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 第804章 52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暮色像一匹被浸了墨的素绸,正从天际缓缓垂落,将青石铺就的山道染得愈发幽深。道旁的枫树已过了最盛的时节,残红的叶子挂在枝头,风一吹便簌簌作响,几片被卷着打了个旋,落在赶路的少年肩上。少年名唤阿砚,年方十六,身形尚带着半大孩子的单薄,却背着个比他上半身还宽的竹编药箱,箱檐下挂着的铜铃随着脚步轻轻晃动,叮铃的声响在寂静的山径里格外清晰。

他的头发用一根素色布带松松束在脑后,几缕碎发垂在额前,被山间的潮气浸得微卷。脸上沾了些泥点,想来是白日里在溪边采药时不慎蹭上的,可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像浸在清泉里的黑曜石,透着股不谙世事的澄澈。身上的粗布短褐洗得发白,袖口和裤脚都缝着补丁,针脚却细密整齐,显是家中女眷用心缝补的。药箱侧面用朱砂细细描了个“药”字,边缘已被磨得有些模糊,却是阿砚最珍视的物件——这是他爹临终前亲手为他编的,说他若能凭这药箱救几个人,也算没辱没了米家世代行医的名声。

阿砚这趟上山,是为了寻一味名叫“天葵子”的药材。山下李阿婆的孙儿得了肺热,咳得整夜不能安睡,镇上的药铺早就断了货,他只能凭着爹留下的《本草图经》,来这云雾山深处碰碰运气。只是山路比他想的难走得多,眼看太阳要沉到山尖下,天葵子没寻着,他倒在一处陡坡上崴了脚,此刻脚踝肿得像个发面馒头,每走一步都疼得他额头冒冷汗。

“爹,您要是在,肯定知道天葵子长在哪儿吧?”阿砚扶着身旁的老枫树,喘着气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点委屈的鼻音。风卷着落叶吹过,树影婆娑,倒像是有人在轻轻应他。他咬了咬下唇,把药箱往背上又紧了紧,刚想接着往前走,却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微弱的呻吟声,断断续续的,像是有人受了伤。

阿砚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这深山里鲜少有人来,莫不是遇到了野兽?可那声音分明是人的动静。他犹豫了片刻,还是咬咬牙,拄着一根捡来的树枝,一瘸一拐地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挪去。走了约莫半盏茶的功夫,绕过一丛长得比人还高的蕨类植物,眼前忽然开阔起来——这里竟是一处山坳,坳中央有一汪清潭,潭水映着晚霞,泛着细碎的金波。而潭边的青石上,正坐着一个人。

那人穿着一身月白色的长袍,料子看着绝非寻常人家所有,质地轻盈得像是云雾织就,随着他的呼吸轻轻起伏。袍子的领口和袖口绣着暗纹,阿砚眯着眼仔细看,才发现是缠枝莲纹样,用银线绣的,在暮色里泛着淡淡的光泽。他的头发没有束起,而是任由一头青丝垂落在肩头,发尾还沾着几滴水珠,想来是方才在潭边洗过。

阿砚从未见过这样好看的人。他的肤色是那种极淡的玉色,衬得唇色愈发温润,眉如远山含黛,眼若秋水横波,明明是坐着的姿势,却透着股说不出的清雅疏离,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仙人。只是他的脸色有些苍白,右手捂着左胸,指缝间渗出些暗红色的血迹,染在月白的衣料上,像雪地里开了一朵红梅。他垂着眼,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一片浅浅的阴影,连呻吟声都极轻,像是怕惊扰了这山间的宁静。

阿砚看得有些发怔,直到那人轻轻咳嗽了一声,他才回过神来,连忙走上前,声音因紧张而有些发颤:“先、先生,您是不是受伤了?我爹是大夫,我也会点医术,您要是不嫌弃,我帮您看看?”

那人缓缓抬眼看向他。他的眼眸是极浅的琥珀色,像是盛着一汪温吞的泉水,目光落在阿砚身上时,带着几分探究,却并无半分警惕。“你会医术?”他的声音低沉悦耳,像是玉石相击,只是气息有些不稳,说完又轻轻咳了两声。

“嗯!”阿砚用力点头,把药箱放在地上,蹲下身打开,“我爹留下了好多医书,我都背下来了,寻常的外伤我能处理。您是胸口受伤了吗?能不能让我看看伤口?”他一边说,一边从药箱里拿出干净的布条、捣碎的草药,还有一个小小的瓷瓶,里面装着他爹配的金疮药。

