽劣,不爱读书,苏晚的爹娘为此愁了许久。两人并肩往禅院走,晨雾渐渐散去,阳光透过松枝的缝隙洒下来,在青石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晚一边走,一边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景色,时不时停下脚步,指着松枝间的雀鸟问灵均:“灵均师弟,那是什么鸟呀?羽毛真好看。”

灵均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只羽毛呈青蓝色的雀鸟正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他轻声回答:“那是蓝鹊,五台山的春日里常见。它的羽毛在阳光下会更亮,施主若是午后再来,便能看到。”

“真的吗?”苏晚眼睛一亮,“那我午后再来看!”

两人说着话,很快便到了禅院的偏殿。偏殿里供奉着几尊小型的菩萨像,香炉里还残留着昨日的香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灵均请苏晚坐在偏殿的木凳上,又给她倒了一杯温水,才说:“施主稍等,我去看看慧明师父是否已经起身。”

苏晚接过水杯,点了点头:“好,你快去快回。”

灵均转身走出偏殿,刚走到廊下,便看到慧明师父正提着一个水桶往水缸的方向走。慧明师父今年六十多岁,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但精神矍铄,一双眼睛虽小,却透着慈祥。他穿着一身深灰色的僧衣,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臂——慧明师父年轻时曾在山下的药庐帮忙,不仅会医术,还力气过人。

“慧明师父,”灵均走上前,躬身行礼,“今日有位苏晚施主想来拜文殊菩萨,不知佛殿何时开门?”

慧明师父放下水桶,用袖子擦了擦额角的汗珠,看向灵均,嘴角带着笑意:“晨钟还有一刻钟便敲,等敲完钟,我便去开佛殿的门。那施主可是山门外苏屠户家的姑娘?”

“正是。”灵均点头,“她想求菩萨保佑她弟弟读书顺利。”

慧明师父闻言,笑着摇了摇头:“这孩子,心是好的。只是读书这事,终究要靠自己努力,菩萨也只能给个念想。”他顿了顿,又看向灵均,“你今日采的春笋不少,等会儿让厨房的师父煮个春笋豆腐汤,给大家添个菜。”

“是,弟子记下了。”灵均躬身应道。

这时,晨钟突然敲响,“咚——咚——咚——”的钟声在山间回荡,震得松枝上的露珠纷纷落下,远处的山峦也仿佛被这钟声唤醒,渐渐显露出清晰的轮廓。慧明师父拿起放在廊下的钥匙,对灵均说:“走吧,带施主去佛殿。”

灵均转身回到偏殿,苏晚已经站了起来,手里握着水杯,眼睛正盯着殿外的钟声方向。看到灵均进来,她立刻走上前:“是不是可以去拜菩萨了?”

“是,慧明师父已在佛殿外等候,施主随我来。”灵均说着,引着苏晚往正殿走去。

正殿比偏殿大了许多,殿门是朱红色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门口两侧各立着一尊石狮子,狮子的眼睛炯炯有神,仿佛在守护着殿内的菩萨像。慧明师父正站在殿门口,看到他们过来,便推开了殿门。一股浓郁的檀香扑面而来,殿内光线有些暗,只有正前方的文殊菩萨像前点着两盏长明灯,昏黄的灯光照亮了菩萨像的轮廓。

文殊菩萨像高约三丈,通体由汉白玉雕刻而成,菩萨盘腿坐在莲花座上,左手持着一本经书,右手握着一把智慧剑,剑身上刻着细密的花纹,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菩萨的面容慈祥,眉眼弯弯,嘴角带着温和的笑意,头顶的宝冠上镶嵌着许多细小的宝石,虽历经多年,却依旧光彩夺目。像前的香炉里插满了香,烟雾缭绕,顺着殿顶的横梁往上飘,在殿内形成一层薄薄的雾。

苏晚一进殿,便被文殊菩萨像吸引住了,她停下脚步,眼睛睁得大大的,嘴里小声感叹:“哇,菩萨像真好看。”她的声音在空旷的殿内回荡,带着一丝敬畏。

慧明师父走到香炉旁,拿起三炷香,递给苏晚:“施主,先点香,再跪拜祈福。心要诚,菩萨才会显灵。”