那人看着他忙碌的模样,眼底掠过一丝浅淡的笑意,像是冰雪初融。“无妨,只是些皮外伤。”他说着,却还是微微侧了侧身,让阿砚能更方便地查看伤口。阿砚这才发现,他的左胸处有一道三寸来长的伤口,虽然不算太深,但还在渗血,想来是伤了没多久。

“这怎么能算皮外伤呢?”阿砚皱着眉,语气带着点孩子气的认真,“要是不处理好,会感染的,到时候会发烧,还会疼得更厉害。您忍着点,我先帮您清洗伤口。”他从药箱里拿出一个小铜盆,走到潭边舀了些清水,又从怀里掏出一块干净的帕子,蘸了水,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伤口周围的血迹。

他的动作很轻,生怕弄疼了对方。那人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看着他额头上渗出的细密汗珠,看着他因为用力而微微抿起的嘴唇,眼底的疏离渐渐淡去,多了几分温和。“你叫什么名字?为何会在这里?”他轻声问道。

“我叫阿砚,米家的阿砚。”阿砚头也不抬地回答,手里的动作没停,“山下李阿婆的孙儿病了,我来采天葵子,结果脚崴了,还没找到药材,就听见您的声音了。先生,您呢?您怎么会在这深山里受伤?”

“我姓苏,单名一个珩字。”苏珩顿了顿,像是在斟酌措辞,“我是个读书人,来这云雾山寻一处清净,想写几篇文章,没成想遇到了山匪,虽侥幸逃脱,却还是受了伤。”他说得轻描淡写,仿佛只是遇到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阿砚却听得瞪大了眼睛。

“山匪?!”阿砚惊呼一声,手上的动作都停了下来,“这山里还有山匪?他们没把您怎么样吧?您没事吧?”他一连串的问题问出来,眼里满是担忧。

苏珩看着他紧张的模样,忍不住笑了笑,声音也柔和了些:“莫怕,他们已经走了,我没事。倒是你,小小年纪,独自一人上山采药,就不怕遇到危险?”

“怕啊。”阿砚老实地点点头,又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往苏珩的伤口上撒金疮药,“我爹说,行医的人,不能因为怕危险就见死不救。李阿婆的孙儿才五岁,咳得连饭都吃不下,我要是不找到天葵子,他会更难受的。”他说话时,眼睛亮晶晶的,透着股执拗的认真,像是在说一件天大的事。

苏珩看着他,沉默了片刻,忽然问道:“你可知天葵子长什么样?”

“知道!”阿砚立刻点头,从怀里掏出一本卷边的小册子,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图画说,“我爹的医书上画着呢,叶子是心形的,开白色的小花,根是褐色的,像个小萝卜。只是我找了一下午,都没找到。”他说着,语气里带着点失落,肩膀也微微垮了下来。

苏珩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目光落在那本泛黄的医书上,眼神微动。“我今日来时,在前面的断崖边见过这种植物。”他缓缓说道,“只是那断崖有些陡,你脚又崴了,怕是不好过去。”

阿砚一听,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是看到了希望,也顾不上脚疼了,连忙问道:“真的吗?苏先生,您没记错吧?断崖在哪里?我能过去的,我爬树可厉害了,再陡的坡我也能上去!”他说着,还拍了拍自己的胸脯,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

苏珩看着他急切的模样,无奈地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几分纵容:“我没记错。只是你先别急,先把我的伤口处理好,再帮你看看脚。你的脚踝肿得厉害,若是再这么走,怕是会伤得更重。”

“哦,对!”阿砚这才想起自己的脚,也顾不上激动了,连忙低下头,继续帮苏珩包扎伤口。他的手指很灵活,布条在他手里绕了几圈,就紧紧地固定住了伤口,还打了个漂亮的结。“好了!”他满意地看着自己的成果,抬起头对苏珩笑了笑,露出两颗小小的虎牙,“苏先生,您感觉怎么样?要是还疼,我这里还有止痛的草药,我帮您敷上?”

苏珩活动了一下肩膀,感受着胸口传来的微凉的草药气息,伤口的疼痛确实减轻了不少。他看着阿砚灿烂的笑容,眼底也染上了笑意:“好多了,谢谢你,阿砚。现在,该帮你看看脚了。”

阿砚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在苏珩对面坐下,把受伤的脚伸了出来。苏珩蹲下身,动作轻柔地卷起他的裤脚,露出肿得老高的脚踝。他的手指微凉,触碰到阿砚皮肤的时候,阿砚忍不住瑟缩了一下。“疼吗?”苏珩问道,语气里带着关切。

“有一点。”阿砚小声说,却还是强撑着,“没事的,我以前也崴过脚,过两天就好了。”

苏珩没说话,只是从自己的袖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玉瓶,倒出一些淡绿色的药膏,均匀地涂抹在阿砚的脚踝上。药膏刚敷上去的时候有些凉,没过多久就传来一阵暖意,疼痛感竟真的减轻了不少。“这是我家传的药膏,治跌打损伤很有效。”苏珩一边帮他按摩着脚踝,一边说道,“你这脚只是韧带拉伤,没有伤到骨头,敷上这药膏,再休息一晚,明天应该就能走了。”

阿砚惊讶地看着自己的脚踝,又看了看苏珩,眼里满是感激:“苏先生,您真是太好了!这药膏一定很贵重吧?我……我没什么能给您的,等我回去了,我给您送些草药好不好?我采的草药都很管用的!”

苏珩看着他认真的模样,忍不住笑了:“不用了,一点药膏而已,你不必放在心上。倒是你,明日要去断崖采天葵子,我陪你一起去吧。那处地势险要,你一个人去,我不放心。”

“真的吗?”阿砚惊喜地看着苏珩,“可是您的伤……”

“不碍事。”苏珩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我的伤已经好多了,陪你走一趟还是没问题的。”他说着,目光望向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只是现在天快黑了,山里晚上会有野兽,我们今晚得找个地方落脚。前面不远有个山洞,我白天路过的时候看到过,我们可以去那里过夜。”

阿砚连忙点头,收拾好药箱,想要自己站起来,却被苏珩扶了一把。“慢点,别着急。”苏珩的语气很温和,扶着他的胳膊,慢慢帮他站稳。阿砚的脸颊微微泛红,小声说了句“谢谢”,便跟着苏珩,一瘸一拐地朝着山洞的方向走去。

暮色越来越浓,山间的风也渐渐凉了起来。苏珩走在前面,替阿砚拨开挡路的树枝,偶尔还会停下来等他。阿砚跟在后面,看着苏珩月白色的背影,看着他垂落在肩头的青丝,心里忽然觉得暖暖的。他想起爹临终前说的话,说行医之人,要心怀善念,方能行稳致远。他觉得,苏先生一定也是个心怀善念的人,不然怎么会愿意帮他这个素不相识的少年呢?

走了约莫一盏茶的功夫,果然看到了一个山洞。山洞不算大,但很干燥,洞口还堆着一些枯枝,像是以前有人在这里待过。苏珩扶着阿砚在山洞里坐下,然后转身出去,没多久就抱了一堆干柴回来。他从怀里掏出火折子,轻轻一吹,火星便冒了出来,很快就把干柴点燃了。

火光跳跃着,照亮了山洞里的一切,也驱散了夜晚的寒意。阿砚坐在火堆旁,看着苏珩的侧脸。火光映在他的脸上,柔和了他原本疏离的气质,让他看起来更温和了些。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爹也是这样,在冬天的夜里,把火盆烧得旺旺的,然后坐在他身边,教他认药材,给他讲行医的故事。那时候的日子虽然清苦,却很温暖。

“在想什么?”苏珩注意到他的目光,转过头问道,眼底带着几分笑意。

阿砚回过神,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小声说:“我在想,要是我能早点找到天葵子就好了,这样李阿婆的孙儿就能早点好起来了。”他顿了顿,又抬起头,看着苏珩,“苏先生,您说,这世上是不是真的有菩萨啊?我娘说,药师琉璃光如来能治百病,救苦救难,要是我拜一拜他,他会不会帮我找到天葵子,帮李阿婆的孙儿好起来?”

苏珩看着他澄澈的眼睛,看着他眼里的期盼,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说道:“心诚则灵。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慈悲,在于渡化世人,更在于让人懂得心怀善念,行善良之事。你为了救李阿婆的孙儿,不顾危险上山采药,这份心,便是最真诚的‘善’。只要你坚持下去,就算没有菩萨帮忙,你也一定能找到天葵子,治好那个孩子。”

阿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还是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木牌。木牌是用桃木做的,上面刻着“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七个字,边缘被摩挲得光滑圆润。“这是我娘给我的,她说带着它,就能得到菩萨的保佑。”他把木牌举到火光下,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上面的灰尘,“我每天都拜一拜,希望菩萨能保佑我爹的病好起来,保佑我娘平安,保佑我能学好医术,救更多的人。可是我爹还是走了……”他说着,声音又有些哽咽,眼圈也红了。