苏晚接过香,双手捧着,小心翼翼地走到长明灯前,借着灯火点燃了香。火苗跳动着,映在她的脸上,她的眼神变得格外认真,双手捧着香,对着文殊菩萨像深深鞠了三躬,才将香插进香炉里。插香时,她的手微微有些抖,生怕把香插歪了。

插完香,苏晚跪在蒲团上,双手合十,闭上眼睛,嘴里小声念叨着:“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求您保佑我弟弟苏墨,让他能静下心来读书,明年能考个好功名,将来做个有用的人。我以后会常来给您上香,还会多做善事,求菩萨显灵。”她的声音不大,却很清晰,带着少年人的真诚,在殿内轻轻回荡。

灵均站在一旁,看着苏晚虔诚的模样,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他想起自己刚入禅院时,也曾像苏晚这样,对着菩萨像许愿,希望自己能早日参透佛法,成为一个能帮助他人的僧人。这些年,他每日诵经、打坐、劳作,虽未参透佛法的真谛,却也渐渐明白了“修行”二字的含义——并非只有诵经才是修行,帮助他人、心怀善意,亦是修行。

慧明师父站在灵均身边,看着苏晚,嘴角也带着笑意。等苏晚拜完,他走上前,对苏晚说:“施主心诚,菩萨定会知晓。只是方才我也跟灵均说过,读书一事,终究要靠自己。你回去后,不妨多劝劝你弟弟,让他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比单纯求菩萨更有用。”

苏晚睁开眼睛,点了点头,脸上带着坚定的神色:“师父说得对,我回去就跟弟弟说。我会帮他一起读书,监督他写字,一定让他好好努力。”

慧明师父笑着点头:“这就对了。时候不早了,施主若没事,便先回去吧,免得你爹娘担心。”

苏晚应了一声,又对着文殊菩萨像鞠了一躬,才转身对灵均和慧明师父说:“多谢师父,多谢灵均师弟。我以后会常来上香的。”

“施主慢走。”灵均和慧明师父同时躬身行礼。

苏晚走出佛殿,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银铃的叮当声渐渐远去,消失在山间的晨光里。灵均看着她的背影,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石阶尽头,才收回目光。

慧明师父拍了拍灵均的肩膀,笑着说:“这姑娘心性纯良,是个好孩子。你以后若有时间,也可以多跟她聊聊,讲讲佛法里的道理,或许能帮到她。”

灵均点头:“弟子明白。”

这时,厨房的师父走了过来,对着慧明师父和灵均说:“师父,灵均师弟,早饭快好了,你们快来吃吧。”

“好,这就来。”慧明师父应道,转身往厨房走去。灵均跟在后面,走了几步,又回头看了一眼佛殿内的文殊菩萨像,长明灯的灯光依旧昏黄,菩萨的面容依旧慈祥,仿佛在对着他温和地笑。他轻轻吸了一口气,空气中的檀香混着春日的青草气息,让人心安。

晨雾已经完全散去,阳光洒满了五台山,松柏的叶子在阳光下泛着翠绿的光泽,石阶上的露珠已经蒸发,只留下一点淡淡的湿痕。远处传来雀鸟的叫声,清脆悦耳,与禅院的晨钟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面。灵均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他依旧会像往常一样,诵经、打坐、劳作,偶尔会遇到像苏晚这样的施主,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心愿,分享他们的故事。而文殊菩萨像,会一直在这里,用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前来祈福的人,给予他们温暖和力量。

日子一晃便到了仲夏,五台山的草木长得愈发繁盛,松柏的枝叶层层叠叠,将青石阶遮得严严实实,只有零星的阳光透过叶缝洒下来,在地上织成细碎的光斑。灵均提着水桶往禅院后的菜园走,桶沿晃出的水珠落在石阶上,很快便被蒸腾的热气烘干。他身上的灰布僧衣已被汗水浸湿,贴在后背,额前的碎发也沾了汗珠,却依旧脚步平稳,嘴角带着惯有的温和笑意。

“灵均师弟!”

熟悉的银铃声从身后传来,灵均停下脚步,回头便看见苏晚提着一个竹篮快步走来。她今日换了身月白色的襦裙,裙摆绣着几株淡青色的兰草,双丫髻上的丝带也换成了同色,走动时丝带飘拂,倒像是山间的清风落了衣角。她的皮肤比春日时略深了些,却依旧透着健康的莹润,眼睛亮得像浸在溪水里的黑曜石,看到灵均,便加快了脚步,竹篮里的东西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

“苏晚施主,”灵均放下水桶,双手合十躬身,“今日怎的有空过来?”