苏珩看着他手里的木牌,看着他泛红的眼眶,心里微微一动。他伸出手,轻轻拍了拍阿砚的肩膀,语气温和:“你爹没有走,他一直在你身边看着你。你现在做的事,就是在完成他的心愿,他一定会很欣慰的。”他顿了顿,又说道,“明日我们找到天葵子,你治好那个孩子,就是对药师琉璃光如来最好的‘拜’。因为菩萨要的,从来不是香火,而是世人能彼此帮扶,互相温暖。”

阿砚抬起头,看着苏珩的眼睛。火光映在苏珩的眸子里,像是有星星在闪烁。他忽然觉得心里不那么难受了,也不那么害怕了。他用力点点头,把木牌紧紧握在手里,像是握住了一份沉甸甸的希望。“嗯!苏先生,您说得对!明日我们找到天葵子,我一定能治好李阿婆的孙儿!”他的声音充满了信心,眼底也重新燃起了光芒。

苏珩看着他恢复了活力的模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从自己的包裹里拿出一块干粮,递给阿砚:“饿了吧?先吃点东西,早点休息,明日还要赶路。”

阿砚接过干粮,说了声“谢谢”,便小口小口地吃了起来。干粮是用精米做的,还带着淡淡的麦香,比他平时吃的粗粮好吃多了。他一边吃,一边看着跳动的火光,看着苏珩安静的侧脸,心里忽然觉得,这趟上山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却也遇到了苏先生这样的好人,或许,真的是药师琉璃光如来在保佑他吧。

夜色渐深,山间的风声渐渐小了,只有火堆偶尔发出的噼啪声,还有远处传来的几声虫鸣。阿砚吃了干粮,又喝了些苏珩递给他的水,渐渐觉得困了。他靠在山洞的石壁上,眼皮越来越重,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在他睡着之前,他仿佛看到苏珩正坐在火堆旁,静静地看着他手里的木牌,眼神温和而悠远,像是在思考着什么。而他手里的木牌,在火光的映照下,隐隐泛着一层淡淡的光晕,仿佛真的有菩萨的慈悲,笼罩着这个小小的山洞,笼罩着两个素不相识却彼此温暖的人。

夜色正浓,明日的太阳还未升起,而属于阿砚和苏珩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他们能否顺利找到天葵子?苏珩身上的伤,又藏着怎样的秘密?这些疑问,都像这山间的云雾一样,缠绕在夜色里,等待着天亮之后,被一一揭开。而阿砚手里的木牌,依旧静静地躺在他的掌心,刻着“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桃木,仿佛还带着淡淡的香火气息,保佑着这个心怀善念的少年。

阿砚是被清晨的鸟鸣声唤醒的。他睁开眼时,山洞外已透着熹微的晨光,橘红色的朝霞像被打翻的颜料,晕染了半边天。火堆早已熄灭,只余下几缕青烟和一堆灰烬,而苏珩正坐在洞口的青石上,背对着他眺望远方。

阿砚揉了揉眼睛,慢慢坐起身,才发现脚踝的疼痛感已减轻了大半,试着活动了一下,竟能正常走动了。他心里一阵欢喜,连忙拿起身旁的药箱,走到苏珩身边。“苏先生,您起得好早啊!”他笑着说道,声音里满是雀跃,“您的药膏真管用,我的脚好多了!”

苏珩转过头,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眼底映着朝霞的光芒,显得格外温和。“好些了就好。”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我们收拾一下,现在就去断崖找天葵子吧,早点找到,也能早点下山给那孩子治病。”他今日依旧穿着那件月白色的长袍,只是领口的血迹已被清理干净,想来是清晨在溪边清洗过。阳光落在他的发丝上,泛着淡淡的光泽,让他看起来愈发清雅,宛如谪仙。

阿砚用力点头,连忙跟着苏珩收拾东西。他把木牌小心翼翼地放回怀里,又检查了一遍药箱里的工具,确认无误后,便跟着苏珩朝着断崖的方向出发。清晨的山林格外清新,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和泥土的湿润气息,露珠挂在叶片上,晶莹剔透,被阳光一照,泛着七彩的光芒。道旁的野花也开得正好,红的、黄的、紫的,点缀在绿色的草丛中,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苏珩走在前面,步伐稳健,丝毫看不出昨日受过伤的模样。他偶尔会停下脚步,指着路边的植物,轻声对阿砚介绍:“这是蒲公英,全草可入药,能清热解毒;那是薄荷,叶子揉碎了有清凉的气息,能治风热感冒。”阿砚认真地听着,把这些都记在心里,遇到不认识的植物,也会主动提问,苏珩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语气温和,没有丝毫不耐烦。

阿砚看着苏珩从容不迫的模样,心里不禁有些好奇。苏珩说自己是读书人,可他不仅认识这么多草药,还懂医术,身上的药膏也如此神奇,倒不像是普通的读书人。但他没有多问,他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只要苏珩是好人,能帮他找到天葵子,就足够了。

走了约莫一个时辰,前方的山路渐渐变得陡峭起来,两旁的树木也越来越稀疏,能看到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苏珩停下脚步,指着前方一处陡峭的崖壁,对阿砚说道:“前面就是断崖了,天葵子就长在崖壁中间的石缝里。”

阿砚顺着苏珩指的方向看去,只见那断崖高耸入云,崖壁光秃秃的,只有几处石缝里长着些杂草和灌木,看起来格外危险。他心里不由得有些发怵,咽了咽口水,小声说道:“苏先生,这崖壁这么陡,我们怎么上去啊?”

苏珩看着他紧张的模样,笑了笑,从袖袋里掏出一根长长的绳索,绳索是用坚韧的麻绳编织而成,一端还系着一个铁钩。“我早有准备。”他说着,走到断崖边,用力将铁钩甩了出去,铁钩精准地勾住了崖壁上方的一块巨石。他拉了拉绳索,确认稳固后,对阿砚说道:“你抓着绳索,我在下面拉着你,慢慢爬上去。天葵子就在离地面两丈高的那个石缝里,你只要够到那里就行。”

阿砚看着那根悬在半空中的绳索,心里还是有些害怕,但一想到李阿婆孙儿咳得撕心裂肺的模样,他还是咬了咬牙,点了点头:“好!苏先生,我准备好了!”他把药箱背在背上,双手紧紧抓住绳索,脚踩着崖壁上的凸起,慢慢向上爬去。

苏珩站在崖下,双手紧紧拉着绳索,目光紧紧盯着阿砚,语气沉稳地说道:“别着急,慢慢来,脚踩稳了再往上爬。”他的声音像是有魔力一般,让阿砚紧张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阿砚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向上爬着,风从耳边吹过,带着山间的凉意,他却丝毫不敢分心,眼睛紧紧盯着前方的石缝。

终于,他爬到了石缝旁。他低头向下望去,苏珩正仰着头看着他,目光里满是关切。阿砚对着苏珩笑了笑,然后转过头,仔细查看石缝里的植物。只见石缝里长着几株绿色的植物,叶子是心形的,开着小小的白色花朵,根部呈褐色,正是他要找的天葵子!

“苏先生,我找到天葵子了!”阿砚兴奋地大喊道,声音里满是喜悦。他小心翼翼地从药箱里拿出小铲子,轻轻挖着天葵子的根部,生怕损坏了药材。很快,他就挖了好几株天葵子,小心地放进药箱里,然后抓着绳索,慢慢爬了下来。

苏珩见他安全下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连忙走上前,帮他接过药箱:“辛苦了,阿砚。现在药材找到了,我们赶紧下山吧。”

阿砚点点头,心里满是欢喜,脚步也轻快了许多。两人沿着原路返回,一路上,阿砚不停地跟苏珩说着回去后要怎么给李阿婆的孙儿熬药,语气里满是期待。苏珩静静地听着,偶尔点点头,眼底满是温和的笑意。

下山的路比上山时好走多了,两人没用多久就回到了山脚下的小镇。刚进小镇,就看到李阿婆正站在村口焦急地张望,看到阿砚回来,她连忙跑了过来,拉着阿砚的手,急切地问道:“阿砚,你可算回来了!找到天葵子了吗?我家孙儿咳得更厉害了,我都快急死了!”

“阿婆,您别着急,我找到天葵子了!”阿砚笑着说道,从药箱里拿出天葵子,“我现在就去给您孙儿熬药,喝了药很快就会好的。”

李阿婆看着阿砚手里的天葵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道谢:“谢谢你,阿砚,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孩子!”

阿砚跟着李阿婆来到她家,只见李阿婆的孙儿躺在床上,脸色苍白,不停地咳嗽着,小脸憋得通红。阿砚连忙拿出药材,熟练地清洗、切碎,然后放在药罐里,加水熬煮。苏珩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忙碌的身影,眼神里满是赞赏。

药熬好后,阿砚小心翼翼地舀出药汁,吹凉后,喂给李阿婆的孙儿喝。孩子虽然不情愿,但在李阿婆的劝说下,还是喝了下去。没过多久,孩子的咳嗽就减轻了许多,慢慢睡着了。李阿婆看着孙儿安稳的睡颜,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对阿砚和苏珩感激不已,非要留他们吃饭。