苏晚跑到灵均面前,把竹篮递到他眼前,脸上满是雀跃:“你看!这是我娘腌的梅子,酸甜可口,我想着天热,师父们诵经辛苦,就带了些来。还有这个,是我弟弟苏墨画的画,他说要送给你。”

灵均顺着她的手看向竹篮,里面铺着一层油纸,放着半篮饱满的青梅,旁边还压着一张叠得整齐的宣纸。他拿起宣纸展开,只见纸上画着一座小小的禅院,院外有松有竹,竹下站着一个穿灰布僧衣的少年,眉眼虽简,却依稀能看出是自己的模样。画的角落还歪歪扭扭写着“赠灵均师兄”五个字,笔锋稚嫩,却透着认真。

灵均的心里泛起一阵暖意,他低头看着画,嘴角的笑意深了些:“苏墨施主画得很好,多谢他的心意。只是这梅子……”

“我知道禅院有规矩!”苏晚立刻打断他,眼睛弯成月牙,“我问过慧明师父了,他说夏日暑热,梅子能生津止渴,不算破戒,还让我多带些来呢!”她说着,从竹篮里拿出一颗梅子,用帕子擦了擦,递到灵均面前,“你尝尝,可甜了。”

灵均看着她递来的梅子,又看了看她期待的眼神,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过来。梅子的外皮带着微酸的清香,咬下去时,酸甜的汁水在舌尖散开,瞬间驱散了几分暑气。他点了点头:“确实清甜,多谢施主。”

“那就好!”苏晚笑得更开心了,“对了,我今日来,还有一件事想求你。再过几日就是苏墨的生辰,他说想去佛殿拜文殊菩萨,求菩萨保佑他读书能更用心些。你能不能……再带我们去一次佛殿?”

灵均闻言,温和地应道:“自然可以。只是今日午后慧明师父要在佛殿讲经,施主若不介意,可待讲经结束后前来,那时殿内人少,也方便祈福。”

“不介意!”苏晚立刻点头,“我们下午辰时过来,到时候还麻烦你了。”

“施主客气了。”灵均将画小心地叠好,放进怀里,“我先去浇菜,施主若无事,可去偏殿等候,我稍后便来陪你说话。”

苏晚应了声好,提着竹篮往偏殿走,银铃声渐渐远去。灵均看着她的背影,低头看了看怀里的画,又看了看竹篮里的梅子,心里满是平和。他提起水桶,继续往菜园走,脚步比刚才更轻快了些。

午后的阳光渐渐柔和,蝉鸣声也低了些。慧明师父的讲经刚结束,殿内的香客陆续散去,灵均正帮着收拾经书,便听见殿外传来苏晚的声音:“灵均师弟,我们来了!”

他抬头望去,只见苏晚牵着一个小男孩走了进来。那男孩约莫十岁,穿着一身宝蓝色的短褂,梳着总角,头发用青色的绸带束着,眉眼和苏晚有几分相似,只是眼神里多了些少年人的顽劣。他手里攥着一串佛珠,是用红色的绳子串的,珠子上还沾着些泥土,显然是路上玩闹时弄脏的。

“苏墨施主,”灵均躬身行礼,目光落在男孩身上,“许久不见,施主又长高了些。”

苏墨有些腼腆地躲在苏晚身后,偷偷打量着灵均,小声说:“灵均师兄好。”

苏晚拍了拍弟弟的肩膀,笑着说:“他呀,以前总说拜佛没意思,这阵子读书认真了些,倒主动要来看文殊菩萨了。”她说着,拉着苏墨走到香炉旁,拿起三炷香递给她,“快,跟我一起点香,心要诚。”

苏墨接过香,学着姐姐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借着长明灯点燃。他的手比苏晚小了一圈,握着香时,指节微微发白,显然有些紧张。灵均站在一旁,看着他认真的模样,想起春日里苏晚说要监督弟弟读书的话,心里暗道,苏晚施主倒是真的用心了。

苏墨跟着苏晚,对着文殊菩萨像深深鞠了三躬,然后将香插进香炉里。插香时,他的手轻轻抖了一下,香歪了些,他立刻想伸手去扶,却被苏晚拦住了:“别碰,心诚就好。”

苏墨听话地收回手,然后跪在蒲团上,双手合十,闭上眼睛。他的嘴唇动了动,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灵均耳中:“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我是苏墨。以前我总不爱读书,让姐姐和爹娘担心,以后我会好好背书、写字,争取下次先生夸我。求菩萨保佑我能记住书上的知识,也保佑姐姐每天都开心,保佑爹娘身体健康。”

灵均站在一旁,听着他稚嫩却真诚的祈祷,心里泛起一阵感动。他看向文殊菩萨像,菩萨依旧盘腿坐在莲花座上,左手持经,右手握剑,面容慈祥,仿佛正温和地注视着眼前的小男孩,倾听着他的心愿。

苏晚跪在苏墨身边,也闭上了眼睛,轻声祈祷:“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多谢您之前保佑苏墨能静下心来读书。求您继续保佑他,让他能坚持下去,也保佑灵均师弟和慧明师父身体健康,禅院一切安好。”

等两人拜完,慧明师父不知何时走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一串木质的佛珠,走到苏墨面前,笑着说:“苏墨施主,你今日的祈祷很真诚,菩萨定会知晓。这串佛珠是老衲平日里诵经时用的,今日便赠予你,愿它能助你静心读书,不被外物打扰。”

苏墨惊喜地抬起头,看着慧明师父递来的佛珠,又看了看姐姐。苏晚点了点头,他才双手接过佛珠,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小声说:“谢谢慧明师父。”

“不必客气。”慧明师父摸了摸他的头,目光转向苏晚,“你这姐姐当得很好,苏墨能有你这样的姐姐,是他的福气。”

苏晚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师父过奖了,我只是做了姐姐该做的事。”

这时,殿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男子走了进来,他约莫三十岁,面容儒雅,腰间系着一块玉佩,手里提着一个食盒。看到苏晚和苏墨,他立刻走上前,温和地说:“晚晚,墨墨,你们怎么在这里?爹娘还在家等着你们吃饭呢。”

“爹!”苏墨立刻跑过去,拉住男子的衣角,举起手里的佛珠,“爹你看,这是慧明师父送我的佛珠,他说能帮我静心读书。还有,我刚才拜了文殊菩萨,求菩萨保佑我能好好读书。”

男子摸了摸儿子的头,笑着看向慧明师父和灵均,双手合十躬身:“小兒顽劣,多谢师父们照拂。我是苏晚和苏墨的父亲苏文彦,今日特意来接他们回家,叨扰了。”

“苏施主客气了。”慧明师父笑着回应,“苏墨施主心性纯良,只是之前有些贪玩,如今已懂事许多,假以时日,定能学有所成。”

苏文彦感激地点了点头:“借师父吉言。时辰不早了,我们也该回去了,免得爹娘担心。”他说着,拉着苏墨,对苏晚使了个眼色。

苏晚会意,对着慧明师父和灵均躬身行礼:“多谢师父,多谢灵均师弟,我们下次再来看你们。”她说着,又从怀里拿出一张纸,递到灵均面前,“这是我写的字,你帮我看看,有没有进步?”

灵均接过纸,只见纸上写着“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九个字,笔锋虽仍有些稚嫩,却比上次见时工整了许多,笔画间也多了几分稳练。他点了点头:“有很大进步,施主若坚持练习,日后定能写出一手好字。”

“真的吗?”苏晚眼睛一亮,“那我以后每天都练字,下次来再拿给你看!”

“好。”灵均温和地应道。

苏文彦带着苏晚和苏墨走出佛殿,苏墨走在最后,还回头对着灵均挥了挥手,手里的佛珠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灵均站在殿门口,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石阶尽头,才收回目光。

慧明师父走到他身边,看着远处的山峦,笑着说:“你看,这便是文殊菩萨的慈悲。并非直接赐予智慧,而是指引人心,让他们明白努力的意义。苏墨这孩子,以前连坐半个时辰都难,如今却能主动祈福求进,苏晚这姑娘的用心,还有你平日里的开导,都没白费。”