阿砚和苏珩推辞不过,便留了下来。吃饭时,李阿婆不停地给他们夹菜,嘴里还不停地夸赞着阿砚。苏珩看着这温馨的一幕,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饭后,阿砚和苏珩准备离开。李阿婆送他们到门口,又塞给阿砚一篮子鸡蛋,阿砚推辞不过,只好收下。走在小镇的街道上,夕阳渐渐西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苏先生,今天真是太谢谢您了!要是没有您,我肯定找不到天葵子,也治不好李阿婆的孙儿。”阿砚真诚地说道,眼里满是感激。

苏珩看着他,笑了笑:“不用谢,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你心怀善念,又有医术,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好大夫,救更多的人。”他顿了顿,又说道,“我还有要事在身,不能再陪你了。这个你拿着。”他从袖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玉瓶,递给阿砚,“这里面还有一些药膏,你留着,以后遇到跌打损伤,也能用得上。”

阿砚接过玉瓶,心里一阵感动,眼眶也有些泛红:“苏先生,您要走了吗?我们以后还能再见面吗?”

苏珩看着他泛红的眼眶,心里微微一动,轻声说道:“有缘自会相见。阿砚,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心怀善念,必有福报。就像你怀里的木牌上写的‘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菩萨的慈悲,不仅在于渡化世人,更在于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身边的人。”

阿砚用力点点头,把玉瓶紧紧握在手里,又摸了摸怀里的木牌,心里充满了力量。“苏先生,我记住了!我一定会好好学医,救更多的人!”

苏珩看着他坚定的眼神,满意地点点头,然后转身,朝着远方走去。阿砚站在原地,看着苏珩月白色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夕阳的余晖中,心里满是不舍,却也充满了希望。

从那以后,阿砚更加努力地钻研医术,经常上山采药,为镇上的人治病。他医术精湛,为人善良,很快就成了镇上有名的大夫。每当遇到困难时,他都会摸一摸怀里的木牌,想起苏珩说过的话,想起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慈悲,心里就会充满力量。

多年后,阿砚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名医,救治了无数百姓。他常常会给身边的人讲起当年在云雾山遇到苏珩的故事,讲起“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慈悲。他说,其实真正的菩萨,就在我们身边,那些心怀善念、乐于助人的人,都是菩萨的化身。而他自己,也会永远怀着一颗善良的心,继续行走在行医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医术,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将这份慈悲与善良,永远传递下去。

又过了五年,阿砚已从当年的少年长成了挺拔的青年。他继承了米家的医馆,馆外悬挂的“米家药庐”匾额被摩挲得油亮,门前总围着求医的乡邻。此时的阿砚,褪去了往日的青涩,一身青布长衫浆洗得干净平整,腰间系着爹留下的铜铃药囊,行走间铃音清脆。他的眉眼间多了几分沉稳,唯有那双眼睛依旧明亮,像浸在清泉里的玉石,看诊时专注,与人说话时温和,全然是一副可靠的医者模样。

这年入秋,镇上忽然闹起了风寒,染病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医馆里的药材很快就告急了。尤其是治疗风寒的关键药材“紫苏叶”,库房里已见了底。阿砚看着排队等候的乡邻,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他记得爹的医书上说,云雾山深处的悬崖边,长着大片野生紫苏叶,只是那处地势险峻,且此时山中已开始起雾,行路更是凶险。

“阿砚大夫,我家娃儿烧得厉害,这可怎么办啊?”一位妇人抱着孩子,声音带着哭腔,孩子的小脸通红,呼吸急促。阿砚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滚烫的温度让他心头一紧。他安抚地拍了拍妇人的肩膀:“您别急,我这就上山采紫苏叶,明天一早准能回来给娃儿开药。”

妇人连忙道谢,眼中满是期盼。阿砚回到后院,收拾好药箱,又从抽屉里取出那个桃木牌——这些年,他一直将“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木牌带在身边,每当遇到难处,摸一摸木牌,心里便多了几分底气。他将木牌贴身放好,又检查了一遍绳索和干粮,便背着药箱,朝着云雾山的方向出发。

此时的云雾山,已被秋雾笼罩,山间的能见度不足丈远。秋风卷着落叶,在山道上打着旋,发出沙沙的声响。阿砚沿着熟悉的山路往上走,脚下的青石沾了露水,湿滑难行。他小心翼翼地扶着岩壁,一步一步往前挪,耳边只有自己的脚步声和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走了约莫两个时辰,雾气越来越浓,连前方的路都看不太清了。阿砚停下脚步,掏出火折子点燃,微弱的火光勉强照亮了身前的路。