灵均低头看了看手里的字,又想起苏墨画的画,心里满是平和。他抬头看向文殊菩萨像,殿内的长明灯依旧昏黄,菩萨的面容依旧慈祥,仿佛在对着他温和地笑。他轻声念道:“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日子一天天过去,秋去冬来,五台山落了几场雪,松枝上积着白雪,像披了一层素纱。灵均依旧每日诵经、打坐、劳作,只是禅院里的日子,多了几分热闹——苏晚每隔几日便会来送些吃食,有时是腌菜,有时是点心,苏墨也会跟着来,每次都带着自己的功课或画作,找灵均请教。他的字越来越工整,画也越来越像样,之前的顽劣渐渐褪去,多了几分沉稳。

转年春日,苏晚带着苏墨来禅院时,脸上满是喜悦。她刚走进殿门,便对着灵均和慧明师父躬身行礼:“师父,灵均师弟,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苏墨这次县试考了第一名,先生还特意夸了他呢!”

苏墨站在姐姐身边,穿着一身新做的青色长衫,头发梳得整齐,手里捧着一张喜报,脸上带着腼腆的笑意:“都是靠文殊菩萨保佑,还有姐姐和灵均师兄的教导,我才能考得这么好。”

慧明师父笑着点了点头:“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菩萨只是给了你念想,真正的智慧,是靠你自己一点一点积累的。”他说着,从怀里拿出一本经书,递给苏墨,“这本金刚经赠予你,愿你日后不仅能读圣贤书,也能明事理、辨是非,做个正直有用的人。”

苏墨双手接过经书,郑重地躬身:“多谢慧明师父,我定会好好研读。”

灵均看着眼前的姐弟俩,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去年仲夏苏墨跪在蒲团上祈祷的模样,想起他画的那幅小画,想起他写的稚嫩的字,如今再看眼前沉稳的少年,只觉得时光虽快,却也留下了最珍贵的痕迹。他轻声念道:“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苏晚和苏墨在禅院待了许久,直到夕阳西下才起身告辞。灵均送他们到山门外,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山道尽头,才转身往禅院走。山间的春风带着花香,吹在脸上,格外舒服。他抬头看向远处的山峦,青灰色的山峦间,云雾缭绕,像一幅淡墨画。

回到佛殿时,慧明师父正坐在蒲团上诵经,殿内的檀香袅袅,长明灯的光映在他的脸上,显得格外祥和。灵均走到蒲团旁,轻轻跪下,双手合十,闭上眼睛。他在心里默念:“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愿世间所有心怀善念之人,都能得偿所愿,愿每一份努力,都能有最好的回报。”

殿外的春风吹进殿内,吹动了案上的经书,书页轻轻翻动,像在回应他的祈祷。文殊菩萨依旧盘腿坐在莲花座上,左手持经,右手握剑,面容慈祥,目光温和,仿佛在守护着这座禅院,守护着每一个心怀虔诚的人。而灵均知道,往后的日子里,他依旧会在这里,诵经、打坐、劳作,迎接每一个前来祈福的人,分享他们的喜悦,倾听他们的心愿,在日复一日的修行中,感受着文殊菩萨的慈悲,也感受着人间最质朴的温暖。

又过了三年,五台山的春日依旧如约而至,只是禅院的石阶旁多了几株新栽的海棠,是去年苏晚托人送来的花苗,如今已抽出嫩红的花苞,缀在青绿色的枝叶间,像撒了一把细碎的胭脂。灵均已二十岁,身形比从前挺拔了许多,灰布僧衣虽依旧素雅,却洗得干干净净,领口的补丁早已换过新的,针脚比从前更细密——这些年他跟着慧明师父学了不少针线活,闲时也会帮禅院里的老僧人缝补衣物。他的眉眼间少了几分少年的青涩,多了几分沉稳,唯有待人时的温和笑意,依旧如春日的暖阳般让人安心。

这日清晨,灵均刚清扫完佛殿的落叶,便听见山门外传来熟悉的马蹄声,伴着清脆的银铃——那是苏晚的银铃,这些年她换过许多条腰带,却始终保留着那个银铃。他抬头望去,只见山道上走来一骑青马,马上坐着的少女穿着一身淡紫色的襦裙,裙摆绣着缠枝莲纹,双丫髻早已换成了垂鬟分肖髻,发髻上系着紫色的丝带,腰间的银铃随着马匹的走动轻轻晃动,发出悦耳的声响。

“灵均师弟!”苏晚勒住马绳,在山门外停下,笑着跳下马,手里还提着一个精致的木盒,“好久不见,你还好吗?”