忽然,他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树枝断裂的声响,紧接着是一声闷哼。阿砚心里一紧,难道有人也在这时候上山?他循着声音快步走去,穿过一丛茂密的灌木丛,只见雾气中,一个身着灰色短打的汉子正坐在地上,捂着腿,眉头紧锁,额头上满是冷汗。汉子约莫四十岁年纪,脸上带着风霜,腰间别着一把柴刀,想来是上山砍柴的樵夫。

“大哥,您怎么了?”阿砚连忙走上前,蹲下身问道。

樵夫抬起头,看到阿砚,眼中露出几分惊讶,随即又被痛苦取代:“我……我刚才砍柴时,不小心踩空了,摔了一跤,腿好像断了。”他说着,动了动腿,疼得倒吸一口凉气。

阿砚连忙按住他的腿:“您别乱动,我帮您看看。”他小心地卷起樵夫的裤腿,只见膝盖处已经肿得老高,皮肤泛着青紫,显然是骨折了。阿砚从药箱里拿出夹板和布条,又取出苏珩当年送他的药膏,轻轻涂抹在肿胀处,“您忍着点,我先帮您固定好腿,不然骨头移位了,以后走路会受影响。”

樵夫点点头,咬着牙忍住疼痛。阿砚动作麻利地用夹板固定好他的腿,又用布条缠紧。“好了,这样能暂时固定住骨头,等下山后再找大夫好好诊治。”阿砚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道,“您家在哪里?我送您下山吧。”

樵夫连忙摆手:“不行不行,阿砚大夫,我知道你要上山采药救镇上的人,我不能耽误你的事。我家就在山脚下的王家庄,你把我扶到前面的大石头旁,等天亮了,自然会有人来寻我。”

阿砚看着樵夫痛苦的模样,心里有些犹豫。若是送樵夫下山,一来一回,今日肯定采不到紫苏叶,镇上的病人还在等着;可若是丢下樵夫不管,他一个人在这深山里,万一遇到野兽,后果不堪设想。他摸了摸怀里的木牌,冰凉的桃木触感让他冷静了几分——爹说过,行医之人,见死不救,枉为医者。苏珩也说过,心怀善念,便是对药师琉璃光如来最好的供奉。

“大哥,您别客气。”阿砚站起身,背起药箱,又扶起樵夫,“我先送您下山,紫苏叶明天再采也不迟。您的腿耽误不得,镇上的病人也会理解的。”

樵夫看着阿砚坚定的眼神,眼眶有些发红:“阿砚大夫,你真是个好人啊!谢谢你,谢谢你!”

阿砚笑了笑,扶着樵夫,慢慢朝着山下走去。雾气依旧浓重,山路湿滑,阿砚几乎是半扶半背着樵夫,每走一步都格外吃力。樵夫心里过意不去,不停地说自己来指路,尽量减轻阿砚的负担。两人走了约莫三个时辰,终于看到了山脚下的灯火。

“前面就是王家庄了!”樵夫兴奋地说道。阿砚心里也松了口气,扶着樵夫走到一户人家门前,敲了敲门。很快,门开了,一个妇人看到樵夫的模样,惊呼一声,连忙上前扶住他。樵夫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妇人,妇人对阿砚感激不已,非要留他歇一晚。

阿砚婉言谢绝:“大嫂,不用了,我明天还要上山采药,得赶紧回镇上准备。”他又叮嘱了妇人几句照顾樵夫的注意事项,便转身朝着镇上的方向走去。此时已是深夜,月光洒在小路上,像铺了一层银霜。阿砚走在月光下,虽然疲惫,心里却很踏实——他没有辜负爹的教诲,也没有辜负怀里的木牌。

第二天一早,阿砚再次背上药箱,朝着云雾山出发。这次,他轻车熟路,很快就来到了悬崖边。悬崖边的紫苏叶长得格外茂盛,深绿色的叶子上挂着露珠,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阿砚拿出绳索,固定好后,慢慢爬下悬崖,小心翼翼地采摘着紫苏叶。没过多久,药箱就装满了。

就在他准备爬上去的时候,忽然听到崖顶传来一阵呼喊声:“阿砚大夫!阿砚大夫!”

阿砚抬头一看,只见崖顶上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月白色的长袍,墨色的长发,清雅的气质,不是苏珩是谁?阿砚心里一阵激动,大声喊道:“苏先生!您怎么在这里?”

苏珩笑着挥了挥手:“我路过这里,听说镇上闹风寒,你上山采药,便来看看。快上来吧,我拉你一把。”他说着,伸出手。

阿砚心里一暖,抓住绳索,在苏珩的帮助下,很快就爬了上去。他看着苏珩,五年未见,苏珩依旧如当年那般清雅,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成熟稳重。“苏先生,您这些年还好吗?”阿砚激动地问道。

苏珩点点头,目光落在他的药箱上:“我很好。你倒是长大了不少,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大夫了。”他顿了顿,又说道,“我这次来,还带了些治疗风寒的药材,已经让人送到你的医馆了。”

阿砚惊讶地看着苏珩:“苏先生,您怎么知道……”

“我在山下听说的。”苏珩笑了笑,“你心怀百姓,坚守医者初心,这很好。当年我就说过,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大夫。”他说着,目光落在阿砚的胸口,“那个木牌,你还带着?”

阿砚摸了摸怀里的木牌,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嗯,一直带着。每当遇到难处,摸一摸它,就想起您说的话,想起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慈悲。我觉得,只要心怀善念,尽力帮助别人,就是对菩萨最好的供奉。”

苏珩点点头,眼中满是赞赏:“你说得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慈悲,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人心。你用自己的医术帮助百姓,用自己的善良温暖他人,这便是最真诚的‘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两人并肩走下山,一路上,阿砚跟苏珩说着这五年的经历,说着自己救治过的病人,语气里满是自豪。苏珩静静地听着,偶尔点点头,眼底满是欣慰。

回到镇上,医馆里果然多了许多药材,乡邻们正忙着分拣。看到阿砚和苏珩回来,大家都围了上来,不停地道谢。阿砚和苏珩一起,为染病的百姓诊治、熬药,忙得不亦乐乎。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医馆的匾额上,“米家药庐”四个大字显得格外温暖。

此后,苏珩便留在了镇上,偶尔会帮阿砚打理医馆,教他辨认一些稀有的药材,两人成了亦师亦友的伙伴。阿砚依旧每天带着那个桃木牌,只是他不再仅仅是依赖木牌的“保佑”,而是将“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慈悲,融入到每一次问诊、每一副汤药中。他知道,真正的菩萨,不在天边,而在每一个心怀善念、乐于助人的人心里。

多年后,阿砚成了远近闻名的神医,他的医馆不仅救治百姓,还免费为穷苦人家送药、授课,培养了许多年轻的医者。他常常对弟子们说:“行医之人,最重要的不是医术有多高明,而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只要心怀善念,尽力帮助别人,便是对‘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最好的践行,也是对医者初心最好的坚守。”

而那个桃木牌,被阿砚珍藏在医馆的抽屉里,旁边放着苏珩送他的玉瓶。每当有弟子问起木牌的来历,阿砚都会笑着讲述他和苏珩在云雾山的相遇,讲述“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慈悲,讲述善良与坚守的力量。那股力量,如同山间的清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医者,也温暖着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淌,从未停歇。

这年冬天下了场罕见的大雪,覆盖了整个小镇,山路被封,不少偏远村落的百姓无法来镇上求医。阿砚看着窗外皑皑白雪,心里满是焦急,他摸了摸抽屉里的桃木牌,想起苏珩说的“心怀善念,必有福报”,便决定带着药箱,踏雪去村落巡诊。

苏珩得知后,执意要与他同行。两人裹紧厚厚的棉袍,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出发。雪粒打在脸上生疼,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耳廓,阿砚却丝毫不在意,脚步飞快地在前面引路。苏珩跟在他身后,看着他挺拔的背影,眼中满是欣慰——当年那个青涩的少年,如今已能独当一面,用自己的力量守护一方百姓。

他们先到了最偏远的李家村,村里的张大爷正发着高烧,躺在床上瑟瑟发抖。阿砚连忙为他诊脉,又从药箱里拿出药材,在村民家中生火熬药。苏珩则帮着照看其他老人,耐心地叮嘱他们冬日保暖的注意事项。药熬好后,阿砚小心地喂张大爷喝下,没过多久,张大爷的烧就退了些,脸色也红润了不少。

随后几天,两人又去了好几个村落,为百姓们看病、送药。每到一处,他们都受到村民的热情招待,村民们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非要留他们吃饭。阿砚和苏珩推辞不过,便留下与村民们一起用餐,听他们讲述村里的趣事,屋子里满是欢声笑语。

巡诊结束回到镇上时,雪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将积雪照得闪闪发光。阿砚看着怀里空了大半的药箱,又摸了摸胸口的木牌,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苏珩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声说道:“你看,这便是‘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慈悲,你用行动将这份善意传递给了更多人。”

阿砚点点头,眼底满是坚定。从那以后,每年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他都会带着药箱去偏远村落巡诊,苏珩也总是陪在他身边。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山间田野,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善念,也在这份坚守中,永远传递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