灵均走上前,双手合十躬身,目光落在她身上,温和地说:“苏晚施主安好,我一切都好。施主今日怎的有空过来?这些年你不是一直在县城帮苏墨打理书斋吗?”

“是啊,”苏晚笑着打开木盒,里面放着几本书册和一碟精致的点心,“苏墨今年要去省城参加乡试,我特意陪他来五台山拜文殊菩萨,求菩萨保佑他能顺利考中。这几本书是苏墨让我带给你的,他说你喜欢读史书,这些是他在书斋里淘到的孤本。还有这碟桂花糕,是我亲手做的,你尝尝。”

灵均看着木盒里的书册,封皮已有些陈旧,却保存得十分完好,显然是被精心打理过的。他拿起一本,指尖拂过书页上的字迹,心里泛起一阵暖意:“多谢苏墨施主和施主的心意,这些书我定会好好珍藏。”

“你喜欢就好!”苏晚笑得更开心了,她的眉眼比从前长开了些,依旧明亮如溪泉,只是眼角多了几分温婉,“苏墨在后面停车马,我先过来跟你说一声,等会儿我们便去佛殿拜菩萨。对了,慧明师父还好吗?我这次还带了些他爱吃的杏仁饼。”

“师父一切安好,只是近来腿脚有些不便,晨起后总爱坐在廊下晒太阳。”灵均说着,引着苏晚往禅院走,“施主随我来,我带你去见师父。”

两人刚走到禅院的廊下,便看见慧明师父坐在竹椅上,手里拿着一串佛珠,正闭目养神。他比三年前苍老了些,头发已全白,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却依旧精神矍铄,听到脚步声,便缓缓睁开眼睛,看到苏晚,嘴角立刻露出笑意:“是晚晚来了?快过来坐。”

“慧明师父!”苏晚快步走上前,将手里的杏仁饼递过去,“我给您带了您爱吃的杏仁饼,还是从前那家铺子做的。”

慧明师父接过杏仁饼,打开油纸,一股浓郁的杏仁香扑面而来,他拿起一块咬了一口,笑着说:“还是这个味道,多谢你有心了。苏墨呢?怎么没跟你一起过来?”

“他在后面停车马,马上就来。”苏晚说着,在竹椅旁的石凳上坐下,“师父,这次来是想求您和灵均师弟,等会儿陪我们一起去佛殿拜文殊菩萨,苏墨说,有您们在,他心里更踏实。”

慧明师父笑着点头:“好,等苏墨来了,我们便去。”

说话间,便看见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少年快步走来,他身形挺拔,面容俊朗,眉眼间与苏晚有几分相似,却多了几分书卷气——正是苏墨。他如今已十六岁,头发束成了发髻,用玉簪固定着,腰间系着一块成色极好的玉佩,手里提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香烛。

“慧明师父,灵均师兄!”苏墨走上前,躬身行礼,语气恭敬,“许久不见,师父身体还好吗?”

“好,好,”慧明师父笑着点头,“你这孩子,如今越来越懂事了,比从前沉稳多了。”

苏墨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都是师父和师兄教导得好,还有姐姐这些年的督促,我才能有今日。”

几人说着话,便往佛殿走去。此时晨雾已散,阳光透过海棠花的枝叶洒下来,在青石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海棠花苞上的露珠顺着花瓣滑落,滴在石阶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佛殿内的檀香依旧浓郁,文殊菩萨像前的长明灯依旧昏黄,照亮了菩萨慈祥的面容。

苏墨从布包里拿出香烛,小心翼翼地点燃,双手捧着香,对着文殊菩萨像深深鞠了三躬,然后将香插进香炉里。他的动作比三年前熟练了许多,眼神也格外认真,跪在蒲团上,双手合十,闭上眼睛,轻声祈祷:“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弟子苏墨今日前来祈福,愿此次乡试能顺利考中,不辜负姐姐、爹娘和师父、师兄的期望。弟子日后若能为官,定当清正廉洁,造福百姓,以报菩萨庇佑之恩。”

他的声音比从前沉稳了许多,带着少年人的坚定,在空旷的殿内回荡。灵均站在一旁,看着他虔诚的模样,想起三年前那个还需要姐姐牵着的顽劣孩童,如今已长成了有担当的少年,心里满是欣慰。慧明师父也点了点头,嘴角带着满意的笑意。

苏晚跪在苏墨身边,也闭上了眼睛,轻声祈祷:“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求您保佑苏墨能顺利考中,也保佑慧明师父和灵均师弟身体健康,禅院一切安好。弟子日后会常来上香,为菩萨添灯油。”

等两人拜完,慧明师父走上前,从怀里拿出一串新的佛珠,递给苏墨:“这串佛珠是老衲用五台山的柏木新做的,比从前那串更有灵性,你带着它去乡试,愿它能助你静心答题,超常发挥。”

苏墨双手接过佛珠,郑重地躬身:“多谢师父,弟子定会好好保管,绝不辜负师父的期望。”

几人在佛殿里待了许久,苏墨还向灵均请教了一些史书里的问题,灵均都耐心地一一解答。直到临近正午,苏晚才说:“时辰不早了,我们还要赶去省城,今日便不多叨扰了。等苏墨考中了,我们再来看您们。”

“好,”慧明师父点头,“路上注意安全,若有困难,可随时派人来禅院送信。”

灵均送他们到山门外,苏墨翻身上马,苏晚也骑上青马,两人对着灵均和慧明师父躬身行礼,便策马离去。银铃声渐渐远去,消失在山道尽头,灵均站在山门外,看着他们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见,才收回目光。

“这两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啊。”慧明师父走到灵均身边,感叹道,“苏墨有今日的成就,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晚晚的付出。你看晚晚,这些年为了苏墨,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女红,去帮他打理书斋,这份姐弟情,真是难得。”

灵均点头,心里也颇有感触:“是啊,苏晚施主心性善良,苏墨施主也懂事上进,他们定会有好前程。”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便到了秋日。这日,禅院收到了一封来自省城的信,是苏晚写的,信里说苏墨不仅考中了乡试,还得了第一名,成为了解元,不日便会带着家人来五台山还愿。灵均拿着信,心里满是喜悦,立刻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慧明师父。

几日后,苏墨果然带着家人来了。他穿着一身红色的官服,腰间系着玉带,脸上满是意气风发,却依旧保持着谦逊。苏晚也来了,她穿着一身粉色的襦裙,裙摆绣着百子图,发髻上插着一支金步摇,比从前更显温婉。苏墨的爹娘也来了,手里提着许多礼物,不停地向慧明师父和灵均道谢。

一行人走进佛殿,苏墨亲自点燃香烛,对着文殊菩萨像深深鞠了三躬,然后跪在蒲团上,声音恭敬:“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弟子苏墨今日前来还愿,多谢菩萨庇佑,弟子得以考中解元。弟子日后定当谨记菩萨教诲,勤奋读书,将来为官,定当造福百姓,不辜负菩萨的庇佑和众人的期望。”

苏晚和她的爹娘也跪在蒲团上,虔诚地还愿。佛殿内的檀香袅袅,长明灯的光映在他们脸上,满是喜悦和感恩。灵均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平和。他抬头看向文殊菩萨像,菩萨依旧盘腿坐在莲花座上,左手持经,右手握剑,面容慈祥,仿佛在对着他们温和地笑。

等众人还完愿,便在禅院里办了简单的素宴。席间,苏墨说起自己未来的打算,说想继续攻读,明年去京城参加会试,争取能考中进士。慧明师父和灵均都鼓励他,让他好好努力,不要辜负自己的才华。

直到夕阳西下,苏墨一家才起身告辞。灵均送他们到山门外,苏墨握着灵均的手,真诚地说:“灵均师兄,这些年多谢你的教导和陪伴,若不是你,我恐怕还只是个顽劣的孩童。日后我若有成就,定会回来报答禅院,报答你和师父。”

灵均温和地笑了笑:“施主不必客气,你能有今日的成就,全靠你自己的努力。日后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要记得初心,做个正直善良的人,便是对我们最好的报答。”

苏墨重重地点了点头,然后策马离去。灵均站在山门外,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山道尽头,直到夜幕降临,才转身往禅院走。山间的秋风带着桂花香,吹在脸上,格外舒服。

回到佛殿时,慧明师父正坐在蒲团上诵经,殿内的檀香依旧浓郁,长明灯的光映在他的脸上,显得格外祥和。灵均走到蒲团旁,轻轻跪下,双手合十,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愿世间所有心怀善念、努力奋进之人,都能得偿所愿,愿每一份付出,都能有最好的回报。”

殿外的秋风吹进殿内,吹动了案上的经书,书页轻轻翻动,像在回应他的祈祷。文殊菩萨依旧静静地坐在莲花座上,守护着这座禅院,守护着每一个心怀虔诚的人。而灵均知道,往后的日子里,他依旧会在这里,诵经、打坐、劳作,迎接每一个前来祈福的人,分享他们的喜悦,倾听他们的心愿,在日复一日的修行中,感受着文殊菩萨的慈悲,也感受着人间最质朴的温暖。他的一生或许不会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却会在这座禅院里,用自己的温和与善良,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像文殊菩萨的光芒,虽不耀眼,却始终照亮着人心。

又过了两年,五台山的雪落了又融,禅院石阶旁的海棠已能开出满树繁花,春日里粉白的花瓣簌簌落在青石板上,被晨露浸得柔软。灵均已二十二岁,眉宇间的沉稳更甚,灰布僧衣外常罩一件浅褐色的僧袍,是慧明师父去年亲手为他缝制的,针脚里藏着老僧人对晚辈的疼惜。他如今不仅要打理佛殿、诵经打坐,还会帮山下的孩童启蒙识字,禅院山门外的小坡上,时常能看见他坐在石头上,握着树枝教孩子们写字的身影。

这日午后,灵均刚送走启蒙的孩童,便见山道上走来一队车马,为首的青马旁,一个穿着天青色官袍的青年正快步走来,腰间玉带泛着温润的光泽,面容俊朗,正是已考中进士的苏墨。他身后跟着苏晚,如今的苏晚梳着飞天髻,发髻上插着一支碧玉簪,淡绿色襦裙上绣着兰草纹,腰间的银铃虽已旧了,却依旧清脆。

“灵均师兄!”苏墨走上前,双手合十躬身,语气里满是恭敬,“许久不见,师兄一切安好?”

灵均笑着点头,目光落在他的官袍上:“苏墨施主安好,看施主衣着,想来是已赴任了?”

“正是,”苏墨眼中带着笑意,“朝廷派我去邻县任知县,上任前特意绕路来拜文殊菩萨,也来看看师兄和慧明师父。晚晚说,一定要带些东西来谢师兄这些年的教导。”

苏晚这时走上前,递过一个布包:“这里面是些笔墨纸砚,是苏墨特意挑的好料子,师兄教孩子们识字能用得上。还有我做的绿豆糕,天热,能解解暑。”

灵均接过布包,指尖触到温润的砚台,心里满是暖意:“多谢二位施主费心,这些东西我很喜欢。慧明师父在廊下晒太阳,我带你们过去见他。”

几人走到廊下,慧明师父见了苏墨,浑浊的眼睛亮了起来:“墨儿来了?如今成了知县,可要记得为民做主啊。”

苏墨躬身应道:“师父教诲,弟子不敢忘。此次来,也是想求菩萨保佑,让弟子能做好差事,不辜负百姓信任。”

随后,一行人往佛殿走去。苏墨亲自点燃香烛,对着文殊菩萨像深深鞠躬,跪在蒲团上时,语气格外虔诚:“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弟子苏墨今日前来,一是谢菩萨昔日庇佑,二是求菩萨指引,让弟子日后能清正为官,护一方百姓平安。”

苏晚也跪在一旁祈祷,愿家人平安,愿苏墨能顺遂。灵均站在殿内,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多年前那个顽劣的孩童,如今已长成能担起责任的青年,心中满是欣慰。

待拜完菩萨,苏墨夫妇便要启程赴任。灵均送他们到山门外,苏墨握着他的手:“师兄保重,日后我定会常派人来探望您和师父。”

灵均点头:“施主一路保重,记得初心便好。”

看着车马渐渐远去,灵均转身回禅院。夕阳洒在海棠花上,映得满院生辉。他走到佛殿,对着文殊菩萨像轻声念道:“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风吹过殿内的经书,似是回应。往后的日子,他依旧会守着这座禅院,教孩童识字,听香客倾诉,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中,传递着温暖与善意,就像文殊菩萨的光芒,始终照亮人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